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章 影响沟通的因素

一、社会认知因素 在心理学中,人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称为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些偏差包括:

 

1、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又被称成为首因效应或最初效应。指的是人们初次相遇时产生的印象,由于第一印象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一印象对沟通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它会使认知带有表面性。人们初次相遇时,彼此常常根据对方的外貌、表情、姿态、谈吐、衣着等表面特征,对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和评价,形成某种印象,这就容易出现“以貌取人”的现象,使认知带有表面性。其次,它会使认知产生片面性。当人对对方一无所知时自然要特别留意其一切未知信息。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尽管人们都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表面的观察资料判断一个人往往是错误的,但人们还是心甘情愿的上当,难以避免这一倾向,常常跟着第一印象走,忽视以后的新信息,或根据第一印象来解释新信息,当新信息与第一印象不一致时甚至会否认新信息而屈从第一印象,这就造成了人际认知的主观片面性了。总之,沟通中的第一印象,是影响沟通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沟通时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2、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月晕效应、成见效应、以点盖面效应等。指的是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判断泛化扩张的结果。在观察某个人时,由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从观察者的角度看来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品质的知觉。由于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些特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他特点也就隐退到背后视而不见了,造成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现象。光环效应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光环效应对沟通的影响首要的是心理定势,它表现在一个人已有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中国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光环效应。其次是中心性质的扩张化。所谓中心性质,是指对形成印象有决定意义的特殊信息。如人的外表、行为、道德品质等,都可能是决定人际认知的中心性质。人一旦获得这些信息,就会“爱屋及乌”,使这些特征扩张化即具有弥散性。光环效应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人际认知现象。它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影响沟通质量。

3、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又称定型化。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会表现出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相似性,这就会使得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一些固定印象。如同一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大致相同的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职业、年龄、性别一样的人,在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也较为接近。人们会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老年人墨守成规,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商人大多较为精明,农民则是憨厚朴实等。社会刻板印象对社会认知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社会刻板印象本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实的成分,或多或少反应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此它简化了人们的认知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从消极方面看,由于社会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变化而变化,因此它常常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造成偏见、成见,从而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又称最后的印象。是指在较为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占优势并掩盖了对该人一贯的了解。这种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的认知偏差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就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心理学家鲁钦斯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近因效应,他编造了两段关于一个名叫吉姆的学生的资料。这两段材料的性质是相反的。一段把吉姆描绘成一个性格外向热情,好交际的人;另一段则把他描绘成一个性格内向冷漠孤僻的人。然后,分别向两组大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对甲组学生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向特点,再介绍内向特点;对乙组学生则相反,即先介绍其内向特点,再介绍外向特点。最后考察两组学生留下的印象,发现首先介绍的部分印象较深,这与第一印象作用相同。但接下来,稍微变换了一下实验方式,在阅读完第一部分材料之后,让被试做数学习题或听历史故事,然后再阅读第二部分,最后考察留下的印象。结果大部分被试根据隔开那段时间以后所听到的材料评价吉姆的性格。这就产生了近因效应。进一步研究证实,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较大的作用。而对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易产生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又称自我投射。是指在沟通时,人们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情感、意向等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如此,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投射效应表现较多,如情感投射是以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对别人进行自我同化,从而导致对他人的沟通障碍,情感投射还表现为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喜欢,优点越看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越看越讨厌,缺点越看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度的赞扬和美化自己喜欢的,过分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另一种投射效应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如自己所愿望的那样,把希望变成现实。

、个性心理缺陷因素

1、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心理是存在的条件是它一定要有第二者或第三者的存在,而且这个第二者或第三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要优越,或是虽不优越,却对嫉妒者产生一定影响。
  嫉妒是差别和比较的产物,属于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差别和比较的结果是:从差别和比较中形成心理不平衡,基于此而想平衡这种不平衡心理。但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的。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以下为具体特征:(1)明显的对抗性,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2)明确的指向性,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产生抵触和对抗。(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2、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猜疑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猜疑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猜疑会加重人的心理压力,使人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各种疾病,身心健康遭受破坏,甚至进一步导致悲剧的产生。其次,猜疑使人失去朋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在主观上先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所谓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结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恶化。 第三,猜疑害人又害己。猜疑进一步发展,往往使人丧失理智,形成攻击性的病态人格,对他人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常以害人开始,以毁灭自己结束。 

