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天学完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天

点击标题下蓝色「药圈」可快速关注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8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区别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同治异治与异病同治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一体观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区别

症状:发热,头痛

证:病因、病性、病位、邪正

病:感冒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治异治与异病同治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第二节阴阳学说

对立制约

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制约太过: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

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

消长平衡

此消彼长、动态平衡

生理:阴平阳秘

病理: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反向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状态用于疾病诊断用于疾病治疗指导养生防病

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治则

病机

治法

内经

阴阳偏胜

损其有余

阳盛则热实热

热者寒之

阳病治阳

阴盛则寒实寒

寒者热之

阴病治阴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虚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虚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各自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沉降。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寒凉、滋润、下行、闭藏。

五行归类五行归类表

五行

自然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湿

长夏

西

五行归类表

五行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液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行关系正常关系:相生与相克

异常关系:相乘与相侮

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用于疾病的诊断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分析疾病的顺逆:根据色与脉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的预后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疾已矣。分析疾病的顺逆: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

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预后不良;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预后良好。

原理

治则

治法药yaoq圈会员收集

注意点

相生

补母和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益火补土法

(温肾补脾)

相克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培土制水法

(健脾利水)

第四节藏象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藏精气而不泻

名称

生理功能

含义

1)主血脉

推动血液运行,维持脉道通畅

2)主神志

主管精神活动

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气的运动:辅心行血、调节全身的气机

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一是呼浊。

二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外达皮毛。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排汗。

肺主肃降:一是吸清气以资元气。

二向下向内布散津液三保持呼吸道内的通畅。

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是肺气肃降,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肺朝百脉,肺主治节。

主运化

运化水谷精微,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脾气主升

主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

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

主统血

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逸)出于脉外

1)主疏泄

调畅气机(最重要的功能)

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

调畅情志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主藏血

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防止出血。

调节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

发挥血液的营养作用,肝藏血、血摄魂。

与女性生理活动关系密切: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与头发、牙齿、骨关系密切。

主生殖:一方面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肾精能化生天癸

2)主水液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的气化作用有赖于肾阳和肾气。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4)濡养温煦脏腑

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襦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为水谷之海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药yaoq圈会员收集

小肠

主受盛和化物

一是说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泌别清浊

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又称小肠主液

大肠

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

大肠主津

膀胱

贮尿和排尿


三焦

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中焦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

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心与肝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心与肾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精血互生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与肝气机的协调肺与肾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肝与脾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肝与肾精血互生和阴液相通脾与肾先后天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

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

先天禀赋

(肾)

先天的精气

元气


肾为生气之根

后天饮食

(脾)

水谷之精气

宗气

营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

自然环境

(肺)

自然界的清气

卫气

肺为气之主

2 . 气的分类

名称

定义药yaoq圈会员收集

生成

元气

l 又称为原气真气” l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l 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

肾精化生后天之精充养

宗气

l 积于胸中之气。

l 后天的根本之气。

l 膻中为气海

--清气脾胃--水谷精微

营气

脉中之气,营阴。

脾胃--水谷精气

卫气

脉外之气,卫阳

脾胃--水谷精气

名称

分布

功能

元气

肾,三焦,流布全身,无所不至

1、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和生殖。

2、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

聚积于胸中贯注心肺,沿三焦布散全身

1、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行气血

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相关。

营气

存在血脉之中,循脉而周流全身

1、营养人体

2、化生血液

卫气

存在于血脉之外活动性强

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2、温养全身(脏腑、肌肉、皮毛)

3、调控腠理,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衡定;

3.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推动作用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

人体的正常体温,也是靠气来维持和调节才能恒定;

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不停地运行,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作用防御作用

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

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固摄作用

对于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

维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对稳定。

气化作用

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精等;

津液经过代谢,可转化成汗液、尿液、涕、唾、泪、涎等;

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可转化成糟粕排出体外等等。

二、血

血的生成: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脏腑:脾胃心肺

精血同源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运载作用:运载气、代谢产物、体内各种信息等。

4.血液运行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

—— 防止血溢脉外

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

(1) 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气能行血: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降气、理气(行气)或补气等药物。

气能摄血:治疗气虚不能摄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2) 血为气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也概括为血能载气、血能生气、血能养气。

