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尹建莉:让孩子干家务赚零花钱,请赶快停止这样做(说说“钱”这个事儿)

尹建莉 心泉成长

金钱观是一个人价值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视钱财如粪土,盲目拜金都不是应该有的价值取向。钱本身是一件中立的物品,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舒适的享受,还是套在头上的枷锁,它让你成为生活的主人,还是被它所奴役,取决于我们对钱的认识。

在钱这个问题上,大人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家长爱财如命,希望培养一个在钱财上慷慨大方的孩子,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如何恰当地鼓励孩子赚钱,让孩子品味赚钱的乐趣,并借此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本文值得参考。

……………正文分割线……………

财富观是人生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对待金钱,往往是一个人如何对待人生的外显表现。现在人们提倡要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我觉得最重要的理财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用1元钱赚到10元钱,而是让他们知道,钱的本质是什么,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我们对钱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

我女儿圆圆像很多孩子一样,从小也表现出对钱的喜好,尤其3岁左右,对钱的兴趣最浓,占有欲表露得毫不遮掩。

有一次,我假期带她回我母亲家,给了母亲一些钱,圆圆看到了,阻拦着不让给,我没理她,让母亲把钱收起来。过了两天,我带圆圆去一个小店买酱油、醋等几样东西,花了一张100元面值的钱,店家找我一张50元大钞和一些零钱。当我把零钱往零钱包里放时,圆圆指着那好多张零钱对我说:“妈妈,这些给姥姥吧。”然后又指着那张50元说:“这张不要给姥姥。”我既吃惊又好笑,这么点儿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一张比那几张钱更值钱,真是天赋啊!

她非常爱吃糖,有一天她姥姥逗她说:“这么爱吃糖,长大找个卖糖的人结婚吧,天天能吃到糖。”圆圆想想说:“不,我要找个卖钱的人结婚。”全家人被她的话惊到,笑叹这小小的人儿对钱还真有感觉。

爱钱是人的天性,所以我绝不做反天性的事,我要满足她的天性。

从圆圆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每月给她固定的零花钱,3元到5元,圆圆管这笔定时发放的钱叫“工资”。我给圆圆的这个数额现在看有些低,不过依当时的消费水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还是合适的,因为她的零花钱仅限于买校门口小摊上那些“没用”的东西,如小贴画、小卡片等。数额及开销内容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制定的,双方都很乐于接受。圆圆很在乎这笔收入,每个月都能清楚地记得哪天该“发工资”了,到时就会提醒我们。

这个零花钱我完全允许她自己支配,很少过问。只提了一条要求:不许买垃圾食品。

圆圆偶尔想买什么东西,存的工资又不够,我就让她从下个月的工资中提前预支;如果她实在超支得比较多,我会额外给一些,额外部分戏称为“发奖金”。总之,在花钱方面,我首先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和宽容,从不斤斤计较。她买了什么、没花完的钱是否攒起来,我不过问。

我不要求圆圆一定把钱花得正确,她有时会买回很差劲的小玩意儿或被小贩骗了,我也不批评,一笑了之,最多把我的相关购物经验给她讲一讲。我相信她这次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发现钱白花了,下次才能学会如何选择。经历过决策失误,才能在以后的决策中变得精明。

圆圆上初中时,工资大约涨到10元钱,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不在意这点钱了,开始经常忘记讨要薪水,只是在需要钱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月工资还没发。我不记得这个工资游戏是到什么时间结束的,似乎上高中后再没发过。当然,圆圆并不会因为没有工资而变得手头拮据。虽然当时我们经济条件很普通,但只要她提出需要买什么,我们会尽量满足她的需求,很少拒绝。极偶然的情况下,如果什么东西有些贵,或特别不应该买,我们也会说出来,孩子一般也能理解。

我当时这样做,并不是非常明确地要对她进行所谓的“理财教育”,应该说只是出于母爱和天性。圆圆一般不会提出超过我们消费能力的要求,这一方面因为家庭财务对孩子从来都是公开的,而且父母已为她做出了榜样,所以圆圆自然知道哪些东西在可以消费的范围,哪些不在。另一方面,一直以来,父母在花钱上从不对她苛刻,她从来不需要动用任何心计和父母较劲,心态反而极为单纯,没学会贪婪和算计。

