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中五输穴的用法

关于五腧穴的运用在《黄帝内经》中有诸多篇章对此论述,并提出了 系列相关运用理论,其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灵枢·寿夭刚柔》等三个篇章论述最为实用、最为经典,其他各篇章的论 述均以此三篇为核心,故对此分别述之。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1)病在脏者取之井

《灵枢·本脏》言:“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 形无知者为病在脏,在《伤寒论》中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 为厥。”《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井穴为 十二经交接点,皆是阴阳表里两经交接之处,顺接阴阳之作用。若晕厥、 昏迷、休克皆为阴阳不相续接,阴阳离合而致,所以井穴就能续接阴阳, 恢复经气运行,故能达到急救之功能。关于“病在脏者取之井”之意就是 这个道理。正如《乾坤生意》所言:“凡初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不 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指少商、中冲、关冲、 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所以井穴就具备醒 脑开窍、宁神泻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这一理论的运用一直指导着井穴在 临床的实践,具有可靠的实践性。

(2)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色”指面部之气色,包括神情、神色等面部变化。色是脏腑气血之外 荣,故观色可知内脏之疾,内脏疾病尚未引发躯体相关明显症状,即可出 现面色的改变,是疾病刚发生之时,正对应荥穴之气血始出而未盛。荥穴 原指极小的水流,形容十二经脉在此部位气血微流,故荥穴气血始出而未 盛,从阴部渐出阳部,既可以泻热,又可以用于补阳;既可以治疗脏病, 又可以治疗外经病。荥穴作用特性与面色的改变病理相符合,用于疾病初、中期患者。在临床实际运用中更指的是因各种热邪所导致的相应脏腑之疾, 所以在临床最常用于热性疾病的治疗,故才有后来《难经》“荥主身热”的 临床运用经验。这一理论总结更符合荥穴在临床实际运用,具体运用见《难 经》章节之分述。

(3)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时间时甚就是指疾病时重时缓,也就是病情呈发作性,时轻时重的意 思。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痛证,因为痛证更具备时轻时重的这种特性,如风 湿、风寒所致的疾病,与天气变化有重要的关系,当天气晴朗时病情多能 缓解,阴雨天多能加重,所以输穴多用于肢节酸痛。但是由于阴阳经脉的 输穴有所差别,阴经的输穴与原穴相同,阳经是单独的输穴,在阴经中输 穴更突出的是原穴的特性,主要用于所属脏器病证,如心包经输穴大陵, 一般多用于心悸、心烦等心脏病证;手太阴肺经输穴太渊穴,在临床主要 治疗肺气不足及脉管病证为主,较少用于痛证的治疗。因此在这里主要指 的是阳经输穴之特性,阳经的输穴特性就突出了“时间时甚”,主要用于相 应经脉的痛证,如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故用后溪可以治疗经脉循 行之肩臂痛、背痛、腰痛等诸痛证的治疗;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 所以经常会用本穴治疗牙痛、面痛、肩臂痛等手阳明经脉之痛证;足临泣 为足少阳之输穴,临床经常以本穴治疗偏头痛、胁肋痛、坐骨神经痛等相 关痛证。由此可见,阳明经脉之输穴确实突现了治疗痛证的作用。所以才 有了《难经》中的“输主体重节痛”的经典总结。

(4)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人的发音则与呼吸系统紧密相关,若风寒侵袭而致呼吸系统疾病,则 会导致发音的改变,说明经穴有疏散风寒,利咽强音的作用,对于病变导 致声音失常之症状有治疗作用。如肺经经穴经渠治疗声音嘶哑、咳喘,如 用心经经穴通里治疗暴喑,用心包经的经穴间使治疗失音、喑哑,用脾经 经穴商丘治疗舌本强痛等,就是这一理论具体相关运用。但在实际临床中, 这一特性相对运用较少,很少见到相关的报道及病案治疗,笔者在临床经 常运用这一理论特性治疗相关疾病,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可见 用经穴治疗与发音相关之疾这一定律也确有实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 究和推广运用。 

(5)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是指外邪侵犯经脉而使经脉瘀堵的疾病,可 取相应的合穴进行治疗,尤其以刺血方法最为适宜,如颈肩腰背腿痛,常 在委中点刺放血,可有血出立效的作用,如颈项肩背痛在尺泽点刺放血, 也能有立缓之效。委中、曲池、曲泽、尺泽、足三里等合穴是常用的泻其 血络之常用穴,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具有特效,例如肠胃消化系统疾 病等腑证常取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委中、尺泽等合穴。这一定律确也 有很强的实效性,如发生急性吐泻时立于曲泽(或尺泽)、委中合穴点刺 放血,效如桴鼓,这是对这一理论具体运用的体现。本条所指出的取穴原 则,对临床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若能正确地运用到临床,有针到病除 之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本条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含义颇深,对我们临床治疗有重要指 导作用,如果将此句翻译成现代语大体意思就是说:荥穴、输穴的脉气都 浮现在较浅的部位,因此适合于治疗那些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变;而 合穴的脉气深陷在内里,适合于治疗内腑的疾病。若是具体分析,本条辨 不仅仅有上述之含义,另为还有诸多方面的实用价值。首先看“荥输治外经”的意思,荥输从五行的属性来看,阴经的荥穴 属火,阳经的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即与外感有关,因而外感风 寒风热病位表浅的疾病可取荥穴治疗。从古代文献和临床实践来看,都有 确切的指导意义。牙痛:下牙痛取用三间、上牙痛取用内庭;口舌生疮可 取心包经荥穴劳宫;偏头痛取足临泣;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后溪治 头项强痛;如用液门治疗感冒;鱼际治疗肺热咳喘等,皆是“荥输治外经” 具体体现,也是临床上经常采用、行之有效之法。“合治内腑”所表达的是非五输穴之合穴,而所谈的是六腑下合穴之治 疗原则,另有深意,下合穴则适宜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

《灵枢·寿夭刚柔》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 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够正确的将这句话运用 到临床。那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内为阴,体内的五脏亦 属阴,如果五脏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荥穴和 输穴;相应的,外为阳,体表的皮肤亦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的病 在阳中之阳,就应当针刺阳经的合穴;此外,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却属阴, 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阳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经穴;相应的, 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却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阳,就应 当针刺阳经的络穴。 

我们明白了这句话的其中含义,那么如何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呢?这里 是说当五脏有病时常取用五输穴中的荥穴和输穴来进行治疗,如心经有热, 可见舌尖红赤,口燥咽干,心烦易怒,甚则口舌生疮或小便赤热等,此时 常可取用心包经的荥穴劳宫或输穴大陵治之;如肾经有热,则见尿频、溲 赤、腰痛等相关症状,此时常可取用荥穴然骨、输穴太溪治疗,这就是具 体的临床运用。在《灵枢·邪气脏腑》中提到了荥输治外经的运用,和本 篇提到的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是有区别的,前述荥输治外经,主要 指的是阳经的荥穴和输穴,而这里所言主要指的是阴经的荥穴和输穴。在 阴经中输穴和原穴是同一穴位,所以在阴经中输穴更具备了原穴的特性, 故有了这一作用原理。

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的合穴治疗,如瘙痒、荨麻疹、粉刺、牛 皮癣、湿疹等皮肤病,常取用大肠经合穴曲池、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 膀胱经合穴委中治疗,也常在其他合穴刺血治疗上述皮肤病,这就是病在 阳之阳的具体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1、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是愈病的大方向
武当道医学:《黄帝内经》中人迎脉的诊断手法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
中医很好懂之阴阳五行(二)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
素问·五藏别论 第十一注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