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宝——珐琅器(清代篇上)

珐琅器:即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它是一种复合矿物材料,基本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硼砂、硝石、碳酸钠和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等,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等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器又称“金属胎珐琅器”,是以金属(多数为铜,少数为金银)为胎体,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制所得的复合型工艺制品。

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珐琅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年的古埃及,公元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珐琅工艺经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中国工匠在掌握这门技术后,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融入其中。

珐琅器做为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故宫博物院是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收藏中国古代金属胎(主要是铜,亦兼或有金和银胎者)珐琅器数量最多的地方。共收藏有从元代到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金属珐琅器六千余件,其中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画珐琅器两千余件。这些藏品,除一部分为民间作坊制造外,绝大部分是由明清两代(明代御用监、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以及广东等由皇家所控制的机构生产的。

清 康熙款掐丝珐琅菊石纹圆盒

康熙款掐丝珐琅菊石纹圆盒高2.9cm,口径8cm,足径8.3cm,清宫旧藏。盒扁圆形,盖面微隆,平底。

盖面以蓝色珐琅为地饰菊花秀石景致,菊花一红一蓝,活泼自然。盒底中心阴刻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盒釉色纯正淡雅,色调搭配柔和,掐丝娴熟流畅,采用写实手法表现花纹,具象生动,在掐丝珐琅工艺中难得一见,为康熙朝精品。

掐丝珐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掐丝珐琅是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种。掐丝珐琅工艺品是在金、铜胎上用金丝或者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后,经过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步骤:制胎,即以黄金或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金丝或铜丝依设计纹饰粘牢于胎体;烧焊,将金丝或铜丝粘好的纹饰与胎体焊接牢实;点蓝,依纹饰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甚至可达十二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金丝或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清康熙 康熙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康熙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高12.3cm,口径1.2cm,腹径6.7cm,足径5cm,清宫旧藏。

瓶直口,长颈,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瓶以蓝色珐琅釉为地,饰缠枝莲纹,圈足上以莲瓣纹作装饰。

足底阴刻“康熙年制”四字款。

瓶掐丝纤细,釉色饱满,砂眼较少,具有显著的康熙朝特征,是康熙时期代表作之一。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香熏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香熏直径16.2cm,清宫旧藏。香熏由两个半圆体以子母口衔接成一球形。

球内装有大小不等的铜圈三个,并以轴相连,小圈内置一铜炉,球体无论怎样转动,铜炉口始终向上,香料不会泄露。

香熏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上饰掐丝缠枝莲纹,掐丝线条纤细均匀,刚劲流畅,花朵硕大饱满。珐琅质地干涩无光,系康熙前期珐琅工艺的特征。此香薰为仿元代器型,构思奇巧,设计合理,是康熙前期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品。

清康熙 掐丝珐琅落地烛台

掐丝珐琅落地烛台通高131cm,底座长23cm,宽27cm。

烛台由三部分构成,底座是番人单腿跪地,双手托抱观音瓶造型。

中部由瓶中上出圆形粗柱,上部为大小托盘和蜡扦,托盘一侧置高耸的莲瓣式灯挡。

通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瓶身及托盘饰彩色缠枝莲纹,番人衣甲饰缠枝莲及菊花纹,并于前身后背饰各色“寿”字。其余部位均鎏金而成。烛台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番人形象,深目高鼻,胡须浓密,体态健硕,十分生动。

清康熙 康熙款掐丝珐琅凤纹长方盘

 康熙款掐丝珐琅凤纹长方盘高1.5cm,长9cm,宽7cm。盘长方形,撇口,铜鎏金口沿和圈足。通体施蓝色珐琅地,盘内心饰凤穿花纹,内外边饰为双线花卉纹。外底中央阴刻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竖行款。

此器为清宫造办处制造,掐丝工整纤细,釉色纯正,显然已将珐琅釉的配料和烧制方法改进,克服了干涩灰暗的弊病。其款识属康熙朝标准样式,不可多得,是研究清康熙朝珐琅工艺的重要实物。

清康熙 康熙款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康熙款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清康熙,高5cm,长14.7cm,宽11.5cm,清宫旧藏。

砚盒长方形,口部饰铜鎏金錾花夔龙纹一周,其下四立面为浅蓝色珐琅地,每面中央做桃实一个,两旁饰相向的夔龙一条,意为双龙捧寿。

盒底中心镌刻篆书“康熙年制”四字款。盒内可储热水或烧炭,使冬天砚堂不结冰,是为暖砚。

此砚盒的掐丝线条较为工整,珐琅质地细腻,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后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鲜明特征。

清康熙 康熙款画珐琅桃蝠纹瓶

康熙款画珐琅桃蝠纹瓶高13.6cm,口径4.1厘米,腹径7.4cm,足径4.1cm,清宫旧藏。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口、足边鎏金。

