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解“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核心密钥

历来讨论庄子,说文章气魄必然是《逍遥游》,而论庄子之思想核心则首推《齐物论》。

《齐物论》开篇的“吾丧我”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全文的经眼,全篇文章的思想全都由这三个字流出。

那么,什么是“吾”?什么是“我”?按照通常理解,这两个字不是相同的意思么?都是“自己”的意思么?

我们先重温一下《齐物论》的第一段文字: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我们简单的翻译一下,这段文字是说:

故事的主角是南郭子綦,有人考证这是楚昭王的弟弟,还有人说南郭子綦是家住在南山下的子綦。但更多人认为这只是庄子虚构的一个名字,就如鲲鹏,以及《庄子》中诸多奇怪的名字一样,只不过是庄子为了讲故事所创造的角色。

有这么一天,主角南郭子綦在静坐,仰头缓缓吐气,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颜成子游在一旁看到这情形,说到:“这是怎么回事?身体能像枯树一样不动弹,难道心也能像灰烬一样死寂么?尽管都是静坐,但今天你的境界和之前可真不一样!”

子綦答道:“子游你说到点子上了!今天我回归了真我,摈弃了小我。你能理解么?你听过'人籁’,没听过'地籁’吧?'地籁’之外还有天籁呢!”

这段文字末尾终于引出了著名的“人籁地籁天籁”三籁之说。我们今天先不说三籁,下次再讲,我们先回到文本中。

隐机这个关键词反复出现,“机”通“几”。根据考证,古代的中国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椅子,先秦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当时文人们家里会有隐几这样的小家具,用来放东西或者让身体靠一下缓解疲劳,隐有靠着的意思,所以隐几又叫“凭几”,或者就叫几。它的实际形状也是类似几字形。《孟子》中也有“隐几而卧”这样的记述。

隐机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子綦在练功时候的一个标准姿势。具体什么样的姿势,这段文字里提到了是“隐机而坐”,是坐姿。所以我们就理解他为静坐即可。古时候,道家的坐是跪坐,双脚并拢,脚背贴地,脚跟卡在屁股上两块骨头处。至于双盘单盘这样的坐姿,是佛家兴起后才流行起来的。

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这里的耦字是历来解读庄子的学者着墨甚多处。

耦,也可理解为偶,偶即二。丧其耦即“无二”,没有了自己和别人的对立,没有了心与身的分别,没有了我和万物的不同……用佛家的话说是“不二法门”,用道家的语言,就是老子说的“得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里的丧其耦就是超越阴阳二物,从而“天人合一”,也就是把“道生一,一生二”反着来。所以庄子在后面篇章里讲了一句“通于一,万事毕”。

下面我们说最重要的“吾丧我”三个字,这三个字真可谓机锋毕露。

第一个吾,用大白话说就是真我、大我,第二个我,用大白话说就是假我、小我。用精确的道家术语讲,吾即代表元神,我即代表识神。元神无知无不知,识神有知自以为知。打个比方,元神是人连接了wifi,与万事万物的造化网络一体,运算能力是众生万物的元神一起计算。而识神是断网,是一台单机运行的电脑,在自己的小机身里把自己烧的冒烟却速度不及元神超级计算机的万亿分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万物本身是一体的,所以庄子才有齐物论的观点,并非什么科幻或者狂想,而是道出了普通人每天日用却不知的朴素真相。当人们区分自己和他人,区分自己和万物,本身的一体宇宙就被割裂开了,然后是非峰起,争斗不息,人与人,人与物相互消磨直到生命走到尽头。

从文字上讲,古代的吾字和我字用法也是有区别的。虽然他们都代表第一人称的自己,但吾常常用在主语,而不作为宾语使用。而我字可以用在宾语的位置,特别用在与他人相对的时候用“我”这个字。所以文字的角度,已经暗藏了一和二的区别。吾即是一,而我为二。不分你和我,大同世界,万物一体,这是吾,所谓吾民吾国,不是谁的民谁的国,而是我们共同的民共同的国,强调的是整体是一体。而我则是对于他人而言,对于社会而言。我民我国,就是我的臣民,我的国家,强调的是个人所有。所以上古三皇五帝“公天下”,而自大禹之后是“家天下”,其中真味,值得深玩。

