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再思考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再思考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学校  李竹平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教材编排、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模式,“主题单元教学”的主题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思想主题,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主题,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将其理解为文化主题,以保证教学在文化背景下渗透整体和整合意识。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主题先行”,做到以科学适切的课程目标为导向;避免单元内部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化整为零”,做到“有机整合”。这样的主题单元教学才能真正循序渐进地落实学段目标,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主题单元教学  目标导向  有机整合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主题”是什么

主题单元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基于教材编排、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实际操作中,它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可以这么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整合多个文本内容及相关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师生的个体经验,在过程中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目前,无论是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还是“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主题单元教学并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种课程建构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主题单元教学”中“主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了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走上了岔路。因此,有效实施单元主题教学,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里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了《观潮》等四篇课文。有教师在教学中,着力于各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呈现,分析各种自然奇观形成的原因,将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这是因为教师把单元“主题”理解成了知识主题。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围绕“规则”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主体课文是《钓鱼的启示》《谁说没有规则》。有的教师在进行这两篇主体课文的教学时,把课堂学习的焦点放在如何认识规则的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觉性上。虽然教师意识到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但由于潜意识被“主题”绑架,不知不觉中分别将“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詹姆斯放掉大鲈鱼”“面对这些规则,怎样做才是对的”作为了课堂讨论的重点,结果还是掉进了思想教育的窠臼。出现这种现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把单元的“主题”理解成了思想主题。课堂上出现的上述情况,大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有意为之,而是“一不小心”导致的。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单元主题教学中的这种偏差呢?我们觉得,科学实施单元主题教学,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这里的“主题”是什么。

首先,被称为“主题”也好,“专题”也好,它是语文教材编排的一种体例,目的是为了使教材的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课外资源等得到有效整合,以促进教学效益的有效提升。第二,这一编排体例为教师的教学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导向,一是教学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和整合意识,二是教学要重视师生的个体经验,使其在姿态上呈现出开放性和探究性,搭建起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第三,作为一种课程构建的方式和理念,单元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教师自觉参与课程建设的一个个切入点和方向标,以保证语文教学在更大的空间里引领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们既不能将单元“主题”理解为思想主题,也不能当成知识主题,以免人为地窄化“主题”的内涵。从它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体现出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理解成文化主题。语文教育只有以母语教育文化为背景,以一个个与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化主题为落脚点,才能真正为学生搭建起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有效提升的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同时,也唯有如此,才能使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机融合。

将单元主题定位为“文化”主题,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呢?我们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本单元是围绕“童年”这一主题(专题)组元的。在这一主题的统领下,安排了五篇课文(有古诗词、散文、儿童诗)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等综合实践性活动内容。首先,对单元内容的解读要在大语文的文化视野下展开,要科学建构“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样的课程文化。这样,我们自然就会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落入为教课文而教课文的窠臼,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地、感性地认识到文化在内容上的丰富性。第二,无论在“童年”主题下安排了怎样的几篇文本,我们都要认识到语文课堂是母语文化教育的课堂,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注重母语文化对“童年”的观照、诠释和浸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文化”主题,也就是用‘文化’来观照语文,观照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性、文化灵魂、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强调,是真正把语文教学当作文化载体来展开母语教育的实践。那么,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好,对文本表达方式的习得也好,教学都要注重文化传承。如,学习《古诗词三首》,就要充分考虑诗词中的文化意象,避免解析,注重诵读感悟,从节奏、韵律、意象上得言得意。第三,文化主题时时提醒我们,作为课程学习,“童年”是文化中的童年,它是对历史和生活中童年的发现、抒写和提炼,同时又是对现实童年的唤醒、启发和滋养。教学要在相关主题文化背景下展开,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定位具体的、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童年”文化,就有“童年语文”,这与地域文化,就有“地域语文”一样,具体文化背景和主题下的语文学习,是真正的有源之水,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便有“根”有“源”。课堂上读童年、写童年、悟童年,链接到课外,童年在“大语文”中,童年在学生愿意到达的任何一个地方,语文也在学生愿意到达的任何地方。如此,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整合、课内外的融合等,便水到渠成。

