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读伤寒-278

             《伤寒杂病论》

                  ――第二百七十八条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陰;太陰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注:①系在太陰:即病已转入太陰。

  ②脾家实:脾陽恢复。“实”非邪实。

  ③腐秽:腐败秽浊之物,此处指肠中停留时间较久的大便。

释义:(太陰虚寒证的两种不同转归及其机制。)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陰。太陰寒湿内郁,全身应显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会形成发黄症。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故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这是脾陽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

      本条自“伤寒脉浮而缓”至“系在太陰”,是对太陽中风和太陰症的辨证鉴别。太陽中风脉浮缓,必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症。今脉浮缓而手足自温,则知身体并不发热,当然亦无其他表症,所以脉浮缓为病不在太陽而在太陰,这是两者的区别。

  感受寒凉后,脉浮而缓,且手足自温,是病已转入太陰。本证颇似太陽中风,但并未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并见,故非太陽表证。“脉浮而缓”是“舒缓不急”之意,乃脾虚不足、寒湿失运之象。陽虚则生寒,一般应见畏寒手足不温之证,由于太陰脾主肌肉四肢,其陽气虽虚,但不似少陰陽虚那样严重,其已虚之陽仍能温煦所主之四肢,故手足自温。

  太陰脾陽气不足,寒湿内阻,水谷不化,水湿停滞,阻遏日久,土壅木郁,胆汁失其常道而外溢,因见发黄之证;由于其主因在于湿邪壅遏,故发黄前多见小便不利。如果小便通利,湿邪得以外泄,则一般不会发黄。太陰发黄源于陽虚寒湿困遏,故黄色晦暗,自利,口不渴,舌淡胖,苔白腻,应属于陰黄范畴。

  本证发黄应与前述陽明湿热发黄区分,根据黄色晦明、发热有无、口苦口淡、舌质红淡、苔黄腻白腻等常可作出鉴别。

  本证与前述陽明寒湿发黄因同属陰黄,较易混淆。胃失和降,以呕吐为主者,属陽明寒湿发黄。脾气不升,以下利为主者,属太陰寒湿发黄。

  太陰病,得到正确治疗,或因机体正气自然恢复,疾病有转愈之机。

  太陰脾虚寒证病人,出现心烦且下利次数增多,甚则一天十余次者,有可能是脾陽渐复,有能力驱除腐败秽浊之气外出的佳兆,即所谓“脾家实”。当腐败秽浊之物被排出后,病人下利将自行停止。

  脾陽恢复的心烦下利,虽下利日十余行,但病人精神较振奋,手足亦温,苔腻渐化,脉转和缓,下利症状在短期内即自动消失。

  如果下利不止,病情加重,精神逐渐萎靡,手足逆冷,苔腻不化,脉来微细,或虽利止而诸证不减,且伴皮肤干瘪,眼眶凹陷,脉来见芤等,则已转为少陰虚寒重证,应按少陰病论治。

辨证论治:

主症:身目为黄,黄色晦暗无泽,伴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成因:脾胃陽虚,运化失职,寒湿中阻。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理中汤加茵陈蒿)、茵陈四逆汤(四逆汤加茵陈蒿)、茵陈术附汤(术附汤加茵陈蒿)。

己亥年十月十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邪可以经脾转入阳明《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168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57)--发黄三方(上)
(11)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
第45 讲 阳明湿热发黄证
《伤寒论》 中“但头汗出”的病机及辨证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