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全文连载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这个题目看起来像一个笑话。但我还是要敲击键盘,把这个看似笑话的题目完善起来。请读者看看:哈拉帕,是不是我们遗失的华夏文化。

在当前中国史学方面存在着两桩悬案:一个是我们夏朝哪里去了?另一个是《山海经》这部书,究竟是什么书?是历史、神话、巫书,还是后人的伪作?

同样在中国西面,喜马拉雅山另一边,巴基斯坦也存在一桩举世瞩目的悬案:就是突然发掘出个没头没脑的哈拉帕文明,让世界举座震惊。哈拉帕文明是什么人创造的,她来自哪里,又去向了何方?都没有人知道。一系列的谜题至今困扰着人们。

据考古调查:哈拉帕文明鼎盛于公元前1700-2500年间,甚至更早。历史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夏朝到黄帝时期。这种高度发达的,本身就具有成熟文字体系的文明,却未见著任何史册。这种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的某天,突然蒸发了,干净的不留任何痕迹。 

一个是莫名消失的夏朝,一个是突然出现哈拉帕。而且共处于一个相同的时间节点之上。如果把这两个历史怪相,合并成在一起,那夏朝和哈拉帕的历史,或许就不在是个谜。可是如此生硬地把两段不相干的历史联系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不妨也可以一试。毕竟建立在猜想之上的学术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这就是我研究《山海经》与哈拉帕文化的最初想法。

在哈拉帕出土文物中,有一类最耀眼的文物就是哈拉帕印章。说它耀眼,并不是说它有多么华美夺目,而是因为印章上面刻画的文字,令人着迷。这些文字有人推测说是它印欧语系,有人推测说它是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语。在我研究二十年之后,却读出来她是华夏先民使用过的文字。它与水书、甲骨文、金文有着血脉联系。据初步统计,哈拉帕印章文字共有400多个,但其中不包含一些文字的变体。这样计算下来,总文字数量不会超过400个。截止今日,我已破译出来97个哈拉帕印章文字,并已经写成两部学术报告,《古文字学术报告.亚布破译印章文字》和《古文字学术报告之二.亚布再译印章文字》,发表在刊物上。印章文字的破译结果很大程度与《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两本古籍记载的历史事件吻合。由于哈拉帕印章文字的成功破译,夏朝以前到黄帝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逐渐浮出水面。哈拉帕印章文字、《山海经》与夏朝历史的完美契合,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夏朝以前,中华先民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由于此书是在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的基础上创作的,为了提高作品的可信度,在此书的叙述中,仍然保留了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译方法及环节,凡书中引用印章文字或印章图片皆以原始编码为据,不以以本书先后排序。不过,这并不影响读者阅读。我已经把哈拉帕《印章文字单字破译表》和哈拉帕《印章编码及破译结果表》附在作品后面,以便读者对照。读者也可以使用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单字破译表》,对其他未曾破译的哈拉帕印章,进行翻译。尝试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因《山海经》等古籍中生僻字极多,难免使用现代汉字合成文字,凡书中类似[矢曾]的文字,均为左右结构;类似[啟/月]的文字均为上下结构。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译工作,毕竟是我一人所为,又涉及到两个学术谜题:《山海经》夏前史与和哈拉帕印章文字。破译的结果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以及有悖于现代史学观点,和现行的文字理论的言辞,去伪查证的工作还需时间来做。希望读者谅解!多提批评建议。

此书的出版是我二十年钻研的结果,也是我家人默默支持的结果。在出版之际,让我说声谢谢你们!

 

2017年9月19日

  

第一章  璀璨迷人的哈拉帕

第二章 《山海经》帝王史

第三章  图画印章泄露了天机

第四章  哈拉帕是昆仑墟

第五章  夏朝语言文字特点分析

第六章  印章文字破译

第七章  印章与中国上古帝王玺

第八章  印章上的《山海经》人物

第九章  印章上的《山海经》图腾与族徽

第十章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第十一章  .哈拉帕文化的发掘与展望

后记

第一章  璀璨迷人的哈拉帕

18世纪19世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古代城市为代表的,属于同一时期的大量文明遗址。这个考古发现,被称作“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印度河流域出土的这两座古城的城市,设计复杂,文物多彩,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幅上古的画卷。后来又在方圆一千多公里,陆续出土了若干的文化遗址。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们共同被称为“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她有别于此后雅利安人建立的“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是由一千多座大大小小的古代城镇组成,她散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范围内,遗址东西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面积相当于现在的西欧。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城市遗址的规模最大,总面积约八十五万平方米,其居民数,据学者估计,各自都有三万五千人左右。两城所保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已显示出上古哈拉帕人民高度的创造才能。

进一步的考古证明:哈拉帕文明存在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2700年,鼎盛于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2500年。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在印度的历史上找不到任何记载,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出土于哈拉帕文明遗址上的印章,因为在印章上面有着完善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但由于长久以来,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所以哈拉帕文明一直还是一个谜团。哈拉帕文明是一个早已被人类遗忘了的文明。

从考古发掘现场看:摩亨佐。达罗和哈拉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设计,城堡分东西,宽敞的街区上布置有市政建筑、集市各种作坊、仓库民居神社。西侧的城堡内有砖砌的谷仓谷仓庞大,令人惊奇。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置信在古代文明中,砖块这种用于建造王宫神殿的材料,竟也奢华到使用在民居建造上!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城市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达到。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 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开始人们曾误以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文物其它地方不同

哈拉帕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也是农业文明。农民种植大麦、小麦、棉花、瓜和椰枣。他们还驯养大象和水牛在田里干活。这一地区有许多手艺精湛的制陶工匠,他们用陶轮制作陶器,这在当时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哈拉帕人使用石器,并用青铜制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们建立了发达的废物处理系统,包括有盖板的排水系统和倒垃圾的斜槽。

从哈拉帕发掘的陵墓中发现,许多墓主人都戴着指环、滑石珠链、脚镯和手镯。墓里面满是铜镜、锑棒、轻薄的汤勺、以及不同形状大小的容器与水壶。一些女性尸骨上还戴有小珠串成的脚镯和镶嵌着珍贵宝石的束腰。