二、“主题先行”还是“目标导向”

温儒敏教授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一文中指出,目前语文教学“普遍不太讲究梯度”,“这和编写体例有关”。这里的体例指的就是语文教材采用的“主题单元”框架结构。诚然,教材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凭借,其编排体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但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意义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成为课程建设的有效参与者。所以,单元主题教学有没有做到考虑梯度问题,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首先不必归咎于教材的编写体例。任何编写体例都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关键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

目前,主题单元教学中,“主题先行”的现象并不少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相同的主题编排在不同学段时,教师在同一个层面上设计安排教学活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没有区别。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是以童年为专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围绕“童年”这一主题组织教学活动,阅读文本时都抓住表现童年特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读悟,语文实践活动都是说童年、写童年,拓展阅读“童年”主题的课外读物。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很少考虑年段学习目标的不同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千课一面”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主题先行”的做法,其消极影响已不言而喻。

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是“主题先行”还是“目标导向”,事实上是搞清为什么教的问题。单元主题教学中,主题不是目标,更不能拿主题来代替教学目标,主题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本组课文的阅读学习,“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这是本组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进行选文使然,是文本内容的显性特征,但不是学习本组课文的核心目标。单元主题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是指向语文读写能力的。就阅读而言,“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有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就习作而言,学习本组内容,要以“主题”唤醒学生的相关经验和体验,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运用从课文中习得的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搞清了为什么教,才能科学定位教什么,进而根据选定、创生的教学内容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有效的单元主题教学,应该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学段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单元主题特征和单元教学内容特性、学生实际情况,即以目标为导向,以主题为抓手的整体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课程建构方式。明确了这一点,也就解决了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与教材内容系统性之间的矛盾,使单元主题教学成为语文习得这根主线上的最关键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化整为零”还是“有机整合”

有一种普遍现象是,教师在进行单元备课时有单元主题教学的意识,对单元学习目标进行了整合性的表述,但是,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又不自觉地“化整为零”,每篇课文、每项学习内容和活动各自为政,完全独立开来,结果“通盘考虑”也好,“整体意识”也好,都被抛开了,主题单元教学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教师必须具有整体意识,教学时,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习得知识,积累语言,内化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如何保证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优势?单元整体教学的推进者李怀源老师将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分为七个模块:预习;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与习作;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检测。事实上,要发挥这七个模块教学的整体性优势,关键是要做到四个“整合”:目标整合;资源整合;内容整合;活动整合。四个整合中,目标的整合与分化是首要的,教学资源、内容、活动的整合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主题单元教学策略下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单元学习目标的有机整合和科学分化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音乐”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三篇主体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语文天地”中安排了识字、学词、学句的练习和背诵古诗,“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围绕“音乐”安排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实践活动,“笔下生花”练习在记事中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概括而言,本组内容的学习,要实现如下学习目标:1、认字25个,写字19个,通过练习写摘录笔记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抒发的情感;背诵课文中描写优美的段落和本单元的古诗;通过潜心会文,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爱音乐爱生活的情感;3、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用学过的方法品词品句;4、体会课文具体记叙、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有血有肉地表达的方法,并在说、写的实践中练习表达,学会表达,分享进步和成功的喜悦。这些学习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时要做到相互照应,相互渗透,以实现单元学习目标的整合。同时,这些目标是依靠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每一项学习活动的实施来一步步实现的,教学时如何将它们分化、落实,就要对单元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细致的教学解读。例如,学习《月光曲》,重点习得通过联想和想象表现音乐内容的方法,而在“初显身手”中练习运用这一表达方法,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和素养。这里,又涉及到了教学内容、活动等如何整合的问题。很明显,“初显身手”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与《月光曲》的教学进行整合,实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在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有机整合”,避免违背单元主题教学理念的“化整为零”的做法,教师必须自觉提升教材单元整体解读的能力,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规划和课堂设计的能力,以防止主题单元教学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语文学习》2011.01

2、吴忠豪《对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组织的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1.07)

    (本文发表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题备课
【优秀成果】建立“主题阅读”教学模式 深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
三角中学“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主题校本教研 实施方案
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探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之下的情境创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