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9
第一百零九节 升陷亦须重脾胃
引子
近治高某,男,65岁,体力劳动者。于2011年1月13日外出受寒后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自服“去痛片”2片,“新康泰克”1粒,“罗红霉素”4粒,当晚汗出、热退、痛止,但突发眩晕,不敢少动。至次日下午眩晕渐止,但气短不足以吸,胸闷、乏力,时有咳嗽。于2011年1月15日至其家中诊治。诊见:面暗体瘦,语声无力,卧床懒动,动则气短,胸闷时咳,痰不多,脘腹无不适,知饥,进食尚可,大便少。无恶寒、发热,无明显汗出,头有昏沉感。口中和,不喜饮。舌质淡暗苍老,舌苔白,脉沉细缓。既往有咳嗽宿疾。综合起病、脉证,考虑过汗损伤胸中大气,辨证为大气下陷,肺气不利证。治以益气升陷,佐以通调肺气为法。方用升陷汤加减。肺气不利,且兼顾宿疾,加杏仁、陈皮;体弱无热,不用知母。处方:生黄芪30克,桔梗9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炒杏仁12克,陈皮9克。4剂,水煎服。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上方服1剂则气短明显减轻。服4剂诸证俱失,恢复劳动。
  本案诊后,笔者突发奇想,如果李东垣遇到大气下陷证,该如何处方呢?果真如张锡纯所说“是以东垣于大气下陷证,亦多误认为中气下陷,故方中用白术以健补脾胃……”吗?
  升陷汤的由来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语出《灵枢·五色篇》。张锡纯作解为:“以膈上之大气,入于膈下之脏腑,非下陷乎?大气既下陷,无气包举肺外以鼓动其闟辟之机,则呼吸顿停,所以不病而猝死也。”张氏基于“诚以医者以挽回人命,为孜孜当尽之天职,至遇难治之证,历试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经营,自拟治法”,在临证中发明大气下陷证,创立升陷汤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症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气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两钱。”“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升陷汤所治,非由“内伤脾胃”而生
  理论上讲,张锡纯所讲“大气”也属于李东垣所讲的“胃气”范畴。《脾胃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李东垣著书立说,始终在“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不可能会无视大气下陷病变。
  但粗检李东垣著作,书中并未见类似大气下陷证的表述和相应方治。难道大气下陷证不属于李东垣所说的“所生受病者”,不属于“肺之脾胃虚”?
  想到此,突然明白,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属于。至少不完全属于。因为李东垣所说的“所生受病者”、“肺之脾胃虚”都是指病变由脾胃虚而生,由“内伤脾胃”而生,而张锡纯所说的“大气下陷证”并不是由“内伤脾胃”而生。
  尽管《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大气下陷证外感、内伤皆可引起,但以内伤为多见。“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但此处内伤,并非内伤脾胃,或者说并非以内伤脾胃为主,而是内伤“胸中大气”,很多病例可以绝无脾胃不足见症。也就是说,大气下陷证是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视野之外。
  正如上案,尽管患者素体脾胃并非强健,本次发病也与其体虚(气虚)不无关系。但诊治时,患者并没有相应脾胃病变症状,故绝不会想到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也许,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二方证的主要区别即基于此理。当然,从二方证中我们也能看到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的区别
  锡纯作为一代大医,临证重视脾胃是其特色之一。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方剂篇内容,第一张方剂即为资生汤,取自“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意,主药为健运脾胃之于术、生山药、生鸡内金,“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从金元至民国,张锡纯应该受李东垣学说影响至深。
  从升陷汤的组方来看,方中“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此三味用意与补中益气汤所用三味用意基本相同。应该说,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来源于补中益气汤。所不同的是,升陷汤没有用人参、炙甘草、当归身、橘皮、白术,而是用了知母和桔梗。
  根据《脾胃论》内容,笔者认为,李东垣是在五脏用药法“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的基础上,结合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加入行春升之令的升麻、柴胡,以及和血脉之当归、导气之橘皮,从而组成补中益气汤。也就是说,尽管补中益气汤中君药是黄芪,但是基础用方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方药组成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了四君子汤。
  很显然,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之方。在两个方证中,补中益气汤证应该有明显的脾胃气虚证,而升陷汤证则不应该有明显的脾胃气虚证。如后者兼夹有脾胃气虚,当如张锡纯所说“酌加人参数钱”,甚者改用或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至于升陷汤方中桔梗,因病位在胸,“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有如补中益气汤方中,因病位在脾胃,用橘皮流通脾胃之气。
  升陷汤方中用知母,是基于黄芪“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与补中益气汤方中“和血脉”之当归皆为佐用之品,皆在随证加减去取之中。
  “升陷”亦须重视脾胃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包括胸中大气在内的人身诸气,皆来源于脾胃生化或有赖于脾胃生化的补养。如大气下陷是基于内因或外因的过度伤损,则补胸中大气佐以升陷即可痊愈。倘大气下陷是基于日久生化补养不足,或有生化不足的因素在内,则治疗上必须重视脾胃生化,或益气升陷与健运脾胃同施,或先予益气升陷,继以健运脾胃。否则,取效容易,但难收全功。
细思升陷汤,以黄芪直补胸中大气为主,并未顾及大气不足和下陷之由。这种组方理念与传统四君子汤等方的组方理念有所不同,却与西医的“维生素疗法”似乎有所类同。或许,升陷汤也是“衷中参西”的产物?
第一百一十节 名老中医祝味菊:诊断提纲 善用验方
祝味菊(1884-1951年),晚年自号傲霜轩主。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童年随父入蜀,弱冠从其姑父裹理盐务于成都,其姑父先后请宿儒刘雨笙等授以医经。1917年进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后随该校日籍教师石田东渡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回国。曾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等职。1926年由川来沪后,曾任中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后任中国医学院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院院长等职。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诊断提纲》
证候:证候云者,乃概括诸般之病状而言。种类颇多,范围至广,而于诊断上之关系,殊深密切。就中如舌苔之变化,寒热之真假,乃至神色声音之观察,皆为西医所不屑道。而国医则视为临床医典中之鸿秘焉。抑犹有言,国医之所以为国医者,亦于是乎在,舍此而欲他求,吾未见其有得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下例所举,不过全豹中之一斑耳。
  1验舌:前人验舌之法,系将整个的舌,划分数部,如前中后左右,以配脏腑。说近于鑿,殊不可信。吾人就临床上之经验,以为舌之诊察,应分舌本与舌苔。舌本者,即舌之体质,舌苔者,即附着于舌面之衣也。其它凿说,概不与焉。盖验舌本,可以辨气血之障碍。验舌苔,可以明胃肠之变。故本书于验舌,固重视其苔,而同时亦兼察其本也。试约略分述于下。
  白苔:微白而润者,为表寒。白润中黑者,为里寒。白而滑者,为水邪。白而厚腻者,为中湿。白而干燥者,为津伤。白如积粉者,为疫疠。同时更宜兼察其舌本,如舌本淡红者,为阳气不足,红者为化热之渐。淡白者,为血虚。萎白者,为亡血。
  黄苔:微黄而润者,表证失汗,热郁于里。纯黄而干者,为阳明府热。纯黄而腻者,为湿已热化。纯黄中黑而燥者,为热甚伤津。(以上苔色,皆属鲜明。若见晦暗者,多属假象。即前人水极似火之谓。临床家应加以郑重注意)舌本鲜绛者为里热已炽。余则可与上述之舌本互参。
  灰苔:有寒热之别。如纯灰而润,舌本淡红,或暗紫者,为寒邪直中三阴,及伤生冷。(倘服药后,而苔转微黄色者,生。见灰缩者,死。是宜注意及之。)灰而腻,舌本淡红者,为寒湿,此属于寒者。灰而干燥,舌本深红,或鲜绛者,为里热已炽,胃液受伤,此属于热者。
  黑苔:见之者皆属危候。亦有寒热之别。如纯黑而润,边底淡白,舌本不红者,为阳微寒甚。纯黑而干,舌本不红者,为脾阳将竭,水精不布,此属于寒者。纯黑而干,边底深黄,舌本红绛者,为府热亢甚,此属于热者。(即前人火极似水之谓。)
  浊苔:其色驳杂,而姤腻如浆,凡胃有积滞时,多见之。但有寒热虚实之别。如浊而白滑者,为寒积。浊而黄燥者,为热滞。浊而拂之不去者,为邪实。浊而拂之剥离者,为正虚。舌本,可与首节白苔下参照之。
  裂舌:苔中呈裂纹,如界划之状者。裂而干白者,为寒积胸中,脾津不布。裂而燥黄者,为热极伤津。裂而纯黑者,为胃阳将竭,津液枯涸。而舌本亦有见裂纹者,无论平时病时,皆为中气衰薄,饮邪内聚之征。其它舌本之诊候,与前互参可也。
  剥苔:有全部与限局之分。凡剥之见于全部而润者,为中气虚寒。干者,(即前人所谓镜面舌。)为阴虚液竭。其剥之限局于一处,或在中心,或在左右,厥如钱如条者,皆为中有积饮。今人每视剥苔为阴虚者,殊与事实不符。其有腻苔中,兼见局部剥落者,亦以阴虚名之。几何而不杀人也。吁可慨哉。舌本之参证如前。
  刺苔:乃因舌面乳头燥硬,扪之如芒刺也。(即俗所谓杨梅苔。)刺而深黄者,为热邪内陷。刺而灰者,为少阴热结。刺而黑者,为不治之候。舌本鲜而刺者,为热甚亡阴。余皆无刺可觅。
  按上述外,尚有其它多种之舌别。如卷舌、萎舌、硬舌等。前人言之綦详,恕不备载。又苔之生成,必由根达尖,故病重者,其苔满布,轻者,乃不及尖。而苔之化也,则与生成为反比。故病解时,必先化其尖,而后及其根,已成为临床上之公例。至前人所谓苔之在尖者,主某病,殊属非是。盖未有根无苔,而尖独见之者。此亟应纠正其谬误焉。
  2察色:有苍、黄、赤、白、黑之分。例如色苍者,多属寒。黄者,多属湿。赤者,多属热。白者,多属血虚。黑者,多属水病。其详分隶于各该主证下,参照自明。兹不赘述。而其要点,在鲜泽与暗晦之间。色泽者,其病易差,色晦者,其病难已也。
恶寒:此为自觉证状。盖言病者自觉寒冷之可畏,但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抵抗不足,卫气衰弱之恶寒,惟遇寒时,始呈畏怯之状,此属于真者虚者。反之热被寒郁之恶寒,虽在夏月,亦有非御重棉不可之势。此属于假者实者。恶寒而限于局部者,如金匮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是也。大都恶寒,除由于阳虚者外,属表证者居多。