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工艺品大量出土的一些章,共计2500多枚,这些印章通常以滑石制成,也有用陶土、玉石、青铜等材料的,印章种类独具特色。图案包括各样的动物,既有象、虎、犀牛和羚羊这类真实的动物,有幻想或组合而成的动物,有时也雕刻人形。最惹人注目的是印章上刻满了文字。还发现过少量印度河石雕品,通常很小且为人像或神像。此外也发现过很多动物和人的小型赤陶雕像。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在当时是独特的,因为这些城市是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的。埃及的建筑物用的是石头,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物用的是太阳晒干的砖,而这些城市的建筑物是用烧的砖建造的。整个印度河流域做砖的模子只有两种标准尺寸。可见当时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齐划一的布局和有条不紊的组织似乎遍布整个哈拉帕地区。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到成熟期,在以后的1000年中,实际上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甚至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毁灭性的破坏后,新城市总重建原来城市之上。如此一贯、连续的传统世上从来没有过,即使在埃及也没有因而,产生这样一种假说:控制这一纪律严明的社会的也许是一种精神力量。没有军事装备,没有城防工事,也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但是,这一切毕竟只是推测,而且,在发掘更多的古城遗址,并能释读哈拉帕印章文字之前,始终只能是推测。在已发现的两千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表明哈拉帕文明已高度发达。哈拉帕印章文字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有些可能是表音的。对于这些文字符号的总数,学者的统计结果不一,共约四、五百个。学者们试图用种种有关的语言释读这种文字,迄今还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化在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00年,却突然衰落,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熄灭了。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学者们也有种种不同的推测。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过最近有人提出,这一文明也许实际上是为泥浆所淹没的。按照这种说法,地下的火山活动使大量的泥浆、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个很大的堰塞湖,把摩亨佐.达罗全给淹了。从摩享.达罗一层又一层的淤泥判断,这一灾难至少发生过五次以上。最后,给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害,使北部的边十分弱,无法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

  有些学者认为,由于雨量减少,上古时期的巴基斯坦信德省地区日益干旱甚至沙漠化,居民不得不移往他方。也有些学者认为,哈拉帕文化的衰落是地震、泥石流、旋风、战争的结果。还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印度河的改道,原先的河谷沃土变成了沙漠,人们被迫离去。

没有人知道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是什么人,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而来,又到哪里去。他们是不是现在祖先,或者是他们的民族已经消亡,他们的文化的没得到延续?他们的后裔还有没有幸存?因为读不懂他们的文字。一切都陷入迷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 它不仅是印度河流域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揭开它的谜底是现代人的重任。

第二章  《山海经》帝王史

在喜马拉雅山东面,还有一个未解之谜。是一本叫做《山海经》的千古奇书,单单就书的来历就充满传奇色彩。我在读了20年后,发觉《山海经是一本普度众生的书。形形色色的读者,在山海经》里面全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地理学家说它是堪踏记录;医药学家说它是医药指南;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典籍;文学家说它是文学作品;民间百姓说它是神话;儒家书生说它是志怪之书;道教信众俸它是道教经典;玄幻小说家它是玄幻书籍;民俗学家说他是民俗记录;矿物学家说他是矿物学书;植物学家说它是植物学书;动物学家说它是动物学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山海经》确实是一部包罗万象兼容百家的伟大古籍。在此我不做太多评论。因为我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与哈拉帕文明联系起来,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因此我以《海经》为历史素材,对这部古籍进行分析,考证《山海经》帝王谱系,看看《山海经》所记录的历史与哈拉帕有没有直接联系。   

当今很多学者都认为:《山海经》所记述的帝王谱系很混乱,不可信。其实《山海经》所记述的帝王谱系非常完整,只是没有把不在帝位的世系记录在内,才让人读起来有断续之感。但与牵强附会的《史记》帝王谱系比起来,至少不会自相矛盾。要考证《山海经》帝王谱系,就要排除一切神话的干扰,要以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山海经》,要以严谨的学风去研究《山海经》。不能因为不解,就冠以神话而释其惑。

   要读懂《山海经》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古字、古音,切不可望文生义,胡乱释注。在此,我先解释几个在《山海经》里面频繁出现,且又容易误读的字,或许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其”字: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箕形,是上古氏族图腾。因为上古人类逐水草而居,往来迁徙不定。为了防止相同氏族的人在几代以后,异地相逢,还能够准确的确定亲缘关系,各个氏族便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图腾。“其””。金文里的字就更形象了,为两手将“其”挂在木杆之上。所以氏族驻地,必置”于辕门之外。”就是他们的图腾,后来引申为他或他们之意。

二、“有”字:甲骨文也是个象形文字,是上古的族旗或族徽。上古有国的人”就是“侯”。金文字,形为旗杆上挂着一面”,是王族标志“有”字“侯”音。上古“有”就是“侯”。因此上古诸侯多称自己为“有某氏”。比如黄帝称熊氏,是表明他们是熊部的诸侯。因为“有”又是族旗,所以两族汇聚,无论是敌是友,必先看则贵,无则贱。族旗,还可以考证在《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是说共工氏族有九面族旗,即共工氏有九个部族。

三、“浴”字:《山海经》这里的“浴”字,并不全是沐浴之意,而也有形容鸟儿飞上飞下的,引申为“升降”。读者可以参见《大戴礼记》:“黑鸟浴,黑鸟者何也?乌也。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古人把太阳也看作鸟,因此用“浴”字形容其升降。

那么《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就当译做:“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叫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通过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和节气变换,推演出十日记年历。(以太阳运行周期计年,称日。每日36天,年10日,计360天,剩下的平年5天、闰年6天用来过年),她正在甘渊观测太阳升降”。顺便解释一下此文的“生“字,生不仅有“生育”之意,还有发明创造之意。人怎么能可能生出太阳呢?这不符合客观规律。

四、“神”字:唯物主义的解释有以下两种。《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两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第一句是说无所不知,皆能道出玄机的人是神。第二句是说最智慧贤明的人也弄不懂的事是神。这也就是说: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说:帝佛仙圣可以为神,日月山河也可以为神。

   《海内西经》有这样的话:“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礼记.礼运》也有“百神受职焉”之语。这里的“百神”,并不是几百个神仙。读过神话《封神榜》的人都知道:神与仙不同,神是被封赐的官员,无论天上地下皆是如此。那些上古的神,就是帝王加封的掌管农业、牧业、山川、海河、巫史、工巧、军事等的各种官员,如社稷、山神、风神、海神、河伯、巧棰、雨师等。

 五、“攻”字:说文攻,击也。这是 “攻”字今意。 “攻”字古意从工从,和“畋”字结构一致。“畋”为猎取,“攻”为工取。“工”,象矩尺之形;,以矩尺工之。本意采撷、施工。《山海经》里面的“攻”字多做此解,而非攻击之意。如《大荒南经》:“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这里的“攻”字,意为大禹砍伐采撷栾木,并非是攻打云雨之山。

正确理解了“其、有、浴、神、攻”五个字,再读《山海经》就不那么神话了。

 要考证《山海经》帝王谱系,我认为要从《山海经》收篇之处入手,分析夏朝至于帝俊的传承关系。

《海内经》结尾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qun)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这一段文字是全书之精妙,也是全书之玄妙!文中叙述的帝系顺序为:黄帝-帝俊-禹、鲧-炎帝-鲧-禹。这个排序相当混乱,以至于使读者如坠云雾。是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还是古人排序错了?