 

 

 

 

3、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自卑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自卑感通常产生于失败的体验之后,尤其是经历过多次失败,往往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自卑感也产生于别人消极的评价,尤其是这些消极评价来自于有举足轻重的权威人士时,如家长认为某个孩子不会有出息、教师认为某个学生难有作为,这些孩子和学生就会把这些消极评价转化为自我否定评价,从而丧失信心。自卑主要表现在:(1)交柱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这种不良后果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以致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2)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年常因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此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3)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有些人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于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彼人算计。(4)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者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缓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4、狭隘心理 所谓狭隘,俗称“心眼窄”或“小心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量小或心胸狭隘。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孤僻、猜疑等都源于狭隘心理。狭隘常常表现为思想狭隘和行为狭隘, 思想狭隘即遇到一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受到一两句批评的话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行为狭隘即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情投意合”,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狭隘的成因首先是家庭因素,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事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子女狭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其次是认识水平,考虑问题不成熟、经验少,遇到问题后,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容易紧张、焦虑,放心不下。

5、逆反心理 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超限逆反是指个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人们接受某种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那些不利刺激我们接受的限度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我们接受起来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你很喜欢吃饺子,但是如果一个星期每天三顿都让你吃饺子,你一定会产生反感,也就不会再有享受美味佳肴的愉悦了。这就是说,即使有利于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也会给人带来伤害,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根本性的逆转,由原来的赞成、接受、欣赏转为反对、拒绝、逃避的态度和行为。 禁果逆反指的是理由不充足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愿望的一种心理反应。禁果的说法取自古希腊的传说;伊甸园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善恶树上的禁果,然而夏娃却终于在蛇的诱惑下偷食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逆反心理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6、羞怯心理 羞怯是害羞和胆怯的统称,是指不愿意接触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的心理。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交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是羞怯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不一样罢了
   
羞怯心理常表现为站在陌生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审视,不敢迎视对方的目光,感到极难为情;与人交谈时,感到面红耳赤,虚汗直冒,心理发慌,即使硬着头皮与人说上几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的;不善于结交朋友,于是常常感到孤独常因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而烦恼。不善于在各种场合坦率的发表个人意见或评论,因此不能有效地与人交换意见,因此给人拘谨、呆板的感觉。;常感到自卑,在学习和交往中往往不是考虑取得成功,而更多的是考虑不要失败

7、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孤僻心理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孤僻心理有如下特点:第一是普遍性。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孤僻心理心态等。第二是非沟通性。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第三是逃避性。孤僻心理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孤僻心理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孤僻心理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孤僻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从中年人来讲,如果他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常常表现出不与他人来往。从老年人来讲,丧偶或丧子的打击,儿孙们远离自己,很易使老人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总而言之,孤僻心理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自卑感是产生孤僻心理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时代埋藏的祸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产生自卑感。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8、自负心理 自负首先表现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 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其次是固执已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 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第三是过渡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 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三、
个性修养因素

