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7讲《伤寒脉法一01》20130420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四十七讲《伤寒脉法一01》20130420-讲



现在我们开始讲。停课好一段时间了,现在天气比较暖和,所以又开始讲课了。前段时间,晚上讲课太冷,很多人回家也不方便。

前面是讲到《伤寒论》的“太阳篇”,但是呢,这回不讲伤寒论了,继续把以前讲过的伤寒论脉法跟大家再次阐述温习一次。脉法呢,我依据的还是张仲景,即仲景《伤寒论》的“平脉辩脉序”,根据这个线索和他的条文来阐述,和他的原意还是一样的,但是不尽相同,不会拘泥于他的条文。

首先呢,既然讲脉法,先要知道“脉”是什么。我们面对一个病人的时候,三指既按,候到脉息的动止现象,这个叫脉象。我们要体会到什么,要感受到什么,这个是我们学脉法首先要突破的;然后,再通过脉法领会到病人具体的“象”,现象,也就是所说的脉象;然后再根据五行、阴阳归类、模拟;模拟完了以后,再用《伤寒论》六经之法来看太过不及之处,知犯何逆,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地方,再根据病人的起居、饮食、禀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分析病是怎么产生的。知犯何逆,知道产生的原因以后才能随证而治之,就是要解决掉病因,包括内在的、外在的、周围的环境都要改善。在临床之中,我治一些病呢,光凭药石的治疗,其实效果是有限的。因为病人产生这个疾病有他不同的原因,生活、个人生活的节律、家庭、个人喜好、思想上的一些认识、外在的一些境遇、内心情感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导致了五脏之气违和;如果外在的因素很强烈,又持续不能改变,这就是疾病产生的一个因素。咱们现在治病面对的人群多是城市的,他们生活压力大,内心情感比较纠结,各种内在的外在的因素比较复杂。同样的,农村人跟自然万物打交道多点的,内在外在纠结、名利相争简单一些,环境相对单纯,那时候用药,你单纯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治完以后,这个疾病的复发几率小。现在在城市治病,随证治之以后马上就有效,但是效果会有限,你不治了会马上反复,而且经常这么治,效果就不佳了,拖得时间长了反而变成了一个虚损证。

所以说,我们面对一个脉象,首先要体会它的象是怎么回事。这也是我讲课有别于现在很多教科书以及很多讲脉法的老师的地方。脉象怎么体会呢?必须要由心去感受它。一个脉象的动止出现了,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怎么去感受?我以前老是说“学医之道,虚静为宝”,为什么要虚静呢?把个人固有的成见和想法,内在的、外在的一些主张等等慢慢排谴掉,逐渐清晰下来,然后此时你才能体会到外物。这在中国儒家叫“仁”。中国有个成语叫“麻木不仁”,何意?很多人学科学或其它都麻木不仁,思想都太僵化,什么都是按理论,按教条来,没有感受。西医是按指征,按它的理论知识,到哪一期,该怎么办。中医也容易这样。由于先前形成文字的东西太多,逐渐就形成了理论教材。我们看见一个事物,分析它的时候,找不到东西可以依靠,这时候教条的威慑力就出来了——你看,别人有那么多东西,分析出来头头是道,哎呀,我这一片空白,怎么办呢,心里太没着没落的了,就觉得自己很不靠谱。这时候恰恰是要像古人说的那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你能定下来,静下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感受,才体会到这个脉的感觉。能体会到脉的感觉就说明这个人内心的很多障碍慢慢地变得薄弱了。如果障碍很明显的话,就会导致你和脉法,你和别人沟通的一个障碍。静下来后的沟通是很直接的,就像仲景的《伤寒论》脉法一样。

从古到今论述脉法的人很多。首先是《素女脉诀》,这本书现在找不到了,“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书最早。当然,《内经》里面关于脉法的论述,也是非常详细的。其次是《脉经》,它主要是论述了扁鹊、仲景、以及黄帝、岐伯等人的一个脉法的专门体系。接着就是仲景的脉法了,仲景脉法主要体现在“平脉辩脉序”。大家在看这些脉法的时候往往首先感觉到,就是不直观——古书没有讲这个脉法到底有几种,每一种到底主什么病。他们很多没有这么干脆利落地讲出来,其实这正是古人的高明之处。后代这种直观的书逐渐出来了,像元代滑寿的《诊家枢要》,是当时的脉学著作,从这以后才是《四诊集要》《频湖脉学》这些。当然,《濒湖脉学》在这里是条分缕析,最直观最清晰的论述。

