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璟为官之道


 
摘要:宋璟是唐朝著名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刚直、清正廉洁、体恤百姓、依法办事,对唐初“开元盛世”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为官之道对今天  吏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唐代宋璟;为官之道;借鉴作用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4658(2010)01 - 0031 - 03

        宋璟(663 ~ 737),字广平,邢州南和人,唐朝著名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一生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丞相等职。在他的官宦生涯中,虽历尽坎坷,但终不移报国之心,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史家曾有“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
宋,它人莫得比焉”之誉。
        以人为本
        宋璟为官期间,坚持以人为本的从政理念,处处为百姓着想,事事体恤百姓疾苦,实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表现出了高尚的为官品质,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神龙元年(705),宋璟升任吏部侍郎兼谏议大夫、内供奉,后改任黄门侍郎。“时武三思恃宠执权,尝请托于璟”,但是宋璟多次警告他不要干涉朝政,因而得罪武三思,被贬到贝州当刺史。而当时的贝州是武三思的封邑,“时河北频遭水潦,百姓饥馁”,武三思不顾水患灾情和颗粒无收的现状,不管百姓的死活,遣人到贝州强征其在贝州封户租税,宋璟抵制武三思家奴和爪牙的横征暴敛,拒不交纳赋税,使贝州人民避免了一次人为的灾难,保护住了百姓的利益。武三思恼羞成怒,上书中宗诬陷宋璟,遂使他终中宗之世,一直出任外官,先后调任杭州、相州刺史。但宋璟每到一处,竭尽全力为百姓办好事,“在官清严,人吏莫有犯者”,深受民众的拥护。
        开元三年(715),宋璟任广州都督。在广州都督期间,他看到当地百姓,“以竹茅茨屋,多火”,于是就教导百姓烧制砖瓦,改造店肆,使火灾大为减少,彻底改善了当地百姓几千年草棚茅舍的贫苦生活,广州百姓“人皆怀惠,立颂以纪其政。”开元六年(718) 正月,广州吏民请求为宰相宋璟立“遗爱碑”,颂扬他勤政爱民的功德。宋璟听说后坚决反对,便上奏唐玄宗说:“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玄宗下诏禁止,从此之后各州县皆不敢立碑颂德。这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爱百姓的风尚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只有土地占有和使用合理,农业才能发展,农民才能安定生活,社会才能稳定和谐。自唐朝长安(701 ~ 704) 以来,武则天大兴佛教,不仅佛寺占有大量土地,而且朝廷还划拨悲田,即佛寺专门用于救济饥民的土地,政府专门派人管理这些田产。管理这些悲田的人员大都招来一些无户籍的人耕种,他们打着行善济贫的旗号,偷漏国家租赋,从中坐收渔利,还趁机兼并农民的土地,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开元五年(717) 十一月,他上书玄宗说设置悲田的初衷是“国家矜孤恤贫,敬老养病”,而现在是“今遂聚无名之人著收礼之使,是恐逃逋为薮,隐没成奸,”请求废除悲田,把那些无户籍的人遣送回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百姓的土地问题,稳定百姓的生活,减轻百姓的负担,巩固民心,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他为国分忧、体恤民众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宋璟从政期间,协助皇帝推行了一系列强国安民的经济政策,把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推向了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一是蠲免租赋。宋璟关心民众疾苦,特别是当农民遇到灾荒之后就可以酌情减免一年、半年或来年的的租赋。二是鼓励男耕女桑。养民之道,必以耕为本,辅以之织,使耕织并举,粟帛兼顾。所以要求地方官员,既要不失农时,又要不妨农事,支持农业生产,增加政府和农民收入。三是兴修水利。因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这样,才能扩
大灌溉面积,促进农作物的增产丰收。四是限制佛教势力。不允许新建佛寺,强制僧尼还俗,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由于实行发展安民措施,使唐朝开元时期出现了兴旺的景象,“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息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东纳河北诸道租庸,充满左藏。财宝山积,不可胜计。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赍粮。”虽有溢美之词,但还是可信合理的。
        因此,宋璟心里始终装有社稷百姓,能够自觉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的苦难,办实事以巩固民心,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既稳定了人心,又发展了经济,赢得了广大劳动人的尊敬和爱戴,当时被称为“有脚阳春”。意思是说只要是宋璟所到之处,就会带来和煦的阳光,就会春光明媚,温暖如春。
        秉公执法
        宋璟居官耿介,执法严明,不惮权贵。他认为治国安邦必须依法治国,作为官吏必须秉公执法,因此他处处维护法律的尊严,时时劝谏皇帝依法办事,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而避免了随意性,保证了法律的顺利实施,巩固了皇权,实现了统治的稳定。
