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循证医学25年综述:再不做Meta它就要过时了?

作者:麦子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循证医学(EBM)在我们为谋生而碌碌奔波的人眼里,大体就是翻箱倒柜地找文献、刮数据,再绞尽脑汁做统计,整一篇Meta分析,争取发上3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有的Meta评价和引用都很高,有的只好沦落为灌水文?还有别的办法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也许我们应该从海量文献和数据中抬起头来,从稍高一些的视角中看一下循证医学的面貌,它到底是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虽然循证医学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但直到1991年,才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G H Guyatt教授正式定义这个名词,向临床医生介绍怎样从众多已发表的文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证据,从而有利于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从此,循证医学渐渐演变成一场医学运动。

到现在已过去了1/4个世纪,循证医学已遍地开花,但又有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还面临着新的挑战。于是Guyatt教授在Lancet上发了一篇循证医学的回顾,也许可以帮我们展开大局观。

循证医学的三大原则

上文也提到,循证医学就是肩负着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做决策的使命而来。

从前医生们是怎么做决策的呢?根据个人行医经验?根据掌握的有限知识进行推理?根据偶然看到的一篇研究报告?可能在小范围内有用,但扩大实践或观察范围时经常被打脸。

循证医学的第一个原则,即是认识到并非所有证据都生而平等,所以我们才要找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决策。

第二个原则,要追求真理,就应该总览所有证据,而不是因某种目的筛选过的证据。

第三个原则,则提醒医生们注意,证据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个体案例,要放到具体情况中考虑,比如患者的价值观和个人喜好。

下面就围绕这几个原则展开回顾。

怎样的证据才是好证据?

这个证据等级的金字塔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是循证医学早年广为采用的证据分级(1991 - 2004)。可以看到RCT是无可匹敌的最高级证据,因为理论上它可以尽量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观察到某个变量的“最纯萃”的效应。但人们最终还是认识到了它的bug。

首先,RCT跟RCT也是不一样的。到底能不能控制混杂因素,还看研究者怎么操作;其次,样本量不一样,它所代表的群体和统计功效也不一样。退一步讲,就算研究者能控制的部分已经控制得很完美了,但还有些问题是由于伦理等原因不能用RCT来研究的呢。于是新的证据评级方案应运而生。

2004年发表在BMJ上的GRADE就是更为成熟的分级系统,它周全地考虑到了构成证据可信度的多个方面,包括设计类型,偏倚风险,精确度,一致性,适应性,效应量,剂量梯度等等。虽然观察性研究在设计上的“先天条件”使其证据等级低于随机试验,但做好了加分项,仍可往上升1~2级,反之亦然。

此外,影响证据等级的除了研究操作过程,还有书写、汇报的质量也是需要关注的。过去25年中也发展出了各种研究类型的规范化流程,比如RCT中的CONSORT声明是我们最熟悉的。这些规范都可以EQUATOR网站上下载,此处不再展开。

http://www.equator-network.org/

搜刮所有证据,系统综述的崛起

在认识到并非所有证据都生而平等之后,我们就要搜罗所有我们所能找到的证据,进行总体及逐一评价,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纳入排除,选择优质证据,综观它们所指向的结论,这就是系统综述。若最终纳入的研究数据可以融合,则进行Meta分析,这就是定量系统综述。

所以评价一篇系统综述是干货还是灌水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它是否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除了在各大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正式发表的文献,还有各种灰色文献,如会议报告、学位论文等等,详见AMSTAR量表(http://www.amstar.ca/Amstar_Checklist.php)。

系统综述也曾经乱入那个金字塔证据分级模型中,成为比RCT更高级的证据。但这却是混肴概念,因为RCT是一种研究设计类型,而系统综述是收集并综合评价证据的方法,两者不在一个层面,系统综述也可以用来评价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甚至病例报告等。

