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发展模式杨海燕 高书国

摘要:农村教育,是农村地区面向区域内多种人群传递普遍性与地域性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传承人类文明和乡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地区多种产业协调发展,培养具备现代生产生活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之人的社会活动。我国农村教育具有乡村性、多样性、多元性和自治性四个特征,其发展模式主要为人口流动型、政府主导型、文化内生型和产业聚集型四种类型。未来,农村教育规模及结构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为:2030年前教育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025年城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时期,2030年我国将出现“教育逆城镇化现象”。

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农村教育;教育城镇化

近20 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持续提升,每年有2 000 万人从农村进入城镇。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背景下,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认识知识、学习和教育”的理念,如何界定农村教育的知识、受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何促进农村人口的发展,成为农村教育新的思考点。

农村教育再定义

(一)农村教育再定义

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区域概念,泛指远离城镇、由县乡政府管辖的区域。农村教育是一种原发的生活生产经验和乡土文化代际传递的教育,在制度性教育中逐步承载了更多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农村教育主要有三种界定:区域论、人口论、产业论。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于农民、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在功能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续沿用之前的农村教育定义,已无法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阶段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需要。对此,有必要对农村教育进行理论思考、趋势判断和模式构建。为农村人口提供有质量的、城乡间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切实获得经济回报的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来促进农村社会的转型而不仅仅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教育新的职能。

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INRULED)发布了《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政策框架》,突破传统的对农村发展、农村变化和农村教育的关注,提出农村教育是塑造和实现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明确了农村教育由传统的应对式、适应型、追赶和模仿式发展向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发展的思路与方法转变。2010 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主办的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研讨会再次明确了农村教育自主、特色、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策略,将农村教育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转型而不是单向度的量的增加与质的变化。未来的农村地区,除农业产值仍保持其传统远远高于城市外,在第三产业、在互联网经济和智能管理等方面,将越来越同步于城市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农村教育须为引领和促进农村社会转型承担新职能、发挥新价值。[1]2030 年前,我国将持续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依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后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届时,我国农村地区也将出现人口回流和人群多样化现象,为顺利转化农村教育的职能、实现农村教育为人群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农村教育,将是农村地区面向区域内多种人群传递普遍性与地域性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传承人类文明和乡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地区多种产业协调发展,培养具备现代生产生活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之人的社会活动。其内涵为:一是传承区域论的农村地区属性,坚持农村的自然地理和行政属地特性;二是突破人口论受教育对象唯农民的狭隘,坚持农村教育面向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观照在农村社会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当地人口以及未来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新村民”,坚持农村教育受教育对象的多样化特征;三是扩展产业论,不再将农村教育的社会职能定位于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而是发展性地观照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坚持农村教育要促进当地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转型;四是增加地域特征这个维度,将各具特色的农村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文化特征纳入教育传承内容,坚持农村教育的内容要因地制宜地包含地方性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发挥教育传递地方经验和乡村文化的职能,发挥农村教育针对性地促进当地有特色的产业的持续发展;五是拓展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升学教育拓展为进城升学与就地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农村教育不仅是城市学校的生源基地,也是当地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培养基地,未来的劳动力是从农村中小学校毕业出来、具备了持续学习能力和现代生产生活能力的新型劳动者。

(二)农村教育的主要特征

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各具特色。因其特定的地理空间、特殊的文化场域、特别的教育内容,农村教育具备地域乡村性、培养目标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及治理方式自治性四个基本特征。

1. 乡村性—空间区位

保持乡村学校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取材自然并服务乡村发展是其天然本色,农村教育的乡村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教育环境的乡村状态、教育对象的乡村属性、教育内容的乡村要求、教育语言的乡音特点。

首先,教育环境资源的乡村性。农村学校处于田边园畔,处于农舍民居之中,即使在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建筑外观更现代、更统一,坐落在不同区域、不同地方自然风貌和建筑风格环境中的学校,也会在校舍风格、学校文化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和乡村性,从而对农村学校中的师生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乡村学校地处乡间,丰富的乡土资源也是学校教育取之不竭的资源和素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本课程都会因这些资源的独特性而突显乡村教育的区域特点。

