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说||4年研究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他们有了这样的发现

我们团队跟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途进行了四年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就此,今天我想给大家汇报三个话题——我们为什么做这个研究项目、做了什么以及这个过程有何发现。

项目缘起:为什么做?

当大家看到这张思维导图的时候,就会清晰地记起,2017年颁布的高中课程标指出了从知识本位到学科素养本位的转向,提出各个学科的价值追求。

就语文学科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素养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交融又合为一体的。

如果想真正让这些素养落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光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肯定是不能达成的,而需要我们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所以高中的语文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任务群”的概念,素养的落地需要由19个“任务群”组织课程的内容,这正是支撑语文素养落实的一个机理。所以为什么大家都在提大单元教学,因为任务群就是体现了整合思想下的大单元教学。

那如何做呢?

课标组的专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科育人方式这是一个大的转型,素养落地,最最需要转变的是课堂。所以请了课标组的核心专家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团队之下,在江浙沪三地选择了有一线教学经验的或各个省级的教研室和教科院的专家领衔的这10个团队。

非常有幸,在10个团队到江苏调研的时候,他们就发现我进行十几年的项目——《信息技术支持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和他们所要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是比较一致的。

所以,我们逐渐形成一个团队机制,10位综合组专家主要进行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建构,课标组专家,有三位是长期跟踪指导学科组来做大单元的设计与实践。而我们学科组就进行基于统编教材的大单元的设计与实践,基地学校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常态实践。

四年实践:做了什么?

接下来的四年,我们100多人的团队在课标组崔允漷、王云峰和郑桂华老师的指导下,主要做了四件事情——

第一个是理清了大单元教学的核心要义;

第二个是基于建构的大单元教学的模型,对统编教材一到九年级都做了大单元的设计,并且把每一个设计都在我们的实验区和基地校进行了实践尝试;

第三个我们提炼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给全国的老师有更多的启发;

第四个是形成了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 怎样来做大单元设计?

陶行知先生老早就提过知行做合一的思想。他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他的意思就是说教学做应该是合一的,而我们的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语文大单元教学其实就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大任务设计,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生活当中,运用语文知识去完成任务,来促进学生对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社会发展等若干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 大单元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另外,改变了知识本位的碎片化教学;改变了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

为什么会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这样的方式让语文学习贴近了生活,生活本来就是完整的、丰富的、生动的。

而原来的知识本位的课程,其实就把这些完整的丰富的生动的东西撕成了碎片,分解到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就使得学生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太发达的,未成年人难以适应。

大单元教学倡导的是整合的思想,为每一个学习单元构建了新的学习主题,而这个学习主题又是跟孩子的生活是非常贴切的,它就改变了原有的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组织形式。

那么这是我们三年实践之后才提炼出来的,对大单元教学的一个定义。

语文大单元教学是从素养出发的语文学习方案 ,根据语文素养形成的条件和特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统筹内容、目标、情境、任务、评价、技术,合理安排学习活动。

这里特别提出,技术不再是一个辅助的手段,而是这些要素当中的一种。因为我们是把当代儿童的生活放到学习当中,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了。

  • 七上第一单元设计研读与实践反思

我们来看一个七上的第一单元。

我们教材当中选择了一组写景的诗文,每一篇课文都安排了不同的学习要点,在单元的写作栏目还安排了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通常我们的老师会一篇一篇课文去落实,最后学生得到的可能是写景的一些方法,发现老舍写济南冬天的情感以及它的表达方式,也记住了一些优美的语段,但基本上是还是零碎的。

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一组诗文的作用,特别是与学生当时的生活勾连呢?我们调整了思路,想让学生能够像作家一样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表达,像作家一样去拥抱自然,热爱生活。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单元的学习放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

九月正好是孩子进入到中学的时间,我们的情境任务是阅读欣赏描写大自然的古今名篇,学习观察大自然,表达和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

我们做了一个大单元任务的设计(下图三个任务),主题是拥抱自然、热爱生活。

因为学生本来就想要了解新鲜的校园,而校园里都有自然的情境。这样的话,我们就把学生的真实生活融进了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把单元的主题、学习的目标、教材的内容、情境和任务学习活动和评价与测试进行了一体化设计。

实施下来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次的尝试是在一所农村民工子弟学校,当我们的孩子真的走进学校的校园的时候,他会发现80年代建立的一所学校,里头也有非常有意思的景物,他们会发现校门口的一个莲花池,每一朵荷花依然是热烈地绽放。就像这里的孩子,虽然关注他们的人不多,但是依然会健康成长。

老师在组织第一轮的实验的过程中还不太敢放手,但是等到学生到了初二,老师就告诉我,孩子不知不觉都会关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与场景。

