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上外(作者:毛尼娜)
userphoto

2023.12.08 广东

关注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毛尼娜

不知不觉中,我在东体育会路上又走了一年——今天,2023.12.08。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才知道有不少亲朋好友(包括同事)都不知道我曾经写过的校史系列故事,今天就再次回顾并以示庆祝建校74周年。

校门

学校的正门最初是开在东体育会路上的,它的路对面是一片低矮的棚户区。还有一门是开在西体育会路上,它面对的是一条从老北站开往吴淞的铁路线,据说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大概还是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吧,正门移至西体育会路上。有一天夜晚我跟随弄堂9号里的金伯伯在校园里散步,他大手牵着我的小手,一老一小边走边瞎聊,不知怎么会扯到校门上的“上海外国语学院”校名是谁提写的问题。金伯伯对我说是鲁迅先生写的,我马上问他:嗷,是不是鲁迅爷爷知道解放以后上海要建立一所这样的学校?所以他老早就写好了?金伯伯对我耐心地讲解了一遍是如何将鲁迅字体变成校名,我听得似懂非懂。

1964年夏天,我们姊妹四个和两个堂弟妹还以此门为背景,留了一张合影。

1985年夏天,市政交通有关部门为了缓解东江湾路、西体育会路与大连西路、广中路十字路口交通拥堵问题,故沿着东江湾路、西体育会路架起了一座过街桥。而学校的校门就在桥堍下,原来设在校门口的公交站都迁移了,桥堍影响了学校车辆及人员的进出。过了几年,挨着大连西路边的围墙破墙开了南门。经过几次修葺完善,成了今天的正门。

玻璃走廊

学校原来靠近东体育会路的老正门有一个花坛,紧挨着花坛的,是一条长10米左右的玻璃走廊,走廊的两头各有一栋楼。那个时候的楼房的层高很高,房间宽敞明亮。1951年我父亲(毛信仁)受到组织上的关怀照顾,将跟随刘邓大军走向大西南且已经在重庆工作的母亲调回了上海,并且也进了学校。几个月后,父母就在玻璃走廊的南楼举办了简朴的婚礼。茶水和糖果就成了款待来宾的“酒水”,总共才花去10元钱(当时他们享受每月2.5元的供给制)。后来听妈妈说,他们结婚最奢侈的物件,就是拥有一条缎子被面……。

我的父母

十多年后我走在南楼,是为了上二楼一间乒乓球房里看电视节目,记得一次我们不少人围坐看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在放映电影“革命家庭”,正看到紧张关头,“咚”的一声,我竟然从坐着的乒乓球桌上摔了下来,因为是木制地板,发出的声音巨响,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最近我在翻找由父亲当年编辑的刊物中,发现了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站在玻璃走廊南端前拍的一张照片,使我感到非常欣喜(她和我的故事就不在这儿表述了)。


上外“二部”校区

学校五十年代就设有的“二部”,在学校的西南方向,从当时的正门出来,沿着西体育会路往南走,然后斜穿过大连西路与广中路的十字路口,跨过铁路轨道再往南走二三十米,即到了位于西江湾路的二部。不怎么大的校园里有一座正规的电影院,它后面矗立着两幢一模一样的三层楼房,我家就住在右边的那幢楼里。

父亲和我、妹妹在电影院门口的留影

电影院前面是一大片草坪,它的东北角有一个圆形花坛,旁边就是“钧儒楼”了。我和邻家几个小孩子就喜欢站在花坛周围用水泥砌的一尺左右宽的边沿上,围着花坛绕圈奔走、嬉戏。

最让我感到开心的事情当然是去影院里看电影咯(那应该是我家已经搬离二部的六十年代了)!当时电影院几乎每个星期六都会放映电影,我们小朋友似乎就是怕碰到郭茂松叔叔检票,他老是瞪着本来就不小的眼睛凶巴巴地盯着我们要票子,后来想想,郭叔叔可能是故意这样逗着我们玩呢!偶尔会遇到某个周六晚上爸爸妈妈对我们说,他俩要去看外国电影了,而小孩子是不能看这种电影的。记得一次爸妈又要去看电影了,爸爸看我好像有点失望的样子,随手就扔给我一本厚厚的书,说道:你就在家好好读读这本书吧!我接到手里一看:封面上印有“青春之歌”四个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读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吧。

