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证谈理中丸(三)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临证谈理中丸(三)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16'16''

 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可能有好多人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理中汤就是太阴病的主方呀,这没有什么疑问呀。是,我只是和大家讨论,并不是说不是,但是似乎讨论对我们是有用的。

太阴病源流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作为一个病,它表现的是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这是我们熟悉的。《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病,口不渴,病机是里有寒,治疗应该用温法,方剂应该用是四逆辈,这是《伤寒论》太阴篇里面的原文。

然后到王好古的《阴证略例》里面提到,《阴证略例》里面有个小标题叫:“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我们通常会认为他是从外感来(立论)的,三阴病是从外伤三阴这个角度论述的,而到了张元素、王好古他们这个时代,把内伤引进来。《内伤三阴例》里面,有太阴、有少阴,有厥阴,而在下面太阴病的主方,他列的是理中丸,然后《医宗金鉴》里面直接说:“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医宗金鉴》是清代的,王好古是元代的,最早的太阴病的主方(李东垣)应该是易水学派提出来的,至少在《伤寒论》里面没有这样说。而到了《医宗金鉴》里面,把理中合到四逆辈里面,在《医宗金鉴》之后,我们就基本上认为,理中汤就是太阴病的主方,好像成了一个公理了,就不需要论证了。

疑问、思考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他为什么说“当温之”,而不说“当补之”呢?毕竟我们知道,理中丸是温补的一个方子,偏补的。还有,既然理中丸是太阴篇的主方,那么理中丸为什么没有出自太阴篇里面,而是出自霍乱病篇呢?

确实,理中丸我们在太阴篇里面是找不着的,我们只有找到霍乱病篇,我们才能找着理中丸。于是有人就说了,说《伤寒论》早就不是张仲景时代的《伤寒论》了,这种次序或分篇是后人编的,后人分的。

好,我们就说后人分,王叔和分的,还是谁分的?不管谁在这里这样编次,编次我们现在见到的《伤寒论》版本的这个人,他也是一位高人,他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这样编肯定有他的理由,他肯定是故意把理中丸放到霍乱病篇的,而不是无意的。并且他明确说“宜服四逆辈”,他没有说“宜服理中丸”。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宜服理中丸,并且直接把理中丸放到霍乱病篇,他肯定是有意的,那么为什么呢?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医案一则

好,我们再看一则医案。当代医家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里面,有这么一则医案:

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

50岁的男性患者,平素特别喜欢喝酒,最近一个月左右肚子疼,呕吐一点,肚子疼就能轻一点,并且这个肚子疼发作没有规律,没有时间性,但是他只要喝冷的、吃冷的,或者受点凉,他就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昨天又发作了,并且是剧痛,疼得很厉害,遍及全腹,这个范围上下,就是脘腹部都疼,并且腹内鸣响,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想喝点热水或者热汤,喝点热的,他就能舒服一点。

此病如何思考?

好,我们碰到这么一个病人,我们该怎么思考?如果从六经辨证,三阴还是三阳?应该是三阴证,是吧?三阴证里面,太阴、少阴、厥阴,应该是太阴病,是吧?像吧?如果我们辨到太阴病上,能不能用理中汤?

好,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寒证还是热证?我们治疗该补呢,还是该泻呢?我们判定他虚证或实证,直接会影响到我们治法的选择该补呢,还是该泻呢,还是该补泻同施?我们选择了补,我们选择了泻,我们选择了补泻同施,我们这三种选择,得到的三张方剂是不一样的。

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第一次看,按脾胃虚寒看的,开的是理中汤,无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

寒湿结聚之证和中焦虚寒之证不一样。

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效。

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

这个说理的过程,我们不管它,我们只管结果。为什么前面用理中汤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这句话足可以成为中医的名言,可惜没有成了。

我们在易水学派的课上提到过,人参、党参、白术、苍术、茯苓这几味走中焦的药,针对脾治疗的药,它的用途是不一样的,该用术的时候不能用参,该用参的时候术代替不了,该用苍术的时候白术代替不了,该用白术的时候苍术代替不了。

这儿,“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我们想一想,现在临床上,这种误用的情况多不多?不单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了,我们现在看看,我们临床上阿胶的消费量,我们就能知道,有多少病人被这样祸害。术都不可以用,怎么可以用那么多胶类的药呢?包括我们现在的膏制剂,我们在给病人开膏方的时候,考虑到这句话没有?