  发热:此为自觉而兼他觉的证状。盖言病者医者,皆能感觉其热度之如何也。亦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壮热不减,烦渴便燥,脉数而实,小溲赤涩,发言壮厉,此属于真而实者。反之,热而不壮,且有起伏,燥渴不欲饮,便秘溲浊,脉大而虚,或细弱,语声低微,脚下不热,此属于假而虚者。其局部发热,而身有恶寒现象者,乃将发痈肿之征。他如疟疾、阳明府实、虚劳等,发热有定时者,名曰潮热,以其如潮之有信然。
  大便:此种证候中,关于泄泻、滞下、便秘之寒热虚实,前人所言者,多有可取,无俟申说。惟于滞下便秘二端,尚有补充之意见,试略言之。滞下之属于湿热者,其初期,亦必因滥食生冷,或腹为寒侵所致,必无由纯热而成者,此应补充者,其一。便秘非仅由津血虚涸使然,而阳虚失化者亦有之,此应补充者,又其一也。
  小溲:此种证候中,属于闭、癃、频、数、遗尿、淋浊等之寒热虚实。前人已辨之甚晰,二烦赘述。惟须加以说明者,仅在其色之清浊耳。通常皆认溲色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凡患湿病者,其溲皆浊,于此而亦可谓之热乎。故其着眼处,应于清浊上辨之。如黄而清者,始属于热。白而清者,则属于寒。白而浊者,属于寒湿。黄而浊者,乃系阳为湿郁,故肾阳虚损失化者,亦多见之。
  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但有寒热之不同。例如喜热、恶寒、苔白、肢冷、吐蛔、脉弦迟者,为寒。喜冷、恶热、烦渴、泛酸、苔滑、脉洪者,为热。又呕吐清水甚多,不生渴感,而胸中反觉舒畅者,盖缘夙欲所致。此又不可不知也。
  呕逆:即古之所谓哕。喉胸间呃呃作声而无物也。但有虚实寒热之别。如伤寒发汗、吐、下后,下利日久,及妇人产后等,皆虚之例也。饮食停积,暴怒气逆,及阳明热结失下等,皆实之例也。然虚实中,又当脉苔参合,辨其寒热焉
  嘈杂:其状似饥非饥、懊憹不宁,病经发汗吐下后,及小儿食积时,多见之。
  齘齿:齿牙相摩作声也。除痉厥外,多见于睡眠中。小儿胃有积滞时,每呈此种状态,成人则罕见之。
  口渴:渴必喜饮。例如伤寒阳明病,温病、三消等,皆是。倘欲饮而不喜咽,如伤寒少阴病、湿病等,由于中寒脾津不布者,皆干而非渴他。设使喜热饮者,则亦中寒之类耳。
  口靡:口腔舌面布,如糜粥之浑浊物也。多由中寒脾败所致。大概伤寒湿温,初病时为苦寒之剂所伤,或重用滋腻者,多呈此状。时师以为热邪伤阴,是认糜烂为口糜,殊不可从。
  痞满:胸中气机阻滞,痹而不舒,按之濡软,为一种无形的障碍也。见之者,皆由脾胃虚寒,中阳失化之故。俗谓肝气横阻,良堪喷饭。即以旧说论,肝主疏泄,岂有不能泄其痞满,而反增其痞满者乎。盖亦不思之甚矣。
  肿胀:肿由组织侵润而起之病变,故多见于全身,如水肿是。胀为水液蓄积而来之病变,故仅见于体腔。如胸水、腹水是。但有充血与郁血之分。大凡充血性者,皆属于热,郁血性者,皆属于寒。
  积聚:有形固定而不散移者,为积。为形散在而非固定者,为聚。积之病变在形质,如瘀血癖块等是也。聚之病变在势力,如肝气胃气等是也。
  咳嗽:无痰有声曰咳。有痰有声者曰嗽。皆有虚实之别。如肺劳则属于虚,痰饮则属于实。惟咳之中,寒热均有,而嗽则有寒无热也。
  哮喘:哮与喘相类似,哮为呼吸紧迫,喉中如水鸡声。喘乃呼吸急促,息粗有音。但哮属于寒,喘属于热。故哮虽有寒包热者,而其原因究由于寒也。喘虽有积饮而致者,然其原因,究由于阳气上逆也。
  上气:其状似喘,口张肩息。但觉气由脐下上冲,此缘肝肾下虚,不能潜纳使然。但须注意,上气固有兼痰喘者,惟痰喘非必由于上气耳。
  短气:呼吸皆短。即仲景所谓,短气不足以息者是也。但有虚有实,如病后、产后、及高年正虚,皆虚之例也。如饮食壅滞,皆实之例也。
  瘖哑:语言失声也。但有虚实之不同。虚者,如久病正虚,津血枯槁是也。实者,如寒邪外束,及先感而后食冷物者是也。惟无论虚之与实,皆系间接。他如白喉、喉痹、候头结核等,乃由直接伤其音带故耳。
  鼻冷:鼻尖有他觉上之冷感也。此为中阳衰败,故虽表热甚者,亦当于解表中兼顾及之。
  鼻扇:呼吸时鼻孔扇动,为肺气将绝之征。凡病之末其,见此状态者,皆属危候。小儿麻疹时为尤甚。
  鼻煤:鼻孔色黑,如着烟煤状。此为阳毒热极所致。见之者多属不治之证。
  颠狂:颠之为状,沉默寡言,失其常态。狂之为状,妄言诟詈,昏不识人。故颠系神经郁滞,多见于末其之忧郁病时。狂乃神经错乱,每显于极度之实热病时。盖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即书所谓重阴为颠,重阳为狂是也。
  失神:知觉迟钝,神志不清也。神经衰败者,每易见之。他如伤寒,湿温,滥用苦寒,真阳被伤者,亦多呈此状。
  郑声谵语:郑声者,即郑重言之,语多重复,而其声低微。谵语者,即乱言无次,如见鬼状,而其声洪厉。郑声属虚,谵语属实。
  头眩:头部昏晕,如坐舟中。例如脑贫血时见之,病痰饮者亦见之。
  耳鸣:耳中作响,如闻风雨声。例如气虚、精损、肾衰、暴怒、及痰饮格拒等,皆见之。但有虚实之互异。凡手按之而响剧者,为实。按之不响,或微减者,为虚也。
  惊悸:恐慌之由他动而起者,为惊。由自动而来者,为悸。而其原因,则皆为神虚。故惊悸多见于心肾不足之人。惟悸则有独见于水饮病者。
  多寐失眠:多寐系嗜眠,失眠乃不寐也。前者为神经疲劳,后者为神经兴奋。但均有虚实之别,当与其它之证状,及色脉等参合自知。
  项强脊强:皆为肌肉紧张,转侧不遂之状态也。例如伤寒中风之太阳病,及小儿痉病等皆见之。
  拘挛:四肢搐搦,不能伸展也。凡病见此,皆为病邪入脑之征。证象殊恶。例如伤寒、温病、痨瘵之末期。中风、及小儿惊痫等,均呈此态。
  麻痹:筋肉疲滞,麻木不仁,此末梢神经之为病,而虚实皆有。虚者言其正虚,例如营养不足,气血衰败是也。寒者言其邪实,例如风、寒、湿、三气交阻是也。
  痿废:组织坏死,肢体废而不用也。例如偏枯、瘫、痪等,皆是。
  战栗:战为振振动摇,栗系皮肤粟起。例如伤寒、温病欲解时,则作战,此乃正与邪争也。暴感寒邪,则见栗,此因卫气郁闭也。
  厥逆:谓四肢寒冷。与内经之大厥、颠厥,由脑出血与充血而成者迥异。但二者有别。寒及肢膝者,为厥。寒在四末者,为逆。厥系阳伏,逆乃阳虚。故伤寒厥阴病,多见肢厥。而少阴病,多见四逆也。
  自汗盗汗:醒时汗出,曰自汗。寝时汗出,曰盗汗。但自汗有虚有实,而盗汗则仅有虚之一种。例如伤寒阳明病、中风、温病之自汗出者,为实。亡阳、卫虚之自汗出者,为虚。而盗汗皆系无意识神经之虚性兴奋所致。故有虚无实也。
  上视歧视:上视系眼球上戴,歧视乃视线分歧,前者多见于痉厥,后者多见于虚损。盖一则目系紧张,一则神经衰惫故也。
  散瞳缩瞳:瞳孔之散大缩小,其病变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例如小儿痉病、虚脱,及热病之热已入脑时,(即前人所谓热入心包。)皆见散瞳。小儿痫病、中寒、及各种痹证等,皆见缩瞳。
  露睛:睡眠时目睛显露,由于脑力衰微,神不内敛。例如老人、气衰、小儿慢惊,及病后正虚等,皆见之。
  阴缩囊缩:阴茎肾囊收缩也。但须知者,上述两种证状,多有连带关系。不能截然划分。盖阴缩时,每并见囊缩,而囊缩时,亦每并见阴缩焉。例如伤寒脏结之入阴筋者(即阴缩之谓)寒疝、及温病之热入厥阴等,皆呈此状。而其原因,则多属于寒。
  肌肤甲错:肌肤枯糙,扪之如鳞甲错逆,此系内有干血之征。例如血痹、虚劳等末期,多见之。
  癍疹:癍则成片,发由肌肉。疹则为粒,出自皮肤。例如伤寒、温病之已至阳明者,多发癍。风湿多出疹。但于此有须加以说明者,普通所谓麻、瘄、痧、瘖等,皆疹之类也。
  诸痛:皆属血郁气滞使然。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大都为寒证。个中虽有阳气被郁而痛者,然其原因毕竟属于寒也。世固有明系痛证,清散之而反得愈者,此盖由阳郁热化而来,时间性有不同耳。
  诸血:凡血证之来,皆由血管破裂而招致之。但有寒热虚实之区别。例如肺病之咳血,下虚上盛之咯血、吐血,及脾肾不足之下血、尿血等,皆属于寒者、虚者。伤寒太阳病之衄血,厥阴病之下血,及内经热移膀胱之溺血等,皆属于热者实者。
《善用验方》
1、附子小青龙汤:[组成]黄厚附片(先煎)15g 麻黄9g 姜半夏15g 桂枝9g 白芍15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9g(上二味同打),炙甘草9g。水煎服。[功效]扶阳温肺,祛寒化饮。[临床应用]主治素患痰饮,气阳不足,复因感受风寒而诱发咳嗽痰喘者,方中主用附子一药,辛热善走,大助阳气而驱阴寒之邪;且合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其中麻黄、桂枝能宣肺解表,重用桂枝配白芍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可温化寒饮、而干姜、五味子合用,散中有收,功能开合肺气;甘草调和诸药,且与附子、干姜合用,具辛甘化阳之效。又重用姜半夏以燥湿化痰,加白芥子以豁痰利气,其效益彰。
       2、温阳逐饮四子汤:[组成]熟附子(先煎)12~15g 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包煎)、桂枝、陈皮各9g 姜半夏12~15g 磁石(先煎)30g。水煎服。[功效]温扶中阳,化痰逐饮。[主治]病久阳微,痰饮内留胸胁者。饮邪停留,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方用附子为君,配以桂枝,磁石,以扶阳纳气,辅以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以温化痰饮。加味法:根据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吞服适量的控涎丹,以助逐饮之力;或加柴胡作为引经之药。
       3、温潜强心治虚脱方:[组成]附片24g 别直参12g 肉桂(研冲)3g 炮姜炭6g 生龙齿30g 灵磁石60g 酸枣仁45g 朱茯神18g 枸杞、龙眼肉各15g。水煎服。[功效]温里潜阳,强心救脱。[主治]伤寒气阳大伤,邪恋不退,元阳欲脱者。方中附子、别直参,大温大补,回阳益气,配以肉桂、炮姜,助阳消阴;伍用枸杞子,以滋阴壮阳。附子合龙齿、磁石、酸枣仁、茯神、龙眼肉等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共奏强心固脱之功。
       4、温经通络治鹤膝风重症方:[组成]黄厚附片(先煎)24g 黄芪60g 人参(先煎)9g 熟地24克(砂仁3克拌),当归、丹参、牛膝各12g 麻黄、炮姜各9g 鸡血藤18g 鹿角9g。水煎服。[功效]补阳益阴,温养气血。[主治]鹤膝风阳气衰弱,寒湿内侵,气血凝滞为患。祝氏谓:治重症鹤膝风,首当重用附子以振奋阳气,配人参、黄芪以补气,熟地养阴与鹿角之温养为主,再配麻黄、炮姜等,相辅相成,疗效极好。昔贤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正此之谓。
       5、潜阳豁痰治狂症方:[组成]黄厚附片15g 磁石45g 生龙齿30g 瓦楞子30克(上四味均先煎),炙甘草9g 酸枣仁24g 朱茯神12g 石菖蒲、天竹黄、柏子仁、陈胆星各9g。水煎服。[功效]潜镇浮阳,豁痰宣窍。[主治]郁怒之后,情志怫郁不伸,心悸不宁,狂走喧扰之症。祝氏根据前人所谓“阳气虚者为狂”之理,认为阳气虚则虚阳必浮。故方中重用附子配磁石、龙齿等以温潜浮阳。陈胆星、天竹黄,合瓦楞子以清涤痰积。石菖蒲、朱茯神、酸枣仁、炙甘草等以宣窍养心安神。
第一百一十一节 朱良春用药经验
1.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四大主药:人参、大黄、附子、石膏(药中四维)。全真一气汤:人参、附子、麦冬、熟地、怀牛膝(冯氏锦囊)。热病用附子: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克,有增强排石之功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诸多慢性炎症,如慢性阑尾炎、肾炎、盆腔炎、支气管炎
2、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急性菌痢,症见痢下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温热壅滞,苦参香连丸。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自律性等作用;心律不齐用量大,约15-20克。用于湿疹,配赤芍、丹皮、紫草、黄柏、土茯苓、蝉衣、白鲜皮、徐长卿、甘草;渗出物多,甚至黄水淋漓,加苍术、苡仁;食鱼虾海鲜而发者加苏叶、芦根;无渗出物,干燥者加生地;用于外阴湿痒,配黄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灵仙、白矾、花椒、防风、生艾叶、雄黄作浸洗剂,日一次,10分钟。用于梦遗,湿热相火,上扰心君,心君不宁,下扰精室,精关难固;用于乳糜尿,初起配煅白螺丝壳、牡蛎、半夏、葛根、柴胡、黄柏(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案-端本丸;病久脾肾两亏,配芡实、金樱子、石菖蒲、萆薢、益智仁、山药、熟地、山萸肉。