这就成为两种论述方法。我最初学医时也是看不懂脉法,看了滑寿讲某脉主某病,某脉何形,然后看病时按图索骥去找,可以找到某种脉象;但是当时我有一个问题:某脉何形,某脉为什么是这种形状?这种形状代表了什么?某脉主某病,某脉为什么主某病?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临床的时候某脉并不一定主那种病,只是在普通情况下才有这种病。比如像《濒湖脉学》讲,尺中浮,“尺中溲便不流通”,尺脉如果浮了就要考虑二便不通;其实临床上这个尺脉浮,二便没有问题的,这也很普遍。所以这里面讲,某脉为什么主某病,为什么不主,这理论就出现了一个衔接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把黄元御的医理体会透彻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话就变成经验学说了;解释得了的话,这就比较圆融,因为你知道这个脉为什么产生,下回其它种脉象呢,甚至不一样的脉象,你都能解决。这叫从理的一方面。我们现在学中医吧学的是古脉法,要从古人《脉经》论述,《伤寒》《内经》论述去理解。

《内经》是怎么阐释脉法的?当时我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我看黄元御的书,刚开始接触得也不深,自己这个问题反复思考得多了以后,就是每天看《内经》,包括《难经》里边四季脉的描述,《内经》主要是关于四季脉的描述比较多。春脉,弦,是不是?春脉之弦,如揭长竿末稍,等等。春脉是什么,夏脉是什么,四季有四季的脉象。四季的脉象感受到以后,我进一步感受,把四季脉象衔接起来。每一季又有早春、仲春、暮春,分三个阶段,把弦脉又分三个阶段。开始早春的脉象会弦细而紧,仲春的脉象慢慢趋向于弦缓,暮春的脉象就弦长一些,弦长而大,就向洪脉角度走了。这就分成三部了,这是对脉法领会的一个细腻过程。

其实四季的脉,弦脉洪脉之间应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水岭,它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所有的脉都在反映元气的盈缩,这也是以前大家在一起学郑钦安先生火神派讲一元盈缩的理论根本。既然知道这一元盈缩,脉法就代表了元气的盈缩,所以产生出来的脉象也是代表着这一元盈缩之象。拿最直观的脉法来理解,这就是四季,弦、洪、毛、石,用了四季脉来体会脉法之常。什么是常?正常的变化,先不讲它的变,病的情况,先讲它的常,知常才能达变。在这个情况下然后再继续分,春气有时太过、不及,太过有太过的原因,不及有不及的原因,有内在有外在,各自的原因又会产生不同的脉象。所以脉法应该以四季阴阳为纲,不同种的脉象产生内在外在各种疾病的变化,这就分判出来很多种脉象。这个时候我们讲,一个脉生理的变化你知道了,就是正常的变化你知道了,这只是大象,在这象中呢,四象知道吧?还有中土呢?

我们讲一个脉,病人身体到底是好是坏,这个时候看什么?有神无神。脉有神,这个人身体肯定不错;脉少神,体弱,脉无神,那就是亏虚。神是怎么感觉到的?就像我们看人,有的人一看很有精神,但这个是仔细体会的,不是说乍一看。有的人很闹腾,你仔细一体会,其实还是没精神一,容易累,神弱,对不对?有的人表面看很蔫,但折腾半天也不累,还是很平静,气机含藏,这就叫神。神不管是动是静,你都能体会到它是强是弱,是强大还是微弱,这是能体会到的,经常观察人的时候,时间长了就能感受到。所以叫脉神。

第二点就讲到“胃”。中医不是讲“胃、神、根”吗?脉有无胃气,胃气即缓和之气。《内经》里经常讲弦而少胃气,弦而无胃气,然后洪而少胃气,洪而无胃气。诸多脉象呢,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什么气呢?中和之气,后天之气,后天之本。怎么样体会中和之气呢?还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看一个人,我们看一个人柔和不柔和,好不好打交道。有些人很偏激,某些方面碰不得,性格上有执着的地方,他的胃气的缓和力度不够。胃气充足和缓,人内心的控制力就强些,不容易失控。五行四象,四象是升、降、浮、沉,升降浮沉都是动的,是要散的,都是四种力;这四种力如果没有中气的和缓,它就不能够把五脏之精真正闭藏起来,得到安和。比如,木气是开发开展,是一个人的生机之所在,是最关键的,这时木气不至,木火不容易开散,产生郁滞,脾气急躁;火气不至呢,就容易狂、躁、浮越;金气不至呢,意气就容易消沉;水气不至呢,整个神气不收,恐惧。水是含藏的,肾主一身之气,含藏以后它就要奔发,藏精而起亟,这是水中含有一点真阳。但是呢,在我们临床中水气不至会出现什么现象?水曰润下,润下以后要闭藏,水虽然润下了但不能闭藏,这叫水气不至;并不是说下焦之气真正能封藏住,它是封藏不住的。我们一身的元气是流通不已的,一气的太过不及往往是虚亢,没有真正的太过。真正“太过”:木气“太过”就变火,火气“太过”就开散,金气就收敛;肾气足,一身精气都收敛了。这个“太过”讲的是不正之气,沉了以后该发,它发不起来。这点能理解吧?这是从五行的角度来感受脉法的升降浮沉,每一脏都有太过不及之势,然后参合于中土的和缓之象;然后,就像黄元御先生说的,五行不现则为至,一气现则为一气不至,至就是正常的意思。一气独胜必然有一气败,一气败才会导致一气胜,一气过胜则诸气皆败。

