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掐丝珐琅典型器欣赏
掐丝珐琅典型器欣赏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这种工艺品在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无论技艺的精湛美妙,还是产品的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人们叫它“发蓝”或“珐琅”为什么呢?关于景泰蓝的源流有三种说法:一是景泰蓝是从西亚阿拉伯国家传中国的,西亚大食一带将掐丝烧蓝制品称为“佛郎嵌”,“佛郎”与“发兰”谐音,因此有“珐琅”之称。还有的讲“珐琅”一词从“佛蒗”而来,佛蒗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尊称。公元 11世纪到18世纪,珐琅技术在东罗马帝国盛行一时。后来东罗马帝国制作的这种“珐琅”工艺品传到中国,“珐琅”是“佛蒗”的讹音,同时称这种工艺为“铜掐丝珐琅”这个名称非常符合景泰蓝制品的工艺特点,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名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景泰蓝起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从出土文物看,在商代已经有了类似珐琅质的铜镶嵌制品。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年)越王勾践的箭柄上就有兰色的琉璃装饰,在河南伸辉县发掘出土文物中,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的青铜器,其中有银嵌金,银丝纹的车辕饰物和银嵌玉,琉璃的带钩。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的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23年)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掘出的錾金银嵌铜壶,通体饰满兰色琉璃,与后来的景泰蓝十分相似。其实,琉璃瓷器的釉料在化学成分上同珐琅均属于硅酸盐一类。日本正仓院藏有中国唐代(公元618——907年)铜镜,大材西崖著《中国美术史》,述及此镜时说:“彩釉背者,于铸凿花纹之介。填彩釉于其间;而窑化之。这种制作过程,与后来的景泰蓝大致相同,只不过将原来的铸雕花纹发展成为后来的掐丝花纹罢了。


清 铜胎掐丝珐琅象耳狮钮三足香炉        炉身直口,束颈,球状腹。肩置象耳,下承三只象足。熏盖呈圆盔状,顶置狮钮。这件香炉规格高大,装饰新颖别致。珐琅彩描绘缠枝莲纹,工艺精良,色泽富丽。

从景泰蓝的造型和图案来看,充分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景泰蓝的许多造型如炉、鼎、熏、壶等,以及锈墩、几面、壁饰、屏风等等都是仿中国文物或民族用品的,景泰蓝的花纹、图案,云集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华,它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和吉祥图案为题材,风格上丰富多样,有的摹自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汉画象砖以及敦煌壁画等文物图案,有的吸取中国民间刺锈、染织、金银错等艺术品的特色,还有的直接脱胎于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等等。虽然晚清后景泰蓝图案也受一点外国珐琅制品图案的影响,但占主导地址的仍然是中国的民族图案和传统特色。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景泰蓝是中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外国珐琅工艺的所长,发展起来的民族工艺。

在世界浩繁的工艺美术长河中,阿拉伯、西亚、埃及、希腊、波斯等国也都有各自特点的珐琅工艺美术,但不外乎是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烧银兰四种。这些国家的珐琅技术有的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元代,阿拉伯大食窑(波丝一带)制作的器皿被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品加以赞颂。元代吴渊颖曾写试专门描述了这种工艺品的艺术特色。

明代曹仲明著的《格古要论》中特别谈及大食窑的制品:“大食窑器皿……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偿见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俯作者细润可爱”。这段记述实际上是指画珐琅。但它指出大食窑与佛朗嵌相似在波西尔著的《中国美术史》中指出,佛朗嵌即君士但丁的外镶嵌珐琅也就是有丝珐琅,由此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大食窑很可能是明代景泰蓝工艺的前身。大食窑早在公元十二世纪制作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那时能用铜丝掐制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并烧制珐琅釉,这种制作方法与明代景泰蓝基本相似。西亚地区埃及、罗马、希腊等地也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就有了类似景泰蓝工艺制作的工艺品,有的是錾胎的,有的则是掐丝的珐琅的工艺品。这些技术在各国交流,互相影响,不断发展和完善各自的制作技术。中国也毫不例外地吸收了一些好技术。但技术并不等于是艺术,只能说是表现艺术的手段。我们从中国最早的“宣德”年间的景泰蓝造型、纹样、色釉及整个风格来看,丝毫没有外来艺术及影响痕迹。由此可见外来的技术(艺术)只能是为中国景泰蓝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某些物质基础,景泰蓝不仅融汇了外来技术和艺术,而且它以纯熟的技艺,继承了中国民族风格而发展成为我国的优秀的传统工艺品。特别是到了景泰年间,此种艺术品无论从造型,图案及风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而能够以年号“景泰”作为他的代名词,成为了世界公认的、优秀的、代表中国传统的一种珍贵 工艺品—景泰蓝。

