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苏记】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下)

关于苏轼幼年读书时的情形,他在《众妙堂记》中称:“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

庆历三年,东坡8岁时,其父把他送到天庆观北极院拜张易简为师,当时在此读书的学生有上百人之多,但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只有两个,一是苏轼二是陈太初。陈太初后来成了道士,故人们不知道他有怎样高的文采。关于他的情况,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二中称:

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予稍长,学日益,遂第进士制策,而太初乃为郡小吏。其后予谪居黄州,有眉山道士陆惟忠自蜀来,云:“有得道者曰陈太初。”问其详,则吾与同学者也。前年,惟忠又见予于惠州,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吴师道为汉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岁旦日,见师道,求衣食钱物,且告别。持所得尽与市人贫者,反坐于戟门下,遂寂。师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骂曰:'何物道士,使我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开目曰:'不复烦汝。’步自戟门至金雁桥下,趺坐而逝。焚之,举城人见烟焰上眇眇焉有一陈道人也。”

西花园

陈太初虽然很有才气,可惜运气不佳,只做过小吏,后来一心修道,之后尸解飞升了。想来东坡也很惋惜这位年幼时的同窗。如果陈太初在文学方面下更大功夫,说不定后世就会总结出唐宋九大家了。

东坡在跟张易简学习时,偶然读到了石介所写之诗,由此而立下大志,他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讲到了这件事:“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水榭

当时有人从东京汴梁带来了石介所作《庆历圣德诗》给张易简观览,苏轼在旁偷窥他记忆力极强,看了一遍就记住了内容,而后向老师请教此诗中所歌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老师告诉他小孩子不用懂得这个,但苏轼却说这样的贤人怎么能不去了解他们呢?老师对他的回答暗暗称奇,于是向他介绍诗中所写人物的成就,同时点明其中的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乃是当时的人杰。苏轼牢记了这些人的名字,并且以他们为效仿对象。此四位人杰除范仲淹外,后来都与东坡的生平发生了密切关系。

荔枝树根

我沿着游览路线的左路前行,前去参观了这里的花园,眼前的这个花园面积不小,有假山有池塘,苏轼在《异鹊》一诗中写道: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镇馆之宝

而今的三苏祠面积早已超过了五亩,想来是后人出于对三苏的崇敬之情,予以扩建而成。如今在池塘边建起了长长的回廊,回廊正中有一小亭,里面陈列着一个大大的根雕,旁边介绍牌上称“镇馆之宝大揭秘,苏轼与荔枝树的那些事”。旁边还有一个介绍牌,上称熙宁元年,苏轼33岁时,在居父丧期间,曾与三老游,苏轼将要离开眉山时,在家中手植一棵荔枝树,他当时与三老约定树长成后他就返回眉山,但遗憾的是,自此离去后,他再没有回到过眉山。苏轼在《寄蔡子华》诗中写道: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但是眼前见到的这棵巨大的树桩是不是所手植那棵的树根呢?介绍牌上没说,我想既然这是三苏祠的镇馆之宝,定然有所依据。

苏氏古井

井口

由此亭穿入中轴线,在一个院落里看到了苏宅古井,井的周围有护栏,我探身向内看,不足两米处就看到了水面,只是井壁上长满了青苔,看来已经不允许游客取用。介绍牌上说此井井水甘冽,孕育了三苏父子,所以被誉之为圣水。

介绍牌

黄荆树

黄荆叶

介绍牌上还说旁边的黄荆树传说是苏洵手栽,而今那棵黄荆树仅剩了两米多高的树桩,树桩干枯已久,为了能够让其继续挺立,维护者在树洞内填满了化学树脂。在树桩的后侧又长起了几根幼苗,不知是否是该树的子孙。我仔细观察了黄荆树的叶片,感觉其外观与北方所见有差异,不清楚苏洵所种是否为特殊品种。

匾额

启贤堂外观

古井后方乃是启贤堂,里面正中的位置供奉着苏味道的塑像,左右两侧则为苏氏子孙画像,可见当地人仍把苏味道视之为眉山苏氏之祖。苏味道塑像两侧排列着上百个木主,这些均为眉山苏氏后人。

苏味道像

苏氏子孙

牌位

启贤堂内还有几个玻璃柜,里面陈列着眉山苏氏族谱的不同版本,其中有几种我未见过,很想取出翻阅,但祠堂内不断有游客出入,让我没机会下手打开玻璃柜一看。

族谱

转到启贤堂的背面,这里有一方池塘,池塘的后墙上悬匾“木假山堂”,下面有黑色的树根,看上去果然像一座假山。当年苏洵家里藏有此物,为此他写过一首《木假山记》,苏洵称他十分喜爱此木假山,因为这座假山所表现出的风骨使得他“吁其可敬也夫!”

