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诗词书法绘画集(第三辑)(五回...
X

《红楼梦》诗词书法绘画集 (第三辑 )
(五回 B)
刘宏彬 原创

按: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本期博文是我创作的第三辑有关《红楼梦》诗词的书法、绘画作品。主要内容是第五回由警幻仙姑向贾宝玉演奏的十二支曲子。这组曲子暗示了小说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在小说中的美学地位十分重要。
完成这组作品后,突然想起我在《红楼梦学刊》上曾经发表过的一篇关于“十二钗”的学术论文,不由得特意找出来重读一遍,颇有感慨。将之附在此期书画作品之后,作为对本人“学术青春”的纪念,并请朋友们加以指正。

贾宝玉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林黛玉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宝钗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元春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探春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史湘云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妙玉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迎春

《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惜春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王熙凤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巧姐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李纨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秦可卿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金陵十二钗中六对人物形象的矛盾组合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4期)
刘宏彬
曹雪芹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哲学家。在《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中,他按照矛盾对立统一的原则,塑造出两两相对的一组组人物形象,表达出进步的人生哲学观念。小说的女主人公金陵十二钗,正是作为六对矛盾形象出现的。十二钗的组合对象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李纨;迎春——探春;元春——巧姐;史湘云——秦可卿;惜春——妙玉。每组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其中,又各以一对具有支配意义的主要矛盾,体现出作品深藏的哲学意蕴。
本文不是人物论的集合,不拟全面分析每组人物的多种矛盾,而是全力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以求把握事物的本质。
一 林黛玉——薛宝钗:“情”与“理”的矛盾
关于黛玉、宝钗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人们指出;这是一对矛盾形象,并且几乎众口一辞地认定,两者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叛逆”(林)与“封建卫道士”(薛)之间的矛盾,但我们仔细审视这两个人物,发现上述评价不能概括她们的本质特征。
先看林黛玉。我们发现:她的言行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要害。她很少独立地表达自已的社会政治观念,基本上没有“反封建”的言论。人们认为她是一个“叛逆者”,主要是依据她对宝玉白壁无瑕的爱情。她从不拿所谓“仕途经济”一类“混帐话”劝告宝玉,被宝玉视为知己。因此,可用一个“情”字概括她的本质特征。
再看薛宝钗。她也不是许多文章认定的虚伪、奸猾、残忍的“女政客”,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宝钗是个美貌、善良、多才的姑娘,她身上具有我们民族所首肯的许多优美的人格素质:如入世而不避世,进取而不颓唐,温柔而不横蛮,宽容而不刻薄,诚笃而不虚伪,磊落而不势利,聪慧而不昏昧,端庄不妖冶,素朴而不奢华,自制而不任性等等。宝钗不仅获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好评,也受到今天不少读者的称赞,这是由我们民族的社会美观念决定的。
宝钗遭到批评家们的非难,从而被视为“卫道士”的主要原因,在于她屡次以“混帐话”规劝宝玉,劝他走上“仕途经济”之路。在这个问题上,她具有代表性。对此问题,我们应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能用要求今人的标准去苛求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宝钗和宝黛,对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显然存在原则上的分歧,分歧的根子,在于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都是封建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科举制度,由此对人生道路产生了绝然不同的理想,并形成绝不相同的人生价值观念。
薛宝钗理想中的男性青年,应走“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科举之路,但她也看到这条道路的弊端,哀叹“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大害处。”“读书明理,辅国治民”,以及“耕种买卖”就是薛宝钗心目中的正当事业,是她所认为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宝玉挨打后,还怕因自己的行为得罪他人,宝钗心想:“……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这“外头大事”,正是所谓“仕途经济”。当时的社会并未向青年知识分子提供广阔的就业道路,所以宝钗的见解具有不可轻率否定的合理性。她是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仕途经济”,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青年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最好的出路。宝钗的思想言行,表明她接受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观念,但作为一个封建代的女性,她不得不把入世的雄心壮志寄托在未来丈夫身上,期望凭借丈夫的“好风”,实现自己“上青云”的理想。宝钗并不想“处心积虑地爬上宝二奶奶的宝座”,而对宝玉存在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作为一个自然的年轻的女人,她对具有出众仪表才华的宝玉不无眷恋的心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社会的、具有独特价值观的女中英杰,又对宝玉充满恨铁不成钢的缺憾之情。她深知宝玉心中只有一个林妹妹,并不爱自己。这个自尊的贵族小姐,本不愿李代桃僵,但她恪守封建礼教,奉母亲之命,委屈地嫁给了宝玉(依续书之说)。新婚并没带给她丝毫幸福,而是带来了痛苦,不过,她却自觉地以“天理”抑制“人欲”,竭力维系这种无爱的婚姻,这一行动也是她的性格符合逻辑的发展。薛宝钗无意充当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她只是“理”的受害者。在她身上,体现了“理”的存在。
