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重在拨动情感之弦

语文教学重在拨动情感之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可见,语文教学是认识的活动,也是情感的活动,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情感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学生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而且因为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于是情感教育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灵魂。 

这几年,我一直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拨动情感之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用美文灌之以情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这两句话都明确地阐释了文章是以“情”为中心,为主宰,为灵魂。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体验和生命思考的凝聚,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情感的溪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挖掘这些美文的情感因素,用美文灌之以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1、朗读美文 

朗读是与教材对话的最有效方式。课堂教学中,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这样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首先,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其次,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单单依靠他人讲解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揣摩课文内在意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如《宝玉挨打》一文,教学时应凭借朗读让学生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贾政勃然大怒,把儿子往死里打这一部分时,对描写贾政语言、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贾政“恨铁不成刚”之情。学生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很快就能把握文章情感基调和课文内在意蕴。 

2、讲解美文 

首先,要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正如《史记》是司马迁身陷蚕室后的“一家之言”,《师说》是韩愈郁积于胸后的“不平则鸣”,《红楼梦》是曹雪芹饱经沧桑后的“一把辛酸泪”,作者的情感经历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惟有站在知人论世的基石上才能从看似平静的文字中解读出丰富的情感内涵。 

比如讲解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几经思索,决定先讲朱自清名字的由来,他的作品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廉洁正直,保持清白,这样让学生从写作意图的源头上找到情感依据。月光下,荷叶是清纯的,荷花是素雅的,荷香是清淡的,荷波是轻灵的,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与朱自清清正、清贫、清白、清廉的人生轨迹相互辉映。 

其次,要讲解文章的情感脉络。例如《离骚》作为屈原“发愤以抒情”的内心独白,一个“哀”字说出了作者面对民生艰难、国家衰微、个人命运坎坷时内心的伤痛,一个“怨”字道尽了忠贞在昏君佞臣面前的无奈与忧愤,一个“悔”字真实地展现了理想失落后作者进而不能,退而不忍的痛苦挣扎。抓住这三个情感字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内涵。 

二、教师动之以情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感性的语言、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1、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2、教师要动情讲解。学生的感悟往往来源于教师的感悟,要学生动情,首先要教师动情。教师惟有从文本中获得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才能以真诚的语言、生动的表情、真实的感悟打动学生。 

如我在讲解字字滴泪,以情动容的《陈情表》时,设身处地地讲到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和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时,因为怜悯之心,我的眼红红的,低头一看,很多学生竟流下了眼泪。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李密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也明白了要做一个至真至孝的人。 

三、让学生会之以情 

完成一项任务时,是满腔热情、积极投入还是勉强应付、敷衍塞责,其效果截然相反,学生学习亦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情感在学习上总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努力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孕育对文本的体验热情并为理解作者情感蓄势。 

1、设置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 

有些课文由于其时代久远、生活的差异,学生很难揭示其奥妙,窥视其精华。没有可“触摸”的情景设置,教师再强有力的说教,再生动形象的比喻,再华丽流畅的讲解,学生仍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意味未尽的感受。这时,教师可设置其恰当的生活背景,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自然就会满心欢喜地学习。如我在讲《黄鹤楼》时,先用音乐配音,从传说开始,讲述仙人乘鹤而去的故事,留下诗人的惆怅,为学生体味出诗人的乡愁打上浓浓的一笔。当影现出晴川草木,萋萋满洲的景色时,学生会与诗人产生同样的忧虑;当展现出朦胧烟波的江上景色时,一愁加一愁,家乡何在的忧虑会涌上学生的心头,一切的诗意重归于开头的那种渺茫境界。学生在传说与真切的感受中,油然升起一种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深沉幽怨之感和世事茫茫之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学生心入其境,感入其境,情入其境,轻轻松松地从整体上感悟出诗的思想感情。 

2、注入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学生情感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今的学生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求知欲旺盛,又喜欢追求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结合教材注入新知识,加大课堂阅读的知识容量,广开活水源头,增加知识容量,这无异于兴奋剂,催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如我在讲《孔雀东南飞》时,我先拓宽知识,讲到古代“七出”之条: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又延伸到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刘兰芝勤劳、能干、孝敬公婆;唐婉出身名门,美貌多才,他们两人为什么得不到婆婆的包容?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带着浓厚的兴趣思考分辨,有的说是家长制的原因,婆婆嫉妒媳妇的美貌和才干;有的说是“讨了媳妇卖了儿”,婆婆是为了捍卫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也有的说是“无子”,刘兰芝结婚“二三载”毫无孕兆,为了不绝“香火”,只得休了他们。由此学生认识到:兰芝、唐婉的悲剧折射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家庭价值是以生儿育女来看待的。而刘兰芝的“举身赴清池”是对其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的抗争,是作者向整个封建意识的宣战。这节课通过拓展延伸和思辩探讨,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毒害,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是立足于生活的文情、师情、学情三者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用真诚、信任、期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情感成为教学的润滑剂,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在文学灿烂的星空下感受心灵的激荡,领略生活的真谛,体验历史的厚重,这样才能更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才能让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走向和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返璞归真 以读为本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阅读教学重在拨动朗读之弦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札记
《出师表》说课稿1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