说白了,这个病人他是在正虚的基础上邪实,而现在病人的情况是,治疗邪实为急,应该先治邪实,后顾正虚。而在治疗邪实这个阶段,是不允许我们往进加补药的,即便是这个患者身体很虚,加进去,它就是无效的。

改以厚朴温中汤,温中宫则水湿通畅,调滞气则胀宽痛止。但服后腹中攻痛尤甚,旋而雷鸣,大吐痰涎碗许,小便增长,遂得胀宽痛解。再剂,诸证如失,略事调补而安。

先用厚朴温中汤,症状缓解了,略事调补而安。什么方子调补呢?这时候就该用理中汤了吧?调补呀。

厚朴温中汤

这是李东垣的一张方子,厚朴、橘皮、甘草、草蔻、茯苓、木香、干姜,我们看看这张方子,厚朴、橘皮、甘草,好像在平胃散里面见到过,是吧?在平胃散里面,如果我们把苍术变成草豆蔻的话,那就很像平胃散加味,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干姜,平胃散是治寒湿的,加干姜加重治寒湿、治寒的力量,再加茯苓、木香。

当然李东垣的厚朴温中汤和平胃散主治是不一样的,如果从李东垣用药的升降浮沉补泻法来分析的话,两张方子主治完全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从脏腑辨证用药法去分析,如果我们实在不知道有一张厚朴温中汤,或者没有用过,那么我们可以用平胃散加减。这就涉及到平胃散和理中汤的区别。

太阴病的病机

这样我们讨论过来,我们再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面说“当温之”,温什么呢?温,针对的是寒邪;补,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没有说补,只说温,温,针对的是寒邪。

太阴篇里面说,宜四逆辈,四逆辈是以干姜、附子为主药的,而干姜、附子是去寒邪的,为什么不把理中丸当主药呢?因为理中丸里面有参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不利于我们去寒邪。因此,该用参术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我们是不用的。

用药精细,方成明医

那么倒回来,我们考虑太阴病,在《伤寒论》的太阴病里面,我们考虑它的病机,关键是寒邪,但在临床上,我们可能会见到虚寒,可能会见到寒湿,可能会见到虚、寒、湿,那么面对一个太阴病患者,我们就得仔细辨这个患者属虚呢,还是属寒呢,还是属湿呢?属虚寒呢,还是属寒湿呢,还是属虚寒湿?哪一种情况?或者虚寒都有的时候,虚有几分,寒有几分,湿有几分?

治疗的时候,虚,我们得补;寒,我们得去;湿,我们得化。这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我们临床医生,把我们的用方用药细分到这一点了,我们就走上一条临床水平提高的快速道了,而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方子需要精干。

《评选静香楼医案》一则

我们看一则《柳选四家医案》里面的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里面有这么一则医案:

脉迟、胃冷,腹胀,气攻胸胁,恶心少食泄泻。宜振脾胃之阳。干姜、益智仁、半夏、厚朴、神曲、槟榔、川椒、茯苓。

脉迟、胃冷、腹胀,胀气上攻胸胁,恶心、纳差、泄泻。像个少阴病吧?像个脾胃虚寒吧?可不可以用理中丸呢?他说不可以。该怎么办呢?宜振脾胃之阳。用的什么药呢?所有的药都是祛邪的,没有一味扶正的药。干姜、益智仁、半夏、厚朴、神曲、槟榔、川椒、茯苓,没有一味补药吧?既没有用参,也没有用术,原因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

柳宝饴给加了一句暗语,说:“此温中调气法也。”用温热的药,用流通气机的药,让体内的气机流通了。中焦脾胃是人体一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我们不想让枢纽运转障碍,此温中调气法也。而我们看到前面这个描述,我们想一想,我们把这个病人放到我们现在临床上,有多少人会想到用理中丸?其实能想到、能开出很纯粹的一张理中丸的方子来的医生,还算水平很好的了。

为了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提升,在学习每节课的过程中,欢迎大家留言互相讨论,并在完整学完一张方剂后经过消化,再提出问题,请老师统一解答。


所属专栏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贯通外感与内伤思维

高建忠

随证立法,依法处方,以方治证,心中清明,笔下圆活
说点什么吧

2天前喜来乐

高老师讲的太精彩了,听的出您是在用心来分析的,步步为营。“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记下了!!

2天前刘西中医

既往得失,一语警醒!理解深刻一分,用药精细一分,功夫深刻一分,疗效或见长一寸。观秦伯未,辩证分型,立方遣药,深叹“精细”二字。大家之为大家,非一分一分累积而难以仓促成就。再觅蚂蚁精神!学且思。

1天前初勤

太精彩了,受益匪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阴病篇
临证病情反复难愈,也许是犯了这个错误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635期】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第1795期】
经方应用之栀子厚朴汤医案
伤寒论 第255条诸家解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