气随血脱: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采用益气固脱之法。

三、津液

2.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津液的输布:脾气散精;肺主宣降;肾主津液;肝主疏泄;三焦决渎。

津液的排泄:肺、脾、肾;汗液;呼气;尿;粪(大肠传化糟粕)

3.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充养血脉运载作用:运载代谢废料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生气、血能养气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精,津能载气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A.自然清气和水谷精气B.先天精气和水谷精气

C.肾藏之精和营气、津液 D.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

E.水谷精气中的刚悍部分

1.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例2 .化生元气的基本物质是例3 .化生营气的基本物质是例4.生成宗气的基本物质是答案:CBDA

第六节经络

十二经脉


阴经

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分布规律


上肢

手阳明经(外)手太阴经(內)

手少阳经(外)手厥阴经(內)

手太阳经(外)手少阴经(內)

下肢

足阳明(外)足太阴脾经(內)(内踝8 寸以上)

足少阳(外)

足厥阴肝经(内踝8寸以上)

(內)

足太阳(外)足少阴肾经(內)

分布规律

经脉

胸中线旁开

腹中线旁

足少阴肾经

2

0.5

足阳明胃经

4

2

足太阴脾经

6

4

足太阳经

背中线旁开1.5

背中线旁开3

足少阳经

身之侧面


走向

交接规律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定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

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督脉总督六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总任六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环腰一周,约束纵系行躯干的诸条经脉,主司妇女的带下。

阴阳维脉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之经气阴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阖

经络的作用沟能联络运输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

第七节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先天禀赋:A、父母素质(生殖之精的质量) B、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

C、父母生育的年龄

D、体内孕育过程中的养胎

E 、妊娠期的疾病与用药后天因素:

A.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B.劳逸所伤

C.婚育

D.情志

E.疾病

F.锻炼其他因素

A年龄因素:

B性别差异:

男子以肾为先天,病多在气分,多伤精耗气;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病多在血分, 多伤血;(经、带、胎、产、乳)

C地理因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而不同。”

D社会:慢病、长期服偏于某性的药物。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八节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痰饮瘀血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指症状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沉重,秽浊:指分泌物秽浊不清。

湿性黏滞。一是症状的黏滞不爽;

二是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其病多见于人体下部。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耗气伤津。故壮火食气

火易生风动血。故热极生风

火易发肿疡。

疫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七情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

(3)情志变化影响病情痰致病特点

百病多由痰作祟

在肺,喘咳咳痰;在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癫狂;在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在经络筋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上犯于头,眩晕;结于喉,则梅核气。

饮致病特点留肠间,则肠鸣有声(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悬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支饮);溢于肌表,则水肿、无汗、身体疼痛(溢饮)。

瘀血共同致病特点

(1)疼痛:性质多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4)四诊: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沉弦,结代脉。

第九节发病与病机一、邪正与发病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1.外环境与发病:与气候、地域、生活工作环境。

2.内环境与发病:体制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的强弱,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一、 邪正盛衰

实证

均强

外感病初期,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

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药yaoq圈会员收集

虚实错杂

有邪

一是疾病失治或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二是正虚无力驱邪外出;

三是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虚实真假

假虚

大实有赢状

假实

至虚有盛候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盛邪退----病势好转或向愈;邪去正虚----病去而体虚;正虚邪恋----病势缠绵而难愈;邪盛正衰----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二、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偏盛阳偏盛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亡失:亡阴亡阳

盛衰

偏盛

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

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实中夹虚

阳胜则阴病”--虚中夹实

偏衰

阴虚则热”--

虚热证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

虚寒证阴病治阳

互损


阴阳两虚


格拒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脉微欲绝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

亡失

亡阳

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蜷卧神疲,脉微欲绝


亡阴

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

三、 气血津液失常

1.气失调包括气不足和气行失常调两方面。

(1)气不足(气虚)

(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失调

(1)血虚

(2)血瘀

(3)出血

3.津液失调:肺、脾、肾、膀胱、三焦、肝

第十节预防与康复预防未病先防:

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既病防变:

(1) 早期诊断。

(2) 控制疾病传变。

康复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常用方法:药物及康复器械;针灸推拿气功;体育娱乐;自然康复法。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分值:8-9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内察外,整体统一。(基本原则)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诊法望神