第三点是“根”。这从脉的外形上讲是沉取不绝,有根基。还有一个呢,浮取沉取不至于悬殊太大,这叫有根。有人脉浮大,上大下小弱,沉取是非常微弱的,这叫失根。

所以从胃神根的角度来理解脉象。过去古人讲的这些都是方法,我们理解呢,从我的角度,观象的角度,你怎么样突破这个,感受这个脉象,这是你们的基础功夫。学脉之道,虚静为宝,脉学也是一样。

大家现在翻到“脉法上篇”,咱们根据黄元御先生讲的脉法体例把脉法阐述一下。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凡虚实之变迁,寒热之消长,表里之进退,阴阳之消长,气机一动,无不形之于脉,而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脏病则取之于寸口,腑病则取之于冲阳,寸口在手,冲阳在足,手足之动脉,气源于经络而神通于脏腑,故精于脉者,不饮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这是《素问》的话。这段大概阐释了以脉测病的基本原理。手太阴者,《难经》里讲,是脉之大会要,脉气一日一夜复会于太渊,所以《难经》里讲的是直取寸口。寸口,一身之气血潮汐所会之处,所以一身气血盛衰,脏腑的虚实,寸口脉皆可体现。这里讲“腑病则取之于冲阳”,趺阳脉,这个可以专候阳明之气。在我们临床脉法之中,跗阳脉可以用右关脉进行类比。

在这里,仲景讲寸口脉如何如何,寸口脉,讲的“太阴行气于三阴”,偏重于左手三部脉,所以,临床上讲伤寒,脉浮紧,你就知道,这个是相对于左手脉而言的。右手脉浮不浮紧呢?没有任何关系,很有可能不浮紧,还可能浮大,一点点都没有关系。“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而他在讲冲阳脉的变化,趺阳脉的变化的时候,右三部的变化类比起来就非常明显。临床上,外感身痛怕冷,一般就是左关尺沉紧,甚至呢,关部甚至已经浮大,有点发热了,唯独尺部沉紧。右脉呢,该浮浮,该缓缓,一点不受浮紧的影响,甚至脾胃内有寒的,感冒时腹中又吃了凉东西的,它也可以沉紧,既能浮大又能沉紧,两个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至于说发烧发起来了,脉浮大,那是六脉浮大。可以有关可以无关,有关是一身的元气俱张的时候它会张起来,无关的时候是外在的经血要开达了,三阴由阴出阳的时候受到了束缚,才会表现出来。

这里讲“太阴行气于三阴”,我们一身生生不已之气就在于由阴出阳,在于木气生长。我们人之所以生存,就在于每天生生不已之阳气。古圣贤教导我们,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了阳气容易开达。为什么要体谅别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这样的话肝气就能畅达感通。每天见这个不舒服,见那个人呢又觉得有问题,这种人肝木肯定是玄机不疏,生气不能畅达,百病皆生。我们人以生意为主,所以木气是本命,是我们的本气,五行之中,木气是最强的,所以六残贼脉以弦脉为主,生气最强又最容易受到郁遏,因为它强才容易受到郁遏,一郁遏了就变化,这问题是主要的。金本克木,但在临床中,九成九的病例都是木气犯金,金气犯木的例子太少,只是在四季气候五行演变克伐的时候是个参考,大多数时候呢是木气来侮金。

“阳明行气于三阳”,三阴由阴出阳,三阳从阳而入阴,由阳入阴,入于何处?我们人体外而经络,三阴三阳;内而脏腑。三阴三阳呢,由三阴达三阳,由脏腑传经络。五脏呢要藏精而起亟,足三阴经由足走胸,这个力量从哪里来?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这个力量也是升的,都从太阴行气于三阴这个基本力量来。所以说,凡是内而脏腑,脏精不化的病,就从这儿出。“阳明行气于三阳”,由三阳入于三阴,也由经络之气而归于脏腑,所以腑病,内在的腑气不通了,就要考虑三阳经经气是否通畅。腑病又分几种,足之三阳由头走足,手之三阴由胸走手,手太阴肺通降为顺,开降的,(病则)始终是肺气不降,肺气不敛,除了外感的时候不能宣降。这时候虽为脏,手三阴还是以降为主,以清降为法来补它。

“寸口在手,冲阳在足。手足之动脉,气源于经络而神于脏腑”。黄元御先生这些话呢,如果想对中医有个深厚的功底的话最好背下来,你会发现这些话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那是从他那个境界流露出来的,时间长了,读得熟了,慢慢会对他那个境界有感受。

气源于经络,精化为气,内在的不是神化为气,而是精化为气。我们一身精气是互相转化的,精为阴,气为阳,精气升降,互相转化。“神”又是什么呢?关于神的论述是考察大家对中医的理解程度。你讲一下,神是什么?