等到老师又投入第二轮实验时,短短几天她就说心中校园在学生的妙笔之下真的生花了。

我们新教学大单元的实验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不过过程中我们也在不停反思:我们发现学生是有丰富语言积累的,真实的情境激发了这些孩子内在表达的需求。

但是,这些表达和文本当中的几篇核心的内容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孩子还落在某一时某一地某一景上,而课文跟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下写作的背景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时,语文项目组的总负责陆志平老师就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价值,真正要让孩子去学习作家的观察与发现、生活与智慧。

所以第二次我们带着这个实验班的学生又重新调整了设计。大家看,这是第二次的设计。

主要调整了第二和第三个任务。第二个任务特别注意通过对比讨论梳理作家描写自然景物的独特之处。第三任务学生重新去构思、拟定初稿、修改发布,要写出心中校园的独特特点,而不是一时一点的景。最终,评选“最美校园”的作品。

  • 七上第二单元设计研读与实践反思

前一阶段我自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我们的基地校实践了七上的第二单元。

教材内容

《秋天的怀念》

《散步》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原来教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后来我们重新提炼了主题——我和我家,为什么要重新提炼?其实目的就想消除文本和学生之间的隔膜,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谈起,再走进作者的家,看看作家如何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感受理解和思考亲情,最后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捕捉“我和我家人”的动人瞬间,尝试表达对家人的丰富情感。

我们设定了5个单元目标,每一个目标其实都是指向素养的可实施的可检测的学习行为与学习内容,和单元学习的任务是匹配的。

在完成三个学习任务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期望学生能和作家一样去感受亲情,领悟人生,和家人一起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能够把平常家庭当中的不平常之处表达出来,最终真正让孩子热爱我的家。

(1)活动这样设计

那么大的任务是依托一个一个活动展开,每一个活动的组织都不应该流于形式,一定是指向目标的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比如说“制作我的家庭相册”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从打动自己家庭生活的瞬间当中,初步感受小事蕴含的情谊。所以我们特别注意挑选相片的理由,引导学生注重场景和细节。

▲ 刚开始孩子选择的照片五花八门,如这张照片:有场景,老师引导学生说说背后的事件和细节

▲ 这张照片:有事件,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其中难忘的细节

我进入文本的教学从这开始——普通的环境因为发生的事情,成为了饱含独特情感的场景。

这个时候我再介绍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背景,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在文本中同频共振。这时给学生主动积极深入探究文本的脚手架,也就是学习的支架。

这样的活动设计,特别需要给孩子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充分交流分享的时空。班级QQ群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空间,老师可以选出一些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分享。比如说疑难字词除了分享问题和难点之外,也可以让孩子交流书写时如何做到结构匀称,书写工整,行款整齐的。

再比如说文章的内容介绍,可以结合梳理的支架,引导他们去分享发现每一篇文章在叙述结构当中的特点。

其实大单元的教学并不是不需要对每一篇文本细细研读,而是在大单元的主题情境下,整体去设计任务组织活动,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它特别强调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打通。

在活动“我是朗读者”中,我们组织了角色体验的朗读活动,分享的时候,孩子每个孩子选择的场景是不一样的,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对作者内心的理解并交流“我为什么这样处理声音”。

在听他们发在群里的语音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孩子过于拿腔拿调,缺乏真情,就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并和学生说我自己朗读的想法,这时,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就让我和学生成了学习的伙伴,我们是共同的朗读者。

最后,让孩子自己去梳理,发现整个学习是怎么样做的,建构自己独特的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 学生的梳理

这样不断的梳理,孩子就会发现,哦,原来史铁生表达家人的情感是这样做的。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是学史铁生的一篇文章,而是跟着史铁生一样去回味,去发现他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2)单元课时这样安排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用了三个课时,学习《散步》只用了一个课时,用一个活动——表达视角大挑战,让学生选择母亲、妻子、儿子其中的一个角色,重新来讲一讲散步这件事。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希望学生在不同的表达视角下能够感同身受,更好地去理解4位家庭成员的内心,还能发现换了角色再来讲散步这件事情,语言表达的方式,叙事结构都要发生变化,而这些发现不是老师讲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言语实践当中发现的,他是主动的、是建构的。

在这个时候再告诉孩子写作此文的背景,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查找其他人对本文的赏析,在写下自己对文章的新的理解。

这个时候,孩子从素读到借助资源读,经历了更多元的阅读过程,能更好的理解文本。

学生在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都特别注意引导他们主动的去梳理,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经验。

学完了两篇文章后,我们再回到学生开始时交流的照片,让他们重新给这些照这个照片起标题。学生第二次提交照片或者重命名时角度就不一样了,有的同学重新选择的照片,有的同学给照片重新命名,其实你就会发现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对场景事件细节有了新的认识。

接下来《散文诗二首》,我也仅仅安排了一个课时,20分钟时间让他们充分朗读,去读懂故事,去分享他们对古时候的家庭生活的看法,还是围绕我的家庭生活。

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学习古代日常交流中,对家人常见的敬称和谦称,并且以小教师的身份和外国的朋友进行介绍,这样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避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