通体在白色珐琅地上彩绘纹图,桃树一本茁壮茂盛,上面果实累累,硕大鲜嫩,其间红蝠穿飞,其上祥云缭绕,其下寿石翠竹,为一幅寓意福寿的吉祥图画。

足内蓝色双线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瓶色彩清新,釉料细腻,绘图精致,做工精良,是康熙朝画珐琅工艺中的杰作,为传世珍品。

画珐琅:画珐琅也称铜胎画珐琅,据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画珐琅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简单的说,就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富有绘画趣味,故又称“珐琅画”。

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十五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康熙年间生产金属胎画珐琅的机构主要是内廷设立的珐琅作。画珐琅至迟在康熙三十年宫内已试烧成功,与康熙三十五年研发成功的瓷胎画珐琅相去不远。从有关资料来看,画珐琅进入技术成熟的精制阶段,应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珐琅作归属养心殿造办处的前后。

清康熙 康熙款画珐琅莲花纹盖碗

康熙款画珐琅莲花纹盖碗通高9.7cm,口径10.6cm,足径4.8cm。碗敞口,弧腹,平底,矮圈足。

外壁装饰三层仰莲纹,中层花瓣内绘牡丹、山茶、罂粟、佛手、荷花、梅花、兰草等。

盖壁饰荷叶及莲瓣,黄色莲瓣内绘各色菊花。底施白釉,中部红色双方框内有“康熙御制”楷书款。

清康熙 康熙款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

康熙款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高5.4cm,口径6.4cm,足距5cm,清宫旧藏。炉圆形,鼓腹,冲耳,三乳足。

通体以黄色珐琅为地,用黄、白、赭、黑、浅蓝、浅绿等色珐琅彩绘山水图。炉底署蓝色篆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珐琅堆积浓厚,不同色泽间有相互浸染的现象,表面欠平滑,且气泡较为密集,为康熙早期试制阶段的作品。

清雍正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盏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盏通高8.5cm,口径5.1cm,足径2.5cm,托盘口径16cm,足径12cm,清宫旧藏。

盏为圆形,直口带盖,圈足。盏上绘制了莲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实、石榴、灵芝、佛手、葫芦以及蝙蝠等,寓意多福多寿、子孙万代。足内白地,双方框内蓝色楷书“雍正年制”款。

下置托盘,盘中心凸起盏槽,与盏的圈足相吻合。

托盘饰寿字、花卉、桃蝠纹,同样寓意吉祥。

底蓝地黑色楷书“雍正年制”款。

雍正时期是画珐琅生产逐渐兴盛的阶段。雍正皇帝对新兴的画珐琅情有独钟。客观上刺激画珐琅的生产,数量增多,式样不断翻新,图案、釉色有新的发展和变化。此盏及托通体在地色的设计上,分别使用了浅蓝、黄色和黑色,设色清晰鲜明,对比强烈,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极为考究。

清雍正 雍正款画珐琅缠枝花卉纹六颈瓶

雍正款画珐琅缠枝花卉纹六颈瓶高11.6cm,最大口径4.9cm,清宫旧藏。瓶圆体,管钮形盖,肩部又环出五只略细管颈,故名六颈。

通体在黄色地上饰缠枝花卉纹。肩及腹底又以宝蓝和黑色为地做出两周装饰带,形成将腹部相括的构图。足底中心双线方框,内书“雍正年制”款。

六颈瓶图案描绘工致,花卉排列整齐,釉料细腻,整体做工考究精良。在造型上新颖别致,是清雍正时期画珐琅器中的新器形

清雍正 雍正款画珐琅天球式冠架

雍正款画珐琅天球式冠架通高38.7cm,球径14.2cm,座底径16.7cm,清宫旧藏。冠架由冠伞、梃柱、底座三部分组成。

球形冠伞为水银玻璃质。梃柱由多层环状器相叠,中间为宝瓶形状。底为覆盘式座,下附紫檀木座。柱与座分别以黄、黑、白、蓝等色珐琅为地,绘饰彩色的缠枝花卉纹。宝瓶腹部蓝色方框内,书“雍正年制”款。

冠架是用以放置冠帽的器具,为宫廷日常生活用器,有玉、漆、木、瓷等多种材质。该冠架形制是雍正年间所创。根据档案记载,雍正朝曾数次下令制造“玻璃轩辕镜帽架”,并流传至今,此为其一。

清雍正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卤壶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卤壶高13cm,口径3.1cm,足径4.1cm,清宫旧藏。

卤壶卵形,短流,螭形高柄,柄根与盖以转轴相连,可开合。通体以黑色珐琅为地,其上饰交错排列的缠枝花朵十八个,每朵花的花心为蓝色团寿字,花朵间有红色蝙蝠穿飞,整体图案寓意福寿吉祥。