同学:我现在有两种想法。一种是气血精神的角度,从精到神正是元气由敛凝到开散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说神是精气的外华,强调心神,上五官,在表在外的用。

行者: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咱们谈这东西吧就得观象,神这东西就不只是观象,是直取本质,观象都不需要。中医也分层次,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呢,咱们辩证,咱们条分缕析,一层一层剥丝抽茧,这都是形上的事,脏腑经络。神呢,就跟很多搞艺术的一样,这东西有没有神,这作品的神怎么怎么样,它是整个大象,一个事物的全貌,极度浓缩的这一点点内在的感受。它不光浓缩,它就这一点。

你来说一说。

同学:打个比方说,这个人病得不行了,看他还有没有救,凭借的那个东西就是神。虽然说病得很重了,但是他有灵动的那一点,那就还有救。可以说是生机吧。

行者:刚才谈到一点,脉是有神还是无神,神强还是神弱,这点是怎么感受到的?

同学:是冲和之气。

行者:什么气都不是。神是所有精气囊括的一个代表,精气所能产生的一切变化的作用,都是它支持展现出来的。这叫神。古人怎么讲?阴阳不测之谓神,如果以精作为物质基础,以气作为功能来说,那神呢?

同学:就是全局整体的一个展现,象的一个展现。

行者:首先你想想,我有没有神,我的神是什么。你说一说,你要体会一个作品有没有神,怎么办?

同学:这个是创作时的一个感觉。如果自己创作的时候有神的话,那个时候就好你特别空静,就肆意挥洒,就感觉丝毫没有障碍。如果无神的话就会扭捏。

行者:就这个。你来总结一下,她这是什么状态,她这个神是什么神?

同学:我也说不出来。

行者:你感通一下嘛,你老拿捏着。你已经感受到了,只不过没有展现出来。

同学:就是这个东西活泼泼的,活泼泼的但还有根,还能和内心相呼应。

行者:什么叫活泼泼的?

同学:首先要和缓,从容不迫的。

行者:和缓的多啦。你把机器开慢点,都和缓。

同学:这活泼泼拆分来看就是刚才讲的有气有胃有根。

行者:有神则为真人,无神则为假人。你要体会。你说,你自己的神都没有把握住,如何成为真呢?

同学: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发生之机,另外讲就是虚静状态下的感通,是这颗本心。

同学:我觉得它就是有一个自主性,知道该干嘛。

行者:对,就这样。说了一圈,你看,你们讲这么多问题吧,证明你们都做不了自己的主。一回问题呢脑子里做不了自己的主,东拉一个感觉西拉一个感受,或者很多名词又拉过来了。

同学:我觉得神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众笑)

行者:你给它下定义的时候是你意会了再来下定义。

同学:我想了一圈该怎么给神下定义,想了一圈,神就是神。(众笑)

同学:这事没法表达,这事神了。

同学:就是一种上下通达无拘无束的状态。

行者:为什么叫活泼泼呢?为什么叫处在呢?为什么禅宗里讲主人公呢?不是说明我们平常没神,只不过说明我们不自在而已,对不对?为什么说有的人有灵气,有的人没有呢?不能说他没神,他的神被捆在里边,五花大绑而已。

这神也不是什么,精气就是神,精气本即是神。有的病人精气还在,一看神已经弱了,这是为什么?说明五脏神不居了,外在神气要淡散,但是这时候气还是挺盛的,精也还具备。所以说神既指精气,又是囊括精气的变化的一个过程。临床上看,有的病人神强,神强的病人,说话做事我行我素,自具气场,自己就有自己的气场、状态。神弱的人呢容易受到别人干扰,容易受到别人、外界现象的左右,想不听话都做不到,想反抗能力还差点。你看很多人五大三粗,运动员出生,一看神挺弱的,对不对?无形的的精气流动,整个产生出来一种现象,一种势,感受到了把它叫作神,其实呢在中医上我们把它叫作真精、真气。所以说,元精受损了那肯定神弱,元气受损了那神根本也强不起来。我们要感通精气神呢,首先自己的神得活过来。神意接物,我们整个的感通就起来了。你自己感觉无拘无束,坐这儿什么困难什么障碍什么事儿都没有的时候,你起码有一颗挥洒自如的心态,现在还没叫你挥洒呢,先有这种的状态再说。中医也是这样,练熟了以后慢慢就挥洒自如了。如果平常连这种心态、状态都不具备,这个东西学得再熟也不会挥洒自如。

