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如说儒》第十一讲之十 祭祀时如何与神沟通
[导读]孔子是有神论者,祭祀要强调心诚。他说:“我祭祀就仿佛我的先祖就在我的跟前,祭神的时候就仿佛这些过往神灵就真的存在在我们当中。”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敬畏之情。
《晋如说儒》第十一讲之十:祭礼背后有大义
时长:6'26''
来源:腾讯视频
《晋如说儒》第十一讲之十:祭礼背后有大义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晋如说儒》第十一讲之十:祭礼背后有大义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这一句,千古以来,都不太能够把这句话解释得特别地通。那么我当然也没有办法把这一句话解释得特别地通。大概的意思,我们首先要知道,“禘”是天子的一个大祭,特别重大的一个祭祀,因为鲁国它是被允许对周公进行天子之礼的祭祀的,所以鲁国在太庙——祭祀周公的这个庙里面是可以用“禘祭”。
禘是从“灌”开始,它是把个这酒倒在地上。这个“灌”我们也写作盥洗间的“盥”。但是孔子就说这个“禘”从一开始我就不想看了,从灌到地上开始我就不想往下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一个比较可能的解释,在前人的解说当中这个是我比较接受的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对鲁国的始祖周公进行禘祭是可以的,但是鲁国当时已经僭越到对伯禽以下的这些祖宗都采取禘祭,所以孔子认为这是一种僭越的行为,我不想看。
祭如在(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下一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这里面有一个通假字,“其如示诸斯乎”,这个“示”是通假通“置”,放置的“置”。有人问孔子,禘祭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孔子以知礼、以懂得古礼而著称,礼是非常繁复的,尤其是对禘祭这样的大祭来说,孔子肯定是知道的,他肯定从文献当中就知道有这样一套东西。但是呢,孔子说,我不懂,你不要问我,为什么呢?懂得这种说法的人,只应该是天子。所以“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他大概就是像放在手掌心里面那样,他怕别人不知道,还特别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所以我认为,这一章和上一章联系起来,一个意思,表达说:鲁国你在祭祀伯禽以下的这些先祖,用禘祭,是严重违背礼数的,是一种僭越行为。但是鲁国毕竟是孔子的父母之邦,孔子也不能够直接地去批评鲁公,只能够以这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不认可。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里面,大家注意,它是“祭如在”和“祭神如神在”,“祭”是祭祀先祖,“神”是外神,比如说有路神,有所谓山神等等。当时,你一旦出仕去做卿大夫,你可能正好遇到自己家里面需要祭祀,但是这个时候朝廷上又有事要用你,要先公后私,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当时的风俗,一种传统,是特许卿大夫找人代替自己去参与祭祀。
但是孔子说,我祭祀要强调自己的心诚,孔子他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是有神论者,祭祀要强调心诚,我如果说没有亲自去参与到祭祀活动当中去,我就还不如不去做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不能找人来代替。而在祭祀的时候,要能够做到,我祭祀就仿佛我的先祖就在我的跟前,祭神的时候就仿佛这些过往神灵就真的存在在我们当中。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敬畏之情。
(作者:徐晋如)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论语】八佾篇第十则
鲁国史话廿七:桓公喜提“新工作”,办成后,领导和同僚都很开心
孔德立:道不远人——早期儒家礼仪之道的形成
海昏侯墓发现佚失近两千年的《论语·知道》,解读却成了难题
论语连载(50)《八佾篇》第10章,“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