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门手艺“埋”了四十多年 今朝一鸣惊人

一辈子住在富顺山里的刘衍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市里举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上,成了“红人”。靠他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做出的牛皮鼓,虽然没有一个鲜亮的颜色,靠着原始色调,却引来了众人的围观。男女老少你敲敲,我拍拍,让他有些应接不暇。

其实,刘衍清的手艺在山里“埋”了四十多年,不久前才被“挖”了宝。近日,记者走近这项保持着鲜明原始特色的手工技艺传承人,近距离感受民间老艺人对传统手艺不懈的传承精神。

一面好鼓 声响还须工艺精

夏日午后的富顺县福善镇月形村,静谧安宁。64岁的刘衍清坐在屋门前,又开始了他的“小酒酒儿”——做牛皮鼓。

刘家院坝的栅栏被缓缓推开,刘衍清全然沉浸在手中的活儿里,院里来人也不曾发觉。他手握一把木槌,专心致志地加固着面前的大鼓,叮叮咚咚地敲打声听起来清脆又响亮。环顾四周,制作好的牛皮鼓,箍好的鼓圈,处理完毕的牛皮,钻鼓圈的机器等物件,占据了整个屋檐下的全部空间。

制鼓是一件细致活,给木板抛光,打磨每一张牛皮,箍鼓桶等,每一项都不能马虎大意。所以,刘衍清总是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手工活。

刘衍清介绍,只有把选料、制皮、制壳、定型、油漆等5个环节连在一起,才算完成整个鼓的制作过程。从工序上来说,有选木、锯板、烘干、刨腔、蒙面等30多道工序。在整个制鼓流程中,锯板最为麻烦,要将板材制成弧度相当的弧板,十分考验耐心和眼力。鼓身所用的木料一般选用杉木或者其他优质木料,形状自然弯形为宜。“我都是到山里取材,再自己锯成弯形的木条片。”

所谓牛皮鼓,关键部分在牛皮,因此,皮料的选择十分讲究。“要选用本地优质新鲜的水牛皮,外表的牛毛要有光泽、均匀、多而密,内层不可以有屠宰时造成的伤刀。”在刘衍清看来,首先要从选好的牛皮上,取下一定大小的圆形皮,然后在温开水里蘸一蘸,去乌屑留毛。“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观察性和技术性,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去屑留毛的效果,牛皮表层如果产生皱痕,就丧失了原有的价值。”

去屑留毛处理好的牛皮,需要使用专用工具修削均匀,有目的地把中央部分留厚,这个环节最考功力。因为牛皮很硬,用刀时全身都得使劲,而且要极为小心,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刮穿牛皮,用力不足赘肉刮不干净,影响鼓的音质。

“削好的皮还要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用冷水泡大概12个小时后,再用专门的工具整均匀。”刘衍清后面要做的是,在皮的边缘钻孔,以便让绳子穿孔,把皮固定在鼓壳上,再用竹钉把固定好的牛皮钉在鼓壳上,继续放在阳光下晒干。晒干后取下钉上的竹钉,将牛皮取出,放于光线明亮的地方,停放4个月以上。最后,把牛皮用冷水浸过,用绳子把牛皮固定在鼓壳上,又用专用工具将牛皮拉力扩张成形。这样,整个制皮的过程才算完成。

“绷得越紧,音量越高!”鼓身基本成型后,绷鼓皮的环节很关键。刘衍清一边用自制的木槌紧鼓,一边介绍繁复的流程——首先要依据鼓的尺寸大小,把木料统一做成弧状,再把这些弧状的木料用胶粘在一起,接下来要依据鼓面大小裁剪牛皮,做成鼓皮。第三步就是把鼓皮蒙在鼓身上,敲击鼓面、调节鼓音,把鼓皮用竹钉固定在鼓身上,完成蒙鼓和调音。

一次探访 深山老汉意外“亮手艺”

就是这样一项工序极其繁杂的技艺,在刘氏家族已经传承了六代。

在我市最近举行的“新时代,新传承,新生活”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上,刘衍清带着他的祖传技艺来到了市民中间。第一次在这么多人围观下展示手艺,他显得有些腼腆。

殊不知,要不是外来人一次偶然的探访,憨厚老实的刘老汉或许很难有在外界“亮手艺”的机会。

“深山中还有宝贝!”2017年底,福善镇文化站工作者一行深入民间走访时,发现了这一蕴藏在民间的“宝贝”。文化站紧急将刘氏家族的牛皮鼓制作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全面收集整理资料。目前正积极申报县、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此间,文化站站长朱世明一行走访调查了解到,福善牛皮鼓制作技艺早在清朝时期就已在当地广为流传。在古代,敲击牛皮鼓常用于鼓舞士兵作战,也更多地在宴会上伴奏助兴,成为音乐文化的一支代表。后来,在各种婚丧嫁娶的场合,牛皮鼓被广泛应用,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衍清所居住的月形村是富顺偏远的小山村,这里与宜宾市交界,距富顺县城39公里,三面环山。当地民间手工匠人受传统工艺的启发,利用生活生产的水牛皮,加上传统皮鼓制作手艺,通过摸索钻研,成功制作出特色鲜明的福善牛皮鼓,并一直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毫无疑问,就历史文化价值而言,保护福善牛皮鼓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记者了解到,由于手工制鼓技艺掌握难度大,再加上现在增收门路多,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辈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技艺,这种变化导致牛皮鼓制作技艺的衰退。

“手工牛皮鼓产量低,用途大不如从前,是否该被淘汰?”在当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上,有市民提出这样的质疑声。

在场的多位文化工作者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手工制鼓并不能与机器制鼓相等同,福善牛皮鼓至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原始手工技艺特征,它为我们呈现出古老乐器的制作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牛皮鼓制鼓技艺还包含了老艺人的精神传承,他们不怕脏不怕苦,是现代年轻人的榜样。这一技艺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我从20岁开始学(做鼓),到现在已经44年。”谈及初学时的感受,刘衍清仍腼腆地说“很难”。万事开头难,但他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每年做二三十个,老刘手中做了不下500个。这项技艺在刘氏家族中得到很好传承与发展。现在,刘衍清是该项目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因为现代工艺和当代科技的冲击,愿意从事牛皮鼓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上生产成本和工作效益的影响,致使该项目越来越濒临失传,亟待有关部门及时抢救保护。

如今,老刘一边务农,一边做鼓。规模虽小,但小有市场,在自贡、宜宾、泸州均有购买者。成为在副业中传承非遗的典型一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百年声不绝——黎城范家庄村刘氏老鼓手工技艺
【走近“非遗”】牛皮鼓制作技艺: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技术活
用生命对抗时间,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
陕西杨凌 | 西北锣鼓制作第一村
篆刻世家 方寸技艺的百年传承
梁新武——让木起舞 雕刻神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