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

'建安':东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文人,逐步摆脱儒家思想束缚,注重作品本身抒情性,加之战乱动荡,思想感情常表现得更加慷慨激昂。

'风骨':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鲜明而生动。然,'风'较虚化,它与作品内容和情感有关。'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念强调完整性,可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

建安风骨

又称'汉魏风骨','魏晋风骨',是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特点是慷慨悲凉、雄健深沉。文学作品的内容为政治理想、民生疾苦、社会现实。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等。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现实动乱与人民苦难,同时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个性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尊为典范。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为“三曹”,与后世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且身体力行,创作各具风格: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

曹操

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建安文学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主要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许劭曾评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丕

他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我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杂诗其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曹植

他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洛神赋》美不胜收。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后世评价:

南北朝钟嵘的《诗品》曾评论此三人的水平,并将曹植列为“上品”,极尽誉美之辞,曹丕为中品,曹操则为下品。不过到了唐宋以后,对于曹操作品评价普遍提高,认为其诗歌的意境、胸襟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应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

'建安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七子中除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后被曹操处死外,其余六家虽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投奔曹操。

孔融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他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公元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他喜好宾客,爱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其所杀。孔融,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现存作品只有散文与诗,散文特色是以文笔犀利诙谐见长。另外,他的散文也讲究辞藻华美和字句对称。

陈琳

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府。袁绍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任予官职。代表作品:《为袁绍檄豫州文》《饮马长城窟行》《武军赋》

陈琳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他也长于写诗,但仅存四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苦难,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形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诗风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特色,不仅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而且对魏晋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王粲

他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公元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208年,曹操南征荆州,王粲(càn)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王粲大体上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战乱灾祸,又长期不能施展抱负,忧国忧民与怀才不遇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北方广大地区已实现统一,另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他建功立业,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徐干

他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他的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诗歌今存3篇,都是五言诗。

:他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

散文:他的存世之作,只有散文集《中论》。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中论》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阮瑀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他的音乐修养颇高,之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

《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抑折枯杨枝。顾闻丘林中,叫叫有悲啼。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泗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资?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以第一人称自述,通过一个孤儿受到后母虐待和遗弃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

应玚

应玚(yáng):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qú)齐名。主要作品:《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灵河赋》、《征赋》、《撰征赋》。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

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

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

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为且极讙情,不醉其无归。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这首音调悲节,多写离居飘零之感,曹丕说应玚“和而不壮”,又称赞他说:“常悲然有述作意,其才华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可见他为曹丕所赏识。

他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体现他企盼国家统一。

刘桢

他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被誉为“文章之圣”。他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与王粲合称'刘王'。世人也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另外,他的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但今存只15首,多为赠答之作。他的赋文风格独特,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讥讽时事,咏物抒情。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女诗人蔡琰

又名蔡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的一生坎坷流离。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逢匈奴入侵,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后将其嫁给董祀。

她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但如今能看到的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她的历记载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骚体的《悲愤诗》旨在抒情,其中大篇幅自然风景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极言它们与故乡的差异,来形容自己在这迥异环境中的沉痛悲愤之心情。

小史个人之见:

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某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等,是个不错的选择。另外,在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民生疾苦与社会现实等都被当时的文人学者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植 美女篇 自译简析 续
文人墨客那些事:乱世风骨
为何“建安风骨”被后世文人骚客称为典范?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建安七子与西园雅集
建安七子中的倒霉蛋应瑒如何变成了御用文人?
论建安七子后期文学创作的幕僚侍从色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