3、白芥子利气豁痰、搜剔内外:本草经疏: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三子养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控涎丹(子龙丸):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疠、流注等;结节病渗出性胸膜炎多为结核性,也有风湿性、红斑儿狼疮所致,中医与悬饮近似,用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各等份,研极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3克,每日一次,服后当畅泻,隔半日仍不泻,加服一次,剧泻减量。结节病,原因不明,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常用:配生半夏、紫背天葵、僵蚕、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葎草等,夹瘀加赤芍、炮山甲、当归、地必虫、蜂房,夹气滞加青陈皮、姜黄,阴虚加麦冬、天冬、百合、功劳叶;肾阳虚加鹿角、仙灵脾、熟地、巴戟天;病程长须坚持。痹证,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经隧者;肩周炎,配姜黄、海桐皮、南星、桂枝、蜂房、赤芍、鹿角、仙灵脾、附片、当归。
4、白附子祛风定痛,兼疗室早:口眼歪斜,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痰厥头痛,三生丸(白附子、半夏、天南星);角弓反张,玉真散(羌活、防风、南星、天麻、白附子、白芷)。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室性早搏,于辨治方中加入白附子5-8克,配黄芪、党参、桂枝(剂量宜小,3)、丹参、炒枣仁、柏子仁、僵蚕、琥珀、炙甘草;阴虚加麦冬、玉竹;汗多加煅牡蛎、浮小麦。三叉神经痛,合白芍、全蝎、蜈蚣、僵蚕等分研细末,每6克,日二次。银屑病,白附子、白花蛇各20、白夕利、白芍、白僵蚕各40,为五白散,日二次
5、黄药子降火消瘤、止咳止血:确为甲状腺肿瘤、甲亢卓效药。配夏枯草、生半夏、僵蚕、橘络、海藻、昆布、牡蛎、青陈皮、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土茯苓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品,治疗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2-3个月,甲亢,不可用海藻、昆布、海带,含碘多药物,多伍用滋阴降火药,玄参、生地、麦冬、黄连、丹皮、夏枯草、牡蛎(不含碘),再合赤白芍、桃仁、红花、浙贝、僵蚕、香附、蒺藜、珍珠母等活血化瘀、理气舒郁
6、路路通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又名九空子)通利。
7、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常配伍生地、大黄、白芍、丹皮、炒栀子、侧柏叶。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疗妇女赤白带下(少量子宫出血)。固冲汤(黄芪、白术、龙骨、牡蛎、山萸肉、白芍、海螵蛸、棕炭、五倍子、茜草)治疗妇女血崩、宫血、茜草行血,其效最著者为妇女血滞经闭,单用此味30克,黄酒与水各半煎服。月经困难,经水中夹有血块,腹痛,血瘀气滞痛经配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益母草、泽兰、香附、延胡、青木香、茯苓、威灵仙、丹参。肝着,旋复花汤,新絳配桃仁、柏子仁、归须、泽兰、旋复花。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导致水肿的病机,茜草配益母草、泽兰、鬼箭羽、丹参、牛膝、车前子、猪茯苓、桂枝
8、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用量大于30克(汤剂),亦可通大便。降脂减肥汤(制苍术、黄芪、泽泻、仙灵脾、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叶、草决明、丹参、半夏、山楂、枳壳),治疗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脂肪肝。
9、桑寄生降压平肝、兼疗胸痹: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习惯性流产。高血压病,有显著降压作用,30克,配钩藤、赭石、夏枯草、牛膝、地龙、希莶草、野菊花、山楂、黄芩、臭梧桐、决明子。降压饮,桑寄生、生杜仲、葛根、野菊花、夏枯草。冠心病,配葛根、丹参、川芎、桃仁、赤芍、红花、郁金、全瓜蒌、玉竹、麦冬、山楂、徐长卿、黄芪(心绞痛、胸部憋闷、期前收缩、心律不齐)。多种病毒性疾患,病毒性肝炎及单项HBSAG(+),配僵蚕、山药、茯苓、板兰根、蜂房、蛇舌草、希莶草、生麦芽、柴胡、甘草;病毒性心肌炎,配太子参、合欢皮、麦冬、甘草、丹参、黄芪、玉竹、生地、苦参、玄参)。
10、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小儿肺炎,痰热壅肺,配大黄、黄芩、桑白皮、连翘、鱼腥草、僵蚕、瓜蒌,服后大便畅通,约泻下3-4次,喘促痰鸣即平。水肿腹水,禹功散(黑牵牛头末、茴香、姜汁)、导水丸(大黄、黑牵牛、黄芩滑石)、神芎丸(导水丸加黄连、薄荷、川芎)。便秘腹胀,饮食积滞,腹胀腹痛、便闭、泻下不爽,章次公灵丑散(黑牵牛、五灵脂等分研末,每服3-6克,日二次。老年癃闭,前列腺肥大,东垣天真丹(巴戟天、肉桂、葫芦巴、补骨脂、杜仲、牵牛子、琥珀、萆薢、沉香、茴香)(入丸散1-1.5克,汤剂6-15克)。
11、生栀子为主治疗胰腺炎有特效:配生大黄、蒲公英、郁金、败酱草、生苡仁、桃仁、痛甚加延胡、赤白芍、胀甚加广木香、枳壳、厚朴、呕加半夏、生姜(禁食者可作滴点灌肠)。
12、人参、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慢性蒌缩性胃炎,安胃散,莪术50、红参45(党参)、生黄芪、怀山药、蒲公英、甘杞子各90、鸡内金、炮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甘草30,共研极细末,4克,日三次,饭前服(病理报告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亦有显著作用),阴虚加生地、麦冬、白芍,阳虚加炒白术、荜茇、良姜。
13、台乌药解痉排石、又疗清稀涕涎:指出:乌药性温气雄,对于客寒冷痛,气滞血瘀、胸腹胀满,或四肢胀麻,或肾经虚寒,小便滑数者,用之最为合拍。肾及膀胱结石之绞痛,用乌药30、金钱草90,效佳,乌药常用量10克。慎斋遗书,香附散,乌药与香附,治疗浑身胀痛,气滞血瘀者效佳。本草纲目,乌药配川芎治疗妇人气厥头痛及产后头痛。妇人良方,缩泉丸,肾经虚寒、小便滑数,移治肺寒或肾阳虚之涕多如稀水,或咽际时渗清涎者。
14、油松节固卫生血,亦治痹嗽不眠:发现本品有补虚固本之长,对诸般羸损沉疴,大有恢复之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对体虚易感冒,每取油松节30克、红枣7枚煎服,连用一个月。慢支咳嗽,久久不愈,痰涎稀薄,舌质不红,加用本品20-30克于辨治方中,有增强宁嗽止咳之功。慢性肾炎尿蛋白长期不消,而体气偏阳虚者,用本品30克配生黄芪30-60克、党参、菝葜各15、菟丝子、金樱子各12、扦扦活30、制附片8、甘草6。贫血,三系减少,或仅血小板减少者,油松节、鸡血藤、牛角骨思、仙鹤草各30、补骨脂15,加于辨治方中。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而致失眠,于归脾汤中加用油松节30克,多可增强宁神安眠之功。
15、香甘松醒脾、解郁安神:脾胃病要药,行滞配香附、乌药、砂仁、藿香、莪术,温中配肉桂、干姜。胸襟拂逆,肝失条达,自觉腹内有气冲逆,胸闷如窒,或妇女经期乳胀,喜太息,无端悲伤流泪者,常用甘松,一般6-12克,汤剂后下。
16、马钱子健胃,宣痹疗瘫:其味极苦,却能开胃进食;其性至寒,却能宣通经脉,振颓起废。开胃进食,配白术、鸡内金、陈皮、怀山药,马钱子用量以每次0.03克,日二次,每日总量不超过0.1为度。宣痹止痛,慢性腰腿痛、风湿性肌炎、慢性肌肉劳损、坐骨神经痛、陈旧性外伤性关节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补益气血、补肾壮督、活血通络、虫蚁搜剔基础上加马钱子。振颓疗瘫,配合化瘀通络药。外伤性截瘫,龙马起废丹,制马钱子0.15、鹿角片0.4、乌梢蛇、炙地必虫各1、地龙、蜂房各1.5克,每片0.25克,以上为一日量,分3次服。格林-巴利综合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苍白术、土茯苓、萆薢、苡仁、黄柏、牛膝、希莶草、益母草、车前草、葎草、路路通、丹参、红花、赤芍,加吞马钱子0.1克,日2次。面瘫,外治,马钱子、白附子按2:1研细末,均匀撒布于半张伤湿止痛膏上,贴于地仓穴上,24小时一换,一周左右可痊癒。行瘀疗伤,正骨心法要旨,散瘀和伤汤,即马钱子与红花、生半夏、骨碎补、甘草、葱白须同用;消瘀丸,配麻黄、地必虫、自然铜、没药、红花、骨碎补、泽兰、五灵脂、蒲黄、赤芍;外伤致脑震荡后遗症,亦可用马钱子。
17、六神丸之妙用:牛黄、蟾酥、麝香、冰片、珍珠、雄黄。急性热性引起的休克及心衰、早期呼吸衰竭、哮喘,冠心病,癌症、白血病(一般每次10-15粒,成人)。
18、天花粉的五用:生津止渴,化痰热,清暑解毒,用于痱子(夏季皮炎)、疮疖、湿疹,配银花、连翘、淡竹叶、滑石、生甘草、蒲公英、绿豆。糖尿病,重用天花粉,30克,玉液汤(黄芪、山药、天花粉、知母、葛根、五味子、鸡内金。仙方活命饮,“痈肿之处,必有伏阳”;如意金黄散,抗早孕。
19、天南星善止骨痛:局方小活络丹,配川草乌、地龙、乳香、没药,痹症风痰阻于经络。天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尤善止骨痛,包括类风关在内的各种骨痛,盖久痛多瘀,亦多痰,采用透骨走络、涤痰化瘀之品,如蜈蚣、僵蚕全蝎、水蛭、蜂房、天南星、的芥子。姜矾浸泡的制南星,汤剂用量10-20克。
20、鬼箭羽活血降糖:卫矛味苦善于坚阴,性寒入血,又擅清解阴分之燥热,对糖尿病之阴虚燥热者,每于辨治方中加30克,效佳。凡湿热夹瘀之痹,用20-30克于辨治方中.对妇女经闭腹痛,配五灵脂、红花、延胡、当归、川芎,用量一般为10-15克,消渴、痹证可用至20-30克,孕妇禁用.
21、乌梅性虽酸涩亦主暴痢:天行下痢,黄连1升、乌梅20枚同捣为末.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黄连配乌梅,乌梅配木香。
22、玉米茎心及须叶均入药:即茎部去掉粗皮后的白色髓心,具有良好止汗作用,约60厘米许,煎汤代茶,或配其他中药。玉米须,利尿、利胆、降压、降血糖,还有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血小板数;慢性肾炎,干品100克,加水1200毫升,小火煎半小时,约得500毫升,为一日量,坚持3-6个月;本品作为肾炎、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疾患、部分血液病人自备常用饮料。玉米之叶及穗、轴,含具有抗癌。
第一百一十三节 名医手迹
何 任: 192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曾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何任对张仲景学说研究造诣精深,于国内国际作过多次学术交流,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临床长于内、妇、肿瘤及疑难杂证,常以“经方”取效;善以江南温病学派治则,治愈时病。
蔡女士,32岁。 自述:流产以后未有瘀血排出,小腹痛满难忍,大便4日未下,身热37.8摄氏度,近日阴道出血色黯。查:目赤口干,舌紫红,脉涩。诊断:素体壮健,瘀滞于下,郁而为热,当下瘀为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生地黄9克,桃仁9克,生甘草5克,银花12克,牛膝6克,丹皮6克,蟅虫(微炒焦)5克,制香附9克。两剂。前药服一剂后,大便解两次,身热已平,续服一剂后,大便又下极多,小腹胀满尽解,阴道出血亦渐少,续予调理。桃仁5克,当归6克,赤白芍各6克,银花12克,生甘草5克,桂枝5克,丹皮6克,茯苓12克,制香附9克,蜂蜜30克(冲)。三剂。[分析]   下瘀血汤为《金匮要略》方,原方用大黄3两,桃仁12个,蟅虫20枚。此方功能破血下瘀,治产妇干血内结,腹痛或有痞块,或血瘀月经不通者。桂枝茯苓丸亦为《金匮要略》方,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蜜丸,功能活血化瘀,缓消癥瘕。治妇人宿有癥痼,漏下不止或瘀血所致之痛经、经闭、痞块等。
史常永  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辽宁省中医学院医史教研组组长.