这样,宝钗与宝黛之间,具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宝玉、黛玉因价值观的吻合而产生纯真的爱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爱情越来越专一、执着、缠绵、热烈,这是宝黛人格价值的体现,也是《红楼梦》最感人的地方。而宝玉、宝钗之间,因价值观的不同,彼此不能产生真正的爱情。这对无爱的婚姻没能凑合下去,宝玉“悬崖撒手”,遁身佛门,去“天国”寻找心灵的慰安,这种“无情”之举正是“有情”的最高表现。
二 王熙凤——李纨:“才”与“德”的矛盾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是一个“才”字。她有理家之才、固宠之才、谐谑之才、应变之才、驭众之才、聚资之“才”;李纨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是一个“德”字,她有育幼之德、尊老之德、怜贫之德、惜幼之德、娴静之德、素朴之德。曹雪芹通过这一组形象的对比,表达了他在才德关系上的哲理思索。王熙凤与李纨都是所谓“圆形人物”,她们不是那种性格单一化的“扁形人物”,而具有复杂的性格结构。因此,我们突出凤姐之才、李纨之德,都是就其性格主导面来说的,因而只具有相对性的意义。其实,凤姐何尝无德?李纨未必缺才,两人就其本身来讲,也呈现出才与德的矛盾统一。只是,凤姐的才压倒了德,李纨的德,压倒了她的才。
凤姐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其中最突出的才能是理家之才、聚资之“才”。她的“毒”、“辣”、“酸”(对贾瑞、尤二姐、贾琏的反击)不无合理性,体现了一个贵族少妇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与对多妻制的本能抗争。今天的读者不必将此看作她的大过错。但是,她极力敛财的行为,则充分显示了封建地主阶级攫取金钱的贪婪、卑劣。可以说,她是金钱拜物教的化身。她巧取豪夺、重利盘剥以致贪财害命,聚集了大量的金钱,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作者通过王熙凤的形象,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利欲观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与深刻的批判。
李纨也具有多方面的德,而其中最突出的德是育幼之德。作品在第四回,交待了她的身世际遇及日常生活特点:“……这李纨虽年轻丧偶,居家处膏梁绵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织诵读而已。”丈夫的早夭,礼教的严酷,使这位纯洁善良的女性熄灭了青春的热情,她便把几乎全部的心血,投放在对于幼子的教育之上。小说多次正面提到或侧面表现了这一点。作者并不把她作为“守节不移”的年轻寡妇形象来塑造的。如果那样,就失去了李纨之为李纨的特点。李纨的特点,她的“功”,不在于被动地遵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而在于主动地全力加强对爱子贾兰的培养。我们应把贾兰看成李纨形象的延伸,把这母子俩看成一个精神组合体,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李纨。可以说,凤组是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李纨则是全心全意培育人才。费尔巴哈曾说过:“真正的哲学不是创作书而是创作人”,李纨干的是哲学家的事业,凤姐干的则是守财奴的勾当。敛财的最终人去财空,育人的,最终子荣母贵。这说明曹雪芹的世界观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同巴尔扎克一样,“看到了他珍爱的贵族所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另一面,又存在着“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红楼梦》第十三回)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对贾氏的复兴寄托了一定的幻想,所谓“家道复初、兰桂齐芳”并不是续书强加给原著的“光明”尾巴,这本来就是作家的原构思,反映了其思想的局限。李纨、贾兰的人生经历就是这种局限性的体现。不过,曹雪芹关于才与德关系的思索,特别是把才德关系的突出表现看作攫取金钱和培育人才的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 元春——巧姐:“祸”与“福”的矛盾
元春与巧姐,都是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子。贵族之家对于平民小户讲,是“贵”,但对帝王之家讲,又是“贱”。元春由贾府进入皇宫,是由贱到贵的变化;巧姐从大家闺秀变为农家媳妇,是由贵到贱的变化。但是,元春由贱到贵,未必非祸;巧姐由贵到贱,未必非福。曹雪芹通过这对人物,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在曹雪芹看来,元春被选为皇妃,这虽是“喜”是“福”,但其蕴含着“悲”、“祸”。“浩荡”的“皇恩”筑起一堵厚实的雪墙,隔断了天伦之乐的和煦春风,祖孙之恩,父女之情,姐弟之爱,统统被淹入君臣之礼的冰水之中。元春省亲时凄切地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省亲本是件喜事,但一家人相见,却“只管呜咽对泣”,这不能看成“喜极生悲”,而是出自内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探讨】《红楼梦》中的那些人物年龄“矛盾”
形若守拙 神近凤姐——小议《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宝玉人物原型考(一)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
<<红楼梦>>随感之二:看曹雪芹是如何损人的
品读《红楼梦》:几处《红楼梦》中时间的矛盾之处
张黎明:“让路”策略在《红楼梦》构思、叙事中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