    我以为都不是。参考一下《古本竹书》,很容易理清其顺序黄帝以下当是:黄帝--禹。据《史记》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可见炎帝时候,轩辕还没有称帝,那么黄帝肯定是排在炎帝之后了。根据《山海经》来看炎帝又出于帝俊。那么该文的帝系排序就应该是:帝俊-炎帝-黄帝-鲧-禹。

    从此段文字反常的帝系排序来看:《山海经》在夏朝时一定有过重大修撰,因为夏人为黄帝苗裔,故错乱顺序,把黄帝排在文首,把禹列在文尾。这种错乱顺序的记事手法,我称之为“藏写”。其实《山海经》不止文尾藏写,而是通篇藏写。这一问题,我会在后面的《归藏》里论述。

    那么,我把“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这段重复的话删掉,重新排序一下: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

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概括上文:记述的其实都是帝俊的家事。是说帝俊分封了八个儿子:一支少暤支系;另一支少典(即炎黄)支系(具体帝系我会在后面论述),也正是这两个支系,垄断了周代以前的中国帝王史。

提起伏羲帝俊,读者都会想到八卦。不仅如此,我研读《山海经》发现伏羲极其后人与“八”字,确有不解之缘,是事出巧合,还是人为使之?我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炎帝、黄帝、夏朝的历史走向,在伏羲时代就已经确定了。

伏羲八卦,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帝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为帝王之首。

后来伏羲八卦被炎帝发展成《连山易》,因炎帝居西北,其首卦以艮开始。《说卦》曰:艮为山”。《连山易》八卦实为取象八山。
   再后来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创《归藏》,故以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中。   

文王八卦《周易》因晚出于《山海经》,故本文不予论述
   我在这里突然讲起八卦,读者可能迷惑不解:八卦和帝王谱系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关系极大。《山海经》诸国与八卦是相辅相成,相克相生的。也就是说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夏朝,各代帝王均是以卦位王天下的。直至商、周卦位大乱,致使商、周以后各代君主皆不敢称帝,而称王。周朝时改“王”为“天子”,犹言君上有君。

伏羲至于黄帝,八卦的更迭就是朝代的更迭。现在我就把这段历史的脉络,使用八卦给读者推演一下,看看这些卦位,是不是都印证在《山海经》里面。

在论述《山海经》帝王谱系之前,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帝俊、太昊、伏羲、太典,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我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个事实都可以考证在《山海经》里面。

   《山海经》里面确实没有直接说帝俊就是太昊、伏羲、太典。但在《海内经》却有这样的记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段文字中记述了帝俊谱系和少昊禺号,除了生淫梁,还生了般,般发明了弓箭。帝俊把弓箭赐给羿,去扶助下方属国。透过弓箭的发明和使用过程,可以看出帝俊、少昊、般应该是辈分不同的,同一个时代的一家人。古往今来,四世同堂不多,三世同堂却很常见。那这个少昊就应该是帝俊的儿子禺号。般就是禺号之子,帝俊的孙子。原来在历史上,是作为爷爷的帝俊,把孙子般发明的弓箭,推广到天下去的。

    既然禺号这一支系是少昊氏,那把做为他父亲的帝俊称作太昊也顺理成章。

    帝俊原本就是伏羲,也可考证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海经部份是记载夏朝以前帝王历史的古籍,在《山海经》中,对同一个人的记述方式是:言帝俊则不言伏羲;言后稷则不言神农;言炎帝则不言叔均;虽言轩辕,是言其国,非言其人,言其人必用黄帝。

   《山海经》中记述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根据《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也就是说明帝俊的妻子羲和,发明了十月太阳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妻子常羲发明了十二月月亮历,用来指导人类自身繁殖。

帝俊两位夫人发明的历法,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发现!当时的社会,农业生产和人类生产是两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因为伏羲自名为羲,所以他的两位夫人,从夫而名,称为羲和常羲,其实才是她们的名字。由于这两位夫人对伏羲帮助太大,以至于伏羲都把她们写在自己名字里。

 羲是个合体字,从羊、从禾、从丂、从戈。伏羲的妻子常羲也叫常仪,她的祖先应该是一个牧羊氏族。“仪”字,甲骨文画作祭坛上放着一只羊,所以羲字从羊。

 伏羲的另一个妻子叫羲和,她的祖先应该是一个农耕氏族,“和”即“禾”,所以羲字从禾。

 “丂”即“巧”之略,即工巧,帝王掌工巧之事,所以羲字从丂。

 “戈”字很好理解。王者:军国之事不可不察。主兵,所以羲字从戈。

  那么“羲”字的本意就是:主宰牧业、农耕、工巧、刀兵的羲皇。

“伏”字,甲骨文画做跪拜之形。“伏羲”之意不言自喻,即是万民跪拜主宰牧业、农耕、工巧、刀兵的羲皇。纵观中国上古历史,谁人能与帝俊争锋!