张先生,1998年来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就诊。平素健康,唯近来饥饿时或夜间胃痛,当日做钡餐透视,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稍便秘,小便如常,舌苔白略厚,右关弦,乃中焦失和,胃失升降,宜六君子汤加减。党参30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首乌15克,半夏15克,陈皮10克,大贝20克,牡蛎20克,元胡15克,郁金15克。六剂。
周仲瑛: 1928年生,江苏人。世代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其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系列研究,使病死率从当时的7.66%下降到1.11%,取得突破性进展,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
王先生65岁。两下肢肿胀20余年,久治不愈,按触明显凹陷,紧胀而有硬结,皮色黯紫,内踝上瘀斑成片,手胀麻木,尿量尚可,大便日二三行,质软不实,晨起口苦,舌苔薄黄腻质黯,脉细。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失调,络瘀水停。炒苍术10克,川黄柏10克,生苡仁15克,川牛膝10克,汉防己10克,泽兰15克,炮山甲6克,鸡血藤15克,天仙藤15克,路路通10克,片姜黄10克,泽泻15克,茯苓10克。日服一剂。药后浮肿渐消,阏斑转淡,经月告愈。
颜正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科杂病,善于运用古方化裁和创制新方;主张按中医理论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以保证临床疗效。
王某某,男,66岁。近来血压偏高,自觉头痛眩晕,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夜寐欠安,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黄,属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治以滋阴益肾,平肝潜阳。大生地15克,钩藤20克(后下),黄芩9克,桑寄生30克,杭白芍15克,石决明30克,(先下),炒杜仲12克,决明子30克(打),明天麻9克,炒山栀9克,川牛膝15克,益母草30克,茯神15克,夜交藤30克。七剂,水煎服。
【分析】 方中生地滋补肾阴,白芍敛阴平肝,为主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阳,息肝风;山栀、黄芩清热,共为辅药。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腰膝,牛膝引血下行;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益母草清热利尿、活血化瘀,茯神、夜交藤安神,均为佐使。药证相当,故有效。
张兆云: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首届研究生.
俄罗斯,娜迪娅,女,21岁,乙酉年4月5日诊。2003年协和医院妇科诊患卵巢囊肿,来中都,先后投少腹逐瘀汤六周次,痛经瘥,经期准,血色、量皆转正常。2月13日月经后,至今未潮。六脉细滑乃为喜象,经协和妊免试验为阳性。然咳嗽、便涩且先硬后溏,证属脾运差,肺失宣肃。拟:白术30克,香附20克,苏叶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地20克,桔梗10克,炙草10克,日一剂。六剂后,咳嗽愈,便畅日1行。
【分析】 少腹逐瘀汤乃王清任在妇科临床上常用“去疾、种子、安胎”的验方。愚曾用该方治疗证属寒凝血瘀之肠结核、泌尿系结石、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盆腔炎等,效果良好。妊娠妇女,用药当慎,而其有咳嗽、便涩疾苦,中医药安全有效。方中白术健脾而运枢机,升清降浊,得归芎芍地养血润肠之助,而便畅;香附理气,苏叶桔梗利肺,而咳嗽瘥;炙草调和诸药,助白术健脾,帮四物补血安胎,协桔梗、苏叶止咳利咽。
韩冰: 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委员会会长. 他主持的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女士,36岁,已婚。缘经候衍期,经行涩少,绝色黯淡已三年余,伴有面颊黧斑、胸胁胀满、腰膝酸软等症状,脉来弦细,舌质紫黯。此乃肝郁血滞、肾精虚损之证。治以疏肝滋肾,化瘀调经之品。柴胡9克,路路通9克,当归9克,白芍9克,丹参5克,补骨脂9克,黄精30克,益母草15克,月季花9克,甘草5克。[分析] 该处方系个人多年临床经验方,具有疏肝滋肾、化瘀调经之功。适用于妇女肝郁血滞、肾经不足之月经不调、经行涩少、经色紫黯、面色黧斑、头晕神疲、胸胁胀满、腰膝酸软、性欲淡漠等症状。方中柴胡善条达肝气,宣畅气血而疏肝解郁;路路通既能疏肝理气,又可祛瘀通经;当归、白芍、柴胡以养血柔肝,调和气机;黄精、补骨脂乃补肾填精之品,黄精长于滋肾阴,补骨脂功擅助肾气,一阴一阳,化生精血,滋补肾精;丹参、益母草、月季花乃有化瘀调经之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滋补肾精、化瘀调经之效。 
赵树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陈先生 ,湖北武汉人。素禀阴虚之本,复因应酬繁多,饮食无节,频进醇酒厚味,兼以嗜食辛辣,渐至腹胀纳减,胃脘灼热,渴喜冷饮,苔黄,显系脾虚胃热之明证。近来境遇不遂,心境愁郁,肝木横克脾土,又添胁胀、脘痛、口苦、脉弦等症,拟培土疏肝,清热育阴为治,但药宜甘平慎用苦寒,以防苦燥伤阴之弊,方用平肝健胃汤加减。丹参15克,党参15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云苓15克,鸡金12克,茅根50克,柴胡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炒谷麦芽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0克为引,3剂,每日一剂。复诊,自云腹胀胃痛减轻,食纳增多,仍有胁胀口苦,照上方加川楝子10克以疏泄肝气,五剂。【分析】本方是小柴胡汤、逍遥散、鸡金茅根汤化裁而来,在其基础上进行灵活加减可适用于多种脾胃病,尤其适用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炎等属脾虚胃热、肝胃不和等,症见胃痛胃胀,嘈杂灼热,烦渴思饮,纳呆食少,大便干结,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或数。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养阴,清热活血。方中党参、白术、云苓、甘草益气健脾;柴胡性平,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白芍柔肝,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鸡金健胃消食;丹参、郁金性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黄芩清肝胃郁热;茅根甘淡微寒,清热渗湿而不伤阴;生姜、大枣益胃生津。诸药合用,疏肝而无温燥伤阴之弊,清热活血而无阴柔呆滞腻胃之碍,共奏健胃消食、疏肝养阴、清热活血之功,对于溃疡的修复、幽门螺杆菌的杀灭均有较好的作用。
徐景藩: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侧重于脾胃(消化系统)病症的治疗,对食管、胃、肠、肝胆疾患的证治有较丰富的经验。
王某某,女,56岁。三年前行胆囊手术,术后三个月时右上腹痛复发尤重,屡治未效。痛及后背,脘痞食少,超声检查见胆总管结石。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弦。胃痞胁痛,气滞血瘀,肝胆湿热。治以理气行瘀,清利散结。醋柴胡10克,清炙草5克,炙内金15克,制军5克,炒枳壳10克,橘皮络各6克,佛手片10克,金钱草20克,杭白芍15克,法半夏6克,炒归须10克,海金沙20克,王不留行10克,路路通15克。七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服。[分析] 方以四逆散、三金汤为基础,疏肝和胃而清利行胆。加陈皮、半夏化湿而兼和胃。佛手入肝胃二经,理气消胀而和胃,橘络宣通气机,配以路路通以疏通。当归须与制军活血行瘀,复加王不留行,通而且导。鸡内金与金钱草、海金沙为常用利胆消石药。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疏肝和胃、缓急定痛。诸药相伍,尤能针对此证。
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近70年。主持“重症肌无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姚少辛先生 ,76岁。经检查确诊为腹腔大动脉瘤,瘤如鸭蛋大,不能手术。诊见腹部时觉不适余无所苦。诊其舌胖嫩、苔薄白,脉虚,此乃气虚痰瘀之证。以益气除痰稍加活血之法为治。党参24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法夏10克,陈皮3克,丹参15克,积壳6克,北芪15克,炙甘草6克。半年后姚先生之女告知,姚先生一直服该方至今,其腹腔大动脉瘤已由鸭蛋大缩小至鸡蛋大,求为改方。北芪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法夏10克,橘红5克,橘络10克,枳壳6克,丹参15克,炙草6克,浙贝15克,大刺3枚去核。
干祖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干祖望用药有“价贱、味少、量轻”三个特点。
刘铁华,男,15岁,海南海口市人。 初诊见上颌、前额、筛、蝶全窦之炎,于兹四年。症状典型,傍证X线显示,殊符脑漏诊断,即《素问》之鼻渊。 考败津腐液之脓性分泌浊涕潴积窦腔者,正是中医目为痰也脓也。治当化之消之排之泄之,应取全生二陈汤。同时宗胆热移脑学说,更需龙胆泻肝汤以资助其力。
方从两汤中选撷。药似苦寒,但接受者纯阳童子,何虑之有。柴胡3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10克,龙胆草 3克,陈皮6克,辛荑6克,黄芩3克,法半夏6克,白芷6克。
杨少山: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行医60余载,擅长内科疑难杂证,尤精于脾胃病、老年病和肺癌的治疗。推崇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遵循“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观点,遣方运药处处顾护脾胃之气,用药轻灵,精纯不杂,平淡中富有哲理。他提出的养阴清热和胃法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卓著,深得病家颂扬。
李女士,50岁。患胃病10年,反复发作,中脘隐痛,嘈杂不舒,嗳气纳呆,口干不欲饮,脉弦细,舌红苔少。胃镜报告萎缩性胃炎,中度肠化。证属胃阴不足,挟有郁热,治宜养阴清热和胃。太子参15克,吴萸2克,川楝子10克,绿梅10克,炒白芍15克,炒川连3克,佩兰10克,川石斛15克,生甘草5克,炒延胡10克,蒲公英15克,炒鸡金10克。
刘祖贻:湖南人,著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等10部著作,研制新药5个。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
黄女士,43岁,近两月来眩晕不已,其症状颇于异常,卧床闭眼即加重,起坐张目反可稍安,深以为苦。刻下面色无华,神疲肢倦,心神、寐不安,纳少便溏,舌淡苔白,此为《内经》所谓“上虚则眩”之证。属气血两虚,不能濡养元神之府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西党参20克,北黄芪30克,焦白术10克,仙鹤草50克,龙眼肉30克,炒枣仁10克,抱茯神10克,广陈皮7克,炙甘草7克,共7剂。复诊,眩晕已止,心宁寐安,纳增便实,唯乃稍感乏力,不耐劳作,予归脾养心丸以竟全功。【分析】 本方以参术、芪草健脾益气,仙鹤草、龙眼肉、炒枣仁、茯神以养血安神,佐陈皮助化升清。气血既充,元神得养,则眩晕自宁。
费开扬:1925年3月生于上海。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曾任广安门医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临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证”的动态研究,最能集中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遣方经时并用,喜用“对药”。
王女士,54岁。脘腹胀满早轻暮重已年余,放松腰带或排矢气仍如故。纳尚可,大便先干后软,有排不尽感。久服香砂理气之品乏效。细寻病由生闷气而得。脉弦而细,舌淡红苔薄腻,口不渴。证属肝强脾弱,木横侮土。拟仿叶天士抑木扶土治之。生白术20克,炒白芍12克,木瓜9克,香橼15克,麸枳壳15克 ,吴茱萸6克,青皮10克, 麦芽15克。服七剂后,胀满减轻,排便爽畅,继服七剂,腹胀明显消失,嘱其调整心态,勿生闷气,要学会难得糊涂,病可告愈。【处方分析】按肝病的证治,我最钦佩清代名医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残存的“肝病证治”一篇,可谓探幽发微,论述精详。一般肝失条达,多用逍遥散柴胡配归芍。肝阴不足肝火上炎之胁痛,多用魏玉璜一贯煎川楝子配滋肝阴之品。肝火犯胃之吞酸胁痛,多用丹溪左归丸黄连配吴茱萸法。此患者属于肝气横逆,木横侮土,故其腹胀久服香砂理气之剂乏效。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扶土抑木旨意,用对药白术配枳壳,即洁古枳术丸健脾以助运,每用对药吴茱萸配白芍、青皮配木瓜,辛泄酸软以抑木而扶土,香橼入肝经理气消长为佐,再加炒麦芽者,乃仿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中所述,麦芽不仅有消食作用,还有疏泄肝气之功也。我自己愧无高招,到老才知自己是中医的小学生。仅偷前贤之点滴学术经验,加以心悟化裁,组成“对药”而获效,深叹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企盼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继承发扬,加以提高,是老翁之心愿也。