足底中心书蓝色“雍正年制”款。

雍正年间的珐琅工艺的突出成就是自行研制成功了新的珐琅色釉二十余种,极大丰富了珐琅色釉种类,为乾隆时期的金属珐琅工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壶造型仿日本漆器,但装饰仍为我国传统图案,其中黑色珐琅的运用是雍正朝画珐琅工艺的用色特征,风格别具。

清雍正 雍正款画珐琅八吉祥纹法轮 

雍正款画珐琅八吉祥纹法轮高22cm,底径10cm,清宫旧藏。

法轮为轮形,镂空辐八条,辐两面均彩绘莲托八吉祥纹,有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毂上绘对称的装饰花纹,轮外缘相间装饰云头、叶片状齿各四。

下置莲花瓣纹底座。外底中心绘葵花一朵,一花瓣处书蓝色楷书“雍正年制”款。

以画珐琅工艺制造宗教法器始于清雍正时期。法轮为其一,此器之上又以八吉祥纹作装饰,巧思设计,匠心独具。其造型别致,工艺精美,为雍正时期画珐琅器的代表作。

八吉祥纹一般是八宝纹,八宝纹是传统吉祥纹饰。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记教八宝的符号。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为和合,二为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者,如珠、球、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

法轮又称梵轮,藏语称为柯鲁,为佛案之供器。法轮呈圆轮形,原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教中代表佛法,经中云:“轮具二义,一旋转义,二摧辗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轮亦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意指佛法如转轮王的轮,旋转不停,永无休止。佛教中常说的“法轮常转”即为此意。而法轮上的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佛一生弘法的八件大事。法轮又如辗摧山岳岩石一样,能摧毁众生的一切烦恼。

清 嘉庆款画珐琅花卉纹执壶

嘉庆款画珐琅花卉纹执壶口径4.4cm,底径7.1cm,高23.9cm。

壶长颈,垂腹,圈足外撇。曲流,如意式环柄。通体在黄色珐琅地上装饰花纹。颈饰勾莲花纹四朵,肩饰蓝色垂云纹。腹部饰较大缠枝花四朵,等距排列,均匀分布。盖面和足上均绘装饰性的图案。足内白釉,蓝色双栏方框内署“嘉庆年制”楷书款。

嘉庆朝作品的工艺延续了乾隆朝并有所下降,且制造量锐减,能流传至今的实属难得。该作品虽然在装饰上显得简化,但在色彩和描绘上仍有乾隆遗风,在嘉庆朝中属上乘作品

清同治 同治款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

同治款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通高26.7cm,口径5.8cm,足径9.3cm,清宫旧藏。

执壶圆口,束颈,垂腹,高圈足。银质兽首曲流和如意式柄。

流和柄以錾刻鎏金的横梁与器身固定,盖与柄之间有活环链相连。

通体铜鎏金地,盖面饰云鸟纹,颈饰蕉叶纹,

腹部两面对称凸起桃形开光,内饰勾莲纹,圈足外壁饰海水江崖纹。足底錾阴文楷书“同治年制”四字款。

清晚期由于国力衰退、审美降低,器物的装饰明显简化以图省工省力,该器局部做装饰,大面积为光素,就是时代的写照。

清 掐丝珐琅异兽镇纸

掐丝珐琅异兽镇纸高3cm,长7.3cm,清宫旧藏。镇纸为独角异兽形,伏卧状,前视,四腿向内盘屈。

眉、眼和鬃毛均以纤细的刻纹表现。首、四肢及突出的椎骨均鎏金而成。兽身通体饰鳞甲纹,以深浅两色蓝釉饰层层鳞片,错落有致。下承随形紫檀木座。

异兽一般取材于自然界中动物形象,并加以变形夸张,使之神异化。此镇纸之造型应为古代传说中的獬豸(xiè zhì)。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古代执法官的帽子称獬豸冠,以表示像獬豸般是非分明。

掐丝珐琅工艺发展到清代以后,制作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铜胎更薄,并且无砂眼,掐丝也更细,彩釉也比明代更加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镀金部分的金水较薄,但金色非常漂亮。

清早期 宣德款掐丝珐琅人耳长方盖炉

宣德款掐丝珐琅人耳长方盖炉通高30cm,口径25-19cm。

炉长方形,站立提环人耳,镂空盖。炉前后两面均饰双龙捧寿和海水江崖,两侧面饰缠枝菊花纹。

人头系绳纹发箍,深目高鼻,蓄羊卷胡须,对襟长衫外加长坎肩,赤脚,为典型番人形象。

整体在蓝色地上饰花纹,人的服饰上为缠枝花朵纹。外底中心做有起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伪款。

