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解56个民族——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资源丰富、山河秀美。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所以,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每年的1 2 月2 3 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之后,全家人向火磕头。祭火后3 天内禁止拨火、掏灰。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 重大作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林海之舟——驯鹿
  驯鹿俗称“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它一般体长2 米左右,高1 米多,体重1 0 0 至1 5 0 公斤。毛呈灰褐色、白色、黑色、杂色等。尾巴较短,颈下有较长的垂毛。雄鹿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寿命1 5 至2 0 年左右。鹿科动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无角。唯独驯鹿与众不同,无论雌雄,头上都长着一对分枝很多的大茸耳。年龄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每年脱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间重新长角。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生性温顺,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妇女饲养管理。饲养驯鹿比较方便,不用栏圈,不用喂草,只要将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沟里,任其自由觅食即可。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白天不再离开。它的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1 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驯鹿喜欢吃盐,当主人要役使它时,只要敲击盐盒子,它就会应声而来。驯鹿体壮,能负重4 0 多公斤,日行2 0 多公里。由于它蹄子宽阔,因而在深雪和沼泽地里或密林中都能长途跋涉、穿行无阻,既可驮运货物,又可骑乘,是鄂温克猎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平时主人的猎获物,迁徙时的炊具、粮食、衣物及搭撮罗子用的篷布、桦树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驯鹿来运输的。鄂温克人也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个名字,戴上木铃或铜铃,以便于寻找,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西,出汗时不让它们饮水,以免流产和得病。
 
       300年前,一支鄂温克人从西伯利亚勒拿河上游的森林出发,赶着驯鹿,迁徙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密林中。因为这支在大兴安岭北坡靠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使用驯鹿驮运物品,所以被称为使鹿鄂温克。到现在,随着定居点的不断增加,使鹿鄂温克人越来越少。2010年4月4日,位于大兴安岭西北坡的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被外界称为“最后女酋长”的玛利亚索老人,82岁。
 
日常食俗
        在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为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主食以面为需,除烤面包外,还常食用面条、烙饼、油炸餜子等,食用时,拌上或抹上鲜奶或黄油。有时也食用大米、稷子米和小米,但都用来做成肉粥,很少吃干饭;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宰杀后的牛羊肉冻或晒干储存,食肉的方法常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居住在北部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熟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吃鲜肉,但不把肉煮烂,用猎刀削吃,讲究有“嚼头”,也有的将鲜肉切片串在木棍上,火烤熟后蘸盐食用;另一种方法是将肉煮到七八成熟晒干,食用时再用火烤或切成块熬粥(也可直接食用)。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制作的方法是在烧开茶水后,先滤去茶叶(一般都用砖茶)然后放入少量的炒稷子米和盐,适量地对入鲜奶,烧开后即成奶茶。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面茶即将炒稷子米捣成面经油锅炒后加入奶茶;肉茶即把熟肉切成碎块加入奶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驯鹿奶呈灰白色,浓度大,味香甜,也可用来制作奶茶。

撮罗子
        鄂温克人是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中的游牧民族。目前整个民族仅存约200多人,常年在大兴安岭深处饲养、放牧驯鹿,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目前,政府为了保护这个民族,在奥尔古雅为他们投巨资新建了漂亮舒适的牧民新村,已有部分人在此定居,但仍有部分仍在原始森林中过着游牧生活。住在撮罗子中。“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或“撮罗昂库”,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撮罗”是“尖”、“昂库”是“窝棚”,这是赫哲人的叫法;“斜仁”是“木杆”,“柱”是“屋子”,这是鄂伦春、鄂温克人的叫法。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这正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
        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聚居区,以及古代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生长着大片白桦林,这些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桦树皮具有很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以此制成的器皿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是狩猎民族喜欢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篱笆、皮船、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如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 
        传统的桦树皮加工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装饰手法有用砸压的,也有用剪贴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桦皮工艺品
 
 
瑟宾节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温克族的传统的节日——瑟宾节。“瑟宾节”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每逢“瑟宾节”,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猎人们在落叶松的间隙里点燃篝火,煮熊脖、熊头。猎人们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然后举行盛大的晚餐,吃熊肉、喝熊汤。晚餐结束后,人们成群结队寻找理想树,把熊的颅骨挂在树枝上,以示崇敬。
 
生活在大森林的鄂温克猎民,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努力创造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了振奋精神,鼓舞斗志,逐渐形成了一些集会活动的形式,除传统歌舞之外还增加了赛马、摔跤、颈力、腕力、拉棍、拔河等竞技项目。
 
开幕那天清晨举行祭敖包仪式
 
        鄂温克人以前是在大森林里生活,与自然和谐地交往,与大自然同命运、共生存。“彩虹”是大自然的一种美丽的景观,七色彩虹,绿色象征这森林和草原;红色象征着篝火,蓝色象征着蓝天、辽阔、宽广;黄色象征着圣洁。七色彩虹象征着鄂温克人勤劳、智慧。彩虹在鄂温克语中叫做“谐仁”,被鄂温克人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
 
        抢银碗是由鄂温克族古老婚礼演变而来的展示力量与智慧的游戏,也是展示骑手们在马上的骑术和速度的一种独特的竞技性体育运动。在鄂温克族的婚礼中,女方在送亲队伍中选出几名骑术优秀、善骑好马的壮小伙子,等婚礼快要结束喝完最后一轮酒时,女方代表中的一人趁机将一只银碗揣起来(意为带走福气)退席,等到起程时,揣银碗的人拿出碗来挥动手说:“男方亲家们,你们能追上我们的快马吗?有骑术高超的好汉吗?我们把姑娘的福分带走了”。说完就快马加鞭往回跑,这时早有准备的男方小伙子们飞身上马追赶他们,准备抢回银碗,如果女方揣碗的人被追到,他就立刻将碗传给同伴,而在互相传递过程中把碗掉在地上,这时骑术好的人在马背上俯下身来捡起地上的银碗。如果男方追不回碗,就代表女方胜利,女方守不住碗被男方抢去,就代表男方胜利。
  这是在鄂温克族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中青年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一种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的马术表演项目之一。
 
