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33-王足引北方童谣

   【今天是重阳节,祝各位老同志、老朋友节日愉快,身体健康!】 


  王足引北方童谣①

荆山为上格,②

浮山为下格,③

潼沱为激沟,④

并灌钜野泽。⑤

——《梁书·康绚传》

 

【注释】

①王足——人名。原是北魏将领,骁勇多谋,曾随尚书邢峦伐蜀,所向皆捷,诏行益州刺史。他劲头很大,包围了涪城,后听说魏宣武帝又任命了羊祉为益州刺史,一气之下,便投降了梁武帝。

②荆山——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水出于山左。

③浮山——即浮山堰,又名淮堰。

④潼沱——潼河与沱河。在今安徽北部。激沟——阻水使之倒流的渠道。

⑤钜野—同巨野,指广大的平原地带。


 


【赏析】

这是一篇较早反映军事上大规模用“水攻”的童谣。

南北朝时的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梁高祖萧衍不顾水工陈承伯的劝谏,采纳了北魏降将王足的计策,要把淮河水堵塞起来用以淹灌地处上游的北魏占领下的寿阳城(今安徽寿县),派太子右卫康绚作总指挥,调动军民二十万人,南起浮山,北到()石,开始了这个艰巨的工程。

天监十四年,二十万大军“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但由于淮河水汹涌咆哮,几次合龙均被冲决。有人说,这是因为江淮多有蛟龙,能乘风雨决坏堤岸,只有铁器能镇住它们,于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小则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但还是不能合龙。于是又“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经过这样的努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坝终于在天监十五年(576)四月筑成了,规模甚是宏大:“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堤坝筑成后,上游两岸数百里内都被淮河水浸没,寿阳城也被淹坏,北魏军队被迫退守八公山,梁算是获得了胜利。但是,这年秋天,淮水暴涨,堤坝又被冲决,下游城乡有十多万人被冲入东海,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其实,王足所引的这首童谣本来含义是什么并不清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水利工程的“蓝皮书”:工程上起哪里,下止哪里(“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其间要利用什么地势(“潼沱为激沟”)以及它要达到的目标(“并灌钜野泽”),本身并不难懂,也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不过,如果联系它的产生背景有后果来读,至少有两点可以注意:一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一己之私利常常一意孤行,不顾后果。王足献计水淹寿阳,仅仅引了这首童谣作“论据”,而萧衍不顾水工考察后的科学结论,仍坚持要干,结果,寿阳之敌损失不大,而自己则人财物都遭到巨大的损失,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二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可以知道当时“水利建设”的规模之大和水平之高,对于研究中国农业、水利的发展史都是很宝贵的资料。

 (括号里两个字打不出来,我又不会造,只好空着,抱歉。)

【今译】

依靠荆山为上格,浮山一线为下格,潼河沱河作激沟,合流并灌巨野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位皇帝累死十几万军民做工程,结果淹死自己子民数十万
水旱灾竟是战争利器,南北朝专门用灾害打仗,梁武帝没用好被反噬
梁武帝萧衍传(十九)
梁武帝建世界第一大坝,蓄水100亿立方米,竟为了进攻400里外此城
敕勒悲歌 第11集 巨堰浮山
浮山堰:淮河史上第一座拦河坝,属当时最牛,筑一年就累死10万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