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兴六月六:带着商业目的打造 “传统节日”,还是传统文化吗?

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

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清] 北京竹枝词

上面这首清代的小诗,讲的是当时民间流行的农历六月六节出游的习俗。最近这些年,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各种非遗项目,从官方到民间的讨论都很多。对于一些大型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节日的氛围是越来越淡。而对于一些传统上影响就不是太大的节日 ,可能就逐渐地消失在工业文明的扩张过程中了,比如这首小诗里说到的六月六,年纪小一些的朋友可能就对此非常陌生。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近年一直在强调复兴、保护非遗项目、传统文化,有些地方也从振兴旅游业的角度出发,发掘出很多已经被人们忘却的传统节日,六月六也是其中之一。不过这样的做法又引起了另一番争议:这种带着商业目的而打造出来的“传统节日”,还是传统文化吗?还有没有意义呢?借着六月六这个节日,我也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六月六?

在今天说到六月六,可能有些老人还能想到“六月六,晒红绿”“六月六,晒经书”这样的俗语,而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则会想到自己本民族的“年节”“歌节”等民族节日。这些算是传承时间比较长,一直到今天还偶尔能见到的六月六习俗。但实际上,六月六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曾经内容也很丰富的传统节日。

某地最近的六月六活动

六月六见于传世文献是始于东汉时期,最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农业时间节点。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六月六“可种葵,可作曲”,也就是种植葵菜,制作酒曲的日子。后来到晋代,六月六开始有“鄱官节”的名称,鄱官就是田神的意思,六月六祭田神的习俗开始于此,并一直延续到近代,至今在部分农村地区还有遗存。唐代之后,原本属于七月七的晒衣、晒书习俗,逐渐向六月六转移,一些文献中开始出现一些大户人家“六月六、晒红绿”的活动。晒书、晒衣等暴晒活动也逐渐成为后来六月六的主要习俗之一。

宋代之前的六月六,基本上属于民间自发的节日,很多习俗也都是地方性的。六月六正式成为一个官方节日,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下诏设立“天贶[kuàng]节”,贶是赐予的意思。檀渊之盟之后,宋真宗在王钦若等人的谗言之下,开始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神仙祥瑞,并且炮制了诸如封禅、降天书等各种闹剧,这个天贶节就是为了纪念上天赐下天书而设立的。天书事件虽然是闹剧,但自此六月六就获得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还有了官方规定的假期和系统的节俗内容,成了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之一。

宋真宗剧照

宋代的天贶节因为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天书,在保留了前代制曲、祭田神和暴晒衣、书之外,主要是增加了一些道教色彩比较浓厚的祭祀习俗,包括祭祀圣祖、祭祀真武大帝、祭祀崔府君等等。这些祭祀活动基本都是官方主导,然后民间响应参与的,尤其是纪念崔府君,有宋一代在民间可谓是香火鼎盛。除此之外,宋代民间还有一些因应农历六月自然气候产生的避瘟保健类的习俗,如煎楮实、收瓜蒂、服稀莶等,楮实、稀莶都是中药材,有一定的养生治病功效。

到明清时期,六月六节的发展达到鼎盛,其节俗活动在留存至今的各地方志中多有得见。除了官方主持的几个神灵祭祀,以及晾晒衣物、经书,制曲做酱等通行的古老习俗之外,明清时期的六月六习俗表现出更多的地方性、自发性的特点。比如自晋代就有的六月六祭田祖习俗,此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非常兴盛,如民国时期的醴陵县,六月六这天要把新收的农作物祭祀给田祖,称作“荐新”,以求风调雨顺。而在甘肃、山西、四川的一些地方,则流行着六月六祭祀祖先的习俗。除了各种祭祀,因为六月天气炎热,疫病多发,各地也都产生了一些饮食保健之类的习俗,比如江浙一带明清时期流行六月六吃馄饨、马齿苋,江苏河南一些地方流行吃炒面,这些特定的节日食俗一般都认为有避免时疫的作用。

晾晒衣物是六月六的传统习俗

另外,六月六天气酷热,明清时期逐渐产生了沐浴相关的习俗。除了人沐浴之外,比较有特色的是有些地方流行在这一天给各种动物洗澡。比如在明清时期的北京,这一天被称作洗象日,宫廷的象房要将圈养的大象牵出来洗澡,这种大型的动物在古代堪称奇观,当然会引来百姓们的围观。同时,民间也有许多避暑、出游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会有热闹的庙会。像本文开头那首竹枝词,就是记载了清代北京六月六出游的习俗。

二、传统节日的变与不变

前面咱们简单地回顾了六月六节的发展变化过程,实际上到了明清时期,六月六在民间的习俗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各地多有地方特色节俗,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又有不同。近代以来,与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六月六也经历了明显的衰败,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最近这几年,随着国家上下对非遗项目的发掘和保护,以及地方上政府、商家对旅游业的重视,六月六也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被专家学者们从故纸堆中翻捡出来,在有些地方还被打造成了当地特色的旅游名片。

这两年又兴起的六月六活动

但就像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这种经济导向的“传统复兴”,也引来了很多的非议。反对者认为,很多地方是有选择的从传统的六月六节俗中,挑选了一些方便“变现”的项目,重新包装了起来。这种所谓的“传统节日”,已经不是真正的传统了。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其实并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回顾六月六节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到,一个节日,在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中,变化才是这个过程的常态,不变反而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状态。六月六一开始只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农事节点(种葵、制曲),后来在某些地方开始成为特定的农神祭祀节日;再后来在官方的加持下,六月六从一个特殊农时逐渐变成了官方指定的宗教祭祀节日,但同时在官方的祭祀之外,在民间还不断地产生新的节俗。如果从东汉开始算起,这个变化的过程持续了近两千年。而其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有官方的干预,另一方面也有民间根据这个时点的自然文化环境,自由地发挥,官民的互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其实所谓的节日,从表现形式来说就是一些人年复一年地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重复做特定的行为。那人们为什么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做这个事情?这其中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比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面对盛夏酷暑为了避瘟保健,等等。包括六月六在内,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习俗,都可以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环境里找到这种内在的逻辑。但在现代社会,很多这种内在的逻辑都已经不存在了,这其实也是传统节日凋亡的最重要因素。

文史君说

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维持、复兴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在传统的时间节点上,再去“重演”一些行为,就需要给人们的这些行为寻找一些新的理由。这些理由可能是经济方面的,比如依托于旅游行业打造城市名片;也可能是发掘出传统中的某些价值、伦理观念在新环境下的新作用,比如很多传统节日习俗都包含了养生保健的做法,顺应天时的观念,这些是在现代社会依然能起到作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谋到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冯姝婷:《六月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蒙锦贤:《汉族“六月六”节俗传统考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释|吉庆有余|你熟悉的春节其实是这么来的!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为什么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那年今日,古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玄派资料库
农历二月初二为什么叫做龙抬头节,为什么还要给土地爷过生日
慧和轩美学堂丨华礼记之岁朝,岁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