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

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会说,孩子需要什么,跟家长说就行了,需要买的,自然会给他钱,不需要就不给——这样的做法,目标虽好,结果却可能让家长失望。因为这种控制本身已表达了不信任,且已剥夺了孩子消费方面的自由选择,且表现得很苛刻,所以对孩子金钱观的养成并无好处。童年时在金钱方面严重匮乏的人,反而容易成为成年后在金钱方面斤斤计较的人,过分吝啬或过分贪婪,缺少平常心。

还有一些家长是不直接给孩子零花钱,担心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心理,通过让孩子干家务来赚取零花钱。这一点是近些年从西方国家学来的,并且很流行,这种做法我也不赞成。原因是“家”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场所,它不是市场,不是单位,不是圈子,“感情”是家人的凝结剂和润滑剂,是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如果孩子做点家务就付钱,可能隐藏着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把亲情关系降低到商业关系,把亲人间的互助处理成利益交换。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且会削弱儿女和父母的感情。中国人一直讲究孝敬父母,追求家庭气氛的温暖。而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什么被人称作老年人的地狱,许多老人有儿有女,却在孤寂中死去,我认为这和他们早早把市场法则引入家庭生活有关,文化总是有它的因果关系的。

二是容易培养唯利是图的心理。我的一个亲戚,他曾一度对孩子实行以劳计酬的政策,规定洗一次碗多少钱,擦一次地多少钱,洗一次衣服多少钱。到最后他发现,孩子干什么都要问有没有钱,哪怕是很简单地扔一次垃圾,也要问这个给多少钱。孩子按劳取酬的习惯确实培养出来了,但唯利是图的心理也开始露出苗头。

三是会导致儿童对劳动产生负面认识。儿童本身是喜欢劳动的,如果因为孩子干了一点活,就要付他报酬,这其实暗示了劳动是件苦差事;而且,孩子的天性愿意讨家长的喜欢,如果他的劳动给父母带来了快乐,孩子内心是比得到钱还快乐的,这种快乐,更会刺激他对劳动的热爱。而付钱既消解劳动的价值和快乐,也消解他为父母做事的兴趣。

事实上,并不是西方人都赞成孩子干家务付报酬的行为,美国名师雷夫老师认为:“小孩子做家务事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我认为,孩子身上一切应该培养的好品格都不可以用钱去购买,凡能用钱买到的,都不叫教育,都是暂时的成果,无法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品格和习惯。

比如有的家长用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孩子考好了就用钱奖励,或是规定考到多少分给多少钱。这些做法从短时期来看可能有效,从长远的培养目标来看,则只能造成消解。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位母亲为促使其上小学的孩子好好学习,按成绩划定了奖金标准,考得越高奖得越多,所以孩子写了篇文章《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我很担心,假如这一做法一直持续下去,恐怕孩子的学习动力会越来越弱,生财之道也越走越窄了,而且整个的价值观也会遭到扭曲。

家长如果认为花钱可以买到孩子的劳动好品格、学习好习惯,事实上你最直接的诉求就是:钱是万能的。那么孩子就会接受这个观念,他以后就可能花钱买友谊,花钱买事业,花钱买爱情……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他的一切事务都和金钱方面的奖惩挂钩,那么他在未来很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处理成金钱关系。

可以鼓励孩子适当赚钱

避免培养儿童过分看重钱的意识,并不影响孩子将来赚钱意识的形成。犹如不去训练孩子和异性交往,并不影响他长大懂得爱情一样。但如果在生活中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赚钱的乐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比如,偶尔孩子想买一件家长原本不打算给他买的东西,这种额外消费,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不妨鼓励孩子自己赚钱来买。

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逛街,在一个礼品店里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洋娃娃,她非常喜欢。但那个娃娃太贵了,一百多元,大约要花去我当时月薪的十分之一。尽管我当时收入还算不错,但这个娃娃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消费预期。所以我们犹豫了一会儿,考虑家中的各种娃娃已经不少,就把娃娃放回去了。临出门时,店家说因为太贵,进货时只进了一个,不买就没有了。我能看出圆圆在那一瞬间的沮丧,很心疼她。

回到家后,我跟圆圆商量,她可以通过自己赚钱来买那个娃娃,帮父母洗碗,洗一次赚2元钱,只要赚够50元就行,其余的由妈妈分担。圆圆很愿意接受这个条件,她以前没洗过碗,这正好是个学习做家务的机会。

一个小学生洗25次碗,这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先给圆圆示范,接下来又经常鼓励她,当然,她哪天不想洗,也不勉强。圆圆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赚够了50元。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担心那个娃娃被别人买走,我告诉她不会的,让她放心。其实,这也是我的担心,一个洋娃娃,这时对于孩子来说,已不仅仅是个玩具,而是一项近期事业,我不能让孩子失望。