这是个题外话,但这个需要大家理解一下。中医上到底神是什么,不用给它下定义,只要理解就行了。

“气原于经络而神通于脏腑。不饮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仲景脉法,大含元气,纤入无伦,文字隐深,义理玄奥,较之六经辩证,更为难解,所谓微妙而玄通也,《吕覧》有言精而熟之,神将告之,非神将告之也。熟知仲景脉法,游心于虚静之宇,动指于冲漠之庭,以次测病,亦不啻于鬼谋而神告之也”。

这段说的就是这样。神是什么?神是活泼泼的,是清晰的、实实在在的,别搞成不可言传的。你想说就说,你随便说。一个作品来了、一个人、一个物、一个脉象来了,有神无神,你可以随便假借任何东西来表达,这叫可说,是不是?但是也有不可说的,不可说是单独对这个东西而言的话,这个东西是没有对的,不能说你拿个东西和它比较。

讲到这里,再讲两句。整个的仲景脉法就是框架,它里面有神,只有我们自己的神活了以后才能领会到它的神,要不然它是死的,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自古以来大家都在学《伤寒论》,学到最后几个人能学明白?《伤寒论》还是死的。有的人神稍微活一点,稍微活点,能感受一点,能灵活用,这样这本《伤寒论》就活些,而已。所以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呢?赋予《伤寒论》真正的神。就要做这点。前提是什么?我们自己的神足够强大,变化不拘,往来不测,然后跟这本《伤寒论》进行感通,这就产生出来了,我们心里的火种就把它点燃了。如果没有这个的话,那就还是不要来学仲景《伤寒论》了。就像黄元御说的,“玉楸子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你起码住于这种空静的境界,不拘一格,这个时候,你自己这个状态下再去体会它。要不然很多僵化的理论到时候又该捆绑《伤寒论》了。

“脉气流行,应乎漏刻,呼吸有数,动静无差,是为平脉。一有病作,而浮、沉、迟、数、大、小、滑、涩诸变生焉,乖常失度,偏而不和。始于毫厘之参差,乘于度量之悬厘。仲景脉法,自微而着,由始及终,精粗悉具,洪纤毕陈,可谓法全而意会矣,而变化纷纭,绝态殊状,总不出于这一中,盖下穷其委,而约起要也。”

“脉气流行,应乎漏刻,呼吸有数,动静无差,是为平脉”,什么是平脉呢?过去古人有很多论述。平脉首先讲至数,平脉至数是什么?是一息六至、一息四至,呼吸定息,闰以太息,这是六至。以此六至,你才会最后合到这个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说古人是在一种养生调和的状况下阐述的。我们正常人按照西医的标准一分钟是多少?是十六七次吧?这个乘以四就大概是正常人的心跳了。所以说一息四至。其实不然,其实是一息十至。不是,是一分钟呼吸,一分钟呼吸是十息到九息,大概这个范围,因为过去人不讲分钟。这种呼吸方式就比我们平常人缓慢将近一倍,所以呢是呼吸深长。所以你不要最后算一算,说这不对呀,一息四至,合不上数啊。“动静无差,是为平脉”,什么平脉?平脉首先应乎四时,应乎漏刻,这也是一种说法。但是一般人平脉很少,都会收到内在外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呼吸偏快,心跳偏快,“而浮、沉、迟、数、大、小、滑、涩诸变生焉”。

这一小段是黄元御先生讲的下面脉法的一个开头和总论。现在讲脉法。

脉法一。“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石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常经。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移,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这个是“问曰”,虽然是问曰,也是在表法,我觉得应该是仲景先生借着问答的方式来表述脉法。“脉有三部,阴阳相乘”,浮为阳,沉为阴,寸为阳,尺为阴。阴阳相乘,怎么乘?

同学:这里的阴阳相乘应该说的是人体的正常情况,就是阴化为阳,阳化为阴。

行者:阴阳相乘其实也是一种病态的变化,不是讲的阴阳转化。阴阳转化会阴阳不现,一气周流,阴阳不现,哪有阴哪有阳啊,一派冲和之象,不寒不热,不温不凉,一派冲和。阴阳相乘,阴怎么乘阳?阳怎么乘阴?