得神

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失神

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假神

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

神乱

癫病:痰气凝结、阻蔽心神

狂病:痰火扰心

痫病: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望色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瘀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

青色气滞而凝,或血阻而瘀----青紫色。

阴寒内盛,心腹疼痛------苍白而带青;

气虚血瘀----------------面见青灰、口唇青紫

红色满面通红--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属虚热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颊泛红游移不定--戴阳证。

黄色萎黄----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黄疸——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寒湿。

白色白而虚浮----阳气不足;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黑色目眶周围见黑色----肾虚水泛的水饮病、寒湿下注的带下证。

面黑而干焦--------多为肾精久耗。

望舌药yaoq圈会员收集

(1) 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

(2) 望舌苔苔色苔质淡白舌:主虚寒证(阳虚、血虚)红舌:主热证(实热证,虚热证)绛舌:内热深重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热盛。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紫舌:寒: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热: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血瘀: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望舌形老嫩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都属实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都属虚证。

胖瘦

胖:指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

称胖大舌---水湿痰饮阻滞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

称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齿印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

常与胖大舌同见。

主脾虚、湿盛。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

热盛伤阴血虚不润---阴血亏虚,不能上荣润舌面脾虚湿侵芒刺舌面有凸起的星点,状如草莓---主热盛。

望舌态舌态:主要是舌体的动态。

正常: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

强硬:若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

见于杂病中者,多为中风征兆。

痿软: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俱虚;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

新病舌干红而萎者,则为热灼阴伤。

颤动:久病中见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外感热病中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吐弄: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歪斜:多属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短缩:多属危重证候的反映。

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热病津伤。

望舌苔

舌苔------舌质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上蒸而成。

能反映邪气情况、病邪深浅、胃气存亡。

正常舌苔:薄白苔望苔色白苔:表证、寒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则多属阳虚寒盛。

望苔质厚薄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苔润。

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主寒、主湿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主津伤

腐腻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中较厚,刮之易去者。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

腐腻主要测知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

望苔形全苔:舌苔布满全舌者。

偏苔:舌苔分布于局部者。

剥苔: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

苔多处剥落,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者称花剥苔---主胃阴不足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者称镜面舌 ---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望排出物

望痰痰白清稀--寒痰。

痰黄稠有块--热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

咯吐腥臭脓血痰--肺痈。

痰中带血色鲜红--咯血,多属肺热。

闻诊概念: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1、听声音:声高、气粗者----多属实证声低、气短不能接续者----多属虚证

2、嗅气味:有臭味的----多属实证、热证

无味或略带腥味的----多属虚证、寒证问诊问寒热

恶寒发热:多见外感表证。

但寒不热:多属虚寒证。

但热不寒:壮热: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

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长期低热:阴虚,亦可有气虚,及疰夏。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问汗

无汗-----多见于风寒表证有汗实证风热表证里实热证虚证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阴虚证绝汗(脱汗)---大汗不止,为亡阳证、亡阴证问疼痛

问疼痛部位:头痛: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胸痛(心肺)、胁痛(肝胆)、脘痛(胃)、腹痛(上腹脾胃、少腹为肝经所过)、腰痛(肾)、四肢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是气滞;重痛是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刺痛是瘀血疼痛;绞痛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灼痛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冷痛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隐痛因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掣痛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问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食欲与食量:消谷善饥:胃火炽盛;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消化不好,属胃强脾弱。

口味异常: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问二便

1、大便异常泄泻-----多主湿证、虚证便秘-----多主热证、实证

2、小便异常小便量短少、色黄而热感-----多属实热证小便量多、色清淡而频数-----多属虚寒证

切诊脉诊的部位:左手:寸关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肺脾肾

二、正常脉象亦称为平脉、常脉特点: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有力,节律一致。

有胃和缓,流利---脾胃功能好。

有神---有力,律齐---预后良好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有肾气体现气血充盈,阴阳平衡。

脉象主病浮表证,虚证(虚阳浮越)沉主里证迟主寒证,亦可为邪热结聚。

数主热证虚气血两虚实实证,平人洪热盛滑主痰饮,食滞,实热涩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细主阴虚、血虚,又主湿证。

濡主虚,湿证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紧主寒、痛、宿食。缓主湿病,脾胃虚弱结寒痰、血瘀,症积聚,气血虚衰。