 帝俊是太典也可以考证在《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综合以上三段话:是说帝俊还有一位妻子叫娥皇娥皇生了三身国。所谓三身,即是一身双孕。就是娥皇孪生了后稷和台玺两个儿子。后稷生义均,就是[亻垂]。台玺生叔均,就是炎帝。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上面三段文字里面的几个字。

   后稷的“后”字:后,司之倒像也。有帝之实无帝之名,谓后。如后稷、后羿、夏后启等。所谓后稷之意不言自喻,他几可代帝俊之子帝鸿(jiang)称帝。

   “稷之孙曰叔均”的“孙”字,当是“侄”之误。因为《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说的很清楚了。叔均是台玺的儿子,也就是后稷的侄子。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的“大比”两字:“大”即是“达”。“比”即是“毗”。《诗.大雅》:“天之方懠,无所夸毗”。朱熹训:“夸,大也;毗,附也”。若“夸”训为“大”。《诗.大雅》这句也可以写作:“天之方懠,无所大比”。这与“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就一致了。但我还是倾向“毗”是毗邻之意。因为“毗”字会意为田挨着田。这样“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就可以写作“达赤阴是始为国”。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叔均)到达毗邻赤水的北面,在此建立了国家。

   我考证:赤国、赤阴、赤水(今印度河)皆是一地,在今印度河北岸,哈拉帕古城。就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昆仑墟。因炎帝建都于赤水之岸,亦称赤帝。昆仑墟作为众帝之都,从炎帝开始一直沿用至夏朝。周代《穆天子传》还称昆仑墟为黄帝宫。此事可参见《穆天子传》卷二:“□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和“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这也侧面说明了黄帝宫,就是昆仑墟,位于赤水(今印度河)之北,舂山之南。
   叔均姬姓,以火德天下,被尊为炎帝。“火德”一语,读者可以看看哈拉帕古城的红砖建筑,想一想:炎帝时赤水(印度河)两岸会有多少狼烟四起的砖窑。炎帝叔均居于西北,后迁居于此,娶赤国妻氏姜姓,其后裔皆姜姓。此后姜、姬两姓几乎垄断了周代以前的中国历史。

 黄帝也是姬姓,自然出于叔均。因其四世先祖均未在帝位,为人臣,所以《山海经》未记。正因如此:无论炎黄二氏皆言出于少典氏

 既然炎帝、黄帝俸先祖后稷与台玺是少典,那帝俊也自然是太典了。

 综上所述:依据《山海经》所考证:帝俊、太昊、伏羲、太典是同一个人。

 帝俊伏羲:风姓。名虙,帝号俊(夋、夔)。他生在西方,却称帝在东方。东方号太皞、太昊,即太阳神,图腾为鸟。西方号太典、大典。图腾为蛇。民间尊为羲皇,即伏羲。因此他是鸟图腾和蛇图腾的共同祖先。为论述方便,本章以下,我皆以帝俊尊之,不言太昊、伏羲、太典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伏羲八卦、炎帝《连山易》、黄帝《归藏》是怎样与《山海经》相互印证的。 

    一、伏羲八卦:卦含帝俊八子。

帝俊是我们最伟大的祖先。他翻开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最让帝俊引以为豪的,是他的诸多子孙。这些子孙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创了中华新时代。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衣食住行、劳作歌舞,都是在这个时代被发明的。那个时候,简直就是一个发明创造的盛世。然而这些发明创造,并没有全部记在帝俊头上,却都归功于他的子孙。这与把一切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三皇五帝的正史不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但其中有一些发明,是可以明确为帝俊所创,如伏羲八卦,结网以渔,造书契,置婚嫁,轮值称帝。

《山海经》说:“帝俊有子八人”。哪有那么凑巧的事情,帝俊创造了八卦就生了八个儿子。而是说:帝俊按八卦方位,给其中八个儿子分封了领地,并赐了姓。文中“有”字当做“侯”字解释,这个已在开篇时交代过了。此外,我通过对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译发现:哈拉帕印章文字的“侯”字,和甲骨文及古陶文的“有”字,字形几乎一模一样。这也可以作为帝俊封侯八子的直接证据。

今传伏羲八卦,多是后世演绎,皆成算命之术,不可信。帝俊初创八卦是具有鲜明政治目的。一是用于军事,二是推演天时,三知未来福祸。都是为统治服务的。因此,他把八个儿子分封到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留出中土空缺,不得八子擅入,一则可免手足相残,二则可御外族来犯。有胆敢入卦者,必遭帝俊八子合围。此卦至少到黄帝以前,起了极大作用。这期间既无外族来入侵,又无亲族相互残杀。帝俊对八卦的成功运用,甚至一直影响到1500年后的夏朝。这从哈拉帕文明遗址中也可以看出来,夏朝除了城防建设,出土的军事文物并不多。现在并没有较为可信的伏羲八卦存世。若要借鉴,只有炎帝的《连山易》八卦,应该与伏羲八卦最为接近。因为炎帝叔均是帝俊之孙,只隔台玺一世。

    按照《山海经》的记述:帝俊有三位妻子。分别是居于东南方崇拜鸟图腾的羲和;居于西北方崇拜牛羊图腾的常羲;居于西南方羲崇拜蛇图腾的娥皇。这三位妻子共生了八胎:帝鸿、禺号、三身(后稷、台玺)、晏龙、黑齿、中容、季厘、咸鸟,共计九人。但从《山海经》结构安排上来看:咸鸟未居卦位,因为咸鸟是在《海内经》里出现的。而伏羲八卦是环形的,其卦象与《海外经》和《大荒经》对应。事实上:帝俊的子孙也都记录在《海外经》和《大荒经》里面。读过《海外经》和《大荒经》的读者都知道:《海外经》和《大荒经》是叙述角度是环形的,就像八卦图形一样周而往复。这说明:《海外经》和《大荒经》是伏羲八卦和炎帝《连山易》卦象。

 而细观《海内经》,其卦象应该是黄帝《归藏》卦象。卦象驳杂,五行吞八卦。黄帝居于卦中,监制万国,调度八方。

依此我确定帝俊分封的八个儿子是:帝鸿、禺号、后稷、台玺、晏龙、黑齿、中容、季厘。

根据炎帝《连山易》和《山海经》复原出伏羲八卦卦象如下:

西北艮:少典台玺      母娥皇    姬    姓     蛇图腾

北方离:黑齿          母常羲    姜    姓     牛羊图腾

东北坤:中容          母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方震:晏龙(袭帝俊)母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南巽:少昊禺号      母羲和             鸟图腾

南方坎:季厘          母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西南兑:少典后稷      母娥皇    姚    姓     蛇图腾

西方乾:帝鸿          母羲和    销    姓     鸟图腾

   从复原的伏羲八卦结果上看:羲和之子占有五卦,常羲之子占有一卦;娥皇之子占有二卦。从卦象上来看:东方的鸟族占有绝对优势。这也侧面证明了“帝出乎震”。帝俊几乎是一生都生活在东方,与羲和育有众多子嗣。帝鸿、禺号、后稷、台玺、黑齿、司幽、季厘、中容为同父异母八兄弟。销、任、姚、姬、姜五姓皆源于风姓。