一. 明代的景泰蓝

精美的景泰蓝制品生产后,经过明代宣德年间(1,420~1,435),到了景泰年间景泰蓝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从技艺制作到造型、色釉,其艺术风格,数量质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代景泰蓝的特点是:造型多仿古青铜器,大量的生产觚、尊、炉、鼎、薰、碗、盒等器皿。这些器皿大都保持了浑厚、端庄稳重的特点,而丝工多粗犷有力,图案布局极丰满、健康,其纹样较多的是兽面纹、夔龙、夔凤,图案多以大明宝相花(俗称大明莲)作装饰,而色釉主要是大黄,大兰、红、绿、地绿、花白等几种,后来才发展有了大黑、紫、玉绿等色,其色彩对比鲜明强烈,色釉则坚实油润,宛如玉质一般。镀金厚实,金碧辉煌,年久不变。此时的景泰蓝制作方法有掐丝和剔嵌(即在胎上用錾子剔出花纹铜线两种。制胎一般都较厚重。此时工艺技术,工具还不够完善,因此丝工较粗,粗细不一致。器皿的底色一般都是孔雀蓝颜色(俗称地绿色)。器皿造型单纯自然。錾雕的耳子、底足。透空炉盖等陪衬饰件的装配,一般都与整个器体和谐统一,恰如其分。景泰以后,嘉靖、万历时期的景泰蓝制品进展不大,一般保持原有水平。

到了明末清初,上层社会兴起了玩赏高级工艺品的社会风气,引起了达官贵人以至皇帝不惜重金收购或组织复制这些工艺品。庙会古董市场上新出现了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叫做“景泰内廷作坊之珐琅”,因其“精巧远迈前古”,古董爱好者不惜“重价购之”,成为“时 玩”之一。这类内廷生产的工艺品,本来产量有限,又难得外流,因而很少出现于市场,价格极其昂贵。这种有利可图的行情大大刺激了仿制和伪造“时玩”的勃兴。乾隆皇帝也很喜欢景泰蓝,并亲自督促造办处的景泰蓝制作和评定产品优劣,对于景泰蓝工艺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是有某种促进作用的。

自嘉庆以后,景泰蓝只是模仿前代制品,并无自己特色。这时随着清内廷财源枯竭,政局不稳,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以及过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内生产了大量的各种陈设品,一时充诉宫室,因而在生产上即不可能也不必要维持昔日的规模。这样掐丝珐琅生产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进入了萧条期。生产技术水平也随之大大下降。

到了咸丰,光绪年间,景泰蓝逐渐成为一种商品外销于世界市场。一部分外国人不惜重价要求私商给予仿制。由于这种新的需要与出路,景泰蓝工艺一度又发展起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农工商部的新机构中设立的“工艺局”里,就有官办的专门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所制的产品 都錾刻着“大清工艺局造”的款。当时由于外销需要量的不断增加,景泰蓝制作在民间开始发展,一些私营作坊纷纷开设。传统的宫廷的掐丝珐琅走进了民间,使景泰蓝的技艺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

珐琅器是中国清代尊贵的宫延用器,不仅是紫禁城各大宫殿上重要的陈设器,也是内延于庆典餐宴中唯独皇帝才能御用的器具。

国人习惯上将附着在瓷器表面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四者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矽酸盐类。唯后三者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也就是说,这些釉至少应调配到膨胀系数比胎质的小,同时熔点比胎质的低,才能完整的附著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观。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
       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唯其铜胆、象耳和圈足为后配。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元,通高28.4cm,口径17.1cm。清宫旧藏。