此炉釉质不纯,干涩失透,沙眼较大,附着不牢,有所剥落,又从图案及色彩分析,应为清早期作品。将番人形象融入珐琅器的创作,生动有趣,且罕有所见。

阳文是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清中期 掐丝珐琅八吉祥纹火盆

掐丝珐琅八吉祥纹火盆高21cm,口径51.7cm,底径31.5cm。火盆板折沿,直壁微鼓,平底微下凸,三足兽蹄形。板沿上下及腹外壁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采用红、娇黄、碧绿、草绿、宝蓝、白、藕荷等多种色釉做装饰,沿面以折枝莲纹为间隔,逆时针方向依次装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吉祥纹,沿下及腹壁装饰缠枝花卉。

花纹装饰皆采用乾隆时期典型的双钩掐丝技法,所掐铜丝粗细均匀。足部通体鎏金,足与盆由螺丝连接固定。

火盆在冬天置于宫殿内,用以烧炭取暖,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两种材质。清宫档案中经常可以见到为掐丝珐琅火盆配座或将其梅洗见新的记载。

双钩: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清中期 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

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高38cm,口径23cm。炉呈鼓式造型,鼓腹,平底。盖钮、兽首、三足鎏金。

盖面装饰双狮戏球纹,将绣球置于中央,巧妙地将上面站立玩耍的两个小童作为盖钮。

腹壁施黑色珐琅釉,以兽首衔环为间隔,装饰卍(万)字锦地牡丹、莲花、菊花、梅花,为四季名花。

三足皆作童子造型,但姿态各异,正面童子以脊背负驮炉身,另两个小童皆作侧身弓步,以胸腹及双手承托炉身,三人面带微笑,仿佛正欲将大鼓抬走。

清中期 掐丝珐琅甪端香熏

掐丝珐琅甪端(lù duān)香熏高45cm,长28cm,宽22.5cm。甪端以掐丝珐琅工艺做装饰,兼大面积鎏金,色彩斑斓,金光闪烁,宫廷色彩浓厚。其独角,张口,浑源身躯,四腿直立,具雄壮威武之势,为标准清宫造型。

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夷之语,知远方之事,好生恶杀,明君在位则奉书而至。将甪端陈设在宝座两旁,显示在位皇帝是圣明君王。

清中期 掐丝珐琅凫尊

掐丝珐琅凫尊通高30.5厘cm,清宫旧藏。

凫做昂首站立式,身羽向后飘,长尾向前卷。凫背开一圆槽,装连椭圆形尊。

凫身以绿色为地,以掐丝为纹,以彩釉饰羽毛。尊以浅蓝色珐琅为地饰勾莲纹和太极图。

凫是一种水鸟,俗称野鸭,因与福字同音,故多用以制作工艺品,在观赏之时先博得口彩,十分吉利,因而是古代宫中颇受喜爱的陈设品。

清中期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斝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斝( jǐ jiǎ)通柱高24.5cm,口径12.2cm,清宫旧藏。

斝敞口,鼓腹,三角式外撇高足,口沿立对称菌状柱,颈、腹部三面出戟,一边有鋬。通体鎏金地,以黄、红、绿、白、黑、浅蓝、宝蓝、浅绿等色珐琅饰兽面纹和蕉叶纹等。

斝为古代饮酒器具。此器以大面积的鎏金和黄色釉为地,与常规的以蓝色为地的装饰,在视觉效果上完全不同,具有别样美感,十分独特。

清中期 掐丝珐琅龙耳乳钉纹簋

掐丝珐琅龙耳乳钉纹簋通高20.3cm,口径12.5cm,底径11.3cm,清宫旧藏。簋圆形,鼔腹 高圈足,龙吞耳,有盖,盖上嵌鎏金瑞兽三只,颈前后中央嵌龙首各一。

周身嵌高高凸起的鎏金乳钉,共三排四十八个,交错排列。通体在天蓝色地上以宝蓝、黄、红饰花纹。腹部以乳钉为心饰菱形纹。颈和足饰相同的螭龙纹,盖面饰夔龙纹。

此器系仿古代青铜器簋的造型制成,器形工整,掐丝精细,是较有特点的仿古作品。

清中期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罍(léi)高45cm,口径29cm,足径31cm,清宫旧藏。罍圆形,撇口,束颈、鼔腹、圈足。

肩部凸起鎏金乳钉十二个,纵身出戟四道。器身自上而下在天蓝色地上,以宝蓝、黄、白、红环饰相近的兽面纹饰。

罍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或是盥洗用的器皿。多用青铜或陶制成。该器以深、浅蓝色珐琅为主色调,有肃穆庄重之感。

清晚期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盒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盒高14.5cm,口径13.7cm,足径7.7cm,清宫旧藏。盒圆体,子母口,圈足,盖、盒各半。盖顶做莲花苞形钮,钮下托铜鎏金錾刻莲瓣纹座。