    二、炎帝《连山易》:卦含八山,炎帝世系及少昊、少典世系。

因为水书《连山易》说:“帝出于艮”,就是首卦位居西北。《山坟》说:《连山易》主要以伏羲八卦为解释对象的。《连山易》的八山: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又与伏羲八卦一一对应。《连山易》取象歌又为:“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阴;连山阳;藏山兵;叠山象”。那么,我们把伏羲八卦和《连山易》取象歌综合到一起,得到的就应该是完整的《连山易》卦象。

来让我们看看《连山易》与伏羲八卦有什么不同。

西北艮崇山君:炎帝叔均      祖娥皇    姬    姓   蛇图腾

北方离藏山兵:黑齿国        祖常羲    姜    姓 牛蛇图腾

东北坤伏山臣:中容国        祖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方震潜山阴:司幽国        祖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南巽兼山物:少昊淫梁      祖羲和    任    姓   鸟图腾

南方坎叠山象:季厘国        祖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西南兑列山民:少典义均      祖娥皇    姚    姓   蛇图腾

西方乾连山阳:炎帝叔均      祖娥皇    姬    姓   蛇图腾

根据《连山易》“帝出于艮”,居西北。炎帝叔均卦位崇山君;因叔均创《连山易》,故叔均还卦位连山阳。连山、崇山,《山海经》称“有双山”;正西连山阳对正东潜山阴,晏龙之子司幽国卦位潜山阴;叔均娶赤水姜氏之女听[讠夭],黑齿国卦位藏山兵。后世颛顼入此卦,史称“首戴干戈”,兵相;舜生于姚墟,耕于历山。历山就是列山。少典义均为列山民;象生于南方,季厘国卦位叠山象;东南少昊国为富庶之地,故少昊氏淫梁卦位兼山物;剩下东北方的中容国,卦位自然就是伏山臣。而且从《山海经》的记述也能看出:东北方向很早就臣服于炎帝了。后来黄帝命应龙杀夸父和蚩尤,就记述在《大荒东经》的东北方。参见《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当然,此时的黑齿国、中容国、司幽国、季厘国的国君都是和叔均、义均、淫梁齐辈的帝俊之孙了。    

   炎帝《连山易》中还深藏着炎黄世系、少昊世系、少典姚姓世系的历史。这些历史也都记述在《山海经》里面。

(一)、炎黄世系

《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大荒西经》:“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列出:

1、炎帝世系,即是少典姜姓世系:

帝俊-台玺-叔均-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

                                共工-后土-噎鸣-岁十有二

                                     后土-信  -夸父

                 -伯陵-鼓、延、殳

                 -灵恝-互人

2、黄帝世系,也是少典姬姓世系

帝俊-台玺-叔均-○○-○○-○○-○○-○○-轩辕-昌意-乾荒-颛顼-鲧-禹

(二)、少昊世系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穀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山海经.海外北经》:“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帝俊-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任挚

    -般

    -倍伐

    -儋耳

    -一目

(三)、少典姚姓世系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帝俊和娥皇孪生了后稷和台玺。后稷生义均,也叫朽[亻垂],姚姓。台玺生叔均,姬姓。

帝俊-后稷-

义均-○○-○○-○○-○○-○○-○○-○○-○○-○○-帝尧-丹朱

义均-○○-○○-○○-○○-○○-○○-○○-○○-○○-○○-帝舜

                                           帝舜-戏-摇民

    三、黄帝《归藏》:九宫破八卦,归藏五行。

《归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其实不然。《归藏》以坤为首卦,坤乃为地,为土,乃为黄帝土德之象。《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归藏》始创黄帝,沿用至夏、商。正因为如此,夏朝虽称帝在昆仑墟(今哈拉帕古城),却始终用事于中原河渭,即藏山之地。《归藏》虽已失传,但其卦象仍旧保留在《山海经》里面。

   姬姓轩辕的时候,六世炎帝术器的统治已经衰败,而世居西北的轩辕开始兴起。《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可见术器的统治已经不得人心。就如.系辞下》所说:“神农氏没,黄帝、、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文中“通其变”就是变换了卦象。

   黄帝通演了八卦,分析了天下形势,得出结论:此时想一统天下,还为时过早。必须要破解炎帝八卦之后,方能称帝。于是他的目光便落到位于八卦中心的巴人之地。《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前文说过,帝俊生子九人,封国八个。只有巴人的祖先咸鸟,没有封国。按此文记述:直至咸鸟的孙子后照的时候还称巴人。巴人因无卦位,便散居卦中。而巴国却出现在《海内经》里面,说明巴国是黄帝所封。这也正是黄帝“九宫破八卦,归藏五行”军事战略中的一步。

   在黄帝看来:炎帝八卦形如铁通,想要在外围突破,进入卦中,定遭其他众卦合围。假如在八卦中心再置一卦,情况就截然不同:无论从外围哪个方向进行攻击,都会坐收里应外合之效。

   如果破解了八卦,又在何方建立基地呢?黄帝选择的是黄河与渭水交汇之处,就是北方离卦黑齿国藏山。因为此处,背靠旷野,扼守河渭,退可归西北,进可雄视天下。不过此时的藏山尚在炎帝手中。如何使八卦变九宫,归藏五行。黄帝采取的是“归藏”之策。就是明公暗私,迂回夺取藏山。

   为此黄帝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步:昌意降居若水;玄嚣降居江水。与咸鸟结为姻亲,与鸟图腾的东夷人融合。此举意在:八卦变九宫。

   第二步:远交宗亲,诺以天下。以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称帝制度为前提,承诺姬、任、姚、姜,四姓,以八为始终,每姓两世,轮番称帝。此是外显内藏之术。

   本来黄帝是要伐姜,他怎么又诺以姜姓王天下?这就是黄帝的《归藏》精髓了。他当然不会邀当权的姜姓了,而是邀请那些在政治上没有话语权的姜姓族人,这是黄帝是分化炎帝集团的一项举措。如此一来,东南少昊氏任姓、西南朽[亻垂]后裔姚姓,以及一部分北方的姜姓族人,都会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势,任由黄帝斩杀蚩尤和夸父。不过黄帝提出的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的轮值帝制,在黄帝取得政权以后确有施行。比如:黄帝姬姓,乾荒姬姓。少昊挚任姓,颛顼代少昊而任姓。帝喾姬姓,帝挚姬姓。帝尧姚姓,帝舜姚姓。凡八世,虽姓氏不同,但因为黄帝《归藏》的成功运用,此三姓均尊黄帝为共祖。八世帝王,姬姓得四世。这是因为帝颛顼的出现,还有北方的姜姓不肯诚心归顺的结果。才致使姚姓的帝尧、帝舜,隔二世而王天下。或许还因为东夷尚未平定,必须有一个了解东夷民风的帝王来完成此项事业,因此姚姓放慢了称帝步伐。历史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出生在东夷的高阳氏颛顼和高辛氏帝喾。这也正是黄帝运用《归藏》卦象的结果。