任继学:生于1926年,吉林省扶余人,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临床以急诊为主,兼顾内科疑难杂证。“六五”期间,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中医急诊科室和脑病疗区。“六五”至“九五”,先后承担了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及实验研究”等重大攻关课题;曾应邀赴朝鲜、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澳门、香港地区讲学及学术交流;共培养内科硕士25名,博士3名,师带徒8名;主编我国第1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并主编《全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建国四十年中医药科技成就》等,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专著;“七五”获国家科委三等奖,“八五”获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
高女士,48岁,已婚, 长春市人。患感冒20余日,经西医抗生素治疗效罔。接诊时,咳嗽频仍,痰色黄白相间而少,咽喉赤痛、咽干喉痒,痒即作咳,胸腔内干涩燥热,舌质淡少津,苔薄黄,六脉虚数。此病系因表邪未除暑湿未解,由皮毛经络之道内浸于肺络于咽喉,致使营气不从,陷于肺之腠理,腠理障碍则肺之玄府气液代谢失常,则肺燥,咽喉毛脉,血络内瘀生红肿、疼痛。法宜宣肺清热、散结解毒,佐以渗湿化浊。药用:金银花30克(后下),连翘15克,桑白皮10克,炒枳壳15克,苦杏仁15克,桔梗10克,金荞麦25克,紫荆皮15克,大力子15克,扁豆花15克,广藿香15克。四剂。每日一剂,6小时一次,饭后服之。二诊:用药后,咳呛咽痒十减有六,咽中有润,胸中已舒,时有喉痒干咳、少痰。舌质淡红,苔薄白,六脉虚数沉取肺部之脉有涩之象,邪经上法之药,证候已缓,但上焦仍有伏邪未净。法宜清上,通宣利肺,通络解毒为要。药用:桑白皮15克,炒枳壳15克,糖瓜蒌15克,甜杏仁15克,桔梗10克,平地木15克,天冬15克,柿霜5克,金荞麦25克,生地15克,防风3克,藿香梗15克。四剂获愈。
李振华:1924年生于河南,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卫生部教材编委会委员,首批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等。临床长于治疗温病、脾胃病及内科杂病。他负责研究的“乙脑病”、“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本质研究”等,曾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专著有《流脑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等。
李某某,64岁。患臌胀病、湿热蕴结证,转入昏迷。西医诊断为肝硬变后期,腹水,肝昏迷,已下病危通知。
[处方分析]据病机转变,共分四个阶段。一、患者原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炎病史,长期服药未痊愈,导致肝郁脾虚日久,湿阻气机化热,湿热蕴结中下焦,以致出现腹水、黄疸、大小便不通、舌苔黄腻缺津,甚至12天未大便,两天未小便,湿热更盛,蒙蔽清窍,转入昏迷。治疗须荡涤热结,理气活血以急下存阴,故用加味桃仁承气汤。本方为《伤寒论》经方加发挥。方中大黄荡涤肠胃为主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湿热结甚,腑气不通,用枳实、厚朴、桃仁行气散结,活血消痞除满;茵陈清肝利疸除黄。故服后3小时左右而大小便解。但本方为峻泻药,非湿热互结之实证,不宜应用。大便通亦不可再用。二、上方服后大小便通,神志清醒。根据腹水胀满有黄疸,舌苔腻而微黄,舌体胖大,舌质偏红,证系肝郁气滞化热未尽,脾虚较甚,故用加味茵陈四苓散以健脾利水,疏肝清热治之。本方为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经方加发挥。方中以苦、甘、温之白术健脾燥湿以绝化生水湿之源;云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甘淡渗湿,白蔻仁芳香祛湿共达健脾利尿;柴胡、炒香附、醋郁金、茵陈,疏肝解郁、行气利疸清热,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清热利疸之作用而收效。三、上方服7剂后,腹水、黄疸大减,大小便正常,饮食好转、脉统滑不数、舌苔白腻、舌质淡红,显然热象已清,故加辛温之桂枝,温命门火而助膀胱之气化,以便温阳化气、通阳利水,祛湿务尽而达消除腹水与黄疸。四、上方又服7剂,据腹水、黄疸消失,饮食可,脾胃好转,脉象统细,舌苔薄白,质淡红,证已转为肝阴不足,肝脾失调,以养肝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法用加味逍遥散。本方据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验方发挥。该方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营血之功用。方中当归、白芍、鳖甲滋阴养肝、疏肝散结;柴胡、炒香附、醋郁金入肝后行气解郁,以达理气活血;太子参、炒白术、云苓、炒苡仁、砂仁、厘升朴,健脾和胃,促使气血生化有源;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标本兼治以收功。
[总结]臌胀病湿热蕴结证为难治之重病。湿热互结以致昏迷实证,除急救可用苦寒之大黄,芒硝荡涤热结,急下存阴外,一般宜慎用。热结解可按病机之变化,辨证用药。危症解后以疏肝健脾为主,尤以健脾为要。健脾利湿当以温药和之,忌用苦寒之品以防伤脾,同时切勿局限一方而失辨证用药。上方均为临床常用之名方,据证加减,常收满意之效果。
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同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处方]夏先生,45岁,素嗜杜康,形体丰腴,三年前左足拇趾内侧经常肿痛,因工作繁忙未曾介意。嗣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即在夜间突然发作,肿痛剧烈难以忍受,服药可以缓解,迄未根治。血尿酸高,苔黄腻,脉弦数。此浊之瘀阻络之痛风也。治宜泄化浊瘀,蠲痹通络,并应戒酒慎食为是。土茯苓60克,萆薢20克,泽兰、泽泻各20克,生苡仁40克,虎杖20克,地鳖虫10克,威灵仙30克,葎草20克,广地龙15克,三妙丸10克,包入煎,七帖,每日一帖煎服。药后肿痛即行缓解,连续间日服一帖,以巩固之。三周后复查,血尿正常,观察半年,未曾复发。
张 琪:1922年12月生,成长于中医世家,曾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中医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兼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张琪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教学60余年,为黑龙江省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成果奖多项。其代表著作有《脉学刍议》、《临床经验集》、《张琪临床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著名中医临床家张琪》等。
[处方]谷某,男,52岁。体素健康,嗜烟酒。近年来由于事务繁冗,身心过劳,出现全身倦怠,精力不振,性欲减退,尤以性交精中带血,两年余不愈。经京哈有关医院系统检查,诊断为精囊炎,治疗无效,来本院门诊求治。除上述症状外,观其面容疲惫,舌质红苔薄,脉象沉细数。证属肾阴亏耗,相火妄动,精室血络为之所扰,妄行外溢。宜大补肾阴,清相火,宁络止血法治疗。熟地30克,山芋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盐柏10克,知母10克,龟板15克,女贞15克,旱莲15克,茜草15克,地榆15克,侧柏叶15克,甘草10克,阿胶10克(冲),水煎,日服二次。病人后来三次复诊,共服药28剂。药后自感精力明显好转,腰脊痛减轻,精液经医院二次镜检红细胞全无,脉象沉滑,舌正红薄苔,从而痊愈。(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
李今庸:湖北枣阳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幼承家业,在家乡行医,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见长。后调至湖北中医学院任教,讲授中医经典著作。临床医疗中,李今庸主张用药不尚稀奇贵重,他说“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著作有《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和《古医书研究》等。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医楷模”奖牌,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并被聘为“终身理事”。
[处方]李女士,38岁,已婚。两年前发病,居处伤湿,湿流关节,阻遏阳气,郁而化热,四肢关节疼痛重滞,口渴,尿黄,舌苔薄白,脉濡数,每以气候变化发作,此热痹也,治宜祛湿清热,通痹止痛。茅山苍术10克,粉黄柏10克,川牛膝10克,薏苡仁15克,川木瓜15克,嫩桑枝15克,老鹳草10克,黄射干10克,川升麻10克,威灵仙10克。水煎服,7剂。
第一百一十三节 施今墨对药浅识 转贴
吾父杨浩观悬壶60余年,早年从师于当代名医施今墨先辈门下,聆听教诲,受益非浅。
  杨老曾言:“施老师淳淳告诫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用药之配伍颇具技巧,身为医者应如司令员之熟习将士特点,临阵调配兵种,指挥自如,始克顽敌。”“治病如作战,药之配伍如将兵之调配。运筹惟幄、决策千里。医者必须熟习药性,精研配伍,亦是同理也。”杨老尊从师教,七十余年来熟读药理,精研配伍,在临证用药及药物之调配上颇具心得。现仅将杨老“对药”在临床运用的体会简述一、二。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杨老言“施老师善于用药人所众知,但他更精于辨证,他曾告诫我们必须明辨证候,才能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则无从立法,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故此精确的用药要建立在精确的辨证之基础上,不得忽视。
施老临床处方常常双药并书,两味药一组。其常用于临床者达两百余组。究其深含,每组药配伍不外以下四种目的。
1 对药配伍目的
1.1 相互协助,增强药力。即所用对药功用大致相同,配伍以增药效。如:杏仁伍川贝。两药同用共增化痰止咳之力。青皮伍陈皮。两药均可理气,青皮行于左;陈皮善走右。二药伍用理气止痛,调中快膈。鳖甲伍龟板。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龟板滋阴潜阳散结。两药伍用滋阴清热治疗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发热症力洪。又如:平肝潜阳之磁石伍石决明等等。此类对药在施老惯用“对药”中占绝大比例。
1.2 相互制约而展其长。即所用对药性味相异,同用相互制约其副作用,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作用。如:熟地伍砂仁。熟地益肾补血,砂仁辛散醒脾,以砂仁辛散之性去熟地腻胃之弊。二药同用补血开胃。鹿角胶伍龟板胶。两者一补肾阳,一补阴血,一阴一阳,取其“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义,阴阳双补。吴茱萸配黄连。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黄连清热燥湿,以吴茱萸之辛热制黄连之苦寒。两药同用和胃制酸,治疗肠胃病的呕吐、吞酸、腹痛、泻痢等。枳实伍白术。枳实破气消积;白术健脾和中。两者一补一泻相伍而用可达健脾消痞的功效。治疗心下痞满、胃下垂、脱肛等内脏弛缓无力之证。又如:赤芍伍白芍。赤芍活血通络;白芍敛阴养血。两者一活一敛共达养血止疼,凉血清热的作用。此类对药在施老常用对药中所占比例仅次于上一类。
1.3 两药合用,另生新用。此类药系施老总结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所创。如:苍术配元参。苍术健脾燥湿;元参滋肾养阴,以元参之润制苍术之燥。两药伍用敛脾精而健中更强。消除糖尿病之过高血糖,其功益彰。瓦楞子伍鱼枕骨。瓦楞子能行血散结化痰;鱼枕骨可软坚散结。两者伍用治疗各种结石症。卧蛋草伍仙鹤草。卧蛋草在本草纲目中名地锦具有强心活血之功;仙鹤草止血、凉血。两者合用可强心和血治疗心跳过速其效甚显。又如:以蝉衣伍凤凰衣。治疗声嘶、音哑。菖蒲伍蝉衣治疗耳鸣、头响等皆属此类。
1.4 两药合用有沟通导引作用。此类对药为数最少。如细辛伍石膏。以细辛之辛散引石膏之甘寒直达上焦以清其热。僵蚕伍白芷。僵蚕祛风通络;白芷祛风止痛。以白芷之辛散引僵蚕真达头面,祛风通络止痛。治疗风热痰浊瘀阻上焦所致头痛或面部肌肉痉挛效果颇佳。又如:羌活伍独活。二活同用,羌活引独活走上,独活又可引羌活走下,一上一下直通足太阳膀胱经,以祛风通络止痛。治疗风痹的周身串痛。
2对药临床运用
现仅举外感病,糖尿病为例浅谈杨老在临床上运用对药的临床应用。
2.1 外感病:四季皆有不正之气故四季均有外感病。《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因——六淫之邪通过内因始生致病作用。确为至理名言。杨老在治疗外感病时定要审表里之比重及正邪虚实之程度而后定治法。着重辨别表里、虚实。外邪侵入的部位不同所致的症状不同治法各异。辨表里即为分层次,论虚实即考虑邪、正关系。在治疗上杨老认为外邪入侵要予以出路,万不可闭门缉盗。祛邪之路有三,为汗、为二便。邪在表以汗解,在里多从大便而除。因此分清表里,邪之部位最为重要。施老当年曾创下,“七解之清”;“六解四清”;“半解半清”;及“四解六清”……等表里同治之法。这就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精确的辨证、准确的用药才能达到如此精确的治疗。临床中过汗则伤津,致阴虚而邪不去。过下则正衰而气下陷,致旧邪未除新邪又侵。汗之、下之恰到好处实为初学者较难掌握之事。若引邪由膀胱水道外出则较为要贴。外感发热初期邪偏表可以芦根伍浮萍则外邪可从汗、尿两途而去。外感二、三、日不解可用芦根伍茅根。芦根生津偏清气分之热,而茅根则偏清血分之热,可引热从小便而去又可透疹。当邪热已偏里,可用竹叶伍滑石清里热利小便。以上对药即不伤津又可清热,邪从汗尿而解。临床验之确有卓效。