        长安四年(704) 十二月,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请星相家李弘泰为他占卜吉凶,涉嫌谋反,被人告发。宋璟奏请武则天严加惩处,武则天打圆场道,这事他本人已经给我说了,就不必再追究了。宋璟说:“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武则天哪里肯把自己的五郎下狱呢? 不禁面露不悦之色,后来在宋璟的一再坚持下,才不得不把张易之送御史台查办,但很快就又颁敕特赦。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张易之向宋璟登门谢罪,宋璟坚决不见,对左右说:“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意思是说我和他并没有私怨,只不过公事公办,要是私下作了结,国家的法典还有什么用处? 可见,宋璟秉公办案,执法如山,使百官感到震惊,也得到了百官的称颂和敬仰。
        开元七年(719)四月,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死后,哥哥王守一是当朝的附马都尉,他请求玄宗为其父建造一座高五丈一尺的坟墓,唐玄宗答应了。许多大臣虽有议论,都不肯上奏,独宋璟上疏玄宗,指出厚葬和薄葬是俭与奢的大事。“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高坟乃昔贤所诫,厚葬实君子所非”。玄宗完全接受了宋璟的劝谏,按宋璟的尺寸,建造坟墓,还称赞宋璟说:“朕每欲正身率下,况于妻子,何敢私之! 然此乃人所难言,卿能固守典礼,以成朕美,垂法将来,诚所望也。”宋璟以国家礼法为上,严格遵守丧葬制度的做法,使唐玄宗十分赞赏并接受了批评意见,还特意赏给宋璟彩绢四百匹,以示褒奖。
        开元七年(719) 五月初一,天上出现了日食。唐玄宗认为是不祥之兆,为了消除天灾,就下令释放囚犯、撤乐减膳、赈济百姓等。宋璟不以为然,要皇帝不要迷信,要相信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上奏说:“陛下勤恤人隐,此诚苍生之福。然臣闻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亲君子,远小人,绝女谒,除谗慝,所谓修德也。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以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就是要求玄宗明白信天命不如要重人心,祈祷不如务实,唐玄宗同意并十分赞许宋璟的观点。
        开元十年(722)八月,左领军兵曹权楚璧等人趁唐玄宗移驾东都之机,在长安阴谋发动叛乱,立其侄权梁山为光帝,但很快被镇压下去。唐玄宗命河南府尹王怡去长安处理这一案件。“怡禁系极众,久之不能决断。“九月,玄宗让宋璟兼任京兆留守并审理此案。宋璟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宋璟凭着赤胆忠心和严肃执法的精神,查明真相,分清是非,以律而断,把极少数罪大恶极的真正叛乱的主犯处以死刑,让无辜受冤的人释放回家,迅速了解了此案。
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受到了”天下欣服”的赞誉。可见,宋璟守法持正,执法如山,“行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在他的直言敢谏下,皇帝带头遵守法度,上行下效,使典章制度得以全面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开元之治”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清正廉洁
        官员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昌盛的重大问题,宋璟对此极为关注。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自觉抵制腐败之风,同时又采取了一些措施铲除了腐败恶习,整饬了吏治,弘扬了正气,使开元年间吏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首先,劝谏皇上抑制奢靡。宋璟在长期的从政中认识到:奢侈之害,毒于天灾,明白“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的道理,所以经常劝阻皇帝不要聚敛钱财,劝说皇帝要禁止奢侈享乐,廉洁自律,勤于政事,做一个艰苦朴素、为国为民的好皇帝。在宋璟的说服下,唐玄宗吸取了“隋氏纵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的教训,懂得了“文质之风,自上而始”的道理。于是玄宗皇帝厉行节约,抑制欲望,自觉抵制奢侈无度之风,率先垂范,对推动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
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以身作则,抵制不正之风。唐代规定,每年年底地方各道都要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使者进京,往往多带珍贵宝货,四出送礼,巴结权贵,许多官吏收礼受贿,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晋升。而这些东西都是向百姓摊派和搜刮来的,这种扰民之风使百姓怨声载道。宋璟对此则异常不满,并面奏玄宗同意,“一切勒还,绝其侥幸之路”。这一诏敕,打击了地方官员搜刮百姓财物的的嚣张气焰,遏制了地方官吏的买官歪风,净化了官场环境。开元二十年(732),朝中发生了一起触目惊心的安西都护府赵含章向官员行贿案。唐玄宗派人调查,结果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接受了赵含章的贿赂,唯独宋璟没有接受贿赂。
皇帝命令受贿的官员统统跪下受罚,同时唐玄宗十分感慨的对宋璟说,自古以来,以清白留子孙的只有爱卿一人呀。由于宋璟秉公守法,深受玄宗的信任,即使宋璟罢相之后,玄宗仍称之“国之元老”。
        最后,重视地方官员的廉政建设。宋璟以史为鉴来提醒唐玄宗,说唐太宗时就强调:“治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要”、“县令甚是亲民要职”。还说都督、刺史“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由于这样实现了“贞观之治”。因此宋璟说服玄宗下令:“都督、刺史、都护每欲赴任,皆引面辞讫,侧门取侯进止”。一方面皇上都要亲自审察,听取工作汇报;另一方面要求官员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关爱百姓,把反腐败和升官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