当人们理清了系统综述的作用,也就能更充分地利用它。既然它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当前所有证据的汇总,那么一个直接的作用就是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有些期刊,比如Lancet,要求发表一个原始研究时,一定要阐述该问题范围内,已有哪些研究、哪些成果,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有什么推进,要直接引用一个系统综述来佐证。

另一个作用就是指导临床指南的制定,这对医生的临床决策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桥梁。

基于及时的系统综述来制定的临床指南,为医疗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包括建立标准化的早期乳腺癌化疗与激素疗法规范;改变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管理方案,支持系统地应用糖皮质激素;纠正了某些地区认为婴儿应该趴着睡的奇葩观念,减少了婴儿猝死率,等等。

但由于近年来个体化医疗越来越被重视,标准化的指南就面临着质疑。这一套标准方案是否适用于每个患者?是否应该被机械的执行?这就有了第三个原则。

证据只是决策的必要条件

循证医学之所以诞生的理念,就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决策方案。所以脱离决策而细究证据,就有点本末倒置。你我都知道,临床环境是复杂的,在有了医学证据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许多因素。

GRADE系统除了讨论证据等级外,还有它对决策的影响。其实它的名字就透露了这点——GRADE代表: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相比传统的证据分级,它最明显的进步就是考虑到从证据评价到决策和推荐(即临床转化)的过程,更看重实践价值。

除了证据质量的必要条件外,还有由该决策所获的益处或负担、损害的程度(即决策的效率),患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喜好,这些都是做决策的核心参数;其他参数则有资源(成本)、可行性、可接受性、公平性等。

西方国家似乎更强调患者的自主权,让患者参与到决策中来。我们国家也有一点倾向,但不敢放手。实际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医疗体系中都要慬慎,对于那些恨不得立马撕毁所有指南的言论都无法苟同。在决策过程中,医学证据和个人价值取向的比重如何分配权衡?法律上怎样处理?这些问题还需要严谨讨论与研究,尤其是后者,更需要医疗政策制定者积极参与。

但这些讨论终究使我们醒悟,证据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临床决策,只有把证据放在具体的案例环境中才有意义。也许将来的循证医学前沿研究者会开拓这片疆土。

未来会来得很快

从那三个原则出发,未来也就要想着怎样提高咱们研究的证据强度,怎样充分收集所有证据进行评价,以及怎样使医学证据能更好地为患者的个体利益服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并非所有的研究都能发表,那些未能验证假设或有利益冲突的研究都倾向于不发表,给证据收集带来困难。

这问题反复说了多少年都没能解决,但咱们已经来到了信息时代,说不定有办法呢。可以试着建立自动化的文本挖掘程序,收集各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这些信息也更新得更快,对临床决策的指导也更及时。

实际上也已经有人在做广泛的数据挖掘工作,但像是数据科学家们的“野路子”,在循证医学中还没有“名分”。很明显咱不能说这种不是来源于RCT或观察性研究的成果就不是证据,不能指导临床决策。相反,它们也许更接近医疗活动的实际情况,比传统研究那种理想化的模型更有实践价值,二者应该结合考虑。

所以循证医学最好尽快给它们“招安”,明确它们的地位。这样,也许将来当我们谈起Meta分析,就会觉得它是循证医学中石器时代的数据挖掘吧。

至于个性化医疗么,除了要求多学科参与解决一些政策问题外,还要加强医学成果和知识的传播,让患者充分理解这些决策所带来的利弊,才能理性地参与进来,医生也能更安心地与其讨论风险及解决办法。这要好好利用发达的社交媒体。

参考文献:

1.Djulbegovic, B. & Guyatt, G. H. Progress i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quarter century on. The Lancet 390, 415–423 (20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
认真谈一谈Meta分析 | 循证医学,你真的理清了吗?
指南中的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的两种分级方法【乙1】
第五届全国疑难重症风湿病学术会议听课笔记-从循证医学角度谈风湿科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循证医学的概念与合理用药-读根文库
PICOS——循证医学中临床证据的起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