同学:阴阳相乘,如果是病态的话,就是在阴位呈现出阳象,阳位呈现出阴象。

行者:从脉法上说,阴阳相乘是有方向的,有选择的。因为阴阳本身的升降出入是有规律的,所以它的相乘是必然的,左右是有差别的。左手由阴出阳,所以阳要乘阴,必在左手。阳不能出阴,反落于阴位,这是阳乘阴了,所以阳乘于阴必然是三阴不能升,不能出于三阳,所以必然表现在左手尺部脉。阴乘于阳呢?三阳要入于三阴,阴气该收敛了,收敛不住,所以下焦阴气上乘到阳位,必然表现在右寸。右寸阴乘阳不止,左寸受累,这才到左边;阳乘阴不止,右尺也渐沉弦,这就是覆溢,阴阳相乘。

“营卫气血,在人体躬”,营气卫气各自有自己升发的象和渠道路径。左路由阴出阳,营血荣养一身;右路由阳入阴,卫气由外而内固护周身。外在卫气是边防部队,它的任务不是扩张,而是时刻往内收紧,保持密不透风——外面别进来,里面别出去,里面好好守着,想出去的全都收紧了。

“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我们呼吸之气引动内在的气血流通,脏腑气血潮汐,然后“随时动作”,根据外在的四季早晚潮汐,它自己又有盛衰。“效象形容”,这时候去取类比象,去观察它,把它们联系起来,内在外在全部地相通,融通起来。你会发现融通起来就很简单,一定皆动,一静皆静,大家都是一气相通,从来没有任何障碍,这叫常人。

“春弦秋浮,冬石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常经。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移,进退低昂”。出现各种变化,然后“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现在具体要阐述脉法的纲要,除过上下、阴阳、四季,他具体每一个得病时的现象、具体病的时候的脉象,他的象到底是怎么样的。回答也是师曰的回答,也是接着上段文的,先还阐述一下生理的情况。然后紧接着就是病的变化。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营卫流行,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段,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当察表里,三部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了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这是讲的独取寸口以决一身脏腑气血之虚实。为什么独取寸口?一身脏腑之气全在此聚会,这个时候它就能看出一身气血总的状况;又根据它的浮沉高低的变化判断出一气的现象、大象。这一气之象不是说单纯在某一部里显现的,它也有头有尾,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就跟长江的一个波峰过来了,它也是有头有尾,先头怎么样,过去怎么样。它是一个全象,一个整体的现象,所以又分出浮中沉、寸关尺,以测其全貌。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我们一身之气,升降浮沉,周游不已,精化为气,气化为精,外合于四季,一日一夜日月的运行,这是我们一身精气正常的变化。如果遇见非常之气,就是说五运六气每一季有每一季非常之气,就会有失和之象。“变化相乘,阴阳相干”,正好处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现象,这个时候呢,所谓“阴阳相干”就是两股违逆之气,两股不和之气产生出的一种变化,相互感应,相互干扰。

“风则浮虚”。风气,自然界每一季都有风,万物生长就靠的这股风气,和风生万物,邪风杀万物。风气是一种生长之气,生长呢,木火之气就偏旺,所以“风则浮虚”。我们人生之气受到风气的感应,一身的元气显示浮散的象。“风则浮虚”,虚讲的是它表实内虚,里面虚。什么意思呢?就像一个人一样,我们受到国家号召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要多消费,要赶潮流什么的,要多花钱,虽然表面上看着赶潮流,比较排场了,但是内在的实力就显示空虚了,这叫“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呢,寒气收引,脉象沉实。“寒则牢坚”,“坚”是脉硬,收束之象、寒冰之象。

“沉潜水蓄”,肾主水,什么叫肾气太过?水曰润下,润下以后该升不能升,这就是肾气太过了,当下不能上,这个时候阴气过剩。

“支饮急弦”,什么叫饮邪呢?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通调三焦水道,然后肺气降于下。水道不通则少阳相火逆于上,这就显示“支饮急弦”。单弦为饮,双弦为痛,单弦为饮讲的是右脉弦则易为水饮;双弦为痛呢,双手脉都会有弦像。饮证只是局部的一个阻隔,水道阻隔。

“动则为痛”,动怎么会痛呢?阴阳搏则为动,阴阳怎么搏呢?阳要出阴,阴要入阳,两股力量相持不下。阴怎么出于阳呢?在周身气血经络中,阴要出于阳是营血要开达;阳要入于阴呢,周身的气机要开达疏通,就是敛降,已经化气了,气机要往下收敛。所以说呢,阴阳气互相抟结的话,必然导致了偏于在经络的部位气不能归于阴;阳气呢,不能出于阳了就发热;阴气呢,上焦的阴气不能归于阴位了,这个时候就显示汗出不能守。这个时候显示阳动为热,阴气动就汗出。这是伤寒。如果表现在经络呢,就是气血抟结,“动则为痛”。

