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概述(一百〇三下)——元朝(六下)
 
红巾军主力的失败与割据政权的发展

察罕帖木儿是出身乃蛮人的一个地主武装头子,原居河南,在镇压起义军中得到元廷的赏识,被委以消灭红巾军的重任。他在击败西、中两路北伐军后,准备全力进攻刘福通一支红巾军。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他合诸路兵围攻汴梁,八月城破,刘福通、韩林儿突围逃到安丰(治今安徽寿县)。察罕帖木儿又集中兵力对付正在山东火并的几支红巾军武装,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基本击败在山东的红巾军。但次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就被投降的原红巾军田丰、王士诚刺死。他的部将推举其养子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1375或1376年)任统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部将攻破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迁至滁州(今江苏滁州市),实际上龙凤政权已经灭亡。

陈友谅在杀倪文俊后,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攻破元军据点安庆(今安徽安庆),又向南攻占江西诸州。至正十九年末,徐寿辉部属尽为陈友谅所杀,徐寿辉本人则完全成为傀儡。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又多次与朱元璋交战,至闰五月,他迫不及待地杀徐寿辉而自立为帝,国号汉,建元大义。但陈友谅的内讧行为引起徐寿辉旧部的不满,次年他败于朱元璋,放弃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江西诸州大多降于朱元璋。

此时,倪文俊的部将明玉珍已经占据川蜀地区,在徐寿辉被害后割据蜀地,自称陇蜀王,更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但根据重庆出土《玄宫之碑》,则是次年正月改国号、年号)。后攻云南,因孤军不能与元军相持而退兵。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昇(1356—1391年)继位,年仅十岁。

1982年重庆出土记载明玉珍事迹的《玄宫之碑》,图片来自网络

张士诚在攻占平江等地后,遭到上游朱元璋和南面杭州、嘉兴一带元军的夹击,不得不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降元,被授太尉,但事实上仍是割据状态。张士诚在吴地得到一批士人的支持,在覆灭后仍被当地人所怀念。至正十九年以后的几年中,张士诚与朱元璋相持不下,由于他过于懦弱,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交兵之时,未趁机为自己赢得主动的局面。

浙东的方国珍,对元朝则仍时降时叛,长期阻碍元的海运。在朱元璋势力与其接壤后,他慑于朱元璋的军力,曾交付了浙东三州的册籍,表示事后愿纳土归降,但实际上仍然保持割据状态。

福建的陈友定(1329—1368年)是个出身农民的军阀,因随福建的元军征讨有功,升至行省参知政事,遂有割据福建的企图。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陈友定消灭了割据泉州近十年的亦思巴奚兵势力,这是一支由侨居泉州的波斯人组成的割据武装。到元末,陈友定基本控制了闽地与潮州一带,名义上始终臣属于元廷,与前述起义军的立场不同。

 
元廷内部的腐朽与混乱

就在全国农民大起义浪潮推进的过程中,元廷继续腐朽堕落,已经无可救药。北方地区因饥荒、瘟疫与乱军劫掠而残破,而惠宗妥懽帖睦尔(1320—1370年)仍怠于政事,大兴土木,荒淫无度,宠信番僧,完全不知亡国的大难将要到来。

朝中的党争也愈加激烈。脱脱(1314—1356年)在至正九年(1349年)再起为相,打击异己。第二皇后高丽人奇氏(1315—1369年,蒙古姓肃良合氏,名完者忽都)欲立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1339—1378年)为太子,脱脱则长期拖延,认为假使中宫(第一皇后)一旦有子,则不得立,以致爱猷识理达腊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才被立为太子,但册立典礼始终不举行,因此导致奇氏的不满。高邮之战中,奇氏与哈麻(?—1356年,康里人)趁机将脱脱罢相。哈麻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进一步想逼惠宗禅位,事败被杀。但奇氏与太子的禅让阴谋仍未就此罢休。

就在全国起义如火如荼之时,元廷后院起火,窝阔台后裔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在草原兴兵问罪于惠宗,认为他的昏庸无道导致元朝大半江山沦丧。这场叛乱很快被平定。两年后,因奇后宗族在高丽因不法而被杀,元廷欲另立高丽王,新王及护卫部队遭到高丽军队歼灭。这次失败也充分显示了元朝军事的无能。

就在朝中、内廷争斗激烈的同时,为元朝续命的军阀孛罗帖木儿(答失八都鲁之子,?—1365年)与察罕帖木儿之间矛盾也日益加剧。至元二十年(1360年)元廷命孛罗帖木儿戍守由察罕帖木儿控制的冀宁(今山西太原),察罕帖木儿抗命,导致两军混战。此后一两年内,孛罗帖木儿受命在保定(治今河北保定市)、河间(治今河北河间)一带屯田,又任中书平章,当时察罕帖木儿因专注镇压山东红巾军而无暇顾及。至元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被杀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被推为主帅。另有李思齐(1323—1376年),汉人,初与察罕帖木儿一同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后割据于陕西、甘肃。李思齐的发迹史说明在镇压红巾军方面有的地主武装和元朝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

察罕帖木儿死后,李思齐、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间混战不断。孛罗帖木儿联结皇帝,扩廓帖木儿则联结奇后与太子,使其矛盾更加复杂。这两个军阀在河北、晋北等地混战,造成极大的破坏。孛罗帖木儿一度进入大都,太子等则出居晋北。但孛罗帖木儿骄横荒淫,连惠宗也不放在眼里,于是惠宗联合众臣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将其杀死。扩廓帖木儿遂与太子返回大都,被任为丞相、封河南王、总天下兵马。割据凤翔的李思齐对这一任命极为不满,联合陕西军将与扩廓帖木儿连年火并。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扩廓帖木儿欲率兵攻入关中,因孛罗帖木儿旧部的背叛而被元廷罢相,兵权也被削夺。次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廷更进一步削扩廓帖木儿官爵。而此时明朝已经建立,并派大军北伐。到这一年的闰七月,扩廓帖木儿击败了元廷派来的讨伐军队,加上元廷此时也需要他来抵挡明军,又恢复了他的官爵。然而明军势如破竹,元朝在内部持续内耗的斗争中,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覆亡。