所以我在和圆圆达好洗碗协议后,很快找个时间,不辞辛苦地专门花半天时间,乘公交车去买回了那个娃娃,悄悄放起来。到圆圆第25次把碗洗好后,我立即拿出了那个娃娃,圆圆非常意外,高兴极了。

虽然当时圆圆体会的只是得到洋娃娃的愉快,但我相信,通过这件事,有些东西已开始进入她的感觉了,那就是,有付出就有收获,坚持就是胜利。

像我这样偶尔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从父母这里简单学习一下赚钱,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但如果孩子到外面赚了别人的钱,有的家长就会非常不安。有位父亲讲了他9岁的儿子仔仔这样一件事。

仔仔学校组织同学们远足,两位女生走得很累,想找人替她们背书包,就问仔仔愿不愿意替她们背,两个书包共付他5元钱。仔仔想赚这个钱,但觉得5元钱太少,讨价还价,要每个5元钱,商量后成交,仔仔就接过两个书包,一共背三个书包走了约4公里,赚到10元钱。晚上回家后,仔仔兴冲冲地对爸爸说:“我今天挣钱了!”这位父亲为此有些不安,觉得孩子不应该赚同学的钱,但又不知如何跟孩子讲。

遇到这类事情,家长一定要把事情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不要简单地判定好或不好。就这件事来说,我认为没什么不好。书包是女同学主动要求他帮忙背的,孩子通过正常谈判,做了一桩公平交易,每个人有付出有得到,各得其乐。这是孩子们间的一桩正常交易,是他们社会化进程中一次小小的尝试。其性质,和我们自己没时间或不愿意收拾屋子,请个小时工来做家务是一样的。

假如这件事的细节有所变动,是小男孩主动要求给女孩背书包,并提出收费要求,或是女孩要求男孩子帮忙而并没有说要付钱,男孩却提出收费,有钱才帮忙,这是不对的,家长应教导孩子学会关爱同学,告诉孩子要以助人为乐,不要以赚钱为乐。当然,如果孩子自愿帮助同学,不要钱,那是值得赞赏的,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教育就在细节中,家长面对孩子时,思维不要粗糙,要细腻,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委屈孩子,又要让孩子学会面对一件事时如何思考和判断。

培养一个友爱而不唯利是图的孩子,这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主要教材是家长。如果家长知道哪些钱该赚,哪些钱不该赚,且乐于助人、不见钱眼开,孩子也不会成为那样的人。杰出的商业头脑和良好的品行并不冲突,穷困潦倒者并不见得高尚。让孩子学会光明正大地赚钱,健康得体地花钱,就是好的。家长的价值观,会以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气息弥散出来,充满你和孩子的世界,慢慢对孩子形成深刻的影响。

孩子乱花钱怎么办

不过,有的孩子表现得似乎确实有问题。从我收到的邮件来看,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孩子乱花钱,见什么买什么;二是偷偷从家里拿钱。

乱花钱这个问题,首先请家长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太爱花钱,给孩子做了坏榜样?另外,是不是总是被孩子的情绪绑架,本来不该买的东西,孩子一哭闹,没办法,就给买了?如果家长的言和行是混乱的,孩子的思维就会乱套。

我的观点是,首先要评价一下自己的消费态度,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另外,平时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说明情况,如果孩子不听,耍赖,家长也切不可通过先讲道理后打骂来阻止,或一边生气一边掏钱。遇到孩子乱买东西的情况,可以参考一下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到的圆圆小时候我对付她乱买东西的办法,一两次就可以治愈。这个方法的成败要点有两个:第一,家长要有始终如一的消费观,孩子内心才能不混乱;第二,不被孩子的纠缠弄得发脾气,始终态度平和,一发脾气,方法就失效了。

如果孩子年龄已比较大,上中学或大学了,经常提出和父母收入不匹配的消费要求,并且不依不饶,这种情况应该有较深的根源。“乱花钱”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是孩子内心空虚且不自信,以及对父母的不体谅。这种心理问题的来源,和父母一直以来对孩子的严厉管制或不尊重、关爱不足有关。

自卑感需要消弭,物质的堆积能带来心理暂时的满足,但它持续的时间很短,一旦意识到自己身上不再有别人艳羡的资本时,就会去寻找新的吸引点,于是再去花钱。缺乏父母关爱或尊重的孩子,也不会把体谅送给父母。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钱人的孩子会乱花钱,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基础是一样的。这种情况,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监督孩子花钱,而是如何让孩子内心自信,感觉有爱。这已是另一个话题,在其他篇章谈及。

