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何绍基-----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何绍基书法

我国书法自东晋以来,崇尚”“二王'的帖札书法,称为'帖学',但学'二王'者皆以翻刻摹本为宗,辗转流传,离宗愈远。特别士夫大人为进阶之需要,竞相橡仿那种毫无生气的'馆阁体',使书法艺术走上了穷途末路。这时,大量古代碑版出土,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碑学,何绍基则是 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在清代碑学 由独尊北碑陷入危机而转向碑帖相容的历史语境中,何绍基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巨大历史作用。

何绍基书学的鲜明特征是'重骨不垂姿',因此,他对北碑无不临习。为习北碑之需,他到处寻碑访拓、费尽心血,'但闻名迹与古刻,不惮临深兼履危'。为寻访李邕的《灵岩寺碑》,他曾'遍问寺僧'而不知下落,后来听好友朱时斋说此碑在鲁班洞,便迫不及待地 '草间就沿缘,石罅竞摩控',好不容易下到洞中,结果--看, '书势果雄伟,仪征非谀诵'。他录得碑时的惊喜之心和看到碑后的软佩之情,溢于纸上。何氏搜集碑石不怕劳神费力,目的是为了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因此,他不辞劳苦,拓碑不畏艰险。焦山的《鹤铭》因是篆文,千百年来'任风潮打,形神未改',且'南碑兼有北碑势'。因此,他'每至焦山,必手拓此铭'。道光壬辰(1832年)冬仲,他第一次'冒雪打碑',特 别兴奋,后有诗日:'我昔渡江冬扬舲,笠戴大雪拓鹤铭。登山瞻之疑有灵,雪色石气交晶荧。”当年情景,宛然在目。

何绍基书法

何氏勤于临书,数十年寒暑不辍,每种书都要临摹数十遍甚至上百遍,或取其势,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体,或取其用笔,或取凡行气。当其有所取,则临学时的精神也专注于某一端。他对《张黑女墓志》用力最多,“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他在诗里写道,“描取一两幅,夜睡摹想画破衾.”他自己曾说:'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郁,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戊子冬复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 。”(《何绍基诗文集》〉《张黑女慕志》对其一生书法风格的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宗霍认力:'中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 遂臻沉着之境。”他晚年临张迁碑帖,不是所泥,而是消化吸收。

何绍基书法

与当时 一般书法家相同,何绍基对碑极为耽迷,似在他身上,碑帖并未产牛绝然的分裂。其师法绝非限于-家一派,体现了其对碑帖的融会,对南北的贯通。除北碑之外,何绍基对《瘗鹤铭》、《兰巧序'》(定武本)、《黄庭经》、《乐毅论》、《圣教序》、《怀素小草千字文》、 《裴将卞诗》以及苏拭、黄庭坚等历代书家法帖,也都下过大工夫,广泛涉猎.临摹学习。同朝碑派书家前辈邓石如的书法作品,他也进行过深入研究,并说'而先生书中古劲横逸之意,则自谓知之最深'。可以说,何绍基是一位较少门广之见,以碑为宗而能兼顾帖学的审美视野开阔的优秀书法大家。他的创作既是对前期清代碑学的集大成,又是对后期清代碑学的前示,而他创作中的一潜在的碑学笔法因素则为赵之谦所深化并发扬光大。

何绍基书法

何绍基学问渊博,诗才俊逸,六经子史,皆有著述。他认为:'阅理万端读书卷,消长得失惟反躬。” 首先足要'读力'卷',要继承'若非拄腹五千卷,落笔钟王末足豪'。但是如果只是'读万卷',而不辨其 '消长得失',就会囫囵和泥古效颦。如梁只足辨其'消长得失'而不'反躬',就么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古人的'消长得失'也不会有真正的体会和认识。所以“反躬'就是汲取前人的经验得失,熔铸到自已的艺术实践中义,这才是书家达到个性化和独创性的前提。他以此态度來临习碑版,并进行'反躬',全是自己笔法,无与原碑完全形似,但又具汉碑神韵。他这种遗貌収神所创的汉碑综合体,是他全身心地研究上自周、秦、两汉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 版,融汇精华,进行'反躬'的必然结果。