 
朱元璋参加起义与兼并割据势力

朱元璋(1328—1398年)本名重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幼年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父、母、兄因染疫死去,早年出家皇觉寺,度过几年流浪的生活。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加入郭子兴的一支红巾军,在军中屡立战功。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南攻定远,占滁州,拥有军队三万余人,势力逐渐壮大。郭子兴死后,他取得了这支红巾军的领导权,并接受了龙凤政权的官职。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路(治今江苏南京),改为应天府,作为大本营所在。朱元璋听从谋士朱昇(1299—1370年)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积蓄实力。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常熟之战中,张士诚被朱元璋击败,朱元璋随后派邓愈(1337—1377年)、胡大海(?—1362年)等进占浙西,逼近浙东。至正二十年(1360年),上游的陈友谅攻占太平(治今安徽当涂),对朱元璋造成严重的威胁。朱元璋设伏击败陈友谅,乘胜西进,攻占了南昌(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在当时的起义军和割据者中,是个有战略眼光和韬略的人。他并没有单纯在军事上获取战果,而是积极建设政权,为建立一个新王朝做好各项准备。

政治上,朱元璋名义上从属于龙凤政权,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仍奉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同年被封为吴国公。另一方面,朱元璋收揽人心,废除苛政、优待儒生,得到江南地主的拥护,自他起兵以来,谋士定远人李善长(1314—1390年)、浙东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刘基(字伯温,1311—1375年)等人云集其麾下。对于他所部红巾军所得到的土地和财产,他也予以承认,在对巩固农民起义胜利成果方面也有进步作用。(p.s当然这二者之间肯定有矛盾)

经济上,朱元璋置营田司,分巡各处以发展农业生产,又分兵屯田,创设税课司,制定盐法、茶法,铸造铜币,设关市批验所官,促进贸易的进行。这些措施既有利于他统治区内的生产恢复和发展,也对他保障军队物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攻打龙凤政权的大本营安丰,朱元璋亲自率军援救,将韩林儿迎至滁州,显现了他尊奉小明王的政治姿态。这时陈友谅亲率水军号称六十万进攻南昌。朱文正(朱元璋长兄之子,1336—1365年)等人坚守八十余天,为朱元璋救援南昌赢得了时间。随后的七、八月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结果陈友谅遭到惨败,他本人则被流箭射死。朱元璋随后包围武昌,次年陈友谅之子陈理(1351—1408年)投降。应天上游的一个强大势力被朱元璋消灭。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张士诚其时也称吴王,以东吴、西吴相区别),之后开始集中力量进攻应天下游的张士诚势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军队攻破平江,张士诚被杀。在前一年夏天,朱元璋已经派人杀了小明王韩林儿,并污蔑红巾军为“妖”。张士诚被灭后不久,方国珍被朱元璋部将汤和(1326—1395年)等击败,不得不投降朱元璋。紧接着,朱元璋派军队攻入福建,次年正月消灭了陈友定的势力,基本占据东南半壁。

 
朱元璋出兵北伐与元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

1367年(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1332—1385年)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1330—1369年)为征虏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北伐。到这一年底,山东全境已经被朱元璋控制。

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表示承认元朝的封建统治,认为蒙古统治者毁坏封建纲纪是导致灭亡的原因,而与其族属无关。他还表示,无论是蒙古、色目人,只要愿意臣服于他,则与汉人无异。这说明朱元璋淡化了民族矛盾,以此来分化瓦解元朝。朱元璋承认元朝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他认为元朝也是中国的一个王朝,否则无法确立新王朝的封建法统,也无法建立一个广泛的、由各族所共同组成的封建王朝。这一点较之元朝的民族贵族特权统治,具有很大的进步。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公历1月23日),朱元璋正式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建元洪武。洪武元年春,明军攻占汴梁、洛阳,渐次夺取潼关以东地区。五月,朱元璋亲自到汴梁,准备对元大都的征伐。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夏,明将徐达率军由汴梁北上,水陆并进,沿运河向元大都进发。闰七月末,明军逼近元大都,元惠宗(顺帝)携后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人开健德门(今北京市北土城路地铁健德门站附近)北逃上都开平。八月初,徐达率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宣告终结。明太祖认为元帝妥懽帖木儿“顺应天命”,称之为元顺帝。

元惠宗在北逃后,恢复扩廓帖木儿官爵,命其收复大都。扩廓帖木儿派兵至晋北,徐达则趁机攻占扩廓帖木儿的基地太原。扩廓帖木儿与明军交战,连续兵败后不得不逃往甘肃。次年春,徐达率明军攻入陕西、甘肃,至八月,关陇平定。在徐达西进的时候,常遇春率明军北上攻占开平,元惠宗又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西南),至正三十年(1370年)在那里因病去世。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在明军追击下逃到和林,次年改元宣光,继续维持在漠北的统治,史称北元昭宗(1370—1378年在位)。

下一期我们将暂时离开政治经济史的介绍,开始介绍五代至元代的思想与宗教情况,感谢大家的关注。

历史地理小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遇春是如何脱颖而出,成长为朱元璋心腹爱将的?
元末大乱斗:各路枭雄逐鹿中原,只有朱元璋笑到了最后
扩廓帖木儿,天下奇男子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明朝名将录(一)
明朝初年著名武将排行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