代主脏气衰微,痛证,惊恐,跌打损伤。

促主阳盛实热,瘀滞、痰食内停,亦主脏气衰微。

第三节辨证一八纲辨证

(一) 表里辨证

名称

病位

辨证要点

表证

皮毛、肌腠

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起病急、病程短,有发热恶寒(或恶风)症状

里证

脏腑、血脉、骨髓

脏腑及气血辨证。

(二) 表证与里证鉴别


病程

病位

寒热

表证

恶寒发热

无变化

里证

但寒不热,但热不寒

有变化

二、寒热辨证阳偏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阴偏盛阴胜则寒实寒证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脉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

红赤

灼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短赤

舌红苔黄干,脉数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上下、表里)

2、寒热转化

3、寒热真假

(1) 真热假寒——“热厥”“阳厥

(2) 真寒假热——阳虚寒盛

三、虚实辨证


临床表现

气虚证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血虚证

面色萎黄或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无力

阴虚证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眩晕失眠,尿黄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证

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胖嫩,苔白,脉沉弱或细迟

(二)实证邪气亢盛,或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饮、水湿、气滞、瘀血、食积等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肢体躁动,声高气粗,疼痛拒按,舌质苍老,苔厚,脉有力。

虚证与实证鉴别要点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虚证

久病

虚弱

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隐痛喜按

胖嫩少苔

无力

实证

新病

壮实

精神兴奋声高气粗

拒按

苍老苔厚

有力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虚实夹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四、阴阳

(一)阴证

(1) 里证、虚证、寒证

(2) 虚寒证阴证(虚寒证)阳气虚衰,机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脉沉弱或细迟。

治疗法则:温补阳气亡阴与亡阳辨证简表


四肢

其它

亡阴

汗热而粘

温热

红干

细数无力

身热,烦躁,气促,渴喜冷饮

亡阳

汗冷

厥冷

淡白滑润

微欲绝

身冷,精神淡漠,气微,不渴或喜热饮

总结八纲辨证表里——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寒热——性质,阴阳偏盛、偏衰虚实邪正盛衰

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阴阳——总纲阴证-里证、虚证、寒证阳证-表证、实证、热证

二、脏腑辨证心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心气虚证以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

心阳虚证以心气虚和寒象症状并见。

心阳暴脱证以心阳虚和亡阳症状并见。

心血虚证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和血虚症状并见。心阴虚证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和虚热症状并见。

心火亢盛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实热证的一般表现共见。口舌生疮心脉痹阻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痰蒙心神证以痰浊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痰火扰神证以痰火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

肺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风寒束肺证以咳嗽、痰液清稀和风寒在表之象并见风热犯肺证以咳嗽、痰黄稠和风热在表之象并见燥邪犯肺证以肺系症状和干燥少津之象并见热邪壅肺证以里热炽盛和肺病症状并见。

寒痰阻肺证以咳喘痰多突然发作和寒象并见痰湿阻肺证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而寒热之象不明显。

肺气虚证以咳喘无力、吐痰清稀和气虚症状并见。

肺阴虚证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和虚热症状并见

脾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脾气虚证以纳少、腹胀、便溏和气虚症状并见脾气下陷证以脾气虚和下陷症状并见脾不统血证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脾阳虚证以脾气不足和虚寒性症状并见脾阴虚证以不饥不食、腹胀、大便秘结和阴虚之象并见。

寒湿困脾证以脾运失健和寒湿中阻症状并见

肝病辨证与鉴别要点肝气郁结证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脉弦。

肝火上炎证以肝经循行部位实火炽盛。

肝阳上亢证以头目眩晕胀痛、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病程较长。

肝胆湿热证以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和湿热内蕴症状并见。

寒滞肝脉证以少腹、睾丸、阴囊坠胀冷痛。

肝血虚证以筋脉、头目、爪甲失养和血虚症状并见。

肝阴虚证以筋脉、头目失养和阴虚虚热症状

肝风内动证肝阳化风证以平素即有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症状,又突见动风之象,甚或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症。热极生风证以高热和动风之象并见。

阴虚动风证以阴虚和动风之象并见血虚生风证以血虚和动风之象并见。

肾病的辨证鉴别要点精不足证以小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之象。

肾阴虚证以肾的常见症状和虚热之象并见肾阳虚证以性与生殖机能减退与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虚寒之象并见。

