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上那些隐士,是故作清高,还是逃避现实?

当年,尧帝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你好比天上的日月,我好比人间的灯火。既然日月已经出来,还要叫灯火来照明干啥,我把治理天下的位置让给你吧。”许由听了轻蔑地一笑,回答:“天下已被你治理得很好,为什么还要我来代替你呢?我好比一个小小的鸟,在林中作巢,只要占据一个树枝就够了,要那么大的天下干什么?”

说完之后,许由就远远地逃到箕山隐居起来。

后来尧又派人找到许由,又想请他做九州长,谁知许由一听这话,马上用手紧紧地捂住耳朵。即使如此,还是听进见了一点,很害怕这一点声音玷污了自己的纯洁,就急忙跑到颖水边去清洗耳朵。这时,恰好遇到隐居在箕山上的另一位圣贤巢父,正牵着牛犊在河边饮水。巢父问明许由洗耳的原因后,就奚落他道: “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说着,竟把牛犊牵到上游去饮水。

是嘛,你要清高,就躲到没人的深山老林去,谁能找到你?你故意招摇于世,逢人便显摆,不就是想博得名誉吗?你说怕脏了耳朵,我还怕你污染了我的牛口哩!

看来,清高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而一开始,也就不免有些娇情。

据说,当年汉武帝观看伯夷和叔齐的画像,问东方朔画像上的两个人是谁,东方朔说:“古代很愚蠢的人。”武帝说:“伯夷和叔齐是天下有名的廉洁之人,怎么能说愚蠢呢?”东方朔回答说:“我听说,聪明的人活在世上,应该顺应时势,不阻碍潮流。他们为什么不处于自己应处的位置上,畅快地喝酒,自由自在地就像在水中游泳的野鸭一样?如果他们不想当官,天子脚下,京城附近,哪里不可以隐居,为什么要跑到首阳山去饿死呢?”

巢、许的这些故事之所以被中国文人推崇备至,无非是想以此显示自己的品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隐士们不看重名利的行为的确让人敬佩。但能真正做到的,其实也不多。更多的是用“隐”成为以退为进、谋取功名富贵的手段。

比如卢藏用,就是时的著名隐士,但他并不打算隐居一辈子。他本是幽州范阳(今北京地方)人,却隐居在靠近当时京师长安的终南山,其目的无非是便于交结官场,窥伺做官的机会。后来因为唐高宗时常携武则天皇后驾临东都洛阳,卢藏用又在靠近洛阳的少室山找了个隐居地点。就这样,唐高宗的车驾经常往返于长安、洛阳,卢藏用也随之奔波于终南、少室两山间,于是人们就讥称他为“随驾隐士”。果然,他做隐士出了名,被皇上征召出山,在朝廷做了官。道士司马承祯是他在山里隐居时的朋友,一次也受召入京,要回终南山时,卢藏用在京城为他送行,酒席上,指着终南山方向说:“山中真是好地方。”司马承桢讽刺道:“依我看,那不过是做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顿时无地自容。

还有东晋时的谢安石(就是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谢安,字安石,在东山隐居时就声望极高,面对朝廷的高官厚禄,他却屡征不去,以致当时人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的担忧。后来看到家族势力有衰落的趋势,就不再扭捏,也出来做了恒温的司马。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呢!”谢安听后面有愧色,只能呵呵一笑。

恒温虽然很敬重谢安,但也常拿谢安隐居的事开玩笑。一天,有人送给恒温一些中草药,其中有一药名“远志”。而恒温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拿起这草药问谢公:“此药叫远志,又名小草,为何一物有二称呢?”谢未及答,旁边人接住话头说“这好解释嘛,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安的脸刷一下就红了。

处就是仍然处于深山修隐,守许由、伯夷等先贤们的远大志向。出,就是耐不住寂寞,做高官拿厚禄享受荣华富贵了。虽然谢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可要单从隐士角度来说,比起同时代的葛洪,谢安要稍微逊色。

不过,两人最后归宿虽然不同,但都遵守了中国士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治国救民基本原则。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众多的隐士,鱼龙混杂,大多数名不副实,除去一些沽名钓誉之徒,能称为隐士的大约有三种:重自我修行与世无争者;政见不同远离纷争者和时机未到暂时蛰伏者。

第一种如老、庄,大约已看透世事规律,悟出了生命的本质,认为虚无才是世界的根本,万物演变不论多么重要、精彩,只不过是你心里感觉的过程。佛教进入后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其实就是老、庄哲学与佛教的结合体。所以这些人,一般都隐的比较彻底,只不过他们基本上也可以算作宗教人士了。

第二种如伯夷、叔齐,他们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他们反对武王伐纣的理由无非是“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这也是中国正统的思想观,后来的儒家,就是继承了这样的思想观点并把它发扬光大的。因此孔子在《论语》中曾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孟子也说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叔齐的行为看来是很符合孔孟的准则的,因此他们历代都被公认为是标准的隐士。

第三种如姜尚钩闲于渭水,诸葛抱膝于隆中。严格地说,他们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隐士,因为他们时刻关心着天下大事,准备待机而动,去择主而事,择木而栖,去实现“修、齐、治、平”的最高目标。然而时有至有不至,运有穷通,时机未到时,这些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往往就采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态度了。

这些典故始终伴随着“有无意义”,“真隐假隐”的争论。在庄子看来,伯夷、叔齐的行为从表面看来有“死名”、“死利”、“殉仁义”、“殉货财”的不同,却又都有“残生伤性”的本质,那皆是违背自然法则,是生命的浪费与无意义。但孔子却肯定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正当性,不过,他并不赞同无原则的隐逸,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认为“隐”是有条件的。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那些隐士,虽然都是隐居山林,但目的大不相同。有故作清高博取声望的,有无力抗争逃避现实的,有以退为进择机而动的,也有看破红尘独善其身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隐逸已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封建士大夫十分推崇的一种文化了。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既能自我安慰,又能韬光养晦,实在是潇洒无比。

陶渊明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就很能表现这种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就真是淡定的超凡脱俗啊!

由此可见,“隐逸文化”看似消极,却是对世人热衷功名利禄行为的一种平衡,很符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所以能流传至今。即使在商品经济的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子终南山隐居:隐逸就是回归自然吗?古人可能并非都如此认为
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孔子:孔子的避世观初探(1)
【山语丝0414】谁肯用隐逸的清幽换取乌纱帽?——张说七律《灉湖山寺》品读
转《隐逸与终南捷径》
《北山移文》  孔稚珪
中国古代的十大隐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