所谓“我”,又叫“自己”,所以“我”和“己”字是一回事。所以儒家说“克己”,道家说“炼己”,佛家说“无我”,终归都是一个意思。

克己,就是克去己私,而回归大公无私。

炼己,就是炼化识神,炼出元神,回归纯阳。

无我,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照见色空不二。

所以,在《逍遥游》里庄子说“至人无己”,与《齐物论》的“吾丧我”是呼应的。无己就是丧我,丧我即是无己。

而“吾丧我”成为打开《齐物论》全篇秘密的钥匙。无论是我和他人的不同,我和万物的差异,本质都源于“我”这个观察者。在佛家的《楞严经》中曾说过,同一片空间,六道众生看到的是不同的,有的看到湖水,有的看到是火海,终归是因为自己的心所投射的象不同,所以创造渲染出不同的现实。

就像量子力学中,观察者并非是观察者,观察本身就创造了被观察对象。当你看的一瞬间,你的看创造了那个被看到的东西。就像当你看光是粒子,光就真的显现为粒子。当你看光是波浪,光就真是波浪。这个量子力学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齐物论》非常好的注解。

当“我”这个概念产生,就像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一刻,时间开始了,饥饿开始了,生死开始了,繁衍开始了,是非对错美丑都开始了……所以原本无忧无虑的两个赤子,顿时拿起树叶遮住下体。因为亚当和夏娃原本是“吾”,虽有亚当夏娃,却同出于一具身体。而当他们惊讶的发现自己暴露在异性前竟然一丝不挂的那一刻,是一体的“吾”变成了两个人的“我”,于是他们成了配偶。这就是和庄子的“似丧其耦”反着来了一遍,是“似成其耦”。

于是男女之情、是非之争、美丑之别、善恶之辨,如同随亚当夏娃而出的子子孙孙一般源源不断的繁衍相交,相交繁衍,与此同样数目的烦恼也同样源源不断的产生。

所以有位很有智慧的作家写到“镜子和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都让数目增加”。这位作家必然是触及了真理的蛛丝马迹。

再说个有趣的解读,庄子在《齐物论》中最重要的三个字——“吾丧我”,用英文翻译就是“I lost myself”。这句话可以看成一个等式,就是:I 减去 Self 等于多少?这里我们可以填上等式的右边。I 减去 Self 等于All。I是混合了Self和All的我,self就是自我,就是对立,就是分别心,就是私欲。

所以英文的自私写作selfish,这个词是从self这个代表自我的词根加上ish这个表达属性的后缀组合而成的。这其实也揭示了阻碍我们认知大道的就是自我,就是私欲,所以道家的《清静经》说“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这里的神就是元神就是吾,而这里的欲则是识神则是我。I 减去Self就是“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得到的结果就是清静。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以最后结果等于天地悉皆归,等于All。

所谓All就是一切。《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说的就是“吾丧我”。当我们消除自己的私欲,消除对立,消除分别心,则由二归一,所谓“得一”。这个一能够统领一切,感化一切。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一句十分低调却霸气的话“朴虽小,天下莫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什么意思?朴即是一,得一者,天下万事万物都不敢凌驾于你,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的宾服于你,因为你就是道,道就是你。是不是在这话里已经看到那个天子也劝不动的庄子的身影了呢?

就像关于道家河上公的一个小故事一样,传说当年汉文帝要命令河上公臣服于自己,说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在我的地盘上就得服从我”这样的话,来逼迫河上公。结果河上公说,真的么?然后纵身一跃,浮在空中,现在我不在你皇帝的土地上了,你奈我何?最后皇帝心悦诚服,拜河上公为帝师。

最后我们做个总结,吾丧我,是在谈论元神与识神,是在讨论转识成智,是在谈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在谈论“澄心遣欲”,是在谈论“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从万物返三,由三返二,由二归一,由一契道。

好,今天我们暂且分享到这儿,后面我们继续分享关于人籁地籁天籁这庄子三籁的话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庄子“吾丧我”有感
静坐:修身养德 自省增慧
儒释道三家共同强调一个“静”字,但何为“静”?
庄子说“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真正差异
《庄子·齐物论》庄子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杨赛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八?庄子至乐天乐论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