1、宽容  所谓宽容,就是对自己或他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过失、过错采取适当的减压政策,以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加剧,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在生活中,宽容可以理解为宽恕饶人。从个人道德修养看,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人格的理解和尊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宽容就是洞察。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不必羡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友谊、事业、家庭才能稳固和长久。宽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都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宽容就是忘却。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放眼明日,来日方长,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宽容是一种力量,在冲突与不愉快发生时,宽容是以柔克刚,进而达到忍一份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境,此所谓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也。宽容是一种品格,常言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和气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这个道理。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美德。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生活需要宽容,就像人生需要明媚灿烂的阳光一样。拥有一份宽容,我们就能正视师长的严厉,谅解朋友的疏忽,善待他人的错误宽容,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修养。 “君子和而不同”这个朴素的至理名言,不仅仅是提倡和谐的主张,而且更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宽容,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它崇尚真善美,主张人们通过道德的榜样和理性的努力,最终让人们享受到“草异色而同芳”的自然和谐的芬芳世界的美好。宽容里包含着爱,它包括尊重和体谅。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要生存,就要不断地适应环境。此时不妨作个换位思考,或许伤害你的人,也是要生存,或许是要生存得更好一些?而我们不也是为了生存得好一些吗?宽容里包含着爱,它包括真诚和给予。将自己坦诚地交给他人,也会使他人由衷地献身于你。巴尔扎克说过,灵魂要吸收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回送人家。人与人之间有了这点美妙的关系,心灵才能充满生机。当大家与宽容同行时,人际间就会产生一股足以融化冰峰的暖流……使人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融洽、和谐,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宽容,不是胆小及无原则的宽大无边,必须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的基础上,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极少数蛮横无理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心慈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宽容,对人对已都可成为一种毋须投资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乃至事业成功,都是颇有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老人、对邻居……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

  2、感恩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感。与人沟通时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感恩是爱的根源,也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快乐。如果我们对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能心存感激,便能充分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以及人生的价值。班尼迪特说:"受人恩惠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当他积极投入感恩的工作时,美德就产生了。"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

西方有谚语说:“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幸福。西方有一个“感恩节”,在这一天,很多人相聚一起感谢上苍的仁慈和恩惠。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教导子弟,从小就要他知道所谓“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目的就是要他懂得感恩。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心态会更平和。当我们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看世界时,我们将拥有"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物利两忘,漫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恬淡与从容。带着阳光、带着幽默、带着愉悦的心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互相都能看到对方的优点,互相都为对方的成功鼓掌,通力合作,不相互拆台、勾心斗角。

3、诚信 诚信是一个人贯穿始终的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是诚实守信,恪守信义、信用和信誉。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是把诚信被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理念。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民谚中的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无信,都强调诚信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 
    现代诚信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维系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今天,诚信已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现代诚信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规则伦理基础上的全新理念,主要的不再是道德境界,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道德义务,是对法律、规则、契约的诚信,这是人人都应当做到的,是一种义务、本分。现代诚信的重点在,在于行为的后果。

4、尊重 尊重指沟通时将对方当作一个具有其内在价值和潜能的独特个体来接纳和认同 的一种态度和能力。持有尊重态度的沟通者在沟通时承认对方的内在价值和潜能,并愿意关注和倾听对方,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将这种意愿传递给对方。尊重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氛围。从而更有效的沟通,沟通者接纳和认同的态度会让沟通对方觉得安全和自由,更真实地的表达自己的。

尊重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沟通者的人性观,中国自古就有性善、性恶的人性观争论,虽然各家各持一端并都有道理,但总起来说,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性可以朝积极方向发展,大大有利于培养沟通时尊重的态度。许多人在沟通时对于接纳那些有明显长处的人感到比较自然,但对于接纳那些有许多消极面和缺点的人就感到困难了。为此沟通时如果有一点尽力寻找某个人优点的精神,把对方当作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人来看待,既看到对方有短处、缺点、阴暗的一面,也有长处、优点、光明的一面,看到对方的价值、尊严就值得我们去尊重了。但尊重绝对不是在沟通时要迎合对方某些观点。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是很正常的,沟通时完全没必要去违心的迎合对方。迎合不仅是对尊重的误解也违背于诚信的态度所以沟通时,应该坚持自己既定的立场以不伤害对方自尊的诚恳态度婉言说明,以取得谅解。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讨厌。
   5平等 平等,主要指沟通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是由沟通的特点决定的。无论何种职业、官职高低,在沟通时都是作为普通的人而存在,没有“等差之别”沟通时,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对方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四、文化因素

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无处不在,很难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世界著名跨文化与管理专家Geert Hofstede的定义,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Hofstede 把文化比喻成一个洋葱,有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 ,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人的肉眼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 (Heroes), 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多多少少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 了解英雄的性格, 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 (Rituals ),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主要场合吃饭时的位置安排,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文化的定义正如许多其它重要概念的定义一样,每个人都知道一些,大家所理解的又不尽相同。其实,文化定义的歧异往往发生在外延方面,而对文化的理解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差不多大家都意见一致的:即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留下的痕迹,并对人们继续发生着影响。最广义的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所谓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按照被广泛接受的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孔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而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各种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也正是这种独特性,才预示着今后交会的可能和暗伏着冲突的根据。
   
