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利芬与施里芬计划

施利芬是德国不可多得的天才的战略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一计划被小毛奇修改之后在一战中遭到失败。对于该计划的争论延续至今,有人认为计划本身就脱离实际,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执行者修改失误。

   施利芬伯爵,1833年2月28日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位普鲁士将军。他原来学习的是法律,后从军。1853年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调入总参谋部任职。

   普奥战争(即七周战争)期间,任职于普鲁士阿尔贝特亲王的参谋部,参加了克尼格雷茨战役(1860年7月3日)。普法战争期间,在梅克伦堡-什未林第八军腓特烈二世的参谋部任参谋。后升任第一禁卫枪骑团团长(1876-1884)。

1884年,施利芬重回总参谋部任战史处处长;1886年晋升少将。1888年12月4日晋升中将,任陆军军需总监和副总参谋长。1891年,施利芬取代了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伯爵成为德军总参谋长,此后任此职长达15年,直至1906年1月1日退役。其间,于1893年1月17日晋升为地面部队司令。1911年晋升为陆军元帅。

  他是一位卓越的天才战略家,在其任总参谋长期间,研究了德国与法国和俄国两线作战中的战略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于1913年1月4日死于柏林。

施里芬计划的提出

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构筑了一系列堡垒。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施丽芬设计了一个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比利时有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交通发达,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在对两大强敌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施丽芬认为,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仍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

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施里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德国兵力动员迅速,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调动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就是打一个'时间差'。

1891年,施里芬便提出了第一份'备忘录',采用'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

之后,施里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多次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计划的要点

   计划规定,在进攻法国时,德军军事行动要以距离巴黎178英里的德国边境城市梅斯为枢轴展开。由重兵(79个师)组成的右翼,以快速作战模式----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闪电战----通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同时保持进攻的连续性,第二后备军将接续进攻。由8个师组成的左翼德军将牵制法军,将在法德边界佯动。战役设计象以梅斯为枢轴一扇巨大的旋转门,德军在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横扫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他在继续完善该计划时,要求进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强右翼力量。这是因为将诱使法军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将左翼德军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有利于德军右翼的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右翼将从后面包抄法国人。法军如果向德国推进得越深,将会发现他们处境越被动。

  施丽芬计划在德军内部也受到批评,因为其计划流于刻板,忽略政治因素,例如破坏比利时和荷兰的中立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且对20世纪初的后勤保障和部队的机动能力估计也过高。此外由于暴露出虚弱的左翼,在执行时还需要统帅部具有很大的勇气。

直到1913年,80岁的施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右翼强大就行。'尽管这一临终嘱咐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

计划的修改与失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施丽芬的继任人——谨小慎微的小毛奇将军改变了这个计划。他没有加强右翼,反而减少右翼三分之一的实力,在左翼增加了八个师——此举是在法国压力下实施的。由于其他障碍和延误,毛奇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而转动的德国入侵战线,以致他的部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加以包围。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他们在马恩河会战中被击退了。

导致计划执行的失败还有其他因素:德军机动性的缺乏、俄军兵力的增强、法军有效的抵抗,等等。

计划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计划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主要还是德国国力力不从心所致。

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

威廉二世对于战力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1914年战争爆发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法国却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只动员了87个师。

施里芬计划在战略(先西后东)虽然是正确的,但对一战中堑壕战的广泛应用、大大滞缓西线德军的推进速度估计不足,步兵与炮火在坚壁清野与重机枪面前表现相当无力,一战证明防守是易于进攻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没有俄国人的威胁下,一个施利芬计划的变种被德军采用,这就是著名的希特勒的闪电战,被证明是成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天才战略家冯·施利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计划
一战西线战场——施里芬计划VS“第17号计划”
笔记:“施利芬计划”的四功与四过
二战德军“警卫旗队”师全史(20):新的“施利芬”计划
接受局部或次要损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