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任务被遗忘,几十年来无人问津,老教授坚守36年只为一个承诺

耗时30多年完成的国家任务

2012年4月,已经77岁的老人车洪才独自走进北京的商务印书馆,见到接待人员后,开口就说想要出版一本多达200多万字的词典。

他的话让接待人员大吃一惊。

要知道,200多万字的词典已经能与一本《新华字典》相比了。这位老人想要出版的究竟是什么词典?

接待人员看着这位满身书卷气息的老人,丝毫不敢怠慢,连忙请来了编辑室的张文英主任。张文英听说了老人的来意后也非常吃惊,但更让她震惊的消息还在后面。

车洪才

她在阅读老人带来的相关材料后发现,老人想要出版的词典是在商务印书馆立过项的,在资料室躺了几十年的档案里还记录着,这本书的编写工作是1978年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是国家下达的任务。

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这个国家任务,车洪才老人花了30多年。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本词典,竟然需要30多年的时间来编写?

在这30多年间,车洪才老人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千里求学

车洪才老人准备出版的词典名叫《普什图语词典》,这个名字无论是接待员还是张文英主任都完全没有印象,只能下意识地想到这应该是本小语种词典。

虽然这本书早在30多年前就在商务印书馆立了项,身为编辑室主任的张文英却没有丝毫印象。不光是她,张文英还询问了好几位比她资历更老的前辈,他们在听说之后也非常震惊,纷纷表示完全不知道还有此事。

张文英为了更深的了解这本词典,向车洪才老人仔细询问了词典编写工作的前因后果。在车洪才老人的讲述下,张文英这才知道,这本词典的编写竟然与周总理有关。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代表中国参加的周总理从踏上万隆土地那一刻起,就处处彰显出了中国自信又友好的大国风貌。在万隆会议后,来自亚非拉地区的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建交对中国来说都是好事,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建交也让当时的中国暴露出了一定的短板,比如说外交翻译人才较少,尤其是那些小语种,一些大使馆在建成后甚至没有配备合适的翻译。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一批优秀在校大学生被选拔出来,分别派往亚非拉等国家学习小语种。195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的车洪才就这样被选中,派遣到了阿富汗的喀布尔大学。

车洪才其实是黑龙江海伦市人,十几岁的时候随母亲搬来北京,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深知落在身上的任务有多重,从离开国土,正式踏上求学之路的那一刻起,他就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青年车洪才

那个年代的阿富汗还没有遭受战火的冲击,人民生活安定而富足,国家比较繁荣,这一点要比当时成立不算久的新中国好很多。

普什图语与波斯语同为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当时中方与阿富汗方面进行交涉,使用的基本都是英语,而车洪才就是英语方面的优秀人才,这才会被选中,但他其实对这种语言一无所知,来到这里之后,几乎完全是从零开始学起。

车洪才没有眼前的繁华迷得晕头转向,他时刻提醒着自己来到这里的使命和任务,争分夺秒地进行普什图语的学习,最后仅用3年的时间就将整整9个学期的课程全部学完了。

在喀布尔大学学习期间,车洪才还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张敏,两人不仅是学生时代的至交好友,在后来车洪才编写词典时,张敏也给他了极大的帮助。

图:车洪才(左)和同学张敏在阿富汗留影

当时还没有普汉词典,想要将普什图语翻译成汉语,首先要将普什图语翻译成俄语,再由俄语翻译成英语,最后再进行英汉转换,整个过程非常复杂。车洪才与张敏为此学得堪称“头破血流”,非常迫切地希望能有一本普汉词典。

在1963年学成回国后,车洪才便被国家安排到了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同时还在国际广播电台担任了一定的职务。

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就是后来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车洪才一直在这里教书,为国家培养出了很多小语种方面的人才,直到国家任务找上门来。

“板凳甘坐十年冷”

到了7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了进一步增加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在1978年国务院召开了一次全国辞书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决定,中国将拿出10年的时间来出版160种中外语文词典,其中就有普什图语与汉语互译的普汉词典。而商务印书馆就接下了普汉词典编写的任务,并将这个任务委托给了车洪才。

对车洪才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委托工作,更是他对国家作出的一个庄严承诺,也是一个分量巨大的责任。

车洪才的搭档名叫宋强民,当时在河北文化馆工作。而曾经与车洪才共同在阿富汗求学的张敏,如今在国家广播电台工作,也经常帮助他们进行编写。

图:车洪才(左)和宋强民

在正式开始编写工作之前,车洪才与宋强民估算了一下,认为3年的工作时间就够用了,但等到他们正式开始工作后,却意识到这份工作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因为没有任何经费,他们遇到麻烦几乎全部自己解决。他们的普什图语打字机是从电台借来的,用来归纳分类的词语卡片是印刷厂下脚料切成的小纸片,作为蓝本的普什图语词典还是从俄语翻译过来的。