“数则热烦”,我以前讲过这个数。数脉呢,数急之象,秉于木火,因为金水之象呢,右路敛藏之象都是以和缓短涩为主,左路是以滑数弦急之象为主。数为阳脉,上焦阳气不得潜降,热气扰动于心,这就是心烦。谁扰动于心?少阳经,相火。所以说在这里数脉又有弦数,数急的两种例子。临床之中,有些人的数脉它不心烦。有的人跑得很快,全身出汗,顶多喘一喘,一般人不会心烦;如果出现心烦,说明他元气虚弱不支,这边努力想跑,肝气又急,所以造成少阳证的呕恶啊、扰心这种症状,是少阳经的问题,缘于中焦阳气不足。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就是说这几种象都会产生这几种固定的脉象,也有的不产生,不产生的话你就知道原因是在哪儿,是会么情况。

“三部不同,病各异段,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这里讲每一个脉象都是必然有原因的,每一个病症也都是在脉象上可以寻找到它的原委和蛛丝马迹的。如果它没有正常的显现,它必然有原因,你必须要把它找到。比如,“迟则为寒,数则为热”,迟如果不是寒呢,这个病人寒象,脏寒不明显,或者甚至还一派热症,但他反映出来迟脉,你就必须抽丝剥茧找到它的原因。怎么找到这个原因?用你的神意去领会。这个迟脉,它的样子、它的神、它的感觉,和虚寒在内的迟脉是不一样的。是怎么样呢?“寒则牢坚”,是不是,寒则迟滞。热呢它有时候也会慢,比如说,虽然热气聚结在内,有瘀阻,就像河流一样,虽然湍急,但是几个地方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湍急但流不出去,这时候它显示磕磕绊绊的,整体流速不是那么太快,但是内在还有一股急促的力量。这个时候,有时候你就会发现,脉至呢,虽然拿表一数一分钟还不到60次,但是脉象给你一种急促的感觉。这在临床上是经常发现的。你就知道,这个迟脉迟而不缓,迟里面还带着急。这就应了这句话的意思,“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像临床中我们一看,这才一息四至,一息四至已经算迟脉了,这才一息三至,绝症脉象脉搏更缓,有的脉厥不出的,半天才来一下,这个时候你不能说它是寒症吧?比如四逆散的脉象,热郁于内,肯定是个迟脉,因为周身的脉流就不通畅,不支持它是一个数脉。“邪不空见,中必有奸”,怎么样找出这个“奸”呢?就靠我们自己独立思考,用我们活泼泼这颗心,最根本最真实的这颗心去感受,感受出来病人的这个神,脉象中的“神”。

“审察表里,三部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这里面讲了三部别焉,上中下三焦。三焦,孤之府也,一身气化之所在,所以经络气血的变化,分出三部,寸关尺。在疾病过程中,头疼应的寸;胸膈以上偏于寸部;头咽耳鼻呢寸偏上;胃府呢偏中焦;肝胆呢,腹部以下呢,少腹,肝肾偏于下焦。肝比较特殊,是纵横上下的,乙木居于中下,乙木郁遏呢甲木上乘,应在中上。所以它管的部位是左关尺和右寸关。腿有毛病你就不要在寸关上找了,肯定是两尺或者是下附下。两尺之中呢寒热温凉,这里面有“风则浮虚”,它要是浮虚,它肯定是下焦风气,下焦本来是水呆的地方,现在这么大的风,肯定子盗母气,肾气根本就不能闭藏,就盗泄了。

“料度脏腑,独见若神”。这个时候分上下、高低、沉浮,五行之间各有取性,然后类比出来好像感觉很神妙。

行,我今天大概就开头讲这段。有什么就问题大家可以提问一下。

同学:“沉潜水蓄”到底指的是什么?和“寒则牢坚”两个有什么关系?

行者:你要搞不懂一个脉象所指的时候,不妨类比一下其它四象,不是五行吗?中土缓和。“沉潜水蓄”你搞不清楚了,你想想什么时候风气旺呢,风气旺又会是什么脉象呢?你在这四象之中找一个你最熟的,然后来类比它。哪个你最熟?

同学:没有特别熟的。

行者:那你其它脉象也解释不了啊?风气要盛了呢?风则浮虚嘛,不是讲了嘛?这还不懂吗?能懂就类比它。

同学:我觉得“沉潜水蓄”还是讲的是阴不能出阳,肝木从肾水升不起来。但是它要类比脉象的话我就不能理解,到底是沉呢,还是伴有弦啊其它的?