炉为圆形,双冲耳,鼓腹,三圆柱形足,造型似青铜鼎,朴实庄重,炉内置铜镀金胆。

炉腹上部以一道镀金弦纹线将炉体图案界为两部分,线上部以绿色珐琅为地,饰白色菊花纹12朵;线下部以蓝色珐琅为地,饰缠枝莲花纹6朵。三足均以蓝色珐琅为地,饰彩色菊花纹。

元代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多以盛开的缠枝莲为主题纹饰,其特点是缠枝莲花朵舒展饱满,枝叶肥厚,并衬以小花苞。图案布局疏朗,掐丝线条奔放有力。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光亮,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绿、绛黄等几种颜色更为耀眼夺目,似用进口珐琅釉料烧造。此炉是元代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

 

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瓶

【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瓶】   元末明初,高36.8cm,口径10.7cm,足径12.9cm。
      瓶为后改器,盘口,束颈,颈两侧饰镀金龙形双耳,垂腹,双圈足。通体以蓝釉为地,饰掐丝花卉纹。颈部为绿釉蕉叶茶花纹,颈下凸起莲瓣一周。腹部正中出弦纹1道将腹部纹饰界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饰缠枝莲6朵,下部为石榴、山茶花等各色花卉。足墙饰菊花等纹。底镌阳文楷书“景泰年制”四字双行款。
      此瓶珐琅釉色丰富,透明度强,尤其是晶莹的绿釉宛如翠玉。细观瓶体,花卉纹结构颇显异常,颈下部加套凸起的一周莲瓣纹装饰,其釉色同整体晶莹亮泽的釉料有别,上腹与颈衔接处口径不合而采取了外加套的办法,腹部的弦纹也是为契合上腹与下腹而加,可见此瓶之颈、上腹、下腹3部分原是由几件元代旧器的局部拼接而成。颈部两侧嵌饰的镀金飞龙双耳既可遮掩拼接的痕迹,又使整器光辉夺目。瓶底款识应为改器时加刻。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   元,高23.5cm,口径7.5cm,足径9cm。清宫旧藏。

瓶盘口,细颈,丰肩,铜镀金錾花足。通体浅蓝色珐琅地,瓶腹掐丝填红、白、紫、黄色珐琅缠枝莲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伸展自如。其珐琅质地细腻洁净,表面异常光亮,具有水晶般的透明效果。

此瓶的珐琅质地和以缠枝莲花纹装饰的特点,在目前所见具确切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中尚未有所见,应为元代之作品。

 

掐丝珐琅花卉纹玉壶春瓶

【掐丝珐琅花卉纹玉壶春瓶】   明,御用监制造,高27.1cm,口径7.4cm,足径9cm。清宫旧藏。

瓶小撇口,细颈,垂腹,双凤耳。除颈部两周镀金弦纹间饰紫地红白两色灵芝纹外,瓶体余皆浅蓝地,通饰缠枝花卉,有栀子、梅花、菊花等,腹下部饰红色菊瓣纹一周。

此瓶为明御用监所造,釉质细润,色泽纯正。瓶壁被打磨得光滑如镜。其装饰集多种花卉于一器,星罗棋布,繁而不乱,艺术效果极佳,在早期珐琅器中风格独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香薰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香薰】   明早期,口径14cm。

薰为圆球形,盖、器各呈半球状,中部有启盖钮可以开合。炉内有以大中小3层活轴相连的同心圆环,各环轴与炉耳轴成交错十字形,无论外层球体如何滚动,悬于三环中心的炉体总会保持水平状态,无倾斜之弊,故此器又称“悬心炉”。薰外表通施天蓝色珐琅 釉作地,饰各色缠枝莲3层共12朵,掐丝细致,填釉饱满,色泽稳重,纹饰流畅。盖顶、炉底及口缘处均有铜镀金圆形镂花古钱纹透孔。

