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金龙: 说说三摇三摆
为了正确理解与提高学习效率,人们不断地探索太极拳的技术系统与训练模式,三摇三摆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从技术原型的角度进行的探索,表达了原型技术提炼的技术构思,从而打通了太极功法、太极推手、太极散打三大技术模块,并建立了技术模型。下面,介绍一下这个思路,以知三摇三摆的来龙去脉,权当简介。

一、切入太极劲

太极功法是太极拳的徒手与器械的训练方法,除了熟练技术动作的作用外,主要目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太极劲。所谓太极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一种劲力,表达了太极拳的执行能力。没有太极劲,套路中的动作就是空架子,实战中的技术运用也会大打折扣。本来,套路中的动作是包括了太极劲,套路练习也是能够训练出太极劲的,但是,随着养生、休闲、表演等次生文化的介入,在它们的强大攻势下,已经喧宾夺主,实战技艺的主体文化反而渐渐淹没。在这个大环境中,要想再次强调太极劲,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一直把武技当成追求的目标,坚持着武学的正脉法传。王芗斋先生是具有代表性的,其七妙法门颇得太极三昧且已成一派,受众甚多。可见武技还是受欢迎的,太极拳大可不必这么委屈,更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削足适履。

话说回来,究竟什么是太极劲?应该先做一个交代。具体地说,完整的太极劲有四种形式:合劲、空劲、方劲、圆劲。四种劲力分为两组,合劲与空劲为一组,表示力量的瞬间聚合与瞬间消失,是静态的、无方向性的,是一体之两面;方劲与圆劲为一组,表示力量的进攻指向与转移指向,是动态的、有方向性的,也是一体之两面。这种动静、刚柔的矛盾运动,表达了“无极”与“太极”的逻辑关系,也是“生化”与“制克”的逻辑关系。基于这个逻辑,太极拳的攻防关系,实质上是这四个劲力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体现了太极思想的劲力系统,就叫太极劲;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武学体系,称之为太极拳。

如何得到这四种劲力?传统的方法是在套路、功法、推手以及实战中体悟,通过大量的动作练习,以获得对它的认知。这是一种依靠直觉与经验进行判断的认知方式,是浑然一体的,好处是可以切入本源,出现“顿悟”现象;而弊端则是因为悟性与实践的不足,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所收获。我们的思路是寻找技术原型,通过理性分析,建立技术模型。原型的技术是最基础、最持久、最有创造力的,而有模型的技术是可以模仿与复制的。

面对合、空、方、圆四种劲力,如果略知一点体育运动理论,就可以发现技术的切入点,就是“摇”与“摆”。所以太极劲的基本训练方法是合劲桩、空劲桩、三个摇法与三个摆法,简称“三摇三摆”。

二、对应发放术

对应的是用法,在推手中是四大技法,即:掷、挂、偏、拧四个技术模板。掷,是向前的发放方法;挂,是向下的发放方法;偏,是左右偏斜的发放方法;拧,是左右拧旋的发放方法。显然这四种发放技术不是随机事件,而是三摇三摆的必然结果。

或有疑问,在没有三摇三摆之前,其他的人是怎么做的?回答是:他们也是这么做的,不过是入门的路径不同。同时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发放技术难道只能是这四种?20多年来,我也一直在论证这个事情,希望能够发现第5种、第6种以及更多的方法,恕我笨拙,至今还没有找到。在此请教高人,指点迷津。

有了四大技法,掌握发放术,似乎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发人丈外,似乎也不是什么神秘现象。年轻人学个2、3年,基本上就能做到;严格训练5年以上,会有上佳表现。打得好的时候,可以出现“飞、坐、跪、仆、颠、翻”6种技术效果这些场景不仅构成了审美意境,而且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说,四大技法不仅规定了发放的过程,而且规定了对方的倒地方式。如果技术再进一层,在合劲、空劲上不断完善,还能够做出颓废倒、伤魂跌、痛苦死、痴呆站的技术效果,把推手技术推向更高的空灵境界。这就是模板的价值,它让曾经的传说成为了寻常的体验,让大师走下了神坛,而竞技却由此诞生。太极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它恰恰是太极拳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回归。

三、融通搏击术

什么是太极散打?简单点讲,它是一个推打体系,即运用推手技术与打击技术结合起来的搏击术。它的基本逻辑是用推手来限制散打,在落空点上打击对方。就是说你要跟我比散打的时候,我偏要跟你比推手;在你进入推手范围被控制后,我又跟你比散打。

可见,这是一种“双向”限制,“推”可以制“打”,“打”也可以制“推”。究竟是“推”控制了“打”,还是“打”控制了“推”,就要看双方的技术水平与训练程度。可想而知,太极散打的技术是全面的,单一的推手或散打是有缺失的。


关于这一点,中国武术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如果缺乏这样的认识,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缺失所导致的。本来太极散打是一个经验的事实,不是什么思维中的概念,理解它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好辩论的。今天的困惑,只是因为没有社会需求而缺乏了实践,以致妄加揣测。我相信,如果武术确实有什么现实意义,只要物有所值,这种技术很快就有人复制出来。同样,传统武术也是这个道理。那些超越于现实的讨论,没有意义;强行推出,徒劳无益。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研究一下,玩味一下,也是蛮有趣味的。实践发现,打击技术与发放技术是高度一致的,技术转换可以无缝衔接。由此,总结出了一个技术模板,还培养出一大批能推能打的在校大学生。

他们有推手就比推手,有散打就比散打,偶尔也去打打泰拳比赛。成绩还不错,有全国散打锦标赛冠军、全国武术馆校散打比赛冠军、全国“武林风”散打比赛总王、全国泰拳锦标赛亚军等等。尽管如此,我一直觉得遗憾,在这些比赛中,由于规则原因,太极拳的技术受到严重限制。我一直想,如果能够开发出太极散打的专项比赛,对于太极拳的发展来说,应该有很大的推动价值。希望这样的探索与实践,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以及责任部门的重视。

如今,弟子们已经散布全国各地,有的在大学执教,有的做了专业散打教练,还有的开馆授徒,总算有了一些继承人。我希望他们坚持太极拳的法脉传承,更希望他们能够做得更好。而我已是花甲之年,有心也无力了。以后就静下心来,写写书,或可开启后学,聊做安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为啥不能打?现代搏击为啥能批量生产?
田金龙|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
第三只眼看田金龙(之三)
太极散打“三摇三摆”-------田金龙
太极推手之我见/陈庆雷
中国太极拳专家田金龙博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