行者:这个沉讲的必然是不当沉而沉。冬天沉石脉是正常脉象。平常人活动活动,中午脉该起来了,它还起不来;平常也不是那么幽静的,寒气那么重的,这个时候“沉潜”呢,水不能升木,阴不能化为阳气,平常表现是什么?水肿,肾阳虚。一搭,尺脉沉,这个没有加其它吧,沉细、沉弱都没加,就一个沉,这时候你就知道它不细也不弱。如果光是个沉弱的话,弱就代表这个脉象摸着比较软,没有力气。这个时候阴分还可能受亏了,他想水肿,他也没那么大的阴气。平常人一肾阳虚他就肿,为什么?肾气要闭藏要收敛,肾气不足的时候不能闭藏,这就显示阴分就过亢了。每个脏器都是有阴有阳的,阳就是这一点元精元气元神,它运行在其中流转不息,一息也不能停,运转我们整个一身之阴气。人活着就是靠这一点神,人死了形体还在,有的人一看已经死了,有时候心脏还在跳。“沉潜水蓄”,阳不能化阴,产生出一些这种下焦阳虚,水气不治的现象。

同学:它阳不能化阴和“寒则牢坚”那个一样吗?

行者:不一样。“寒则牢坚”是什么?是木火之阳气受到阴气的遏制,收束了,运化不了,这时候阴气也不会泛滥。“沉潜水蓄”,一摸脉沉,所有脉象都在沉位,还比较庞大,势头都在阴分,这个时候阴气就没有制约。“寒则牢坚”是外感现象,寒气是外来的,一身之气感受了太阳寒水之令过盛。太阳寒水之令是什么令?太阳寒水是主收的,居人身之最表,它的用就是收,收藏的力量是最大的,一旦把它感应过盛了以后,全身都恶寒,全往回收,所以脉象就会紧束。“寒则牢坚”,这是六气的感应。“沉潜水蓄”讲的不是一个六经感应的问题,它是讲的由经络累积到内在脏腑的问题,脏腑由阴出阳,阳气化不掉了,我们这一身水湿带不动了,阳气就出问题了。

同学:它是一点元阳亏了?

行者:也不能说是元阳亏,只能说由阴转化为阳的时候,它升动无力了,具体亏多少看每个人,你再感应他的神是强是弱。有些人虽然看着病得很重,但是你一看不像危重证,有些人虽然看起来还活着,每天到处走,但是你感觉他像纸糊的一样。

同学:它这个“支饮急悬”,是小青龙证吗?

行者:支饮讲的是饮邪的一种。支饮在两胁心下,“支”是什么?旁支,它讲的是少阳经的循行路线。水都是通过三焦水道气化而归的,这个时候饮邪停滞,容易导致弦脉。临床上有些人老有痰下不来,右寸脉容易弦;然后呢长一瘰疬,老有瘰疬,淋巴结老大,你一摸,肝气也盛,右边脉也容易弦,而且寸脉还浮大,少阳相火顶上去了,都一样。这叫“支饮急悬”。

同学:我看《四圣心源》里说“弦则为减,减则为寒”,这是为啥?

行者:每一段的论述,仲景心目中都有具体的病例,他是根据那个病例来阐述那个脉象的,我们必须从这个脉象的条文回溯到他讲述的那个病例上,有针对性的。只能说,弦脉属阴象,阴乘于阳,往上乘。至于说”弦则为减”,他是在革脉里面论述的,是寒,是内在阳气亏虚,由于精气亏失导致的整体的元阳不足,针对那个叫“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平常弦脉也有弦盛的,弦实。

同学:您刚才讲到神,我回忆了一下,有神气的我没有印象,多数病人都神气虚。

行者:这只能证明你在把脉的时候对脉形注意得太多,对神意注重得少。这么多病人一拨过来了,有亏虚的,就有差不多好点的,这个时候对比起来就明显了。不能说明他们是有神气旺盛的,但肯定是有差别的,天壤之别的可能也有。神气弱的经过逐渐的调养,他就会养得慢慢充沛起来。神气足不一定没病,像一个国家一样,看着各方面实力都还强,但可能出现大问题了,可能过两天就要亡国了,可是现在看起来还没事。叫什么?危若累卵,那个石头要砸下来了,但是那个鸡蛋现在看起来还活泼泼的。

同学:这个是假神。

行者:这个不属于假神,假神那已经是行尸走肉,亡阳离脱,虽然还在活蹦乱跳,其实里面的元精元气已经亏损了。就像有小孩连续打上一两个星期的游戏,到最后神气已经耗光了,你看他就是机械地在操作,那时候是假神。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湖医侠 脉与气的思考
2脉诊在临床上的运用经验交流座谈会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 脉学笔记
行者老师讲脉法:20080423 脉法解二
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