此器为熏香用具,结构设计奇特、精巧、合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唐代的出土文物中已发现数件银质悬心炉,但明早期掐丝珐琅悬心薰炉此为仅见。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明宣德,御用监制造,通高15.7cm,长53.3cm,宽33cm。清宫旧藏。

棋盘为长方形,四壁直立,束腰,下承六足带托底座。盘内底沿四边有镀金长方框,两长边上各有12个小圆点,内嵌螺钿,是为棋位。框内卍字锦地上饰七狮戏球纹。盘内壁饰缠枝花,外壁共10开光,开光内宝蓝地上饰各种花果。盘座饰缠枝花。

此盘胎体厚重,造型规矩,装饰精美,为明代御用监所造之重器。目前所知,此种盘传世仅此一件。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明宣德,御用监制造,高1.3cm,口径19.2cm,足径15cm。清宫旧藏。

  

 画珐琅兽面纹甗

【画珐琅兽面纹甗】   清乾隆,通高19.8cm,口径13cm。清宫旧藏。

甗为上甑下鬲,双桥形立耳,三足,三道铜镀金出戟。通体施仿古铜绿色珐琅,其间泛出蓝色,器身以描金回纹作地,上饰螭纹和兽面纹。

此器系仿青铜器甗的造型制成,其色彩效果又似瓷器中的古铜彩瓷,斑斓绚丽,是清乾隆朝广东珐琅器别具特色的仿古作品。  

 

掐丝珐琅钩莲纹豆式盒

【掐丝珐琅勾莲纹豆式盒】   清乾隆,通高16.5cm,口径7.7cm,足径7.7cm。清宫旧藏。

盒圆形,有盖,高足。盖顶部置铜镀金镂雕勾莲太极图钮,周身用宝蓝、天蓝、绿、红、黄、白、浅绿等色珐琅装饰,其中盒身饰四朵红色勾莲花,高足上则有两朵黄色勾莲花。此外,盒体上下各饰宝蓝色如意云纹,底光素无款。

此器系仿古代青铜器豆的造型制成,小巧别致,掐丝规整,色彩绚丽,是清乾隆朝颇具特色的一件珐琅仿古作品。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清乾隆,高16.2cm,口边长9.3cm,足径6.4cm。

尊方形,长颈,鼓腹,方形圈足,口内有一五孔铜胆,通体有八道铜镀金齿状出戟。尊以天蓝色珐琅为地,内壁四面各饰一朵折枝莲,外壁颈部饰变体蕉叶纹和螭纹,腹部和圈足饰饕餮纹。外底双方框内镌刻阳文“景泰年制”楷书款。

此器系仿商末周初青铜礼器尊制作而成,胎体厚重,端庄古朴,掐丝工整细腻,色彩绚丽纯正,是清乾隆朝珐琅仿古器中的代表作。

 


掐丝珐琅饕餮纹出戟斝

【掐丝珐琅饕餮纹出戟斝】   清乾隆,通柱高24.5cm,口径12.2cm。清宫旧藏。

此器仿古青铜器造型,圆口,流宽而短,口沿立对称两菌状柱,直颈鼓腹,三面出戟,一边有鋬,下承三角式足,通体镀金地,以黄、红、绿、白、黑、浅蓝、宝蓝、浅绿等色珐琅饰饕餮纹和蕉叶纹等。

斝为古代盛酒的器具。此器工艺精致,掐丝流畅细腻,填磨匀实饱满,是一件仿古的上乘之作。

 

画珐琅西洋人物纹方形花觚

【画珐琅西洋人物纹方形花觚】   清乾隆,高25.6cm,口径11.5cm。清宫旧藏。

花觚铜胎镀金,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通体施黄色珐琅为地,上饰彩色西洋人物花卉纹,口沿下四面开光,内饰粉色山水纹,中部亦四面开光,内饰西洋人物图,开光外绘花卉纹样,腹部上、下各有铜镀金錾蕉叶纹一周。花觚底部以白色珐琅为地,中心黑色双方框内有“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器系仿古代青铜觚造型,珐琅色彩鲜艳,纹饰描绘精致,是此类画珐琅器皿中的精品。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清乾隆,通高11.4cm,长13.5cm,足径7 x 5.2cm。清宫旧藏。