由于经过了两次翻译,不少词汇的意思都发生了变化,脱离原意。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进行翻译,车洪才除了准备下的普什图语原文,还找来了普什图语与波斯语,波斯语与英语等等很多不同语言之间互译的词典,用来做校对。

他们就在北京广播学院5号楼的一间朴素办公室里开始了编写,车洪才负责编撰,宋强民负责在卡片上抄写,一边写一边整理装箱。等到1981年,他们已经整理出了10万张卡片,装满了30多只箱子。

图:车洪才手抄的卡片

由于在接到任务时,没有规定期限,就连商务印书馆都不清楚这份工作要做多长时间。车洪才没有太过在意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工作中,不断地做着翻译和校对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院领导安排车洪才为新设立的专业做全国课题,车洪才不得不先将这份工作放到一边。他在出发前,将那30多只箱子锁进了外语系的办公室里,还想着将来一定要回来将这份工作完成。

车洪才一直到1984年才完成调研,在他回来继续从事教学后不久,外语系的办公室进行装修,来了很多外面的工人。有一次车洪才从那附近路过,竟然看到那些被他妥善保存起来的卡片散落在水泥地上。

原来是那些工人们不懂那些卡片的重要,想睡觉的时候就将卡片铺在了地上。因为之前下过雨,有些卡片浸在积水中,字迹都变得模糊了。车洪才顾不得其他,连忙蹲在地上一张一张地捡起来,心中又气愤又无奈。

图:车洪才整理出的部分卡片

从这一次起,车洪才就将这些卡片带回家中保管,在女儿的帮助下清点了所有的卡片,结果发现少了100多张,这让车洪才非常痛心,只是看一眼都会觉得难过,因为那毕竟是很多人很多年的心血。

“文章不写一句空”

之后很多年过去,始终没有人再提起这本词典,除了保管那些卡片的车洪才和帮他补录的张敏,仿佛世界上的人已经将它忘记了。

之前在编撰时,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还时不时看一下进度,后来随着车洪才的工作调度,慢慢的也不再来了。学校的领导也换了一批,没人知道这个任务。当年跟着车洪才编撰词典的宋强民,在2000年也因为遭遇车祸,不幸去世了。

但车洪才还在坚守。

他在2003年从瑞典的一个阿富汗语网站中找到了一款普什图语软件,视若珍宝地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等到2008年,车洪才与张敏教完了两届学生,正式退休,两人都不想退休之后闲着没事干,于是凑到一起,准备将词典剩下的部分做完。

这一年,车洪才已经70多岁,张敏的身体状况也不大好,但两位老人都想把这个任务做好。

得知了车洪才准备重新编写词典的消息,宋强民的夫人特意打来电话,告诉车洪才将来这本词典完成之后,如果需要花钱出版,一定要告诉她,她希望能帮助去世的丈夫完成未尽的任务。

过去被他们珍视的卡片已经因为时代的问题,不得不被淘汰了,车洪才和张敏为了以后能够顺利印刷出版,只能硬着头皮学习使用电脑,将卡片上记录的字词一个个输入到电脑中。

车洪才的家中装饰简单又古朴,唯一时髦的东西就是用来工作的笔记本电脑。

一开始总是出事故,不是车洪才忙了一天却忘记保存,就是因为软件与电脑系统不兼容,一再出故障。为此,车洪才与张敏足足耗费了4年的时间,才将5万多词条输入电脑中。

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用眼睛盯着电脑,车洪才的眼睛一度视网膜脱落,不得不进行了两次手术。

当最后一个字词输入完毕,车洪才盯着电脑屏幕,感觉心中有说不出的轻松。

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室主任张文英了解了整个故事后,深受感动,也对车洪才老人和张敏老人无比敬佩。她与外语室编辑团队商量之后,当场便做出决定,一定要做出这本词典。

他们与车洪才老人签订的合同规定,词典将会在2014年年内出版,每千字稿酬80元。

如今,这本词典早就已经正式完成了出版,从1978年到2014年,为了编撰这本词典,车洪才老人坚守了整整36年。30多年的时间对于整个历史来说微不足道,但是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30年呢?

好在车洪才老人的心血没有白费,在2015年中国与阿富汗建交60周年之际,《普什图语汉语词典》被列入了庆祝项目。阿富汗总统还为车洪才老人授勋,车洪才老人也向总统赠送了一本《普什图语汉语词典》。

当被问起为何能坚持这么久时,车洪才老人说:“人一辈子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否则就是白活了。”

编写一本词典不能作为科研项目,拿不到任何经费,但像车洪才和张敏等一辈人将文化传承视作担当,不会计较这些名利。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向车洪才等老先生致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用38年时间完成一项使命,报告时,祖国忘了
40多年前,国家曾交给一位老人一项国家任务,编写出一本这样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
车洪才完成被遗忘的“国家任务”
36年,这个老人守着一个没人记得的承诺写了250万字,在中国拯救了这门语言
【编辑部的故事】商务印书馆《普什图语汉语词典》项目组:为了36年前的那份承诺
一诺如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