文化因素是人们由于言语谈话、行为举止风俗习惯等不同,在沟通时所产生的各种分歧和冲突。美国《公共关系手册》:“对外关系的交恶,十有八九不是出于利益的冲突,而是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隔阂”。

1、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借助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来进行的,而语言只是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并不是用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由于人们的语言修养、表达能力不同对思想观念或事物,有的表达的很清楚,有的表达的不清楚。同样,对同一组信息有人听后马上就理解了,有人听来听去不知其所以然,有人听了做这样的解释有人做那样的解释,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或者文字表达事物,也往往产生听不懂、曲解或断章取义的现象影响有效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所习惯使用的母语不同,因此会造成语言沟通的困难,有时甚至会变成鸡同鸭语对牛弹琴!交流中表情达意不能到位,很可能造成沟通的误会。

2、观念因素 观念属于思想范畴,由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泛化而成,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接受、信奉并用于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和观点。不同年龄、身份、社会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障碍。如青年人认为老年人保守僵化,老年人认为青年人幼稚浮躁。

3、习俗、即风俗习惯,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固定特别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由于历史、传统和政治、宗教的缘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往习惯各不相同,它不仅影响了沟通对象的行为举止,而且还影响了其交往的方式,因此他们的交往风格可能截然不同。如美国人,豪爽、自信、喜好竞争、注重实际;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善于争辩,;日本人注重礼仪、言辞委婉、精明,重视问题的实质与细节,不易让步,讲求团队合作;阿拉伯人有很强的种族和宗教意识,精于讨价还价,尊重对手,珍惜友谊……。如礼节方式审美传统等。习俗世代沿袭是通过长期重复出现而约定宿成的习惯,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相当大的约束和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否则,会造成误解导致沟通失败,甚至会使对方大受伤害,再也不会与你往来。克服首先须知俗其次须随俗。

五、社会因素

1、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和相似程度 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过程。信息传递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的事情,因此,沟通双方的诚意和相互信任至关重要。在沟通中,当面对来源不同的同一信息时,人们最可能相信他们认为的最值得信任的那个来源的信息。只会增加抵触情绪,减少坦率交谈的机会,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准确性与沟通双方间的相似性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沟通双方的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智力、种族、社会地位、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相似性越大,沟通的效果也会越好。

2、组织机构 信息传递者在组织中的地位、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等结构因素也都影响了有效的沟通。许多研究表明,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和频率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人们一般愿意与地位较高的人沟通。地位悬殊越大,信息趋向于从地位高的流向地位低的。信息传递层次越多,它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也越长,信息失真率则越大,越不利于沟通。同时,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如果中间层次过多,同样也浪费时间,影响效率。有的学者统计,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这是因为,在进行这种信息沟通时,各级主管部门都会花时间把接受到的信息自己甄别,一层一层的过滤,然后有可能将断章取义的信息上报。此外,在甄选过程中,还掺杂了大量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当发送的信息涉及到传递者本身时,往往会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信息失真。这种情况也会使信息的提供者畏而怯步,不愿提供关键的信息。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形成多头领导,或因人设事,人浮于事,就会给沟通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沟通的进行。

3、空间距离 在不能与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距离也是一种影响沟通的因素。沟通双方如果在空间上相距太远,接触机会可能会很少,这可能也会造成沟通障碍。当你打电话时,你无法观察对方的表情。当别人翻阅你的报告时,你也无法弹一下手指头叫他专心地看。如果你在一个可以容纳一百个人的室内做演讲,你大概很难和最后一排的人直接做一对一的沟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认知偏差
管理心理学层次理论
【心·疗愈】影响人际关系的五大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学
削足适履愚不可及(心理学定律之二十三刻板效应)
“光环效应”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