盖面与盒壁各饰缠枝莲花四朵,有红、黄、蓝、白四色,上下对称。

此物原藏紫禁城外景山内寿皇殿,寿皇殿为悬供清朝历代皇帝遗像的场所。

清晚期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高49.2cm,口径6.7cm,足径13.3cm清宫旧藏。瓶长颈,对称三节藕式耳,腹部上丰下敛,圈足。

口沿下做绿色莲蓬状凸起,颈部饰铜鎏金弦纹三周。颈至肩部饰蓝地百花纹,宽肩上錾刻莲蓬六个,均匀分布。此瓶从设计、色彩和做工等方面看,均属清晚期民间特色,实难与官造作品相比。

鎏刻,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弦纹,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清晚期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19cm,口径21cm,足径15cm。

火锅为菱花式,圈足,上附錾刻鎏金的提手和螭耳。通体在蓝色地上饰各色的团花纹,有黄、红、兰、白等,团花三三俩俩,疏密自然,散布周身。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

关于火锅的发明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我国元太祖成吉思汗发明的,因长年统兵征战四方,看到士兵们吃传统的烧烤羊肉很费时,为了使得部队不延误战机,他将羊肉切成小块掷进沸腾的锅里,从此这个世上就有了火锅。第二种说法是三峡纤夫发明的,据说在长江三峡有一群纤夫掏出随身携带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长江水,熬成汤,佐以烈酒,烫食鲜鱼活虾及各种蔬菜,火锅因此而来。关于火锅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还是著名的宫廷菜肴。因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所以火锅以铜质为主。珐琅工艺以铜为胎体,以珐琅做装饰,是制作火锅的不二选材。

商周时期有一种容器“鼎”在当时要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就要“鸣钟列鼎”,将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后再分食,这算是火锅的雏形。

清晚期 掐丝珐琅双羊尊

掐丝珐琅双羊尊高36cm,长34cm,宽16.5cm。尊的造型为双羊联体,一身之上设方向相背的两个羊首,背驮一方形尊,双羊的前腿构成器物的四足。耳、角、牙齿为铜鎏金质。

羊身饰条带形锦纹,蓝色珐琅深浅间隔,整齐划一,肩饰红色旋转纹,腿饰回纹,方形尊上饰兽面纹。

该器掐丝均匀,纹饰工整,鎏金厚实,造型与装饰花纹新颖别致,在掐丝珐琅器中罕见。

清晚期 工艺局造款掐丝珐琅五福捧寿纹圆盒

工艺局造款掐丝珐琅五福捧寿纹圆盒口径29.6cm,高17.3cm。圆盒子口,鼓腹,平底,圈足。盖顶圆光内施浅黄色珐琅釉为地,饰五福捧寿纹。

器壁通体施蓝色珐琅釉,四开光两两相对,盖壁的开光内装饰花鸟纹,盒壁的开光内装饰花卉纹。外底方框内有“大清工艺局造” 掐丝六字款。

由于制作耗时废铜,掐丝珐琅工艺在乾隆末年开始走下坡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宫廷珐琅工艺的发展遭受毁灭性打击,带有官款的珐琅器只有零星发现。同治、光绪年间,内府所需珐琅器几乎全由北京民间作坊生产,再加上外销畅通的刺激,民间珐琅工艺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较之乾隆时期差距甚远。此件圆盒署“大清工艺局造”款,证明是清末由官府出资筹办的工厂所制,弥足珍贵。

内府是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清末 掐丝珐琅游龙花卉纹瓜式盖罐

掐丝珐琅游龙花卉纹瓜式盖罐高27.5cm,口径4cm,足径9.3cm,清宫旧藏。

罐长圆瓜式,有浅棱四个,盖为铜鎏金瓜蒂式,足为相围花叶式。

罐身在紫红色地上彩绘百花纹,其间有黄、蓝、绿三色游龙穿梭。

罐为一对,此为之一,原藏地点在紫禁城内皇极殿南庑。

清 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

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高15cm,口径13cm,足径7cm,清宫旧藏。

温碗一套由五件构成,分别是盖、碗、架、灯壶、托。通体在宝蓝色地上饰彩色的宝相花纹及金“囍”字,碗内底饰五蝠捧寿纹。温碗用于食物的加热和保温。

该碗花纹的轮廓纹理均以描金勾勒,具有掐丝珐琅的工艺效果,为描金画珐琅工艺品种,产于广州。

宝相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清 画珐琅开光山水人物图缸

画珐琅开光山水人物图缸高28cm,口径34cm,足径23.2cm缸圆形,上丰下收,矮圈足,口、足鎏金。口沿下饰蓝色夔龙及粉色垂云纹各一周,腹部饰缠枝花卉纹并做四开光,内绘各异的山水人物图,有观鹤、听箫、课子、祝寿等场景。足内施淡黄釉,中心饰蓝色团螭纹。