(3)本单元的话题写作这样设计

因为我和我家这个主题线索是一直贯穿着整个大单元的,所以话题写作水到渠成。从分享家庭相册到讲述照片里的家人故事,到起一个动人的故事名字,写下我和我家的故事,他就会觉得文本的学习和真实的生活是完全融在一起的,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 学生的话题写作

最后单元的梳理,你会发现对于文章表达结构的梳理,学生已经不是一篇一篇文章的梳理,而是放在一个单元的大的情景之下,有了整体的意识。每个孩子呈现的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他的言语结构,这是他对家庭的理解。这个时候老师真的解放出来,我就看着孩子自己静静地做梳理,然后我就把舞台留给他们,去分享他书里的发现。

▲ 学生的单元梳理

这个时候学科的育人价值就有了。

我说了这两个例子之后,我们再来看我们提炼出来的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策略。

  • 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策略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改变以往单元整合只是关注内容整合的思路,坚持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行为设计的统一,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为主线,牵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学习行为。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来看这三个单元:

七下的第一单元全是写的人物,七下的第三单元,还是一组人物,七下的第四单元依然是写的人。那么这个就带来我们设计的困难——都是写的人,而且都是各种各样的人,我怎样来设计不一样的活动,又能达成这个单元的目标?

大家看,七上第一单元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大先生,所以写作是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大的任务叫走近先生。

第二组就是平凡的人,我们设计的是什么样的方式?两个任务——小人物剧场、寄情平凡人。

最后一个单元是君子之风,呈现的都是中国文化当中的君子,所以我们主题是叫君子之风

所以再看八上第五单元,是非常难的说明文单元。

我们平时教学说明文单元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这五点——明对象、抓特征、知方法、理顺序、品语言。那么如何跳出这种文体,能够真正让这些文字的魅力润泽到孩子的身心,并且发现这个说明背后的价值?

课标组专家陆志平老师,每一次让我们过一个个单元的设计的时候,他一定要让我们讲文本的价值在哪里,所以我们再次研读文本,就会发现4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明。文本文字记录的是文明,留下的是文明的印记。所以我们就拟定“文明的印记”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在此之下,我们重新架构了大任务。第一个是走进人文博物馆,第二个是走进自然博物馆,第三个是探寻身边的文明。

大家会发现这样的学习真实的情境下,对身边文明的创新,就把文本知识技能和现实打通,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就脱离了说明文学习浅表性思维的惯性,更加注重文本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思想方式和价值内涵。

学生对文明的自我表达也更具特色,语言文字它就有了生命,更重要的是他就会觉得他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将所有统编的一到九年级大单元设计其实是全部做完了。

红色的这一栏是我们增加的一个单元——梳理与探究。梳理与探究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不仅在每一个单元当中要用,每一册书也要让学生做起来。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做“我的语文学习地图”,连做三个学期,每一个学期他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然后接下来到后面三个学期是制作“我的语文学习手册”,其实是要形成策略,涉及文学推荐会展厅,最终来总结他的初中语文生活。

在这里,我还特别要提一下新技术的环境,对我们大单元教学的支持。因为新的技术其实为学生主动高效的来获取资源,来及时快捷的交互,来自主协同个性探究来据身学习慎重体验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

所以我们现在基地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是利用平台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作业、批改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获得学习资源,进行智能评测,分享同伴的学习成果。

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成为了可能。这是我们实验初中的基地校的一个班级的平台的数据展示。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技术环境来创造条件,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价值追问:有何发现?

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这四句话是我们整个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的要义。

在大单元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单元目标的确定到核心任务的设计到学习活动的推进和综合测评,我们的教师已经成为了设计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同时,我们的学生正在经历学习。项目第二个阶段,我们是小学初中高中是一体化设计的,小学生他们就觉得,现在的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很有意思,初中生就觉得很有挑战,但是“我喜欢这样的挑战”,高中生他会说这种乐趣足以让我掩盖其中辛苦。

4年的实践我们团队成长非常快,有4个基地学校,5个实验区,50多个实验学校在参与学习。这得益于课标专家、综合专家的不断给我们的支持,老师们的收获是明白了真实情景在学习中的意义,也明白了这应该是未来语文课堂应有的模样。

希望能够跟所有的语文老师成为一个发展的共同体,互相成长,互相促进,相互成就。谢谢大家!

本文源自戴晓娥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中学课程周主题峰会的演讲内容整理

作者 | 戴晓娥(江苏省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语文中的项目化学习 ——一位“老”教师的快乐实践
2020年第27篇: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几个重点
【聚焦高中语文新课标】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情境 任务 活动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冷思考”┃大单元教学┃​2023年6月10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