肾气不固证以肾和膀胱不能固摄的症状。

肾不纳气证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腑病辨证小肠实热证以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尿道灼热等症状。

大肠湿热证以下痢或泄泻和湿热之象并见。

大肠液亏证以大便燥结、难以排出和津亏失润之象并见。

肠虚滑脱证以泻下无度和虚寒之象并见。

胃湿热证以脾运失健和湿热内阻症状并见。

胃气虚证以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胃阴虚证以胃失和降与阴虚之象并见。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和虚寒症状并见。

胃热()证以胃脘灼痛及实火内炽症状并见胃寒证以胃脘冷痛、遇冷痛剧。

食滞胃肠证以胃脘胀满疼痛、脉弦涩。

胃腑血瘀证以胃脘疼痛和瘀血之象并见。

胆郁痰扰证以惊悸心烦失眠、眩晕、舌苔黄腻膀胱湿热证以尿急、尿痛、尿频和湿热症状并见胃肠实热证以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和里热炽盛之象并见

气病的辨证气虚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气陷证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气滞证闷胀、疼痛。妇女乳房胀痛气逆证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血病的辨证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愆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血瘀证肿块疼痛拒按,痛处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血寒证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

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色暗淡有血块等。

手足局部冷痛加肤色紫暗血热证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夜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

出血和全身热象

气血两虚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气不摄血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气滞血瘀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状。气随血脱大量出血的同时见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等。

津液辨证津液不足: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

临床常见: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见下肢萎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多细数。

若因高热灼伤津液的,则并见心烦、渴饮、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状。

若气阴两伤,则并见气短、神疲,舌色较淡、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虚无力的症状。

水肿:有下肢浮肿、一身面目悉肿,单纯腹大如鼓,脉象沉弦,舌淡苔白滑或舌质暗红。

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为辨证要点;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分值8-10

1治则与治法 3 2常见病辨证论治 5.5

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1.治病求本

2.扶正与祛邪

3.调整阴阳

4.三因制宜

治病求本治标与治本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腹水大增大出血的病人原有宿疾,复感新病较急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治疗急性热病时,后期伤阴标本兼治:高热伤津:泻下滋阴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虚人感冒:益气解表。

表里同病:表里双解

正治与反治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热因热用:以热治热,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以寒治寒,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扶正: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补法祛邪: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汗、吐、下、清、温、消等扶正与祛邪兼用: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正气耐攻--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虫积病人(脾虚甚者)

损其偏盛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治热以寒”,“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治寒以热”,“寒者热之”补其偏衰:虚热证滋阴以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补阳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季节),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因地制宜:“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因人制宜: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

一、感冒★★★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时疫感冒: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不退,周身酸痛,伴明显的全身症状,呈流行性体虚感冒:发热,恶寒较甚,无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二、咳嗽★★★

风寒犯肺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黏,痰色白或黄,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舌红少津,脉细数。

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肺肾阴虚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喘证★★★药yaoq圈会员收集

风寒闭肺:喘咳气逆,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苔薄黄腻,脉滑数。

肾虚作喘: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四、不寐★★★

心火炽盛:心烦不寐,烦躁不宁,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脉数有力。

肝郁化火:少寐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而数阴虚火旺:心烦不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心悸健忘,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五、胃痛★★★胃寒:胃痛暴作,得温痛减,苔薄白,脉弦紧。

食滞胃痛: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生气时胃痛加重,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

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六、呕吐★★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饮食停滞呕吐酸腐,大便秽臭,苔厚腻,脉滑实。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可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七、泄泻★★伤食泄泻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舌淡苔白,脉沉细

八、便秘★★

热结肠胃:大便干结,面红身热,舌红苔黄腻或燥裂,或大便干结,脉滑数或弦。

肝脾气郁: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津亏血燥: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涩。

阳虚寒凝:大便艰涩,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九、头痛★★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发热,面红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苔白腻,脉濡滑。

肝阳头痛:头昏胀痛,心烦易怒,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十、眩晕★★

肝火上扰: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唇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十一、淋证★★热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苔黄腻,脉滑数。