缸的釉色、画工为典型的广州风格。根据记载,乾隆十年,广东将军兼管粤海关策楞曾进贡鱼缸大小各一对,或许与此互为对应。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粤海关:广州海关的旧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州五仙门设立。粤海关辖广东省沿海,设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惠州口、潮州口、雷州口、琼州口、高州口七处关口。首任粤海关监督的是吏部郎中宜尔格图。粤海关在政治、外交、财政收益诸方面的地位非比寻常。成立之后,海关监督一职除几个时间段系由广州地方官兼任外,其余时间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且多为满洲皇族出任。粤海关所制定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制度和法规集中代表了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海关制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廷指定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粤海关的各项管理日趋繁忙,关税成倍增长,几乎超过从前四个海关(其他三个为:闽海关、浙海关、江南海关)的收入总和。

清 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

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清代,口径42cm,高72cm。

清中期 画珐琅双喜字八吉祥纹把镜

画珐琅双喜字八吉祥纹把镜通长28cm,宽13cm,厚1.5cm,清宫旧藏。把镜由镜身、镜柄两部分构成。镜身呈椭圆形,正面为玻璃镜,用以照面;

镜背以画珐琅“卍(万)”字纹为地,中间嵌“囍”字,四周环绕八吉祥纹。

正、背边框做宝蓝色透明珐琅描金花卉纹的装饰。身与柄之间由卷草纹绿色染牙和瓜式珊瑚珠衔接。柄的装饰与边框相仿。底端系珊瑚珠黄色丝穗。

由于广东画珐琅的工艺水平比较高,因而成为贡品。清宫中的各式面镜需求量较大,几乎都为广东所进。进贡的把镜虽在设计上大同小异,但装饰秀美,制作精细,深受宫中女眷青睐。

透明珐琅描金花卉纹: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染牙:将象牙雕刻成所需物件,再行染色加工,所成之器称为“染牙”。

清中期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高12.1cm,径17.2cm,清宫旧藏。手炉圆形,弧形提梁。口沿内挂铜胆。

盖面以鎏金铜丝编织的密网做成,用以通风换气。器身中部以粉色为地,绘饰龙戏珠兼朵云纹,上下环以对称的蓝地白花装饰带。

在冬季,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炉一般多圆形或椭圆形,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

清中期 画珐琅缠枝莲八吉祥纹攒盒

画珐琅缠枝莲八吉祥纹攒盒高12.5cm,口径33.5cm,底径32.7cm。

攒盒扁圆,直壁。盖面微隆起,以宝蓝色釉为地,中心装饰五蝠捧寿纹。

外圈装饰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器壁以折枝花卉为间隔,装饰八吉祥纹。

盒内有一铜鎏金屉,上盛八个扇形攒盘及一个圆形攒盘。每个攒盘内饰折枝花卉纹。

此盒为广东制作,与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相比,纹饰活泼流畅,天蓝色釉较为深沉。盖面的五只蝙蝠采取俯视和侧视两种构图,俯视的三只又存在一定变化,显系采用了西洋技法。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广东珐琅的独特风貌

攒盒:盛放物品的盒子,内部一般分层,并分成许多小格。

清中期 锤胎画珐琅山水楼阁图挂屏

锤胎画珐琅山水楼阁图挂屏长110cm,宽76cm清宫旧藏。

挂屏为一对,铜胎。制作方法是先以金属锤胎技法锤揲成图案的轮廓,然后用画珐琅工艺作表面的装饰。

屏中的山水林木、亭台楼阁、云中仙鹤、地面鸣鹿构成了一幅寓意“鹤鹿同春”、“松鹤延年”的吉祥画面。

 此屏由于采用了锤胎珐琅工艺,所以图案颇具立体效果。

锤胎珐琅是珐琅器品种之一,锤胎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锤胎珐琅。锤胎珐琅有的刻意追求立体的宝石镶嵌效果。其制作方法为按照图案纹饰的设计要求,以金属锤蝶(花)加工技法对金属胎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锤出图案花纹,然后在其纹样的凸出部分留出平底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花纹的凹下部分不填施釉料而代之以镀金装饰,用金色来衬托点施珐琅的花纹,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鹤鹿同春:唐代诗人王建《闲说》诗云:“鹤寿千年也未神”。因鹤、鹿长寿,故常以“鹤鹿同春”用于祝寿之辞。

松鹤延年:因松、鹤长寿而常将二者并题,用于祝寿之辞。

清中期 錾胎珐琅夔龙纹多穆壶

錾(zàn)胎珐琅夔龙纹多穆壶高51.5cm,口径7.9cm,底径12.9cm。

壶作圆筒形,龙吞流,兽首衔活环链。通体在天蓝色地上饰填彩釉的花纹,以两周回纹条带界出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饰完全相同的夔龙纹饰。口、底边沿亦饰回纹条带。

