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拉松跑出好成绩,请先跑好10公里

01 资深老马没有重视过10公里

记得10年前,才开始跑步的时候,老孙(2015年时的资深跑马人)鼓励我,你得先练一口气跑到10公里。然后等你可以跑完三个完整的10公里后,你就可以挑战半马21公里了。再等你可以跑完三个完整的半马了,你就可以挑战全马了。

沿着这样的教案,我用了1个月不到做到了一口气跑完10公里;用了2.5个月跑完了第一个正式的半程马拉松;用了5个月的时间跑完了第一个正式的全程马拉松。当然出于谨慎起见,在正式的半马和全马前,小编都进行过自我测试。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跑了接近10年的步,跑完了25000公里,一口气搞了48个全马,并不断的向百马人生冲击。在这激情四起的过程里,小编却遇到了跑步成绩瓶颈。一方面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人生的体能曲线应该已掉头向下;另一方面,虽然在过去的10年里,基本都能做到月跑量200公里以上,但是由于这份跑量的质量不高,导致了实际只是在维持一种状态,而非日益进取中。

乘着周末午后的清闲,我翻开了咕咚10年来跑步记录。对应着前几天跟马拉松协会会长技术交流的心得——我在验证“想要跑好马拉松,先要跑好10公里”这个观点。小编发现,10年来地数据显示,几乎就没有重视过10公里的跑步,一切都在瞬间恍然大悟。

02 10公里与马拉松的关联

10公里对一个资深跑者来说就是抬脚的事。但客观的讲,10公里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流行的理论就是,10公里的水平代表着中长跑能力,也代表着跑马潜力。因为42公里的马拉松不是说跑就能跑的,但是10公里,就相对很容易。

直接给出结论,10公里就是马拉松的基础,与马拉松存在较强的关联。众所周知,10公里就是一万米,我们称之为中长跑。中长跑和马拉松都是十分强调有氧耐力的运动项目,虽然客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从有氧耐力的角度来看,他们属于同一类项目。

万米成绩好,马拉松成绩一般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同样,马拉松成绩好,万米也比较不错。通常举个来说,万米成绩和马拉松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举个例子,如果,你的10公里成绩可以达到45分钟,那么你的全马成绩就是妥妥的330,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成绩,那就说明你缺少长距离耐力训练。

在国内繁华似锦的马拉松背后,为什么成绩却平平如也。有一种观点就是,我们不重视中长跑训练近年来,我们不仅在马拉松领域内与世界最好成绩有较大的差距,在中长跑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比马拉松更大。中长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指马拉松。没有良好的中长跑能力,就难以涌现真正的高水平的马拉松选手。

要知道,竞技比赛比的就是速度,中长跑项目本质比的是高速保持能力,所以速度保持能力至关重要。从耐力和速度两种能力训练角度而言,速度能力是更难练的,通常情况,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都是从中长跑运动员中转过来的。因为,中长跑运动员具备很强的速度保持能力,辅于适当的耐力训练,就相对较容易的训练出速度和耐力兼备的马拉松运动高手。

从邻国日本,在中长跑和马拉松领域内取得的成绩看,就充分佐证了以上观点。总体而言,可以说几十年以来中国男子中长跑整体水平还是全面落后日本。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小编也不具备能力作进一步分析。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要重视中长跑训练。

也许之前,我们还有借口说,在长跑领域内我们黄种人存在先天的不足。同在2020年,小惊裕介将日本男子半程马拉松国家纪录提升到60分整的世界级水平,大迫杰则在东京马拉松上跑出2小时05分29秒马拉松新成绩,他们用事实打破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

03 认知上的错误,把自己搞得很累

上文阐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跑好马拉松首先要跑好10公里。而事实上,我们面临的现实就是,我们的10公里跑得太慢,没有尽力,而我们的LSD训练又跑得太快。这就是我们现实的马拉松训练中犯下的最为常见的毛病。

身边有较大一部分跑者,在他的全马水平达到一定成绩之后,想要进一步提升就比较困难。结合上文描述的现状,究其原因就是,该突出强度的训练时强度上不去,该体现量的训练时却又跑得太快。抬脚就是30公里,这里不是说LSD不重要,而是说,从科学地角度出发,我们没有必要每次都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

有一种训练原则叫两极化训练原则,即在训练量比较大时,训练强度就应该降下来,当训练量比较小的时候,则应该充分突出强度。真的没有必要,每次训练都要以比赛强度来要求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LSD的时候,就应该慢下来,就是要比你的马拉松目标配速还要慢30秒以上,可以拉距离,30、35公里都可以,但切忌上速度。而在平时的10公里训练中,就要提高强度,尽力而跑,要比目标马拉松配速要快,尽可能的快。

尤其是对于类330以内成绩的跑者,他们有较好的底子,如果能在训练中突出训练强度这个指标,减少堆量式的长距离奔跑。会对他们的马拉松成绩有明细的提升效果。

04 基于10公里的训练方法

第一种,马拉松配速跑和周训练计划

对于既定目标330成绩的跑者,马拉松配速为458,这个配速就是你平时训练的基础和出发点。

我们可以计算获得,正常的LSD训练,就是528配速,用这个配速轻松跑出35公里的LSD,起到锻炼耐力和持久力的作用。

那么,我们以458的配速跑完10公里,我们叫作马拉松配速跑。通常来讲,相对于全程马拉松的配速,完成10公里显得较为轻松,我们可以定义为轻松跑。这样的训练方式,只能穿插在强度间隙训练、乳酸阈训练和LSD耐力训练之间。

