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羊毛读《敦煌》丨秉智灯而传法印


从常书鸿到樊锦诗,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两鬓斑白的老者。他们的数十载人生,相遇千年佛国,注定相守,如同召唤,无怨无悔。从敦煌到敦煌人,11月21日,周六下午2点整,相约泓画廊里慢书房,听主创团队分享最感人的敦煌读本。


2009年,我的蜜月地是敦煌。


那是从中学以来就梦想抵达的地方。虽然作为新疆生长的小孩,大漠的荒凉让我感到回家般亲切,但当脚步踏进莫高窟洞口的那一瞬间,我还是惊呆了——那是比想象中更震慑心灵的画面。


我不懂佛学,因为记忆力欠缺,历史也学得差强人意。我看见的是穿越千年的画面和色彩,是举手投足,是一颦一笑,是翩然的裙裾,是飞天的逍遥。敦煌最大的一座佛像是弥勒佛,我问讲解员为什么是弥勒佛?答:未来佛,象征未来。于是眼前出现了一个奇妙的幻象:那不只是一尊大佛,还有一屋子工匠,十几岁的少年、垂垂老者、祖孙三代……细细描着一条眉,打磨一根手指,或者雕刻一根发丝……他们高高低低,全家老小,世世代代在这洞窟里,刻画无法抵达却充满希望的未来。那是信仰。我的眼眶湿了。


即使我一直想着还要踏上那片土地,但却无法阅读关于敦煌的任何书籍。感性的认知使我永远分不清那些洞窟的方向和编号,那些神与人的身份和使命。我承认自己存在某些方面的阅读障碍。就是这样的我,已在店里做过至少三次关于这本书的推介。没错,我一字一句地读完,内心的澎湃和感动不亚于6年前的那一天,语言变得苍白无力。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几乎一口气读完——这是一本关于敦煌人的读本:千年前的那些工匠,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一如莫高窟的守护者们,同样被召唤,终其一生,无悔无怨。


我翻看自己说书时的PPT,又反复听自己在“慢声慢读”电台里的有声推介,却仍然不知道要如何写这篇书评,情感的泛滥,让语言阻塞。所幸,就顺其自然,分享我读到的那些不可思议。


2010年起,历时四年,《生活》杂志深入敦煌采访,讲述包括已去世的第一代敦煌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到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从临摹研究,到加固修复;从国内专家,到国外学者;从绘画大师到一线讲解员……每个人身上有两点几乎相同的:进窟第一眼的震撼和与之相守的幸福。常人无法想象的苦,似是一种修行。



你能想象吗?一个身处巴黎的中国青年画家,名师名校,最权威的奖项,妻子研习雕塑,女儿乖巧伶俐。却因偶然在旧书摊上发现一本《敦煌洞窟实录》,仿佛被当中奇妙的线条蛊惑,毅然决定回国,辗转数年,抵达敦煌。——他是常书鸿,第一代莫高窟的守护者。这个选择意味着失去城市里的安逸生活,失去了艺术家向往的辉煌前途,甚至失去了妻子与之相守的决心……敦煌吞噬了他的青春和爱情,可他还是不离不弃,独自带着儿女,耐着艰苦的生活,临摹,研究,治沙,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共同守护一方圣土。他的女儿常沙娜如今也是80多岁的老人了,当年她从父亲手里接过画笔的时候,一定明白了他的寂寞,他的幸福。


你能想象吗?艺术学校里二十出头的情侣,听了一场关于敦煌的讲座,毕业后,便相继前往,从此他们的生命便与之交叠。他们靠玻璃反射自然光进窟临摹,他们就地取材,土法炮制颜料,他们缺衣少食,梯子上一画就是一天……这些都不算什么,难的是他们要关起那颗艺术家的心,一心一意地临摹,原原本本地呈现,而不是创作,是匠人,而不是画家。放下自我,谦卑地对视千年前的画师,感受佛光。——史苇湘和欧阳琳,发现了直辕犁和曲辕犁,纠正了唐代编年窟的错误,研究出敦煌图案的独特含义。他们把“敦煌”放进了儿女的名字中,佛家的“舍得”就是如此吧。


你能想象吗?后来当院长的段文杰,文革的时候被下放,研究饲料配方,成了养猪能手。可是他的笔记里,密密麻麻写满全是敦煌,他的眼睛里,闪烁的全是色彩;你能想象吗?那个当年高中毕业,在敦煌烧水打杂的李云鹤,靠着执着和热爱,竟然将西区洞窟成功复原到相距50多公里的北区,成为我们国家文物修复界的泰斗;你能想象吗?那个从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奇迹生还的日本人平山郁夫,一生身体羸弱,却因找到佛教壁画的根源——敦煌而获得新生,倾尽全力地推广和保护,跨越国界地传承敦煌衣钵;你能想象吗?现在70多岁的樊锦诗院长云淡风轻地说起:“这是我在敦煌的第50个年头”,仿佛看见当年20出头的小丫头,瞒着父亲留在莫高窟,转眼便是一生;你能想象吗?很多已是老者的敦煌守护者们,他们的孩子仍然执着父辈的念想,斩不断与莫高窟的联系。这不正像古代那些不被记住姓名的工匠吗?



我读这本书,叹为观止的不是壁画,而是这些人。我心里在问:如若没有他们,今天的莫高窟会是怎样的?那千年的佛光如何照耀今世?我更想问的是:这世上,有什么能让你我也如此不顾一切,舍得世俗安逸,舍得前途事业,舍得爱情家庭,为之受苦,为之付出,甘之如饴?


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一段《降魔变文》,末句是:“给孤长者园中,秉智灯而传法印。”我不十分懂,却仿佛看见了他们在佛像前的专注和谦卑,他们仔细描摹,对视,体会,传承。敦煌环境艰苦,他们中大多数却长寿,我想,是上天希望,他们能陪着这些墙壁上,洞窟里的魂灵,久一点,再久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莫高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大漠深处的震撼艺术
敦煌出土文物 | 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精选
活久见丨见过敦煌壁画,没见过这么不正经的!
河西走廊游 · 意外发现可能早于莫高窟的敦煌西千佛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