   第三步:讨伐炎帝,武力夺权。

   按照《山海经。大荒北经》记“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炎帝和黄帝的矛盾并不是和平解决的。而是在杀死了,炎帝部族两个主战派人物:蚩尤与夸父之后才实现的。

   第四步:破卦归藏,大封天下。

对于黄帝封爵问题,《通典。职官。封爵》上有记载:“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这说明:黄帝破卦以后,把领土以一百里为单位,分割成若干小块,分封给领主。这些大大小小的领主就是诸侯。从此,由黄帝开启的异性分封制度,一直沿用到周朝灭亡,才渐渐隐去。

黄帝不仅分封万国,还大赐其姓,《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就是把大族化解成小族,以削弱家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可见黄帝的治国理念是分而治之。而帝俊、炎帝则不同,他们采取的是合而治之。所以炎帝《连山易》相对伏羲八卦的变化,只是卦位上宗主的变化。而黄帝的《归藏》的变化,是打破了八卦的集团建制,帝王归守于战略要地,将子孙归藏于万民之中,以监万国。

   黄帝的最大成功是:打破了以八卦宗主为垄断的政治体系,让更多人享有了话语权,因此出现了普天同庆,万国来朝的空前盛世。这也使他成为了万世景仰的人文之祖。

前文说过帝俊和炎帝的子孙,基本都记录在《海外经》和《大荒经》里面。《海外经》和《大荒经》各分东、西、南、北,凡四经,以环形的角度进行叙述,就像八卦图一样周而往复。而黄帝的子孙不仅是记录在《海内经》里面,而且还藏写在《海外经》、《大荒经》里面。《海内经》与《海外经》、《大荒经》的区别,在于它分东、西、南、北、中,凡五经,先叙述外围,再叙述中央,明显包含有五行理论。由此可见:黄帝的《归藏》是隐八卦与五行之中的。黄帝不仅把自己及其后人、族徽、帝冢,使用《海内经》五经来记述,而且还把他们分别藏于《海外经》和《大荒经》里面。并派出子孙司守四海,也就是《山海经》里面的四海神。而黄帝居于卦中,治民于无形之中,这也就是后世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治”。

根据以上分析:《海外经》和《大荒经》的基本框架成书于黄帝以前,其内容,一直“藏写”至夏、商。而《海内经》应该成书于黄帝以后,一直续写至夏、商。

    四、根据《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整理出的帝系如下:

   帝俊就是太昊伏羲,享年究竟多少?有说68年,有说115年,有说196年。

上古帝王享年百岁很多,现在的人大多不信。这也难怪,按现在人的平均年龄来比,确实不符常理。但如果回到上古帝王生活的历史环境,也许读者就会理解:上古人的寿命达到百岁以上不奇怪。其实上古时代,并不像历史书上讲的那样,物质生活条件匮乏,很多人都活不到30岁就死了。在5000-10000年前的上古时期,欧亚大陆曾出现过一段适合人类生存的温暖期,在《圣经》里叫伊甸园, 在《山海经》里叫沃之野、大穆之野、天穆之野。那时人类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山海经》有多处记载: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直到周朝,据《穆天子传》记载:天子一次畋猎还可以猎到几千只野兽,而且古人还有以血为饮,以乳浴足的风俗。这说明那个时代物质生活并不匮乏。

如果说人能活200岁,相信还没人见过。但说帝俊活68岁则太短,因为帝俊一生搞了那么多发明创造,没有时间是不行的。看看中国历史,凡是有作为的帝王均是高寿者,只有秦始皇是个例外。以此我认为:帝俊享年115岁之说可信。

1、帝鸿传一世

帝鸿就是帝江,帝俊之子,生在东南,称帝于西方,历一世。其后世子孙被称作浑敦氏。立国时间短暂,在帝位不会超过50年。

2、炎帝传八世

炎帝叔均,台玺之子,帝俊之孙。

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炎帝传八世,合五百

二十岁”。与《山海经》所记八世相合。《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次帝,次帝,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这里的“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就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奔水”极可能是“赤水”误写,因为“奔”与“赤”字型相近。“听”就是“听[讠夭]”。“临魁”就是“炎居”。“听”和“临魁”都是东音。而“听[讠夭]”和“炎居”都是西音。我在《古文字学术报告。亚布破译印章文字》中论述过这个问题。黄帝以前皆用西音,就是今天说的连绵词,帝喾以后正史使用东音,这从《山海经》帝王名字上可以看出来:帝喾以前使用的都是连绵词。如颛顼、节并、韩流、番禺等。帝喾以后使用的都是单字。如喾、尧、舜、禹、启等。因此我判定《山海经》是一本东、西音并用的古籍,现在人很难读懂。我在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时还发现:直至夏朝帝孔甲之前,夏朝还是东、西音并用。上文中的七世炎帝“承、明、直、克、榆罔”,就应该对应《山海经》里面的“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噎鸣、岁十有二”。到炎帝“岁十有二”的时候,炎帝集团大势已去,而他的族弟夸父和蚩尤不肯臣服,因此被黄帝斩杀。“岁十有二”这几个字看起来突兀,其实这是它们的读音。如果使用我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即夏朝文字)书写,其实它也是两个字的连绵词。一个是“岁”字,另一个是组合在一起的十二个竖线。

按《路史卷十三。炎帝纪下》:“炎帝柱:神农子也。七岁有圣徳,佐神农氏”。炎帝柱就是叔均。“柱”是东音,“叔均”是西音。我通过对夏朝东、西音的研究,得到的经验是:西音都是两字连绵词,切读成东音就成为一个单字。读者可以体会一下:“叔均”与“柱”,是不是皆有乌音。神农氏是指是《山海经》里面的后稷和台玺兄弟,也就是少典氏。“佐神农氏”就是《山海经》所说:“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4、少昊传八世