结合小编的平时的锻炼经验,给出如下一周的训练建议:即,周一轻松完成(马拉松配速)10公里;周二适当强度训练,采用提速跑(倒三角)方式来完成10公里的训练;周三轻松完成(马拉松配速)10公里;周四间隙跑训练完成10公里;周五休跑,进行室内力量训练,1个小时以上,上肢、躯干和下肢都进行训练;周六LSD拉练30-35公里;周日休跑。

第二种 提速跑,平时叫作“倒三角”

10公里的马拉松配速跑,虽然不算是轻松跑,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终究不怎么难。要想提高成绩,我们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除了上文的乳酸阈训练外,我可以采用提速跑的方式,平时我们也叫作“倒三角”训练法。

具体讲,我们还是以330水平为例,当10公里训练开始时,以540配速完成第一公里,后面每公里提速10秒,即从540/公里开始,一直进阶到420,甚至410的配速。从而形成配速图中的倒三角的形状。这样的快慢结合的训练方法,更优于稳定的马拉松配速跑。当然,我们这里采用的参考标准是配速,我们也可以采用参考心率的方式来进行提速跑的训练,大概的意思差不多,这里就不再累述了。

第三种,乳酸阈跑训练法

乳酸阈跑又称节奏跑,在强度上要比马拉松配速快,但没有达到间歇跑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很好的马拉松专项速度训练,很多人跑者认为,只有通过间歇跑才能实现强度。其实,比间歇跑速度稍慢但又比马拉松配速跑快的速度训练也很重要。

所谓的的乳酸阈跑,就是那种你感觉跑上5分钟就很累,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但事实上又可以坚持好几公里的训练强度。对应到全马330水平,差不多就是430的配速,能坚持到距离也就是5公里左右。

哪怕是成熟跑者,通常很难一口气在35-40分钟内跑完10公里的。所以普通跑者不大可能以乳酸阈强度一口气跑10公里下来,如果你告诉我一口气能跑下来10公里,那就代表你跑的不是真正意义的乳酸阈跑。因此,有必要分拆为两个5公里训练,以330水平为例,两个5公里都要控制在20-22分钟左右(或者以20分钟计算,跑多少算多少也行),期间需要休息5分钟左右,再进行下一个5公里。

第四种,间隙跑训练

通常来讲,间隙跑是所有训练方法中最为艰难的方式,也是最有强度和效果的训练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跑者的最大摄氧量,改善耐乳酸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跑步的经济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强调一下,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周必须安排一次强度训练,可以是2个5公里的乳酸阈跑,也可以是10个1公里的间隙跑。这里根据训练者自身的体力状况而定。实际情况,10个1公里的间隙跑强度较大,大多数跑者无法用最快的配速坚持到1公里。我们还是以330水平来举例,我们在间隙跑中配速可能要达到3:30,这里有个要求,在1公里进程中没有发生掉速,如果发生了,发生在几百米上,我们就改跑几百米的间隙。

举个例子,譬如当你跑到500米时就发生了掉速,那你就改变间隙节奏,采用500米间隙,即采用500尽力330配速跑,500米530配速放松跑,如此反复10-12组的方式。当然,根据能力情况不同,你也可以采用400米尽力330配速跑+600米530放松跑的方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延长间隙的时间,即增加休息时间来确保不掉速,确保后面一组不慢于前面一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无限制延长,甚至是等身体完全恢复后再进行下一组,这样会严重影响间隙训练效果。简单点来讲,就是体力恢复一部分,但尚未完全恢复,同时又要能力保证间隙配速不下降的状态和强度。

间隙跑训练方式,作为一种既能提高速度,又能提高耐力的一种训练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训练的方式。这就是你看到的,一些精英跑者,平时的跑量不大,但是他们的跑马水平却很强,他们采用的就是这种不断提升训练强度的方法。

以上四种10公里训练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训练中如果能够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4种方法,就可以有效、均衡地发展耐力和速度能力,从而提升专项耐力和马拉松能力,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全程马拉松的成绩。

05 顶一顶与安全第一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疲劳,有无数次放弃和放慢脚步的想法。这时候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我们不仅要咬住目标配速,还要尝试着在安全的前提下,竭尽全力冲刺一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顶”字,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再难过,顶一顶就过去了。

当身体出现较强的疲劳感,我们在死死咬住目标配速的关键时刻。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心率还是体能都应该在你身体可接受的范围,切忌蛮干莽上,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伤病,甚至出现运动伤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什么让马拉松成绩在120年间进步将近1小时?
​不打无准备之仗:参加一场马拉松赛前你应该这样练
跑步常用训练方法,爱跑必备!
中国最顶尖中长跑教练对于大众跑者有哪些关键建议?
最详细的马拉松运动负荷解答!
科学训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哪个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