兕觥盖前部为兽头,头上有双角,颈、背部有铜镀金出戟,短双翅。器身呈匜形,前有流,后有鋬,圈足。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掐丝云雷纹为地,上饰红色及宝蓝色夔凤纹;盖前部填彩色釉兽面纹。底部镀金,双方框内錾阴文“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器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商代青铜盛酒器兕觥而作,造型庄重古朴,釉色纯正典雅。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清乾隆,高12.9cm,口径8.8x6.3cm。清宫旧藏。

此器铜胎镀金,长方形,直壁,下敛。上有盝顶式盖及钮。通体天青色珐琅地掐丝珐琅纹饰,以两条镀金弦纹将器身四面图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双鸟纹,中部为变形兽面纹,下部饰夔龙纹。底四面各有一拱形足,中心镌起地阳文“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器造型仿照古代奁盒形制,胎体厚重,装饰图案严谨,高雅华丽,掐丝精细活泼,为清乾隆年间仿古珐琅器中的佳品。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清乾隆,高13.5cm,口径11cm。清宫旧藏。

尊圆形,撇口,鼓腹,高圈足。通体在浅蓝色珐琅地上饰掐丝回纹锦地,颈部饰蕉叶形开光,内有螭纹;腹、足四面均饰兽面纹;口内施浅蓝色珐琅地,上饰缠枝莲纹。外底双方框内镌阳文“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尊造型仿古铜器,掐丝匀称细腻,填饰珐琅饱满,工艺精致,为清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皿中的精品。

 

掐丝珐琅天鸡尊

【掐丝珐琅天鸡尊】    清乾隆,通高18.9cm,身长13.4cm,口径4.5cm。

天鸡作立身翘首状,背负螭耳尊,双翅扬起贴于尊身,足登镂空双轮,长尾下垂内卷,尾羽内侧立一铜镀金小天鸡。螭耳尊椭圆体,撇口,螭耳镀金。天鸡胸前贴饰片状彩云,中间嵌长方形铜镀金片,其上阴刻“乾隆年制”单行楷书款。整器以红铜作胎体,掐丝花纹内填入珐琅彩釉,露铜处镀金。天鸡身上随形作出羽毛状饰纹,尊表面饰缠枝莲纹。

天鸡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神鸟由来已久,具有吉祥之意,但其具体形象的塑造则在清代乾隆朝才开始成熟。乾隆时期造办处曾以不同的工艺制造天鸡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此掐丝珐琅天鸡尊器形优美,形象生动,色彩富丽,镀金辉煌,透露着一种神异之感,体现了乾隆时期珐琅制作工艺的精湛水平。

 

掐丝珐琅天鸡尊

     【掐丝珐琅天鸡尊】   清,高25.8cm 宽9.0cm 最长21.0cm 重约3535g
   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与背部「T」形棱脊镀金,余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枝花及拐子龙等变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艳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鍍金內填琺瑯纍絲盒

      【鍍金內填琺瑯纍絲盒】   清,高9.8公分,寬17.8公分在鍍金的盒身之上,以純熟的金工製作緻密的雙層纍絲網裝飾,網上的重點紋飾,花葉、壽字和蝙蝠,填燒色澤鮮艷的琺瑯釉。此種點填烘不错!琺瑯釉的技法,俗稱為點藍或燒藍。精細緻密的多層金絲紋飾,再加上琺瑯藍釉的點綴,光彩奪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国礼】宫廷专享收藏佳品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景泰蓝,原来是贵族出身!
来自中国的礼物——景泰蓝缠枝莲纹直颈瓶
景泰蓝的诞生与流变
景泰蓝最高拍卖价1.29个亿,史上最权威景泰蓝拍卖前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