二部紧靠西江湾路围墙有一排平房,是学校的夜校部。1961年后爸爸就在那里工作。1965年暑期,又一届夜校的学员要毕业了,于是特意请了照相馆的摄影师来二部拍摄集体毕业照,我也在现场玩。拍照结束后,摄影师伯伯特意叫住我,约我过几天后去四川北路上的万方照相馆拍照片,于是至今我还存有这张样照。

摄影师伯伯给我拍的照片

后来曾放大着色陈列在照相馆橱窗里

九十年代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被录取后又回到了当年的二部,即如今的“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原点!三年后我们班在“钧儒楼”前拍摄了一张集体毕业照。


大礼堂

学校于1954还是1955年落成了一座大礼堂,名曰“友谊堂”,据说这座礼堂的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成的。坐在座位上可以看到,礼堂从上到下的房顶、房梁、椽子,包括两旁支撑的柱子全部材料都是用原木制作的。

我对它的记忆是从60年前的1959年元旦开始的,因为就在那天,我妹妹所在的学校附属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大礼堂的舞台上演出节目。

幼儿园小朋友在表演《大灰狼和小白兔》

当时我妹妹才一丁点儿大,个子根本够不到1米多高的麦克风,于是就站在木制的靠背椅子上,唱了当时大江南北流行的一首歌,即电影《护士日记》中的插曲“小燕子”。她才唱罢,引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于是,幼儿园老师再一次把她抱上椅子,又唱了一遍“小燕子”。

1965年大礼堂上演了话剧《年青的一代》,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演员夏天当导演,好像不少是俄语系的教师扮演剧中角色。高惠群主演肖继业,史玲芳饰演夏倩如,陈明秀饰演肖奶奶,英语系的方静饰演岚岚……,演出非常成功。我觉得剧中的高惠群老师特像电影肖继业的扮演者杨在葆。我还记得史玲芳是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女教师,可惜的是,她于八十年代初就过早地离世了。

还有,如今的著名影星陈冲,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吧,是学校英语系的学生,当年她和英语系的教师朱炳荪以及她的儿子朱永焕(音)也是在大礼堂,上演了独幕话剧《抉择》,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另外,俄语系的教师们特别多才多艺,在大礼堂的演出中,总会有他们的小合唱,从“伏尔加河船夫曲”到“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每次合唱必定有这两首歌。他们也从教师合唱团,衍变成了老教授小组唱。

在八、九十年代,还有一些艺术名家应邀来学校为广大师生员工做讲座。如著名导演谢晋、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评弹表演艺术家吴君玉都分别上过大礼堂的舞台。

文革以后,随着“二部”的分离,大礼堂又多出了一个功能:放映电影。


篮球馆

在玻璃走廊的北端东侧有一个篮球馆(球馆南侧靠近大礼堂),细木条的地板,很高的空间,平时里面经常有人在打球。在球馆外面经过的人时常能听到球击打在地板上的咚咚响声,有时还能听到赢球时的一阵欢呼声。而到了周末或特殊的日子,篮球馆则会变成跳交谊舞的舞厅,让学校的教职员工过来放松一下。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每逢新春佳节,学校会在篮球馆举办团拜活动,届时院领导悉数到场。父母会带我们参加,每一次的篮球馆都张灯结彩,布置得很漂亮,而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可以解馋的糖果糕点,但现在我只记得香甜的爆玉米花了。

原载:上外新闻

鸣谢:毛尼娜老师赐稿分享!



作者简历

作者毛尼娜,笔名戈丹,曾经是上海到安徽蒙城插队知青。回沪后在广中路街道模范邨担任居委干部,后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毛尼娜老师热文

我走在东体育会路上……

忘不了的95弄

清明时节忆清明

母亲节时忆母亲

想起插队那些事

父亲与金庸的不解之缘

父亲节时忆父亲

难以忘却的挚友—李维庄

知青日记:记五十年前的那个夏天

记张宝珠老师二三事

我知道你在看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亲与金庸的不解之缘(作者:毛尼娜)
忘不了的95弄(作者:毛尼娜)
杨伯伯的菜地2020年06月26日 星期五B03 繁星·美文拔萃
精致的泾西小公园
土牧尔台中学一一我的最高学府(一)
洪洞一中往事回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