夕阳中的敖包
 
春节
        春节是鄂温克族最盛大的节日,称之为“阿涅”。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这一天家家都要清扫房屋庭院,清洗衣物用具。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说人们的好话,给灶王爷供麻糖以便甜蜜它的嘴。草原上的鄂温克人这天晚上要祭火神,在院中用木条垒成架子点燃,火的正面放上供桌,把各种供品投进火中,主祭人口念“呼日耶”、“呼日耶”,大家都向火叩头。这一天也叫过小年,吃手把肉、炒菜或饺子。从这天以后,各家都准备过春节了,包饺子冻上,炸果子,蒸豆包,烤山丁子或稠李子馅的面包,准备各种乳制食品,购买糖果、点心、酒类等过年用的物品。
 
 
米阔鲁
        “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的丰收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
        这一天,人们清早起床,青壮年们从浩特(牧村)的一头开始,逐户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尾和给马羊去势等。老人们在这一天把母羊羔送给儿女、外甥、侄子,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兴旺。青壮年们不论到谁家,主人都要为前来帮助劳动的人们设酒席致谢,酒宴按先茶后酒的习惯进行。在敬酒时,主人捧一木盘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向帮助去势的人敬献哈达,并宣布当年仔畜成活和牲畜增加的情况。来者也要祝愿主人所养的牲畜兴旺,被烙印去势的牲畜数字与岁俱增。酒席间,大家还要尽情歌唱。这种繁忙而又欢乐的活动,从一家转到另一家,牧民们整日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这一天,附近牧民都前来帮忙,大家兴致勃勃圈马、套马、抓马、驯马、在雪地上飞奔,并给吗去势。
 
女主人则在家自炸的面果、糕点、奶食品和煮上热腾腾的手把肉宴请宾客,共祝五畜丰收。
 
服饰
        鄂温克族至今仍然保留着以兽皮制作衣袍的习俗,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敖鲁古雅生活的鄂温克族的衣帽鞋靴被褥都用兽皮制作。衣服是用刮去毛的(犭罕)皮制作,用树皮水或烟熏等方法,把皮衣褥染成黑色、黄色。过去的冬季皮帽用狍头皮做帽子的外面,用灰鼠或猞猁皮毛做里,暖和、美观,在狩猎时作为伪装不易被野兽发现。近一百多年来,他们开始使用棉布做衣服。女子一般外穿连衣裙,衣领较大,领上有白绿道镶边,下摆较宽,前面对襟,过去衣服曾以兽骨做扣。老年妇女多穿蓝色、黑色,少女穿红色、天蓝色。男女都穿 (犭罕)皮靴子,冬靴是带毛的,夏靴是去毛的,隔潮、轻便,走路无声,便于狩猎和在山林中行走。在缝制皮衣物时,需用(犭罕)、鹿筋捻线缝,树枝刮也不开线。在衣服的边角、开叉处缝制图案装饰。
        牧区鄂温克族多以羊皮制作衣服。在不同季节有长衣短衣之别。带毛长大衣皮板朝外,毛朝里,侧方开襟,穿时束长腰带。在野外骑马放牧时能挡风御寒,是牧区鄂温克族经常穿的劳动服。还有一种称为“胡儒木”的外套皮上衣,在结婚办喜事时,需穿这种衣服作为礼服。称为“浩布策苏翁”的羔皮袄是做客会亲友和节日穿的服装,在衣服的边角讲究缝各种花纹。过去衣服上曾用铜扣、杏木扣和玉石扣。陈旗鄂温克族妇女冬夏都穿连衣裙,上身较窄,下身裙部多褶宽大。已婚妇女的衣袖中间,缝有一寸来宽的彩布绕袖,称为“陶海”,穿有彩色布镶边的坎肩。连衣裙以青、蓝色为多,镶边多用绿色。男人的帽子呈圆锥形,顶尖有红缨穗,帽面用蓝色布料缝制,夏帽为单布帽,冬帽以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制作。
        在嫩江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过去多以狍子皮制作衣服。根据春季和冬季猎获的狍子皮的质地,制作不同季节的衣服。其中狍子皮长衣侧面开襟,下摆两边开衩,穿时腰系皮带或布带。也用狍子皮做裤子和套裤。猎人用的狍子皮手套分两叉,小叉套里插大拇指,便于拿东西。手套腕处有一道横开口,在寒冷的冬天,可十分方便地把手露出,推弹上膛,举枪射击。有一种靴子称为“敖斯勒温特”,是用16张狍子腿皮制作的。也用狍子皮做帽子、皮袜 子等。自清代以来,鄂温克族用布料制作衣服越来越多。妇女的布料衣服多仿效八旗服装样式,袖宽、有镶边,穿的鞋也用布制作,绣有花草图案,男女均穿坎肩。
         现在鄂温克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穿便装的多了,同时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鄂温克族服饰特点,其中在牧区、林区的鄂温克族妇女仍较多地保留着民族服装。
 
 
民居
        严格来说,鄂温克族的民居就是撮罗子,但是随着定居的族人越来越多,撮罗子的数量自然越来越少,并将成为历史。近年来,政府为鄂温克人修建了很多定居点,其中在敖鲁古雅乡新建的鄂温克新村就是代表。新定居点撮罗子的特点,具有浓烈的鄂温克味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鄂温克族
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zt)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温克族
鄂温克 正在消逝的自然之子(1)
国内唯一狩猎民族,与世隔绝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