至于有些孩子偷钱的事,这原本不是个大事,但一定要处理得当,否则会演变为一个道德问题或心理问题。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过偷偷拿家长钱的经历,这和他偷偷多吃一块糖或打碎一个东西而不告诉家长一样,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幼稚年龄阶段的正常现象。如果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是正常的,孩子的心理发育是正常的,即使这些“坏行为”没有被家长发现,也会自愈。

当然,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偷偷拿钱,不要假装不知道,除了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这件事,在钱的使用上和孩子达成共识,还要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进行积极的修订。

有些家长在金钱上对孩子管得非常严,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会对孩子说:“你想买什么跟我说,只要合理,我都给钱。”这个规定看起来碗大汤宽没问题,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长来判断的,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而且孩子有时会有些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跟你说,比如某个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过生日,孩子想送一个小礼物,如果他手里有一些零花钱,就不会为难。

对孩子控制太严,显而易见的潜台词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会让孩子变坏,相反,家长看管得越紧,孩子越容易找机会偷钱。如果你的孩子之所以没偷钱,仅仅是因为你把钱看管得紧,不让他有机会拿到,你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至少失败了一半。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费上和父母取得共识,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没有一个孩子天性喜欢干偷偷摸摸的事。

细节也很重要,可体现信任或不信任。在给孩子钱时,最好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到抽屉或父母的钱包里取出需要的钱数,不要检查,也不要用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钱。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诚实是本性,说谎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决问题,他是不需要再动用技巧去解决的。

另外,家庭收入要对孩子透明。并非一定得让孩子知道存折上的具体数额,而是要坦然让孩子知道家中的财务状况。至于具体数额让孩子知晓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家长自己。注意要提醒孩子,家庭财产数额是隐私,不可以讲给外人。孩子往往乐于和父母共同知道一桩自家的“秘密”,这样他有主人公感觉,觉得被尊重。

无论如何,切不可用谎言来欺骗孩子。我认识一位家长,她丈夫月薪1万元,但她为了防止上中学的孩子乱花钱,就对孩子说爸爸每月只赚3000元。本来房贷都还完了,却对孩子说还有20万元的房贷。这样的谎话说得再天衣无缝,孩子也能慢慢察觉出来。所以当她向我倾诉,说她的孩子说谎、偷父母的钱出去乱花,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一个人之所以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多半是因为偶尔的过失被错误处理,一直有负面能量不断输送给他。比如,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监督得很严,控制得很紧,一发现孩子偷钱,立即定性为“偷”,鄙视孩子,把孩子暴打一顿,警告,并开始像监督小偷一样监督孩子,一旦发现又有偷钱行为,不但暴打,而且去学校告诉老师,让老师做工作,或是吓唬孩子,要把他交到警察那里……这样折腾下来,孩子离小偷的身份就越来越近了。没有人天生是堕落的,只有环境一直在营造一个小偷,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小偷

对人性的不信任,可能是家长自我心理的一种投射,反映的是家长自身的问题。所以需要家长多反思自己。真正的教育准备是完善自己,在财富教育方面也一样,不但要求家长有好的教育理念,还需要有好的财富观。

拜金和吝啬都是畸形的金钱观

媒体上看到千万富豪搞大型征婚活动,有5万女子应征。想象那场面也许热闹,但征婚者和应征者的财富高度及精神高度都已经大约标出来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品位,什么是自尊。这些值得每个人想一下,也值得家长和孩子探讨。

严重的拜金是一种不幸,一个人的内心给了金钱太多的位置,就没有容纳幸福和高贵的余地了。拜金可能让一个人拥有更多的钱,但不会让他幸福感更多,也不会让他走得更远。

事实上没有一位家长会故意教自己的孩子拜金,但在具体的教育中,却并非人人都有这样的警惕。

我听到一位有钱的家长这样教训他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能跟你比吗?他们有钱出国旅游,有钱买这么多书吗?你爸你妈有能力让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却不珍惜!”他表面上在教育孩子,语气中却充满了对财富的崇拜和沾沾自喜。这样的思想工作,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能让孩子学会用钱去摆平一切。

许多教育上的失误,常常来源于家长的无心之过。拜金教育并非全发生在“富家长”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在“穷家长”身上。在后一种家长身上,最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过分强调节俭。

