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视阅读动机研究,确立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新视角

         透视阅读动机研究,确立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新视角

                             

    阅读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时数,或是教学研究等方面它在整个语文中都占了很大比重,总体上,阅读占去了语文的一大半“天地”。阅读研究在当今已经全面展开,并逐步发展成为阅读学。从阅读方法论到阅读主体论,从阅读文体论到阅读本题论,从阅读原理到阅读心理,各类论述蔚为大观。从人出发,关注阅读主体,关注阅读心理,阅读学又逐步把“为什么读”作为阅读研究的重要范畴。阅读研究从阅读现象发展到阅读心理,在不断地拓展阅读动机研究的视角。纵观20多年来中学阅读动机研究现状,发现大多论述都局限在社会大语境分析,或调查或纯理论分析。本文在透视阅读动机研究的基础上,试确立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新视界。

    1.从现象出发,通过调查来分析中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

    1983年12月《杭州大学学报》发表了李志强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一文。该文从阅读兴趣调查入手,开始把学生的阅读与阅读需要相联系。1992年6月《语文学习》发表了顾天立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最新扫描》一文,文章分析了中学生群体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对读物的多样性选择背后所隐含的10种价值观念:(一)契合心理;(二)弥补阅读空缺;(三)从众心理;(四)解释疑难困惑;(五)提高文明修养;(六)追寻文明修养;(七)扩大信息容量;(八)赖以放松愉悦;(九)推动正课学习;(十)渴望成熟深刻。[①]这反映出中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时期的中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在这些价值取向中,有的表现出中学生纯正的阅读价值追求,有的表现出中学生非纯正的阅读价值追求。1993年5月《教学月刊 (中学文科版)》发表了杨顺耀、汪培元的《学生课外阅读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一文,作者对100位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层次不高,读物中精品不多,学生对读物的选择性不够,碰到什么读什么,随手拈来,随意性很大。[②]近年来这种类似的调查还在继续进行。比如,2004年6月《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陈锋的《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一文,这次调查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阅读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至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一次大型调查。该活动主要针对高中课外阅读现状,高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中学语文大纲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课外阅读时间普遍较少,阅读态度不端正,兴趣不一。[③]2006年4月在《河南教育》发表了王栋生的《与学生一起阅读——高中学生阅读现状与改造对策之探讨》一文,文章分析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底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他指出:近5年来,人们的读书目的发生了细微的变化,选择“实用技能”的比例从过去的20.4%下降到13.5%,但“工作需要”和“应付考试”这样功利性读书目的的选择比例不降反升。国民读书功利性目的增强,实用性减弱,消遣娱乐目的回归,可以看出社会竞争及其压力对人的影响,他认为“高中生阅读情况也大致相似”。[④]

   这些调查把中学生阅读放在社会背景下,从课外阅读状况入手,分析了中学生阅读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这些调查数据有利于教师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研究的紧迫性,有利于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这种研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阅读的社会大语境上,却忽略了阅读课堂,特别是忽略了中学生课堂阅读动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发现了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审视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时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我们要进一步落实的工作是如何解决当前中学生文学阅读动机不纯正、阅读兴趣不浓等问题。

   2.从理论切入,透过心理探讨中学生的阅读需求问题

   从阅读需求的角度,顾天立先生概括了中学生群体在对读物多样性选择背后隐含的10种阅读价值观念,并指出阅读动机与阅读行为之间的关系。倪文渊在《中学生阅读需要浅说》中提出了学生五种不同阅读需求类型:(一)功用性阅读需要;(二)积累性阅读需要;(三)发展性阅读需要;(四)创造性阅读需要;(五)消遣性阅读需要。[⑤]这些主要是从学生课外阅读入手考虑的,与中学课堂阅读教学还没有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他们集中关注着中学生课外阅读心理需求却忽视了中学生课堂阅读心理需求,同时还没有具体到文学教育这一特定语文教育内容的学生阅读动机研究。

    申继亮、谷生华以及严敏等人在《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对阅读心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阅读存在着“动机-感知-理解-活用”的心理模式。他们对中学生阅读动机水平与阅读成绩作对比研究,认为阅读动机与阅读效果正相关。[⑥]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分析过于简单化。因为工作效率除了与动机强度有关、还与活动难度有很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非常复杂。阅读不同文本的需要不一样,阅读效果完全就不一样,阅读动机与阅读内容有着直接联系。另外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新论》中探讨了阅读动机的问题。他强调,一要把被动阅读动机转化成为主动阅读动机;二要提高远大目标,提高阅读动机层次;三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保持不懈的阅读追求。他首次把阅读动机区分为“主动阅读动机”与“被动阅读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端正阅读动机的问题。[⑦]这无疑对中学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的文学阅读动机研究也有很大启发。宋伟琦在《阅读动机培养的教学因素及策略研究》中通过实验对阅读动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五种激发阅读动机的策略。[⑧]我们应意识到激发、维持纯正阅读动机或端正不良阅读动机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目前,对阅读动机有过深入研究的是王尚文教授《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一文,该文从动机人性化的高度论及了中学生的阅读需求问题。