   《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黄帝一曰帝轩氏,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这里说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很显然是杜撰。言中又隐隐交代少昊氏帝宣是黄帝之后,我遍查古籍,未见有帝宣其人,这说明帝宣也是杜撰。不过少昊“传八世,五百岁”这句话靠谱。这与炎帝传八世520年,时间接近。因为少昊氏禺号和少典氏台玺都是帝俊的儿子,少典氏叔均,也就是炎帝,与少昊禺号之子任梁为族兄弟。这也就是说少昊氏和炎帝集团基本是同时兴起,而又同时被黄帝集团所灭。这与黄帝杀炎帝集团的蚩尤、夸父,和颛顼驱逐八世少昊挚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按炎帝叔均帝系排列,在《山海经》里面对少昊氏的记载,有一世禺号、二世任梁(与炎帝叔均同辈)、三世番禺、四世奚仲、五世吉光和八世少昊挚六人,尚有二世无稽可考。

   我认为:八世少昊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确定纪年的时间节点。因为颛顼、乾荒,夸父、蚩尤、岁十有二,都与他有过交集。

   少昊氏八传到挚、炎帝八传到岁十有二,根据《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颛顼为少昊挚的族子。那么颛顼就是九世,其父乾荒就是少典八世。以此可以推算出:昌意为七世,黄帝为六世。少昊挚之所以把颛顼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是因为他和颛顼的父亲乾荒是八世同宗的兄弟。并且把颛顼培养成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的首领。

5、黄帝传八世,至夏易姓

   黄帝轩辕是少典叔均,也就是炎帝六世孙 。因轩辕之上四世未在帝位,因此他们的名字无从稽考。

   黄帝时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黄帝长寿,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物特别多。包括术器、噎鸣、少昊挚、乾荒、应龙、夸父、蚩尤、岁十有二、左彻乃至颛顼。

黄帝元年,按《古本竹书纪年》推算:大致是公元前2402年。距今(2017年)4419年。

一世黄帝:姬姓。

   《古本竹书纪年》:“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一百年,帝陟”。按《史记》记述:黄帝肯定不是弱冠称帝的,因为他初称轩辕。黄帝的封号极可能是他的后人加封的。古代帝王登基是要在行过成人礼之后举行。成人礼也就是弱冠之礼。颛顼就是:“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如作为部落首领,世袭少典十五、六岁就可以了。因此黄帝按15岁为部落首领,执政100年去世,享年115岁。

因为黄帝77年帝乾荒出生,也就是说黄帝100年去世的时候:乾荒刚23岁。大孝三年,乾荒26岁本该袭帝位。但《古本竹书纪年》说:“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这分明是左彻装神弄鬼专权于朝野。致使26岁的乾荒不能即位。按古代风俗弱冠而娶,此时颛顼当6岁。辗转4年,就是颛顼10十岁的时候,乾荒可能遭受迫害,颛顼被送到少昊挚那里抚养。这样少昊挚就成了颛顼继父,颛顼由姬姓改为任姓。颛顼二十而登帝位,其实是代任姓而王天下的,这样就符合黄帝的《归藏》了。而且颛顼首戴干戈,也有其父乾荒卦相。上古乾荒的“乾”字,就是干戈的“干”字。

我们用黄帝纪年,梳理一下以上内容:

黄帝100年,乾荒23岁,颛顼3岁,黄帝去世;

黄帝103年,乾荒26岁,颛顼6岁,左彻专权;

黄帝107年,乾荒30岁,颛顼10岁,乾荒受害,少昊孺颛顼;

黄帝117年,颛顼20岁以武力击败左彻,夺回政权。此时距黄帝去世17年,左彻专权14年。

    二世乾荒:姬姓。

    乾荒:《三海经》里面叫韩流。其实“韩流”也读“乾荒”,它们的音部都是“干 ”。古音读“干 ”。“乾”是“干”的繁体写。读“干”。“干”字,在我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夏朝文字)中有这个字。“干”是上古一种叉形武器。“流”、“荒”,古音皆读“ ”,荒也。《说文解字》:“:芜也。从草声。一曰草淹地也“荒”去掉“草”字头,“ 流”便是水淹地也。现在民间形容满地是水,还在说“水”。这里的“”,上古写作“流流”。

乾荒有帝之名无之帝实,被左彻专权。因此《史记》没有记录,《古本竹书纪年》也没有纪年,只说:“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我认为:这句话可信。因为黄帝破解《连山易》八卦的第二步就是:远交宗亲,诺以天下。以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称帝制度为前提,承诺姬、任、姚、姜,四姓,以每姓两世,以八为始终,轮番称帝。因此姬姓必得两世方可易主。

    三世少昊挚:任姓。

    少昊挚,任姓。也称任挚。颛顼率兵击败左彻之后,就应该轮到任姓少昊挚称帝。可能这个时侯少昊挚也是信心满满。因为少昊氏传八世无登帝位者,而他是第一人。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世界的主宰其实并不是他,而还是他的族子颛顼。因此才有《古本竹书纪年》:“登帝位,有凤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和《山海经》:“弃其琴瑟”这样的记述。在少昊挚看来:族子颛顼的做法无异于是恩将仇报,是自己养了一只白眼狼。他才一怒弃其琴瑟,悲愤西去。

   少昊挚和帝乾荒一样,是有帝之名,无帝之实。因此《古本竹书纪年》只记其事,未记其年。

   四世颛顼:任姓。

   颛顼原是姬姓。因家庭变故,抑或是按黄帝《归藏》部署而投靠少昊,易姓任。由此可见颛顼君临天下是有其法理性的。虽然他逼走了少昊挚,但他还是任姓头人,代任姓而王天下,符合黄帝和宗族的约定。这又是黄帝《归藏》的一篇神来之笔。

   颛顼20岁登帝位。按《古本竹书纪年》:“七十八年,帝陟”。颛顼在位78年,享年98岁。

   五世帝喾:姬姓。

  《史记。五帝本记》说:“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这里说帝喾是颛顼族子。但据《山海经》:颛顼也是黄帝曾孙。那么帝喾就应该是颛顼族弟。我按《山海经》。

   《古本竹书纪年》:“六十三年,帝陟”。帝喾在位63年,享年不详。

   帝喾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始使用“东音”记史。这个问题在前面论述过。

   六世帝挚:姬姓。

帝挚:这个帝挚是姬挚,不是少昊任挚。《古本竹书纪年》对帝挚的记述只有一句:“帝子挚立,九年而废”。

   帝挚是帝喾之子。因其曾祖父玄嚣绛居江水,娶东夷女,与鸟族融合,和少昊挚有姻亲。帝喾为修好少昊,以少昊挚的名字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他这样做:一来是为了了却少昊挚不居帝位的遗憾。二来是向东夷人展示姬姓的姿态。就此事而论:他比族兄颛顼圆滑。其对东夷的统治是因地制宜的。