多穆壶,源于蒙、藏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用于盛装酥油茶。清代宫廷曾以多种材料制作多穆壶,如瓷、漆器、珐琅等,这时的多穆壶已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用以陈设欣赏,不再具有盛装酥油茶的实用功能。

錾胎珐琅是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个品种,即将金属雕錾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造中。其工艺过程是:先在已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雕錾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纹样轮廓线凸出,再于凹处点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清中期 紫檀木边座嵌珐琅五伦图屏风

紫檀木边座嵌珐琅五伦图屏风高294cm,通宽395cm。屏风共五扇,中间一扇最大,向左右尺寸递减。

紫檀木框,顶镂雕流云蝠磬纹帽,两边为雕花站牙,下置须弥式紫檀木底座。屏心以錾胎珐琅技法起线刻山水树木花鸟纹,五扇分别饰凤凰、仙鹤、鸳鸯、鹡鸰、莺五种禽鸟图案,分别表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五种封建伦理关系。

屏风虽为五扇,但组合在一起时又似一幅完整的画面,远山近景,一条山溪横穿于画面的左右,构思巧妙,其工艺反映了清代中期广州的制屏风格。

此屏风是珐琅家具制品中的一件重器。此宝座屏风在清宫档案《宫中进单》中有所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七月二十九日,广东巡抚德保跪进紫檀嵌珐琅五屏风一座。”

嵌珐琅是利用珐琅工艺制成平板状的各种饰片,多见于清式家具。

清晚期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通高18.4cm,口径4.8cm,足径8.2 cm、7.3cm。

壶体长方形,委角,曲流,高提梁。

壶身四面开光,开光内绘各异的西洋人物图景。此壶胎轻体薄,釉料不细,色彩不纯,描绘不精,具有明确的清晚期画珐琅器的特征。

清晚期 画珐琅花果纹碗

画珐琅花果纹碗高8.3cm,口径18.5cm,足径7.5厘米,清宫旧藏。碗圆形,圈足。通体浅绿色,外壁周饰彩色的折枝花卉、瓜果和蝴蝶纹。口沿下饰蓝色如意云头纹一周。

清晚期,由于宫廷珐琅作的裁撤,所用多从民间采买,因此清宫传世品中也含有民间作品。

清晚期 画珐琅蝴蝶纹蝴蝶式盒

画珐琅蝴蝶纹蝴蝶式盒高3cm,长11.8cm,宽8.5cm,清宫旧藏。盒做展翼的蝴蝶式,盖面中心纵向安设合页,两侧对称的翅膀为盒盖,可向上开启。盒内分出左右两格,能分别放置小件首饰或物品。盖面装饰色彩艳丽的彩蝶纹,为仿生作品。“蝶”与“耋”同音,寓意寿登耄耋。

故宫所藏清晚期画珐琅作品来源于民间,或订制或购买,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细,描绘技艺功力欠缺。

清晚期 画珐琅龙纹面盆

画珐琅龙纹面盆高8.2cm,口径21.5cm,折沿径29.5此墓,清宫旧藏。盆折沿,铜鎏金口边。

通体以黄地蓝色“卍(万)”字锦为地纹,盆内底饰盘龙一条,周围衬以五彩祥云和口衔寿桃的蝙蝠,寓意“福寿双全”。内外壁饰双龙戏珠纹。折沿上饰彩云、蝙蝠、桃实纹一周。

该盆亦为清晚期民间之器,鉴于上面的龙纹装饰,应为宫廷在民间的定制作品。

五彩是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清晚期 银烧蓝花卉纹瓜式胭脂盒

银烧蓝花卉纹瓜式胭脂盒通高3.5cm,直径4.5cm。盒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纵向锤揲出等距的凹下条纹,使盒体呈现出丰满的瓜瓣式。

盖顶部饰瓜蒂,叶形盖钮,与盒之造型呼应。盒体为银鎏金质,其上施以珐琅做装饰,主要颜色为绿、粉,又以蓝、藕荷、红等色做点缀,绘制有折枝花朵、竹、兰等。

粉盒造型别致,花纹疏朗,色彩淡雅,保存完好。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五百度到六百度左右的低温多次烧制而成,作品绚丽、明快,别具一格。十三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十四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十七世纪末。

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银烧蓝是清晚期民间较为流行的工艺品种,主要用于制作女士梳妆用品和摆设装点的各式瓶、罐之属。