石淋:尿中有砂石,排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遇劳即发,舌质淡,脉细弱。

十二、阳痿★★

肾阳不振:阳事不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心脾两虚:阳痿不举,心悸,食少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肝郁不舒:阳事不起,心情抑郁,苔薄白,脉弦。

十三、郁证★★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苔薄腻,脉弦。

痰气郁结: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心脾两虚:多思善疑,心悸胆怯,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十四、虚劳★★肺气虚:咳嗽无力,短气自汗,平素容易感冒。舌淡,脉弱。

心气虚: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淡苔薄,脉微。

脾气虚: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舌淡苔薄,脉弱。肾气虚: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舌淡苔薄,脉弱。

肺阴虚:干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肾阴虚:腰酸、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

十五、痹证(关节痹痛)★★行痹: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尪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舌质暗红,脉细涩。

十六、中暑★阳暑:头昏,心烦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舌红,苔黄,脉浮数阴暑: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舌淡,苔薄腻,脉濡细。十七、疮疖★热毒蕴结疖肿,伴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苔薄腻,脉滑数

十八、乳癖★药yaoq圈会员收集

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伴有胸闷胁胀,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冲任失调:乳房肿块,经前加重,经后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十九、瘾疹★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遇热则剧,得冷则减,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风寒束表风团色淡微红,遇风、冷后皮疹加重,得温则缓,舌淡胖,苔白,脉浮紧或迟缓。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舌红少津或舌质淡,脉沉细

二十、痔疮★内痔:风伤肠络: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湿热下注:便血,色鲜红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坠胀疼痛,触痛明显。舌质黯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脾虚气陷:肛门坠胀,面色少华,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二十、痔疮★外痔:气滞血瘀肛缘肿物突起,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黯红,苔淡黄,脉弦涩。

湿热下注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十一、跌打损伤★

急性腰扭伤: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慢性腰损伤:多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外伤史。多发为隐痛,往往与腰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关。

二十二、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肾气虚证: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腰脊酸冷,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肝经郁热:经期超前,量多少不定,色紫红有块,胸胁胀满,喜叹息。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

()月经后期肾虚血少:经期错后,腰膝酸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气滞血瘀:经期延后经色黯红,或有血块,精神抑郁,舌苔正常,脉弦。

()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证: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黯,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肝郁证:经行或先或后,色紫红有块,血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月经过多脾虚证暴崩下血量多,精疲,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弱。

血瘀证经来量多,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

二十三、痛经★★★气滞血瘀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脉沉,苔白润

二十四、带下病★湿热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二十五、积滞★食滞:面黄肌瘦,腹痛胀满拒按,呕吐食物残渣,夜睡不宁,大便干结或溏泻秽臭。舌质红、苔垢。

脾虚: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枯焦,舌质淡红,苔腻,脉濡细而滑二十六厌食★脾运失健:纳呆,食无味,或拒食,形体偏瘦,舌苔白腻或微黄。

二十七、鼻渊★肺经热盛:涕黄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发热,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胆经郁热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二十八、口疮★口疮分为实证(脾胃积热)和虚证(脾肾阳虚)

脾胃积热:每于过食煎炒辛辣而发,口疮多发于口颊唇部。脾肾阳虚:口疮日久,溃面终难愈合,舌淡白,脉迟无力。

二十九、咽喉肿痛★★风热外袭咽部疼痛,伴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火毒上攻咽喉疼痛红肿,伴高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虚火上炎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第四章民族医药知识分值2

第一节藏医药基础知识

1.五元学说药yaoq圈会员收集

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是一切器世界(人和万物)和情世界(人和生物)产生的本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水元“重、寒、湿、润”,火元“热、轻、锐、腻”,风元“轻、动、糙、燥”,空元“空、虚”。

2.三因学说

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源于五元,“隆”---“风”;“赤巴”---火;“培根”,“培”---水,“根”---土,与水、火两元相同。

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但藏医所说的三因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概念。

3.阴阳(寒热)学说

1)藏药与五元

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的湿能,火元为药物生长的热源,风元为药物生长的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

药物分:土性药、水性药、火性药、风性药、空性药土性药性重、稳、钝、柔、润、干;水性药性稀、凉、重、钝、润、柔、软等;火性药性热、锐、干、糙、轻、腻、动等;风性药性轻、动、寒、糙、燥等;