  临证中纯属外感风寒,风寒束表者较之风热感冒(流感多属此型)者为少,故以临证麻桂相伍远不如桑菊相伍用的多。桑叶辛凉疏风清热;菊花辛凉解表明目。合用以治风热为患头昏目眩流涕等。杨老治疗流感每在施老桑菊对药基础上加用双花配连翘。再根据辨证适当配伍有关药品,取效甚捷。双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据现代药理研究分析两者均有抗菌消炎及抗流感病毒作用。
  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其表症未解者,杨老每用白前伍前胡。白前降气化痰止咳;前胡散风清热降气去痰。两者合用治表症未解,肺气不宣,咳嗽初起,痰吐不爽,咽痒气逆之症。外感数日,上呼吸道感染表邪甚少,肺热已见,咳嗽吐痰加重,每以百部配白前合用以润肺清热降气除痰。或以海浮石伍旋复花。海浮石清热化痰;旋复花去痰止咳。两者一化一宣以治痰热咳嗽,痰吐不易,胸闷不舒诸症。紫苑伍橘红。化痰止咳对痰阻胸膈所致咳嗽吐痰者亦为常用。见咳嗽痰粘稠,肺阴受伤,大便干燥者,杏仁伍川贝两者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对上呼吸道感染日久不愈,已无表症,咳嗽喘有痰者每以紫苑伍苏子。紫苑止咳逆上气去痰;苏子止咳平喘下气消痰。两者一润一降,止咳平喘。对久喘不愈者常用麻黄配熟地或麻黄伍胡桃仁治之。偏肾阴亏者熟地补肝滋胃;麻黄宣肺平喘。麻黄辛散去熟地之腻,熟地又制麻黄之燥散。一肺一肾可治久喘。如若偏肾阳亏者以胡桃补肾阳以纳气,伍麻黄共治久喘。
外感不宜过早使用寒凉粘腻之品,如生地、寸冬、三黄、石膏、川军等常致引邪入里,邪无出路必伤正气,则邪愈盛热愈炽。病不愈反加重,此即谓闭门缉盗也。但是临证常见表未解而里热已炽,此时可用栀子伍豆豉;石膏伍薄荷;黄芩伍芥穗。既可解表又可清热,相互为用效果亦彰。
2.2 糖尿病:糖尿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依据临床检测指标,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大致可分为:
  2.2.1 餐前高血糖型。现代医学证实,空腹血糖水平与肝糖输出数多相关。空腹高血糖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临床多见口干、口渴、多饮、烦躁、舌红、脉数等阴虚热淫症象。治疗以生地伍石斛。生地清热凉血生津;石斛养阴生津益胃,两者相互协同更增养阴生津清热之效。施老在治疗上消口渴多饮为主证患者时,又加用绿豆衣伍薏米,以益脾胃清热解毒。杨老在治疗本型糖尿病时,在施老对药的基础上加用黄连伍元参。黄连苦寒增强其清热之力,但苦寒而化燥伤津,故配元参清热生津,两者取其长而抑其短,共凑其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具有明显降血糖作用。
  2.2.2 餐后高血糖型。由于胰岛素分泌迟缓,而胰腺乃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大致不减,所以出现餐后高血糖。部分病人甚则出现餐前低血糖现象。患者常表现身疲乏力、口干渴、痞满、苔厚、脉濡滑等脾虚不运、精微不布之候。临床治疗常运用施老治消渴的两组对药。即黄芪配山药与苍术伍元参。黄芪甘温补中气,升阳健运而止渴;山药甘平益脾阴固肾而涩精,两药相配气阴兼顾,健脾益气生津,相得益彰。苍术辛温入脾胃二经,能燥湿健脾益精,元参甘苦咸寒入肺肾二经,能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两药相互,具有健脾敛精以助运化之功效,又能滋阴清热以降血中伏火,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气复津回,血糖自降。以上对药一阴一阳一脾一肾,降血糖,除尿糖其效非凡。
  2.2.3 高胰岛素血症。此类患者因体内胰岛素抵抗因素增强,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患者常形体肥胖,乏力神疲,口渴但不甚饮水,脉虚少力、舌质瘀暗等脾虚血瘀征象。此类型病人因高胰岛素血症常导致不同程度高脂血症,高粘血症,故常并见瘀血内阻现象。常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表现头痛,胸痛、肢麻;甚至出现偏瘫等。此型糖尿病,病机关键在于脾虚不运、血瘀痰阻。治疗除运用施老黄芪伍山药之对药外,多加用丹参伍葛根对药。葛根轻杨升发,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降低血糖;丹参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凉血安神、降低血糖,二药并用,相互促进其降糖力量增强。如见心脑血管合并症时可加用施老之活血化瘀对药,如:当归伍川芎;桃仁伍红花等。
2.2.4 低胰岛素血症。此类糖尿病患者多与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有临床多见于Ⅰ型糖尿病,与以上三型患者相比为数较少,在治疗方面,中药疗效亦不十分理想,目前尚在探索中,在此亦不多赘述。
第一百一十四节 朱进忠经验用方四题
所谓经验方,多是医者于临床中千锤百炼用之屡效的方剂,临床与证大合者多原方用之,少有加减,观朱氏用方,多本于此,先看以下数案:
 1.沈××,女,29岁。2年多来,食管灼痛,吞咽困难。医诊反流性食管炎。。细审其证,除食管疼痛,吞咽困难之外,并见头晕头痛,胸满心烦,胸胁窜痛,纳呆食减,失眠健忘,口苦咽干,手足心烦热,腰背酸痛,舌质嫩红,苔净,脉沉细弦数,。治用补气养阴,理气活血。处方:沙参3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服药4剂,食管灼痛竟然大减;继服25剂,诸证大减,食管灼痛消失;服药20剂,诸证消失,果愈。
2.郝××,女,64岁。3年多来,胃脘、食管、胸胁疼痛。医诊食管憩室、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病。特别是近7~8个月以来,病情更加严重,几乎无时无刻的疼痛,细查其证,除胃脘、食管、胸胁疼痛之外,并见其头晕头痛,失眠心烦,胸胁苦满,胃脘胀痛,纳呆食减,口干咽燥,昼轻夜剧,心悸时作,舌苔黄白,舌质红,脉弦大数,右脉大于左脉,面色萎黄。综合脉证,此乃气阴两虚,湿热内郁,肝木失达。因拟养阴益气,燥湿清热,疏肝活血。处方:西洋参10克,沙参2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4剂,食管、胃脘、胸胁疼痛均减,宗效不更方之旨,继服药2月多,愈。
3.吴××,男,32岁。吞咽困难,食管疼痛2年多。医诊反流性食管炎。特别是近3个月来,疼痛尤为严重,不吃东西时仅仅隐隐作痛,吃东西时则灼痛难忍,有时咽唾液亦感疼痛。细审其证,除上证外,并见面色皓白无华,呈痛苦忧郁状,失眠心烦,头晕头痛,胸及食管均痛,夜间口干,舌苔白,脉虚弦滑。综合脉证,,乃气阴俱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湿不化为标。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疏肝理气,活血化痰以治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4剂,食管及胸骨疼痛明显好转,其他诸证亦有所改善。继用上方1个月,诸证消失。
4.戈××,男,40岁。胃脘胀痛,纳呆食减,日渐消瘦3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细审其证,胃脘满痛,烦热嘈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形体瘦削,体重35千克,面色皓白,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脉弦紧而重按无力。综合脉证,思之:此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脾湿不化为标。治以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活血,健脾燥湿以治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2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胃脘胀痛,烧心嘈杂,心烦心悸.头晕失眠均减;继服上方26剂,诸证消失,体重增加。
5.郭××,男,成,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日渐消瘦3年多。医诊慢性胃炎、胃窦部溃疡。细审其证,除胃脘满痛,烦热嘈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外,并见其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体瘦如柴(35千克),面色皓白,舌质红,舌苔自,脉弦大紧重按无力。综合脉证,思之:面色皓白者,气阴两虚也;久痛胀满者,气滞血瘀也;脉弦大紧者,气阴俱虚,肝木失达,寒湿不化也。治宜补气养阴以治其本,理气活血,健脾燥湿以治其标。处方:党参30克,麦冬12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6剂,胃脘胀痛,烧心嘈杂,心烦心悸好转,继服24剂,诸证消失。
6.张××,女,52岁。腹泻20年左右。医诊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细审其证见大便一日10余次,粪质稀溏呈不消化状,胸胁时痛,胃脘痞满,胸闷心烦,舌苔白,脉弦而大,左脉大于右脉。综合脉证,因拟补气养阴以扶正,疏肝抑肝以祛邪。处方:党参3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3剂,大便转为1日2行,他证亦减;继服上方10剂,不但大便转为1日1次,且他证亦大部消失。
7.梁××,男,65岁。食管癌手术后3个多月来,食欲一直不振,吞咽困难。医诊食管狭窄。食管扩张术后,虽然吞咽较前顺利,但却出现严重的食欲不振,胃脘持续的疼痛,胸满心烦,昼夜不能人睡。细审其证,面色皓白无华,神疲乏力,形销骨立(体重31千克),食纳极差,胃脘满痛,胸胁满痛,心烦失眠,按其胃脘部有明显压痛,舌质红,舌苔黄白,脉虚大弦滑。综合脉证,诊为气阴两虚为本,气滞瘀,实滞不化为标。治拟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活血,消食导滞以治标。人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6剂,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好转;继服30剂,痛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体重增加4千克,血色素增至13克。
以上七案,年令不同(29~65岁),病种不同,(有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腹泻。胃癌术后并发症),症状有异,治则除益气养阴相同外,又有理气活血(1案),燥湿清热,疏肝活血(2案)疏肝理气,活血化痰(3案)理气活血,健脾燥湿(4,5案)疏肝抑肝(6案)理气活血,消食导滞(7案)之不同。然皆同用一方,即:人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除人参一味。或易为党参,沙参西参外,其它药味药量皆未作丝毫变动。据此可知,此当朱氏经验用方,笔者曾用此原方治一反流性食管炎病者,取得极好之疗效。
诀曰:
二术参麦地青陈。棱莪柴荷夜交藤,气阴不足血气滞。原方投之效自宏。
芪归丹精汤 六案共一方
朱进忠经验用方之二:上文说到朱氏用方之经验,(朱氏又称加减一贯煎)此文再说其经验方芪归丹精汤。还是先看几则案例吧。
      案1.薛××,男,65岁.冠心病,心房纤颤8年多。细询其近半年来,心悸心烦尤甚,有时心跳有暂停之感,有时心前区刺痛,有时胸微满,精神、食欲正常。舌苔薄白,舌质微暗,脉虚弦涩结或数促兼见。综合脉证,诊为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拟用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健脾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党参10克,黄精10克,生地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6剂后,心悸胸满胸痛等证明显好转,继服上方18剂心悸胸痛未作,继服15剂,心电图复查3次未见异常。为巩固疗效,以上方为丸,每日3次,每次9克,服药4个月,愈。
案2.葛××,女,25岁 3年前,在学校一次上体育课的过程中,突然呼吸极度困难,难于维持而住院治疗。住院后,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浮肿消失,气短好转而自动出院。出院后,除继续服用西药外,并开始邀请中医进行治疗,至今一直不见好转。审其除气短心烦,胸满胸痛外,并见其尚有头晕头胀,纳呆食减,脘腹胀痛,口苦咽干,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沉。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郁也;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者,气血俱虚也。因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健脾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党参10克,黄精10克,生地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胸脘满痛,气短心悸均好转。
