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剖析人物心理 刻画典型性格

杨凤娟

  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通过回忆、幻想、独白、对话或者直接描述等手法,揭示阿Q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刻划典型性格的目的。阅读此文,可以让我们全方位地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性格个性,体察文章刻划人物的多姿多彩。

  一、通过幻觉梦境,刻画典型性格

  幻觉梦境的描绘,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特殊形式,也是揭露人物心灵秘密的重要方法。梦是人们心理的形象化显现,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不仅能表现、发展和深化人物现有的心理,还能暗示以后心理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绝妙的幻觉,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思想的形象图解。

  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地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铁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个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这段畅想曲共四那分:第一部分,写他的革命方式,来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拿着钢叉招呼阿Q一同去。他对革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造反”认识上,形式也仅仅只是“结伙”打劫。他设想的革命党的衣饰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识的落后和对革命理解的荒谬与无知。第二部分,他认为革命就是报复欺负过他的人,他设想杀人也就不分青红皂白,“王胡本来还可以留,但也不要了。……”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确革命的对象。第三部分,对于财物金钱的态度,大把大把地拿进元宝,洋纱衫,洋钱,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对女人选择,他充分考虑,认真推敲,有的太丑,有的作风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他的得意之态,他的贪婪之心,他的敌我不分,他的“精神胜利”跃然纸上。

  二、通过独白回忆,刻画典型性格

  有些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抓这些片断,分析人物在想什么,为什么想,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文字:“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这段戏文吟唱,表现出阿Q内心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

  课文《不准革命》一章的最后一段也是以这种形式来描写阿Q心理的。“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地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啊,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会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这段回忆和独白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他的独白所流露的的确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固然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抢劫财物、满足私利。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三、通过直接叙述,刻画典型性格

  写好人物的心理,最通常的方法是作者以叙述人的身份,从人物角度,直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和评价。它既可表现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绪,也能概括人物一段时间的内心变化。这种方法简便而直接、清晰而深刻。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课文对阿Q的一段心理描写就凸显了这一问题。

  “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这段文字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举人老爷害怕,二是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慌张。从而可见阿Q对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这也恰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后果。

  “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这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在“投降”革命之前,阿Q心里“不平”“感着冷落”。分析原因,“第一要着”是“要和革命党去结识”、“和假洋鬼子商量”。这不仅写出了阿Q对革命的自发性和自觉性,而且也反映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

  在“不准革命”之后,阿Q“心里便涌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子,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作者对阿Q的这一心理揭示得非常细致、深刻,不仅揭示了阿Q被抛弃、被打击后的颓唐,也表现了阿Q缺乏对革命和革命党最起码的认识,反映了阿Q糊涂、落后和健忘的“精神胜利法”。

  四、通过对话描写,刻画典型性格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划人物性格,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阿Q静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对话就是一个例子。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地说。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糊。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老尼姑两眼通红地说。

  “什么?……”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地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在这段对话中,阿Q语言含糊、情态诧异和错愕,反映了他内心的糊涂和无知。阿Q和赵秀才父子的对话,反映了他对革命认识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时的对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反映了他内心的自轻和懦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百练:阿Q的革命(鲁迅)
【鲁迅研究小辑】郜元宝丨在阿 Q 绝对中心论之外——“假洋鬼子”接受小史(上)
夏葆元、林旭东根据《阿Q正传》合绘的《打倒假洋鬼子》
鲁迅《呐喊》赏析
阿Q正传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
吴语译读 | 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