空性药性空、虚。

2)药物

①六味:甘、酸、咸、苦、辛、涩。

三化味:甘味和咸味---甘味;酸味---酸味;苦、辛、涩味---苦味

②八性:重、腻、凉、钝、轻、糙、热、锐。

③十七效:柔、重、温、腻、稳、寒、钝、凉、软、稀、燥、干、热、轻、锐、糙、浮。

第二节蒙医药基础知识

1.三根:“赫依”、“希日”、“巴达干”为三根,是人体的本基。

2.七素(七精):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是机体的构成物质。

3.三秽:稠、稀、汗等三种排泄物,是七素生化过程中的产物,对诊治疾病有重要参照意义。

4.蒙药理论

1)药味:甘、酸、咸、苦、辛、涩。

药味与五元的关系:甘(土水)、酸(火土)、咸(水、火)、苦(水、气)、辛(火、气)、涩(土、气)。

2)药力:寒性或者热性为药力。从量的角度还分为寒、极凉、凉、微凉、中、微温、温、极温、热等等级。

3)药能(药效能)。共有17个,称作十七效。

4)药物功能

2.蒙医配伍

1)组方:①依据药味配组;②依据药物功能配组;③依据药物化味配组。

2)组方准则:方剂组成(君、臣、佐、使)、各组成数量和药量比例等(5431)。

3.传统剂型:汤剂(汤散)、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

4.用药方法

5.用药剂量

1)常用剂量

蒙医用药剂量较明确而恒定。按成人计,汤剂:每次 35g,一日34次;散剂:每次 1.53g,一日23次;丸剂(除毒麻药外):每次115粒,一日l2次。

2)儿童用药剂量

不满l周岁的婴儿,按成人剂量的l8以下,15岁儿童按成人剂量的14615岁儿童,按成人剂量的l2分别计算用药。

6.用药禁忌

1)妊娠禁忌

2)病证禁忌

3)老年儿童禁忌

4)饮食禁忌

浓茶、猪肉、山羊肉、荞麦必忌

第五章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分值2

第六章药学服务与咨询分值2

1、人际沟通的内容和技巧沟通的意义

1)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提高用药的有效性、依从性和安全性,减少药疗事故的发生,药师获取患者的信息、问题及规律

2)解决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3)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4)确立药师的价值观,树立药师形象,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2.药历的主要内容和格式

药历内容包括用药方案、用药经过、用药指导、药学监护计划、药效表现、不良反应、治疗药物监测、各种医学实验室数据、对药物治疗的建设性意见、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1)基本情况

2)病历摘要

3)用药记录

4)用药评价

3.药学服务中投诉的应对

1)投诉类型:服务态度和质量、药品数量、药品质量、退药、用药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价格异议

2)患者投诉的处理:选择合适的人员选择合适的地点接待时的举止行为要点:第一要点是尊重,第二要点是微笑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

证据原则药学服务的具体工作

1.处方审核

2.调配处方

3.参与临床药物治疗

4.治疗药物监测

5.药物利用研究和评价

6.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

7.药学信息服务

8.参与健康教育药学服务对象最重要的人群:

1.用药周期长的慢性病患者,或长期甚至终生用药者

2.病情和用药复杂,患多种疾病

3.特殊人群:特殊体质者、肝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者、小儿、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血液透析者等。

4.用药效果不佳,需要重新选择药品或调整用药方案

5.用药后易出现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者

6.应用特殊剂型、特殊给药途径、药物治疗窗窄

用药咨询患者用药咨询医生用药咨询护士用药咨询需特别提示的特殊情况

1)同时服用≥2种含同一成分药品时,合并用药较多

2)出现不良反应时,或既往有不良反应史。

3)患者依从性不好,或患者认为疗效不理想或剂量不足时

4)用药剂量超过规定剂量;超越说明书范围的适应证或使用剂量(5)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中有配伍禁忌

6)近期药品说明书有修改

7)患者所用药品发现严重或罕见不良反应的

8)使用需要特殊存贮条件的药品,或药品临近有效期。

需特别关注的问题:老人,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等医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新药信息、合理用药信息降低药物治疗风险: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

护士:药物的稀释容积、药物的滴注速度、药物的配伍禁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诊
三焦辨证概要全论
周宿志:《周氏口诀》之舌诊·365医学网
中医学资料6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