木假山堂

苏洵后来把木假山带到了开封,梅尧臣得见此物,为此他还写过一首名为《木假山》的诗,苏轼读到后写了首《次韵梅二丈圣俞木假山》与之唱和。可见这座木假山是苏氏父子传家宝。然眼前所见的这一座,乃是道光十二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送给三苏祠的,为此李梦莲还写过一首诗:

我闻眉山有苏老,珍爱木山如爱宝。

此山如得老泉看,胜他渤海看三岛。

回首便将山拂拭,百夫辇致苏堂侧。

当时坡颍有精神,要对峨眉争秀特。

东坡雕像

眼前所见的这座木假山是否为李梦莲所赠之物,我未看到说明牌,但隔着池塘眺望,感觉那木假山表面的包浆已有些年份。

来凤轩

木假山堂旁边有一组建筑,此乃来凤轩,此处又名南轩,乃是苏氏兄弟的读书处。而今来凤轩成为了三苏祠的售书处,但在正前方有苏氏兄弟蜡像,二人一坐一站,正在探讨学问。这两尊蜡像都长了胡子,旁边的说明牌 称苏轼14岁时在此作《却鼠刀铭》,苏辙10岁时作《南轩记》。这个年龄长胡子有些早,更何况孔凡礼在《苏轼年谱》中把《却鼠刀铭》列在了苏轼11岁时所撰。

来观轩内景

按照苏籀在《栾城遗言》的所言:“东坡幼年作《却鼠刀铭》。公(指苏辙)作《缸砚赋》。曾祖称之,命佳纸修写,装饰钉于所居壁上。”如今在墙壁上没有看到东坡所作的这篇铭,东坡在此铭中解释了他用此刀驱鼠的过程。用刀来打老鼠,这需要把手臂练得十分敏捷,真可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想来东坡在幼年时也是位快刀手。然而宋彭乘在《续墨客挥犀》中却说:“苏子瞻有却鼠刀,云得之于野老,匣藏之,用时但焚香,置净几上,即一室内无鼠。”看来东坡所得的那把却鼠刀不是用来挥刀斩老鼠,而是将其供在条几上焚香祈祷,就能把老鼠吓跑了。

来凤轩今日为书店

当年苏洵在家乡时除了让孩子出外读书,他也亲自教授,《侯鲭录》载:“东坡年十余岁,在乡里,见老苏诵欧公《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对衣金带并马表》。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

苏洵命苏轼模仿欧阳修的文章,苏轼所写诗句受到父亲的夸赞,苏洵认为此子今后必成大器,苏洵同时教导儿子们要多读书。苏辙在《藏书室记》中写道:“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产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

披风榭

苏洵努力读书,对理财之事不感兴趣,家中有房有田无衣食之忧,他就把剩余资金用在购书方面,当时的藏书已有数千卷之多,他从中挑出有用之书,尤其是儒家经典,让两个儿子仔细研读,所以兄弟二人能有那么高的成就,除了天资高迈之外,这也与父亲的教导有重要关系。

庆历五年春,苏洵到外地去旅游,他先游览了四川境内的岷山和峨嵋山,之后又来到东京汴梁,于此参加科考,然不幸落第。为此,苏洵又游览了河南的嵩山、陕西的华山等名胜,直到他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方匆匆赶回家乡。苏洵回到眉山后拿出一部分精力指导两个儿子学习,同时为二子起了正式的名和字。对苏轼、苏辙名称的含义,苏洵在其所作《名二子说》中给出的解释是: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说车轮、辐条、车盖和车厢底部等部位都有横木,它们对车的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唯有车厢前的那根叫“轼”的横木好像没有什么作用。虽然如此,如果去掉轼,就感觉这辆车不完整了。所以,苏轼啊,我最担心你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而不懂得掩饰。

关于苏辙之名的意思,苏洵接着说道:所有的车从路上走过时,都会留下痕迹,这就是辙。但是讲到车的功劳时,似乎与车辙不相关。如果车倒了马死了,灾祸也殃及不到车辙。所以说车辙关于处在祸福之间。所以我觉得苏辙你能免去灾祸。

可见老苏很了解两个儿子的性格,也知道他们很有才华,他担心才华过于外露,会引起他人的嫉妒,他通过给两个儿子起名,来收敛他们的性情。可惜二子才气太大,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天下人嫉妒的对象。

东园入口

来凤轩左侧有一长榭,沿此前行,顶头位置有一独立的院落名东园。介绍牌上说东园原本是清代眉州试院,2006年于此重建了晚香堂,因为明代学者陈继儒收集整理出版了苏轼墨迹《晚香堂帖》而得名。

晚香堂

现为办公用

进入此园,该园面积很大,坐北朝南为两层仿古建筑晚香堂。走入其中看帖石,没想到里面成了办公区域,立即退出。晚香堂门前有一块三百平米大小的空地,今日阳光甚好,一只橘猫在那里悠闲地舔毛,我站在它身旁向四周探望,看到东园左侧是长长的碑廊,右侧则为几座仿古碑亭。这里的刻石大多为新作,还有一些相关部门收集来的古刻石,有墓志铭、碑碣等,内容与东坡无关。

悠闲的橘猫

沿着碑廊一一看过,总体感觉这些复制的东坡书法刻石制作得颇为用心,基本体现了原石的风韵。只是未能找到《天石砚铭》,东坡在此铭中写道: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碑廊

看来东坡的童年如那只橘猫般自由自在,在他12岁的某天,他在纱縠行的家院里与一帮小朋友挖坑玩,无意中从土中挖出一块奇石。该石材质细腻,外形如鱼,于是他用此石制作了一方砚台。看来东坡没有对此石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因为石上没有凹槽,但老苏却从中悟出了哲理,并且认为这是文字之祥。想来东坡有那么高的文章和书法成就,恐怕也与得此石有关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里有一门父子三词客,进走眉山三苏祠寻找九百年前苏家生活遗迹
苏轼《归园帖》
三苏祠,雨中拜谒宋代苏氏三词客
四川游(62)/ 三苏祠
【转载】(原创)“中国诗书城”的明珠“三苏祠”(上)
三苏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