清晚期 透明珐琅折枝花卉纹提梁壶

透明珐琅折枝花卉纹提梁壶通高23cm,口径5.2—4.7cm,足径6.9—6.7cm。

壶方形圆角,铜鎏金高提梁,圈足。通体施蓝色透明珐琅,四面作凸起开光,内分别饰描金的花卉、石榴、莲蓬、瓜、蝴蝶,寓意瓜瓞绵长、多子多福。足内施蓝色珐琅,光素无纹。

透明珐琅是珐琅器品种之一。十三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十四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透明珐琅是在錾胎珐琅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透明珐琅器包括金属胎透明珐琅器和无胎掐丝透明珐琅器。金属胎透明珐琅器一般称为“透明珐琅 器”,俗称“银蓝”或“烧银蓝”。制作工艺是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釉料一般用紫、蓝、绿、黄四色,可用单色,亦可用复色。器胎处理分錾花、锤花,或錾、锤兼用,或錾花之后再贴金片,或在透明珐琅上描金。银蓝釉料的烧结温度低于景泰蓝釉料,但其透明度和细腻程度却高于景泰蓝釉料。银蓝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完后不用磨光就具有平滑细腻、光亮如镜的自然美,这种工艺多用于花丝 首饰、徽章、标牌等工艺品。目前来看,透明珐琅是广东独特的工艺品种,乾隆时期制作水平最高并成为贡品,此后虽有继承,但制作水平有所下降,如胎体欠平,花纹简略,金饰不够灿烂等,这件作品即为清晚期所做,反映了同期作品的水平与风格。

清晚期 志远堂掐丝珐琅花卉纹书卷式笔筒

志远堂掐丝珐琅花卉纹书卷式笔筒高9.5cm,口径8.5cm,足径6.7cm。笔筒作大小两书卷对接式,如意云头式足。通体以浅蓝色珐琅为地,饰掐丝填红、黄、蓝、白、绿、黑的花纹。

周身饰折枝花卉及秀石纹,拦腰饰蓝色金花的系带装饰,宛如系带将两半个器系牢固定成为了笔筒,造型设计与花纹装饰浑然一体。口部做红色珐琅长方形框栏,内掐丝填黑色珐琅“志远堂”款。

“志远堂”为清晚期北京地区私营掐丝珐琅作坊的商号。清代晚期,由于掐丝珐琅器成为利润丰厚的出口商品,刺激了私营作坊的生产制作,“志远堂”即为当时私人商号之一。此件笔筒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在制作上精益求精,是民间作品中的佳作。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七宝烧灰地疏竹鸡雏坛式瓶

七宝烧灰地疏竹鸡雏坛式瓶通高56cm,最大腹径36cm,口径20cm,底径19cm。日本制造。清宫旧藏。

该瓶为一对,所绘图画相同。灰色釉地上彩绘三只大鸡和几只小鸡,或母子嬉戏,或悠然漫步,或侧头观望,神态生动,饶有生活趣味。又以寥寥几笔勾勒出疏竹几竿,优雅简省。

七宝烧是日语中对金属珐琅器的称谓,其来源则始于佛教梵语中的译词。其烧制工艺源于中国的景泰蓝,故又有“日本的景泰蓝”之称。唐朝期间,鉴真和尚将佛教传入邻国日本,至此日本和中国一样,佛教从官方再到民间得以广泛传播和笃信,日本将其自制的艺术品命名为“七宝烧”,并非只是由于其制作当中使用了七种珍贵材料,而其中也体现其对佛教的一种敬仰。

关于“七宝烧”如何在日本制作出来,曾有一段历史故事和明确记载:日本自古即是制造铜器闻名的国家,当中国明代“景泰蓝”发明制造出来后,很快便传入邻国日本;而日本工艺家和工匠们遂在不知所需材料和其制作方法的情形下,仅凭他们所见到的中国“景泰蓝”器物,执意依样模仿,结果仿造出来的误以为是“景泰蓝”的“非景泰蓝”工艺品;即属于他们自己烧制出来的后被命名为“七宝烧“的工艺品。

七宝烧的制作过程同景泰蓝相似,即以金属为胎,用细细的金属丝掐成各种图案轮廓,将其烧焊在内胎上,然后再根据图案所需颜色涂点相应的珐琅釉料,精心烧制,最后镀光,整个制作过程需三十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七道:制胎、掐丝、烧焊、点釉、烧釉、打磨、镀光。这种日本制作的铜胎画珐琅器皿又称“七宝烧”,在清末大量进入宫廷,因其制作技艺精湛、色彩艳丽、富于装饰性,而受到宫中人等的喜爱。在溥仪时宫中各处多有陈设。

注:本文图片及图片信息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藏珐琅 清代(一)
馆藏大系丨故宫博物院珐琅之清代篇(三)
教你怎样鉴别:清代掐丝珐琅器?
掐丝珐琅典型器欣赏
【精品国礼】宫廷专享收藏佳品
故宫博物院藏:器座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