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7):态度及其改变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

1. 学习经验

学习理论者一般都相信,人们也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的经历,以及与这些经验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与发展。强华是影响态度学习的重要原因。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一种途径。

2. 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1)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2) 自我防御功能。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3) 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是被动的保护自我形象,而价值表现功能则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

(4) 认识功能。人为了适应周围的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转变的理论

1. 态度分阶段改变的理论 凯尔曼

(1) 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长期依从将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结构的变化。

(2) 认同:指个人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3) 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转变。

2. 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廷杰

(1) 该理论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2) 费斯廷杰指出,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情况:①逻辑违背;②文化机制冲突;③观念层次冲突;④新旧经验矛盾。

(3) 认知不协调的强度,是由不协调所涉及的两个或两组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4) 减少或消除认知不协调的主要途径:

改变或否定不协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如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而又吸烟,就否定有害健康的说法。

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的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

3. 平衡理论 海德 1946

相互两系的事物组成了一个单元或系统。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化的压力。如果单元内各成分不能协同存在,则单元处于不平衡状态。状态不平衡的单元内会存在压力,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状态。

二、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1. 态度主体方面的印象因素

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心理倾向会使人拒绝别人的影响:①抗拒反应;②心理惯性;③“保留面子”。

2. 传达者方面的印象因素

(1) 传达者的威信

(2) 传达者的立场

如果传达者站在自我维护的立场上,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很小,因为人们怀疑其沟通的动机。而如果传播者的立场是自我牺牲的,则甚至没有影响力的罪犯,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3) 传达者的目标指向

如果信息接受者感觉到传达者试图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如果接受信息者意外听到说服力的沟通信息,要比直接听到信息有更好的说服效果。

(4) 传达者的吸引力

3. 信息沟通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信息的差异

对于高权威的传达者,发出的信息与个人原有态度差异较大时,引发态度的改变量最大。而对于低权威的传达者,则发出的信息与人们原有的态度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改变量最大。

(2) 信息的倾向性

对于普通公众,提供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而对于教育水平高的对象,则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辩驳,强调目的指向的一方,说服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在信息同接受者原有态度不一致时,同时提供双方面的信息,再强调旨在引发态度转变的一面更为有利。此外,只提供信息材料,由接受者自己做出结论,可以更好地引发态度改变。

(3) 信息的提供方式

口头传递比印刷途径效果更好,面对面演讲则比通过大众媒体传达效果更好。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1. 沟通影响规律的应用

(1) 态度改变影响因素向方法的延伸

作为外部影响手段,态度改变方法的着眼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所提供的沟通信息的影响力,而是弱化态度主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

(2) “睡眠者效应” 凯尔曼 霍夫兰

从长远眼光看,没有任何态度改变的努力是无效的。任何来源的沟通信息,最终都将对人们产生一定的说服效果。从即时影响的角度看,同样的信息,由高威信传达者提供,的确比由低威信传达者提供引起更大的态度变化。但是三周之后,低威信沟通者引发的态度变化已与其他沟通者没有明显差别。这种低威信来源信息一段时间后态度改变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称为“睡眠者效应”

(3) 信息适当重复

信息的适当重复可以增加人们的接受性。对较为复杂的事物,重复可以增加人们好感。而对于较简单的事物,重复则没有积极的效应,过度重复还会增加人们的厌恶倾向。

2. 参照群体引导

利用人际关系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3. 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即使暂时性的行为改变,也会引起人们的态度变化。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作出一种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行为时,人们的态度也会明显向世行为合理化的方向倾斜。人们获得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不充分理由效应”

如果人们的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已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具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研究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睡眠者效应
北大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
管理心理学层次理论
社会心理学12-态度改变与终生社会化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二章 影响沟通的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