浪费从古至今都不是个好习惯,任何时候都应该教育孩子懂得节俭。但凡事过犹不及,家长如果用节俭消解一切开销的价值和意义,无意中也是把钱奉为圣物,这也会导致孩子形成另一种拜金心理——吝啬鬼心理。

有一位妈妈,出生在农村,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自己平时很节俭,从不买华而不实的东西。她有一个9岁的儿子,在妈妈过生日这天,孩子想到妈妈从来没有收到过别人送的花,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花几元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三朵康乃馨。

当孩子把花送到妈妈面前时,没想到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她对孩子说:你给妈妈买礼物我很高兴,可是我们以前说过的,你花钱需要提前跟爸爸妈妈说,而今天你却没有告诉我们。再说,妈妈觉得买花不太实惠,它很快就会枯萎,你要是送些其他的给我,我也一样会喜欢的。

孩子一下子哭了,他说:“妈妈,我是想给你一个惊喜,所以不能提前跟你商量。虽然花会枯萎,可是心里会记下这个快乐的。”这位家长事后感到很不安,她隐约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不该有那样一种反应。但她还是担心如果自己纵容孩子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孩子会不会慢慢学会乱花钱,以后是不是会形成一种攀比心理?

我的答案是:不会的,只要家长不乱花钱,没有攀比心,孩子就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这一点前面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我更想对这位家长说的是,这世上有比钱更值钱的东西。孩子说得多好,“虽然花会枯萎,可是心里会记下这个快乐的”。一味地节俭,培养一个毫无情趣的守财奴,这是你希望的结果吗?

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后,贫穷与富有就是一种心态了。那些因贪污送命的官员、抢劫者、炒股跳楼的等,所有栽倒在金钱上的人,骨子里都是极端的拜金者,所以在金钱面前特别容易糊涂,不知钱是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他们把钱当成终极目的,钱也就终结了他们。这些悲剧,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有关财富的教育一定是有关系的。

家长想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财富观,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财富逻辑。从古到今,爱情和金钱是最令人纠结的两样东西,是天使也是魔鬼,是至爱也是最恨。所以围绕这两件事产生了许多逻辑困境。

比如有的人在外面聊天时大骂有钱人,回家进门第一件事,是给案上供奉的财神烧一炷香,求神仙让自己发财。

有一次我在商场一个卖运动鞋的地方坐下来歇脚,遇到一位妈妈和孩子也来这里买鞋。孩子大约十三四岁,他看好一双名牌运动鞋,很想买的样子。妈妈口气有些不悦地问孩子:“这么贵,你想买吗?”肯定是妈妈的口气把孩子吓住了,孩子犹疑一下,说太贵了,不买了,把鞋放回去。妈妈立即表现出满意的神情,对孩子说:“你知道贵,我就给你买!”

我还知道有位妈妈,她经常带孩子去买东西,孩子想要什么,妈妈一般都会同意。只是,有时孩子想学妈妈的样子,亲自拿钱去结账,这个事妈妈却绝不同意,不让孩子的手碰到钱。她解释说这是要防止小孩子学会花钱,担心他以后养成爱钱、爱花钱的习惯。

类似种种,都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既过分高估钱的地位和影响,又视其为卑劣之物。矛盾心理产生矛盾言行,孩子的意识就被搞乱了。如果家长自己在钱的问题上想明白了,言行自然就会到位,也自然会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写这篇文章时,恰巧在网上看到几句话,感觉说得很有意思,“口袋没钱,心里没钱,轻松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有钱,劳累一辈子;口袋没钱,心里有钱,痛苦一辈子;口袋有钱,心里没钱,快乐一辈子。”

看来,钱这个事,实在是个小事,又实在是个大事。

最后,有一种特别的情况提醒家长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平时在花钱方面很正常,某个阶段突然不停地找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甚至偷钱,而他的钱花到哪里又十分可疑,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他结交了坏朋友或遭到勒索。这种情况在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家长要细心观察,不要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以免孩子遇到困难不敢跟父母说,独自承受痛苦。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给孩子的零花钱,竟然隐藏这么多“坑”!
太有智慧了!发现孩子偷钱,这位爸爸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孩子偷钱后,妈妈的这个做法让孩子感激一辈子!
孩子偷钱后, 妈妈的这个做法让孩子感激一辈子!
孩子“偷拿”家里钱?了解孩子行为后,这才是家长的正确处理方式
“偷钱”的孩子揍不揍?第一次发现后,这几句话或许能帮孩子改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