    3.需建立关系视角,多角度研究阅读动机

    美国学者拉塞尔·伊·埃姆斯等主编的《学生动机研究》探讨了动机行为的源泉和归因在思维活动的作用,以及文化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学生动机的认知因素,如何使学生的动机朝着我们期望的动机状态转化等问题。[⑨]美国学者巴巴拉·L·麦库姆斯和詹姆斯·E·波普合著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在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等问题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⑩]

    李燕平、郭德俊在《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一文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TARGET模式,该模式包括“任务”、“权利”、“肯定”、“小组”、“评价”以及“时间”在内的六种影响“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课堂结构因素”。该模式强调形成一种自主、个体化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是有利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

    阅读动机是阅读主体的“中央处理器”,阅读动机直接带动阅读行为,影响阅读效果。阅读动机有“主动阅读动机”与“被动阅读动机”之别。为什么有的人表现出积极的阅读动机,而有些人表现出消极的阅读动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长久维持积极的阅读动机,而有的人却难以长久坚持阅读?其实动机总是和需要相联系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11]这说明每个人都具有满足自身生理、安全、归属与爱、求知、审美与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这种原始动力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偏离了它正常的运行“轨迹”。就阅读来说,“被动阅读动机”是原始阅读动力被抑制或者异化,我们要做的是激活这种原始动力,或者端正被异化了阅读动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激发、维持并端正学生阅读动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学生文学阅读具有怎样的原始动力?中学生文学阅读怎样才获得或强化这种原始动力?前面那个问题牵涉到文艺心理学,后面这个问题牵涉到这动机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中学生文学作品课堂阅读动机需综合运用文学接受心理相关理论与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并把它们放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加以研究,需要建立关系视角,多角度研究阅读动机。

    如果要把读物区分为“科学文本”和“文学文本”两个极点的话,文学作品指的就是临近“文学文本”这个极点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阅读一定指向的是“文学文本”,也就是说不能把“文学文本”当“科学文本”来读;同理,也不能把“科学文本”当“文学文本”来读,只能把“文学文本”当“文学文本”来读。中学文学作品阅读只能是“文学文本”这一特定的“文本类型”以及中学生这一特定的“读者群体”所进行的阅读。那么,中学文学作品阅读动机则是指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中学生在指向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激发、维持、调节阅读行为,获得文本感知,丰富情感,满足文学审美以及获得精神需求的阅读内驱力和诱因。它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之分。

    内部驱动与阅读个体的阅读目标定向、自我阅读效能感、阅读成就归因有一定关系。就阅读目标定向来说,有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获得审美愉悦以及精神需求,把阅读成就情境看成是再次提高能力的机会,是自我发展需求,我们称这种阅读目标定向是阅读掌握目标定向;有些学生则把阅读成就情境理解为阅读能力的评估和检验,他们把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阅读量,争取更多的生活交流材料,或把阅读消遣以及阅读测试看作是文学阅读目的,特别是把老师、同学的认同看作是首要目的,这种以追求良好表现为阅读目的的目标定向称为阅读成绩目标定向。前者阅读主要以满足发展需要为目的,后者阅读主要以满足基本需要为目的。自我阅读效能感,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阅读理解、阅读审美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阅读成就归因,是指学生对影响阅读过程中或者是阅读后所达到的理解程度的因素所做出的解释与推论,有的学生把阅读结果归结为自己阅读能力或努力程度;有的把阅读结果归结为阅读任务难度或运气。

    外部驱动主要来自于课堂环境以及文学文本类型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文学作品阅读动机表现出一定的层级性,从内容感知、情感体验到审美需求成螺旋式发展状态。阅读动机直接影响着阅读质量和阅读数量。

    从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力来说,中学生的文学阅读动机是决定性因素。阅读动机不同,阅读方式、阅读姿态就不一样,阅读效果也不一样。中学课堂文学作品教学与学生课堂文学阅读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课堂文学阅读教学行为是在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纯正阅读动机、端正学生的不纯正阅读动机还是在抑制或异化学生的积极阅读动机、纵容学生的不纯正阅读动机?这需要从课堂阅读教学做进一步研究。



[①]顾天立.中学生课外阅读最新扫描[J].语文学习,1992(6)

[②]杨顺耀、汪培元.学生课外阅读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教学月刊 (中学文科版),1993(5)

[③]陈锋.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J].中学语文教学,2004(6)

[④]王栋生.与学生一起阅读——高中学生阅读现状与改造对策之探讨[J].河南教育,2006(4)

[⑤]倪文渊.中学生阅读需要浅说[J].自贡师专学报,1990(2)

[⑥]申继亮、谷生华.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10-112

[⑦]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30-133

[⑧]宋伟琦.阅读动机培养的教学因素及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

[⑨] [美]拉塞尔·伊·埃姆斯、卡罗尔·埃姆斯.学生动机研究[M].邬大光.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68-174

[⑩] [美]巴巴拉·L·麦库姆斯、詹姆斯·E·波普.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9-4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误区及导学策略思考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中学大阅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学大阅读教育实施对策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与改进
强化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