案3.贺××,女,50岁。1964年生第二胎后不久即经常感到气短乏力,但没有引起注意,其后即经常感冒,有时发现咯血数日,于是才到医院检查。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硬化。住院治疗1年多,虽然感冒、咯血等症已经消失,但腹胀、浮肿、心悸、气短、纳呆食减却不但不减反而加重。审其瘦削神乏,颜面、手足、唇舌均紫黯,下肢可凹性浮肿,腹大脐突,气短心悸,尿赤尿少,舌苔黄白,脉虚数促兼见结涩弦紧。综合脉证,当为气血大衰,气滞血瘀,水湿停聚。乃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除湿行水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人参10克,丹参3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大腹皮10克,香附10克,莱菔子10克,砂仁10克。服药7剂后,腹满、心悸、气短、浮肿均好转。继服上方60剂,腹胀腹水消失,精神、食欲大增,紫绀明显改善;又连续服药3个月,进药约70剂,精神、食欲几近正常,体重增加7.5千克,肺部瘀血消失,心脏扩大改善,并上班工作
案4.和××,女,48岁。5年多来,右上肢酸痛麻木,头晕头痛,健忘,时而突然昏厥。近3年来,视力日差。某医在普查身体时,突然发现右上肢血压不能测出,桡动脉不见跳动。其后又经呼和浩特,大同、北京等多个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诸证均有所减轻,但半年以后,情况又复如前。。细审其证,除头晕头痛,右臂酸痛麻木,视力下降,健忘之外,并见胸满胸痛,心烦心悸,肩背酸痛,下肢麻木,手足厥冷,舌苔白,脉右侧全无,左虚大。。综合脉证论之,乃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也。治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和胃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党参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10剂,诸证均减;又服药20剂,诸证大部消失,右脉沉细,左脉弦大;服药40剂,两侧血压均可测出,惟右脉仍较左脉为小。
案5.要××,男,59岁。2年多来,右臂麻木酸痛,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胸满心悸,视力下降,右手桡动脉搏动日益减弱。某院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特别是近3个月来,不但上证不见减轻,而且日渐发现呼吸困难,胸满腹胀,甚至夜间突因呼吸困难而不得不坐起两三个小时才能继续平卧睡眠。经某院检查诊断为左心增大,左心衰竭。治疗1个多月后,呼吸困难明显好转,而其他症状却不见改善。审其除上述诸证外,并见两脉沉伏而涩,舌苔薄白。综合脉证,诊为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治以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和胃,以治标。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人参1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莱菔子10克,砂仁10克。服药4剂后,头晕头痛,胸满腹胀,心悸气短等证均好转,继服上方4个月,药近110剂,诸证消失,双侧血压均能明显测出。
 案6. 姚××,女,52岁。阵发性汗出3年多。医诊自发性多汗症。。细审其证,每次汗出之前先感心烦心悸,继而烦热上冲,冲至头项则汗出,其汗或仅出于左,或仅出于右,很少出现全身汗出,此外尚见下肢轻度浮肿,失眠,舌苔薄白,脉虚而弦细。综合脉证,思之:脉虚者,气血俱虚也;弦者,肝脉也,寒也;细者,血虚也。合之于症,乃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治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化痰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黄精10克,生地10克,柴胡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服药2剂,汗出减少,继服10剂,汗出消失,失眠、浮肿俱解。
以上六案,除3,5案略作加味外。余四案之药味剂量完全相同,未因各案之差异而调整药味药量。方中夜交藤一味,多为失眠一证而设,案中有些并无失眠见证,而仍照用不误,足见其为经验用方无疑。细审本方,所谓芪归丹精汤实即黄芪当归丹参黄精与一方(加减一贯煎)合方而成(减麦冬)且药量不变。二方之区别在于,一方为气阴两虚而兼气血郁滞者,此则为气血两虚而兼气血郁滞者,以此为辨。
诀曰:芪归丹精汤名标,加减一贯去麦调。
朱进忠经验用方之三:何谓痰核?朱丹溪说:“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刘河间说:“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须溃发,但热气散则自消。”二者阐明了痰核流注的表现和原因是因火气热甚郁结,,结核不散形成的如核状物,发生的部位在颈、项、臂、身之皮里膜外,无明显的红、肿、热、痛。治疗原则是消散痰热。朱氏据此理论。创制一方,试用于颈、项、腋下的淋巴结核,慢性炎症和臂部、下肢、躯干的脂膜炎,风湿结节、脂肪瘤等无红肿热痛的核状物,常常使结核好转或消退。有病例为证。
案1.雷××,女,成。半年来两肩、臂发现20多个黄豆大的结节,两臂酸痛,持续低热不退,疲乏无力。经北京某医院病理切片确诊为脂膜炎。先用氯奎等治疗3个多月不效。诊时除上述主诉症状外,察其结核皮色不变,按压时有轻微疼痛感,手心热,神色无异常,舌苔薄白,脉弦滑。证脉合参,诊断为痰热阻滞经络,凝结为核,方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钩藤30克,地龙13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30克。连进4剂,结核有的开始缩小,上肢疼痛明显减轻,又继服20剂后,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又服30剂,以上症状及结核全部消失,数年来一直没有复发。
案2.周XX,女,成。3年多来,两小腿特别是踝关节附近,反复发生结节,开始为紫红色,以后紫红色逐渐消退,形成皮色不变的如杏仁或黄豆大的疼痛性结节,数个医院病理切片检查均为风湿结节。经泼尼松(强的松)、青霉素和中药凉血解毒、祛风除湿清热之剂等反复治疗无效,察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综合脉证,诊为风痰入络,凝结为核。乃拟上方7剂,10个月后来诊云:结核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乃续服用原方20剂,结节竟大部消失,又连续服用40剂而愈。
案3.麻××,女,成。数月来低烧不退,下肢出现广泛的出血点和结节,关节肌肉酸痛。××医院病理检查诊为嗜酸性肉芽肿。通过激素治疗已经基本控制,但停药后又复发如前,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的中药治之非但无效,反而症状更加严重。经察舌苔薄白,舌尖红,脉象弦滑。余云:痰热阻滞,凝结成核之证。乃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上方递进,10剂后身痛、结节、出血点、低烧等竟明显改善,又续服20剂而症状消失。停药20天后,患者恐怕以上症状复发,又请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之剂治之,以上症状又复出现,但较前为轻,乃改为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两月而愈。
以上三案均用同一方治愈,即:由钩藤30克,地龙13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30克10味药组成,惜作者未定方名。为便记忆,不妨以消核汤名之,痰热阻滞,脉象弦滑,为本病辨证要点。
诀曰:
消核勾桑量最多,龙橼佛枳木瓜芍。丝络连翘十克共。弦滑痰热细斟酌。
朱进忠妙用痛风方——朱进忠经验用方之四: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乃朱丹溪所创,由苍术,黄柏,防已,胆草。桃,红,芎。南星,灵仙,桂枝,羌,芷,曲十三味药组成,原治痹证之一身尽痛兼寒,湿,热,痰,血之错杂者,朱氏善用此方而用于多种疾病。兹略举数例证之。
1.心肌炎:邹某,女,25岁,原患心肌炎,经治症除,近因感冒又现胸满胸痛,心悸气短,关节痛,痰多,经治感冒愈而上证不减,脉滑数促结并见。用上中下通用痛风原方:苍术,黄柏,防已,桃,红,南星,桂枝,胆草,川芎,灵仙,曲,羌,芷各10。服药12剂,愈。
2.蛛网膜下腔出血:苏某,男,59岁,突感全身不适,说话困难,继而昏迷,半身不遂,医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有好转,现证半身发僵,曲伸不利,口眼歪斜,失语,舌偏,饮水即呛,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滑数。用上中下通用痛风原方各10。服药四剂,口眼歪斜及肢体活动几近恢复,继服40剂,愈。
3.面神经炎:贺某,男,40岁,右侧口眼歪斜5月余。医诊面神经炎,并见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脉弦滑,寸脉尤甚,用上中下通用痛风原方各10。服药四剂,口眼歪斜明显好转,眼口亦能闭合,继以东垣清暑益气汤善后。
4.结节痛:郝某,女,59岁。10年来,常感疲乏无力,口干汗多,近四月疲乏无力日重,且伴咳嗽吐痰,平卧呼吸困难,胸满心 烦,纳呆食减,右臂浅静脉炎,结节性红斑,肺门淋巴结与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医诊结节病,现证并见咳而遗尿,头晕脑胀,舌苔白,脉虚大弦滑,先以补气养阴以扶正,理气化痰养阴止咳以除邪,药用生脉散十柴归芍味青陈夏芩菀。药尽四剂,胸满心烦,咳而遗尿证减,而咳嗽平卧呼吸困难,身痛,静脉炎依然,脉转弦滑稍紧,用上中下通用痛风原方减曲:苍术,黄柏,防已,桃,红,南星,桂枝,胆草,川芎各10,灵仙,羌,芷各3。服药12剂,除汗出口渴外,诸证均失。
5.淋巴管炎:索某,女,60岁,左上肢内侧输液感染后发现一条红线一月,医诊淋巴管炎,并见左前臂内侧约如苹果大一片红肿疼痛,从腕至腋有一红线。按之痛,身微热,腋下,肘窝,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口干口苦,咳嗽,舌苔薄白,脉滑。用上中下通用痛风原方减羌芷曲,余各10。服药四剂,证减,继服6剂愈。
6.深静脉血栓形成:高某,男,55岁,左下肢肿胀疼痛一月。医诊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下肢从腹股沟至足部均肿胀疼痛。按压腹股沟至小腿内侧皆痛,左腿较右腿为热。且身热,(38,4度)舌苔白腻,脉弦紧滑数。用上中下通用痛风原方减羌芷,余各10。外涂牛黄解毒片。服药一周,肿痛消失,继服四剂,愈。
7,丹毒:郑某,女,29岁,10天前,突然出现两足大趾。小趾红肿热痛,医诊为丹毒。审其除两足大趾。小趾红肿热痛外按之有可凹性浮肿,身热,全身酸痛,舌苔白,脉滑数,用上中下通用痛风原方减曲余各10。同时配用外涂牛黄解毒片。服药三剂后,两足肿痛明显好转,体湿也降至正常。继服10剂愈。
    以上数案,病种症状舌脉各有差异,皆用此方而愈,上三案全用原方,用量皆同。均为10克。后四案仅略为加减而已。      
诀曰:
苍柏已胆桃红芎。羌芷桂灵曲南星,寒湿热痰血杂错。一方兼治妙法呈。
第一百一十五节 李家庚治痹证经验
“痹”首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证范畴。湖北省中医院李家庚教授从事临床30余载,尤善诊治疑难杂症。现将其治疗痹证的经验略述如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痹证病因多为外邪侵袭,脏器亏虚,气血不和。外邪是指风寒湿(热)之邪,袭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热)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素问·痹论》)。风邪不能独伤于人,湿邪黏滞,风湿之邪易与他邪相合侵犯人体。
  痹证患者多有肝肾脾亏虚。脾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肝主筋,主血乃罴极之本;肾主骨,内舍元阴元阳,乃先天之本。肝肾脾三脏的亏虚乃痹证的发病根本,三脏受累更易超成气血亏虚,肌肉筋骨失养,如此甚者肌肉萎缩,关节肿大变形。
  《类证治裁》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侵,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泄,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弊。”气血不和可从两方面来谈:一是气血不畅,痹证初起,风寒湿邪阻滞经脉,气血瘀阻,运行不畅;二是气血亏虚,痹证日久,邪气耗损人体正气,导致气血亏虚,同时正气亏耗,气血运行更为不畅,进一步影响正气,导致气血更为亏损,如此恶性循环。
  祛风散寒   邪正兼顾
  久病虚者,肝肾不足,筋骨不健,气血两虚,筋骨失养,肢体关节屈伸不利,但这并不意味患者仅是虚证,因为此时痹证既可因外邪侵袭,日久致虚,也可因素体亏虚,外邪侵入致病,该病患者多是虚实夹杂。则可酌用经方附子汤、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时方验方如独活寄生汤、活络效灵丹、四妙散、四藤汤、止痉散化裁。既益气血以治其虚,又可祛风散寒以治其实,邪正兼顾。
  活络通痹   用藤类药
  李家庚教授在治疗痹证时使用藤类药颇有经验。他认为藤类药有通经活络、祛风除痹的作用,在痹证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疗效,处方用药中必不可少。李老师最常用的藤类药有四味,即:海风藤、络石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辛苦微温,祛风湿,通络止痛,为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的常用药;络石藤苦微温,祛风通络,凉血消肿,治风湿痹痛有热象者,且散风通络,善走后背、多治肩背痛,《要药分剂》曰:“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忍冬藤味甘性寒,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鸡血藤味苦性温,行血补血,舒筋活络。上述药物用于治疗有瘀血阻络的肢体关节痛,为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李老师一般是将四藤合用,剂量一般10克~15克。李老师有时也会加上夜交藤,我认为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而言,但夜交藤除安神的作用外,还有通经络、除痹痛之功效,可用于风寒湿痹。