        宋璟为人正派,廉洁自律,要求皇帝“圣朝褒贤劝善,激浊扬清,贪婪者靡不弃捐,介洁者宜应念录”,而玄宗皇帝也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并带动了各级官员收敛了自己的腐败行为。这样,吏治进一步清明,统治进一步巩固,社会进一步安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刚直不阿
        宋璟是一位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宰相,为了唐朝社稷的稳定和发展,不惜自己的生命和头颅,表现出了他高尚的思想品德,从而使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大唐中兴。难怪有人评价宋璟是:大唐真名相,千古第一人。
        武则天宠爱面首张易之和张昌宗,他们为所欲为,权倾朝野。长安三年(703),张易之觉得御史大夫魏元忠总是与他作对,就诬陷魏元忠曾经说过犯上的话,还让张说作伪证。出堂作证前夕,张说惊恐不安,一方面不敢得罪张易之等人,另一方面又不愿昧着良心作伪证。这时,宋璟就激励他说:“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敬仰,在此举也。”张说被宋璟的话所感动,“说感其言,以实对”,大出张易之所料,魏元忠因此免遭死罪,也打击了张易之的嚣张气焰。这件事情被武则天知道后,提拔宋璟担任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督察百官。从此,张易之对宋璟恨之入骨,曾三次想陷害置他于死地,多亏有人暗中相助才幸免于难。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处死了张氏兄弟,武则天下台而还政于中宗。至此,宋璟才最终逃脱了张氏兄弟的暗害,而宋璟为官正直的好名声由此传播而来。
        中宗复位后昏庸懦弱,任由梁王武三思把持朝政,扰乱朝纲,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唯独宋璟和他针锋相对。神龙二年(706) 京兆人韦月将上书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谓之诛矣,尚何请?”宋璟说:“人言后私三思,陛下不问即斩之,臣恐有窃议者,请按而后刑。”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先诛臣,不然,终不奉诏。”中宗见宋璟刚直,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从而保护住了韦月将的生命。
        睿宗是个无能的皇帝,他的妹妹太平公主权势日重,广交朋党,积极扩大势力,直接威胁太子李隆基。景云二年(711),她邀集宰相于光范门内,要求更换太子李隆基,在场的人都惊慌失色,缄口不语。宋璟镇定自若,抗言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安得有异议!”从而确保了太子的地位。
        玄宗统治时期,宋璟的刚正之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个性耿直,犯颜强谏,匡正玄宗的失误,很受玄宗的器重。开元十三年(725) 十二月,唐玄宗很喜欢的一个宦官叫王毛仲,他的女儿要出嫁,朝廷上下,巴结他的人很多。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王毛仲说有一位客人请不来。唐玄宗说:“知汝所不能致者一人耳,必宋璟也。”王毛仲说:“然。”到婚礼那天,宋璟过中午才到,一杯酒尚未饮完,便声称肚疼就起身告辞回家了。众人见宋璟如此敢作敢为,称之刚直不阿为“老而弥笃。”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宋璟刚直不阿,一身正气,敢于冒犯皇上,勇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是一个安国定邦的难得人才。
       由此可见,宋璟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好官,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贤相。正是因为他励精图治,积极进取,大公无私,对开创“开元盛世”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好景不长,由于唐玄宗在政治上不思进取,在生活上奢靡浮华,使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相传,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狼狈逃到咸阳,一位长者向玄宗说:“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这是对玄宗的批评,也是对宋璟的赞扬和怀念。因此,宋璟一生功劳是不可抹灭的,而且他的为官之道对今天治国安邦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岸茂. 河北古代清官廉吏[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2]李秉新. 李昌远. 河北历史名人传[M]. 石家庄:河北人民
出版社,1997.
[3]王三秋. 宋璟研究[M]. 北京:报日人民出版社,2003.
[4]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M].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75.
[5]刘昫. 旧唐书[M].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75.
[6]司马光. 资治通鉴[M].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76.
[7]王兆荣. 王芳. 大唐中兴贤相宋璟[M]. 北京:文化艺术出
版社,2006 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崇、宋璟、张九龄,盛世三宰相如何撑起“开元之治”?
盛唐气象的最后挽歌(1)灭霸的人口理论,武曌的祸国清单
唐代名相姚崇是如何对付政敌的?
姚崇怎以“十事”改革为良相
姚崇abc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48、这个大臣真牛,皇帝答应条件才当宰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