   帝挚在位9年,享年不详。

   七世帝尧:姚姓。

   尧、舜、鲧这三个人物,在《史记》里最为矛盾。《史记》说:尧是帝喾的儿子,帝挚的弟弟。而《古本竹书纪年》说:“帝尧陶唐氏。高辛氏衰,天下归之”。这明显不是一家人,而是取而代之的异姓。《史记》说:舜是颛顼七世孙。而颛顼本姓姬,后改姓任。而《古本竹书纪年》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有虞氏分明是姚姓,而舜又出生在姚墟。按《山海经》记载:帝俊之子后稷姚姓。后稷之弟台玺之子叔均姬姓。后稷和台玺为一祖二姓。后稷的儿子义均,也就是巧棰的后人皆是姚姓。台玺的儿子叔均,也就是炎帝直系后裔为姬姓,也就是后来的黄帝世系。《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少康中兴,也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明年,后缗生少康。既长,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将至仍,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少康姒姓,源于姬姓。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禹父为四世鲧,颛顼产伯鲧,颛顼本姓姬。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少康中兴是说:少康为了逃避追杀,跑回到同宗异姓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领思,把两个族内姚姓的女子嫁给他。而姒姓源于姬姓,姬姓与姚姓为一祖二姓。可见少康娶二姚也是族内婚。

   因此帝舜,有虞氏,姚姓。没有悬念。那么帝尧既然不是帝喾之子,那帝尧是什么姓氏?我认为也是姚姓。话题还是要回到黄帝破解《连山易》八卦的第二步,就是:远交宗亲,诺以天下。以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称帝制度为前提,承诺姬、任、姚、姜,四姓,以每姓两世,以八为始终,轮番称帝。因此姚姓必得两世而易主。那么帝舜是姚姓,只得一世。若帝尧也是姚姓,就正好是二世。我认为:姚就是尧,同音别字而已。

   尧和舜都是姚姓,是帝俊之子后稷的后裔。与姬姓同为少典氏。颛顼与帝喾皆为少典氏九世,《史记》说尧是帝姬挚的弟弟,应该说成是族弟更为恰当。帝姬挚与帝尧同为少典氏十世。这样《史记》说:“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通过阅读《古本竹书纪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颛顼和帝喾的社交圈基本都是东夷人,而尧、舜的社交圈基本都是西夷人。帝尧在位就有西方的渠搜氏、僬侥氏来朝。帝舜在位就有西王母来朝,息慎氏来朝。而颛顼、帝喾两朝皆无。这侧面说明:尧、舜皆是来自西方的人。此外从《古本竹书纪年》中尧的母亲庆都、舜母的亲握登名字上也能看出来:他们是夏朝西部人。因为“庆都”和“握登”明显是西音。按《古本竹书纪年》:黄帝的母亲附宝,和大禹的母亲修己也应该是夏朝西部人。因为“附宝”和“修己”也是西音。但“修己”切读为东音之后就则是“以”,就是“女以”,合体字便是“姒”(今以讹读为si,古音为yi),故大禹以“姒”为姓。而少昊的母亲女节和颛顼的母亲女枢,则是夏朝东部人。因为单字“节”与“枢”,都是东音。

   说起尧、舜,就不能不说鲧。鲧这个人物,可以说把夏朝以前的历史搅的混乱不堪。这个人物自颛顼时就登场,历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四朝,180多年,以至于他是哪个辈分上的人,都让人弄不清。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推算:颛顼30年产伯鲧,颛顼78年崩。伯鲧时年48岁。历经颛顼大孝3年,帝喾在位63年,帝喾大孝3年,帝挚在位9年,尧61年罢黜伯鲧,历四朝187年。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我推断:伯鲧应为帝颛顼后裔的世袭伯位。按《古本竹书纪年》:“禹立四十五年”。因禹与舜两人同时辅佐尧。而舜在位50年,禹又在位45年,那么禹最少也要比舜小45岁。据此估算伯鲧至少传四世。因伯鲧四世均不在帝位,故史书不记名氏。这种现象从《山海经》的记述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来:凡《山海经》中有名有姓者,非王即后。还可以根据《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这里的大费和大禹共事,就应该年龄相仿,而大费是颛顼五世外孙,而《史记。夏本纪》却说大禹是颛顼三世孙,二人共出一祖,却相差两世共朝,实属罕见之事。同为《史记》的《秦本纪》和《夏本纪》自相矛盾。因此我断定:大禹应该与大费同辈,是颛顼五世孙。

   据《古本竹书纪年》:“一百年,帝陟于陶”。帝尧在位100年,享年不详。

   八世帝舜:姚姓。

   据《古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五十年,帝陟”。帝舜在位50年,享年不详。

   自黄帝转卦《归藏》,历轩辕、乾荒、任挚、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共八世。黄帝把子孙归藏于天下,此时天下皆是姬姓后人。夏后氏兴起,归于藏山,占据中原,雄视天下。

    夏后氏

    一世帝禹:姒姓

 大禹,姒姓。古代对嫂子或长辈小妾的称呼为“姒”。由于《山海经》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在四世伯鲧被虞舜杀死之后,还有“鲧复生禹”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发生,极可能是四世伯鲧的弟弟或儿子在他死后,和他的小妾生了禹。所以禹以姒为姓。

子妻父妾可能是夏朝的一种风俗。《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可以确定为夏人后裔的南匈奴人,也有这种子妻父妾的风俗。昭君出塞就经历了这样的遭遇。按匈奴人的祖制:王昭君先后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以及他的长子复株累大单于和呼韩邪的长孙,共三任丈夫。

按《古本竹书纪年》:“禹立四十五年”。大禹在位45年,享年不祥。

   二世后启:姒姓。

   夏启:大禹之子。彻底废除帝俊及黄帝的“一昭一穆,一幽一明”轮值帝制。即后世所说的“禅让”。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开启了中国第一个集权统治的世袭王朝。按《古本竹书纪年》:“十六年,陟。”。启在位16年,享年不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帝俊、帝喾、帝舜的探讨—兼与李君鉴分析帝俊与祝融的关系
炎黄辨迷:黄帝轩辕
第114讲 上古人物的母族与妻族
三星堆鱼凫王朝是有虞氏扩张时期的产物
研究之三-《山海经》记载的人物与中国上古帝王的联系(一) - 天机网
[转载]《山海经》与三皇五帝时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