  痹证阻络   用虫类药
  痹证者,风寒湿热瘀交阻,营卫气血受阻不通,疼痛难忍,一般草木祛风除湿之品,均难奏效,必须用虫类药。虫类的特性是行走攻窜,用以通经达络、舒逐搜剔,胜于草木植物之品。叶天士创立了“久病入络”之说,提出了“久则邪正混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李教授治疗痹证时也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强调虫类药不可取代。李老师常用的几味虫类药有:全蝎、僵蚕、蜈蚣、制水蛭、蜈蚣、炒地龙等,其中全蝎和僵蚕最为常用。全蝎善于通络止痛,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筋脉拘挛的顽痹作用颇佳;僵蚕味辛行散,能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在虫类药中李老师以该两味药为主,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常与他邪互结,瘀阻脉络,全蝎与僵蚕合用,可加强通络止痛的作用;蜈蚣搜风定痉,走窜通达,也为治疗痹证的要药;地龙性为便寒,有通经活络,清热利水之功,对于风湿热痹或下肢痹痛者尤为适宜;水蛭咸苦入血,破血逐瘀力强。临床上若痹证日久疼痛尤甚者,加用蜈蚣以增强走窜之力;瘀血剧痛者,与水蛭合用加强逐瘀之力。虫类药不仅具有搜剔之性,而且还含有异体蛋白,对机体的补益调整有独特作用。
  调和气血贯穿始终
  痹证以气血运行不畅为主,“不通则痛”,须行气活血;后期邪气耗损正气,以气血亏虚为主,“不荣则痛”,须补益气血。在痹证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各个环节均可见气血不和的表现,因此,李老师在治疗痹证的全程均强调气血的调和。李老师临床上常用的调和气血的药物有:丹参、赤白芍、当归、乳香、没药、炒枳壳、香附、桃仁、红花,鸡血藤等,而且这其中有些药物常以对药的形式出现。
  丹参是李老师治疗痹证的贯用药物,《本草便读》曰:“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常用剂量一般为15克,赤芍与白芍多以对药的形式出现,二药的主治略同,但白芍有敛阴益营之功,赤芍则有散邪行血之功,二者相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散中有敛、敛中有泻、祛邪而不伤正,对于痹证治疗极为有效。李老师用量一般为15克~20克。炒枳壳和制香附也是李老师调理气血的常用对药,枳壳有破气消积之功,其性寒,经炒后可制约其寒性;制香附,气香而能窜,味辛而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性平而无寒热之弊,炒枳壳与制香附可平和行气、利气,为李老师最为常用的调理气机的药对。
  我国清代活血化瘀名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首创“痹证有瘀血说”。活血化瘀既能通经活络、除痹止痛:又能令血行风自灭,血活湿亦行,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法则。
  注重顾护脾胃
处方用药均不忘顾护脾胃是李教授诊治疾病的又一大特色,这一特点也贯穿于痹症的诊疗始终。一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五脏皆荣,脾胃弱则五脏俱损,加入顾护脾胃的药物有利于脾胃的健全,而脾胃的健全则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另一方面,脾胃是接受药物的重要转输脏器,在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副作用或患者本身对药物的耐受情况,或多或少会损害到脾胃,加入顾护脾胃的药物则可免去后顾之忧。李老师常用的顾护脾胃的药物有:砂仁、炒山楂、炒神曲、炒鸡内金、茯苓等。
第一百一十六节 周玉朱教授外科临证用药经验撷取
关键词:辨证论治;麻黄;葶苈子;水蛭;苦参
  周玉朱教授、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30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临证擅用之药经验撷取一二,介绍如下。
1.寒痹脱疽 重用麻黄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周老用麻黄治疗外科病症多为颈、肩、腰腿痛及脱疽等属风寒湿邪痹阻之证。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白肿、疼痛,喜温而恶寒,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或沉迟或细。常用炙麻黄,用量在30~60g,小儿酌减量,配威灵仙30~50g,干姜、肉桂各15~30g,乌梢蛇10~15g,炙蜈蚣3~5条,治疗颈、肩、腰腿痛;配威灵仙30~50g,肉桂10~15g,炙黄芪、穿山甲各20~30g,炙全蝎6~8g,治疗脱疽。周老认为风寒湿痹痛及脱疽多为沉痼顽疾,非重用温散之品不足以祛邪,故重用麻黄取其温散寒邪、祛风化湿的作用;炙用以减其发汗作用,以免伤津;加威灵仙以增)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其用量宜逐渐递增,用药期间宜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若口不干、舌不红、苔不黄、脉不数,则用之无误。若属热痹或有化热伤津之象者,则不宜使用。
  例1.张某,男,32岁,1998年2月6日初诊。多关节肿痛4月余。曾用过消炎痛、强的松等药肿痛可减轻,但停药后则如故。面色白 光白,指(趾)、腕、踝及膝关节白肿,疼痛拒按,喜温恶寒,关节活动不利以晨起为甚,舌淡苔薄白,脉弦而缓。证属风寒入络。治宜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用炙麻黄40g,威灵仙、怀牛膝、炙甘草各30g,干姜、肉桂各15g,乌梢蛇10g,蜈蚣3条。服用14剂后,关节肿痛略减,余症如故。上方炙麻黄增为60g,威灵仙50g,乌梢蛇15g继进14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较前便利。续以原方改制丸药服用,以固疗效。
2.痰饮诸证 擅用葶苈子
  周老临证用葶苈子多以治疗鼓胀、大脚风、缩窄性心包炎等外科病症属痰饮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多表现为胸闷,腹胀,胸腹积水,肢肿,或有便秘,尿少,苔厚滑腻,脉弦滑有力。常用量为30~70g,配商陆15~30g,炙黄芪、炒薏苡仁、茯苓、生姜皮各30~50g,治疗鼓胀,多为门脉高压症腹水较甚者;配商陆、泽兰、三棱、莪术各20~30g,桂枝15~30g,治疗大脚风(淋巴水肿);配南沙参、山药、炙紫菀各20~30g,苦杏仁、川贝母各6~10g,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或本病的术前用药。周老认为葶苈子是一味标本同治、攻中寓补的利水消肿药物,能通调三焦,对胸腹、肢体水湿痰饮停聚皆有效,临床大剂量应用极少有不良反应和毒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较强的强心、抗菌等作用。临证常以其配伍商陆,能通利二便,对水肿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者,疗效更佳。但商陆有毒,以干品毒性较强,经长时间煎煮,或反复蒸晒、醋制用可减弱其毒性。葶苈子味苦、性大寒,对纯属虚证水肿不宜用之,以免犯虚之戒。
  例2.郭某,女,42岁,1997年11月12日初诊。腹胀、纳少半年余。曾在外院经超声等检查诊为肝硬化、脾肿大、中等量腹水,服用双氢克尿塞等药疗效不显。腹胀大如鼓,便秘尿少,舌淡苔白,脉弦而细。证属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治宜利水消肿,攻补兼施。方用葶苈子、炙黄芪、炒薏苡仁各40g,商陆20g,茯苓、生姜皮各30g,党参、炒白术、桂枝、陈皮各10g,服用14剂后,诸症改善,大便3日一行,尿量略增多。继用10剂后,纳食香,腹胀减轻,二便自调。原方酌减量续服。
3.攻坚破瘀 水蛭为君
  周老用水蛭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硬化性胆管炎、脱疽、硬皮病、甲状腺腺瘤等属血瘀证者。临床表现常有患处变硬、凹陷,或为肿块,或有条索状物,皮色紫暗或苍白,伴有疼痛,痛有定处,舌质暗,脉涩,或结代,或细弱。常用炙水蛭20~60g,配土鳖虫6~8g,泽兰、刘寄奴、苏木、红花各20~30g,治疗硬化性胆管炎;配威灵仙、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各20~30g,治疗脱疽、硬皮病;配白附子5~10g,旋覆花、牡蛎各20~30g,制半夏、陈皮各6~10g,治疗甲状腺腺瘤。周老认为,血瘀为患,轻者表现为瘀斑、紫癜、血肿,宜活血散瘀,以当归、芍药、丹参等活血之品即可;重者则表现为硬化、萎陷、梗塞或血管闭塞、曲张,或结块成瘤,当破血逐瘀,宜用水蛭、虻虫、血竭等破血之药方可奏效。水蛭破中有补,即使对因虚致瘀或血瘀体弱者也可应用,或配伍补养气血之药为助。水蛭多以粉装胶囊或制成粗制剂,既能保存药效,又便于使用。
  例3.李某,男,42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右足疼痛20d,右足趾变紫3d。有长期吸烟史,从事野外筑路工作。右足第1、2趾微肿,色紫暗,触痛明显,皮温较低,趺阳脉弱欲绝,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证属血瘀脉络。治宜破血逐瘀,通络止痛。方用水蛭、三棱、莪术各20g,穿山甲、皂角刺各25g,威灵仙30g,肉桂10g,血竭3g。服用10剂后,疼痛稍减,足趾紫肿略退。继用10剂后,疼痛显减,足趾紫肿范围缩小,趺阳脉弱较前有力,皮温恢复较正常。续服10剂后,诸症已消。续服丸药,以固疗效。
4.清热利湿 苦参为先
  周老用苦参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急性皮炎、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急性胆道感染、丹毒等属湿热实证。临床表现多有患处红肿热痛或痒,或起丘疹、红斑、水疱、渗液,或有腹痛以胁肋为甚,伴发热及身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常用量为10~50g,配黄柏、蒲公英、莶草、冬葵子各20~30g,治疗急性皮炎、湿疹;伍黄芩、黄连、柴胡、茵陈、连翘各20~30g,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紫草、生薏苡仁、赤芍、泽漆、丹皮各10~15g,治疗丹毒、脂溢性皮炎。周老认为,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临证适用范围较广,对外科病症为上、中、下三焦湿热证者皆可应用,尤对各类皮肤病疗效较好,可为首选之药,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祛风利水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安定镇痛等作用。常配伍清热解毒化湿之药以助其效。但对脾胃虚弱或阴液不足者不宜用之,以免苦寒伤胃或利水伤津。
  例4.张某,男,27岁,1998年7月8日初诊。两小腿肿痒、渗液1W,红疹密布,抓痕累累,左足底长满水疱,触之灼热、渗液较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下注。法当清热利湿。方用苦参50g,黄柏、蒲公英、莶草、泽漆、地肤子、冬葵子、生薏苡仁、茵陈各30g,每日煎服头剂,二煎水外洗。1W后,小腿红疹已退,渗液明显减少。宗原方继用10剂,其足底皮损已消,干燥而愈。
  此外,周老临证所用药量大多超过古典药籍方书所载之剂量,这是周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而摸索积累的经验。盖因古今人之体质强弱不同,所耐药量不一,此其三也;现今药物多为人工种植,采集、贮存时间较久,与古时天然野生,即采即用相比药效有所下降,此其二也;邪盛之实证,药轻则邪难祛,只要辨证准确,药重而祛邪力强,邪祛则病退,此其三也。其他,尚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病程缓急等情况不同而全面考虑,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一般需由小至大,逐渐加量,并仔细观察用药后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初涉医道者,切勿草率从事。
作者简介:侯勇(1963-),男,副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作者单位:侯勇(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
第一百一十七节 高树中教授的临床经验
高树中,男,1962年出生,山东省临朐县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针灸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外治杂志》、《针灸临床国际杂志》、《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我临证近三十年来,宗扁鹊“医之所病病道少”和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训,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且每针药并用以祛疾,内外合治以疗病,临床疗效满意,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疗经验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临床中医处方协定(配伍表)
癌症来袭,就这样治疗!(癌症真正的克星)
消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心血虚的治疗
盗汗民间方+中医诊断+八法+处方遣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