何绍基书法

何绍基一生书法注重金石气的表现,他独创的回腕悬臂执笔法可谓古今 一绝。他在《猿臂翁》诗中说:'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驭烦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狼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平居习书颇悟此,将四十载无成功。吾书不就广不候,虽日人事天穷。”何绍基独创的回腕执笔法,自称是从李广'猿臂善射'悟出来的,其法与一般执笔法大异。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有具体描述:'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文,等画兜裹。”运用回腕法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据何氏自述:'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关于何氏的回腕执笔法,近人褒者有之,贬者亦力'之。如褒者认为: '他为了 自立成家,跳出板滞僵化的馆 阁体桎梏,毅然改用回腕的方法,于是笔势大异,写出了面日一新的何字,终为一代大家。”(胡向遂《论入帖与出帖》)贬者认为:'前人执笔有回腕高悬之说,这也是有回题的,腕若回着,腕便僵住了, 不能运动,即失掉了腕的作用。”'这祥么做,不但不能必其成功,而且阻碍了 书法的前进道路·” (《沈尹默论书从稿》)笔者以为,何氏此法尽管回腕高悬,通身力到,几乎违反了人的生理自然之态,但却因而写 出了力敌万钩的笔道,矫正了帖学的滑流之弊。

何绍基书法

何绍基四体皆工,成就体现在多方面,其书法不只限于行草,篆书、隶书、楷书诸书体均有精深造谐。师古而不泥古,熔众家于一炉,独成一家。槽书学颜真卿,参以《道因师碑》、《张黑女墓志》,寓险峻销拔于神和气厚之中。行草书根柢颜真卿《争座位帖》和李邕《岳麓寺碑》,将秦汉篆隶、北碑凌厉宕逸之气融为一体,从形体、笔法等方面大胆突破而最终取得了成功。所作早年秀润畅达而有清刚之气,中年纵逸超迈而有飘风捩雨之势,并时用颤笔,淳厚有味。晚年信手涂抹,人书俱老,尤见兴会。用笔上下波动,落墨迟溢凝重,线条方圆交错,特别是洒脱的长撇和长长的弯钩的大量运用,更有云飞雾升、飘飘欲仙的感受。结体以斜为主,略向右上倾侧,在斜正的顾盼照应中求得章法的平衡和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俯仰、疏密、大小尽态极妍,整体气势矫健鼓荡,可以看出是以颜字的雄阔为根基而参以《张黑女墓志》的俊逸,'颜七魏三',别开生面。何绍基这种以篆隶为底蕴,以断、斜为主构,拙中见巧,飘逸脱俗的行草风格的出现,是对巧媚柔弱的清代帖学的有力突破。

何绍基书法

何绍基于汉隶用功之深,并世无匹。又由于他习颜书功夫极深,所以在隶书中也时时流露出楷书笔法。虽然是楷书笔法,却古朴稚拙。所书体方势圆,用笔回腕中锋,颤笔的痕迹较重,有浓郁的金石味。其篆书由三代钟鼎款识入门,移其法以作小篆,笔法凝蓄,墨彩横溢,笔画的租细变化,既不同于玉筋蒙的平整,又不同于邓石如的婀娜,而是上接明代 赵宦光,下开同光以后金文大篆的流派。

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 其旨在熔祷古人,自成一家。'他积数十年的功力,终于在书法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晚清以来不少书家和 评论家对其书法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史稿·本传》列传中云: '嗜金石,精法,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成一家,世皆重之。”确为是评。

何绍基书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普义:何绍基书法赏析
何绍基:有清二百余年书法第一人
陈阳静:十九至二十世纪湖湘书法论析
观摩大师何绍基临《西峡颂》,找寻临写碑帖的意义
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清代何绍基书法对联合集欣赏
何绍基如何打破南北书派边界,成为碑帖融合的实践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