其次,教育对象的乡村性。农村教育位居农村地区,其服务对象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所有居民,即使在城镇化率达到70%之后的逆城镇化阶段,长期甚至祖辈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仍以农民为主。对他们所进行的教育以及通过他们所传承的乡音乡情与古朴的生活观念和习俗,自然生成农村教育对象的乡村性这一特征。

再次,教育内容的乡村性。农村教育承担着改造乡村的职责,这种改造既包括基于认识的文化选择,又包括认识基础上的文化改良。农村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都融入了大量的本地人文和自然知识,这些知识能够让受教育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和资源特色。农村学校通过结合国家课程和现代化目标,科学理性地选择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传承,改造不适于现代社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观念和风俗,发挥农村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地方生产生活经验传承的功能。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挖掘地方生产生活资料的教育价值,通过取材自然、取材当地,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效果,当地人口提供能直接应用于当地产业生产的针对性的劳动技能。

另外,教育语言的乡村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化传承的工具。尽管普通话是我国的教学用语,在乡村学校,课堂之外的校内外活动、校园日常生活中,多数本土教师仍然会使用乡土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这种语言能很好地促进教师间、师生间情感沟通,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活动的组织更有乡土味道,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解决问题。既能传递信息,更能传承文化。

2. 多样性—培养目标

教育具有人才培养和供给的功能。20世纪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教育面向城市教育求经学艺,农村学校模仿城市学校求发展,农村学生以随迁和升学的方式进入城市学校,农村教育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模仿者和生源供给者,向城性使之“能否续存”和“如何发展”备受质疑,农村教育长期于“离农”和“留农”间徘徊。然而,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形态之一,它除了为学生进入城市求学和发展提供基本素养外,还应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可以进城也可以留乡是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双向性的基本表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培养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人,人的现代化是重中之重。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的三大使命:人的改造、社会改造和民族再造。农村教育不仅给受教育者提供能在现代化发展的农村地区体面生活的观念和技能,还必须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价值观;农村教育不仅要满足人民对职业和经济回报的需求,还应满足人民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同时承担着人才输送、人力开发、文化传承和社区稳定四种功能,即通过教育实现受教育者在城市和乡村的自由选择,实现留乡人才对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价值,促进乡土优秀文化传承,保障边远地区疆土稳定。

3. 多元性—文化属性

农村比城市有更久远的历史,农村社群比城市社群有更多元的聚集方式,从而有更多元的群体文化。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同质。但是,源于农耕社会的农业社区,却因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同的聚居群体,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久以来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文化。村落文化的多元性,必然导致乡村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活动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无论是学校所在的乡村社区的文化差异,还是学校本身的文化差异,都是文化多元所需要的,也是多元文化得以传承、特色学校文化需要凝练的必然结果。多样性是世界得以存在并能丰富发展的根本原因,保持多样性,避免单一性是生物、物种、人类发展的目标所在。因此,通过农村学校保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发展特色学校文化塑造各具特色的人类群体,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4. 自治性—治理结构

从治理结构分析,农村教育更强调自治和因地制宜。农村教育的自治性源于农村社会权力的自治性特点。由于乡村学校与农民家庭及其生活的关系更为紧密,乡村治理有悠久的自治和共治传统,农村教育在乡村层面加强村落共同体和村民自治也有了实践基础。随着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创业成功或持创业项目和资本的“ 新农人”、“ 新乡贤”、“ 乡村精英”回归农村选择在农村工作生活,他们的到来,会因其社会影响力而进入村落自治共同体,参与村落管理与农村教育治理。未来的农村,将是融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于一体而比重各异的经济结构,这需要村落自治共同体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方的产业规划,选择更适合当地的产业类型及其结构体系,选择更适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教育结构体系。这样的选择,既是乡村自治的结果,也是乡村教育自治的结果。农村教育再也不只是升学教育,而是在人才输送的同时促进农村多种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现代教育。

以上四种特性,整体拓展和深化了农村教育内涵:一是从农村空间地域上,再认识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空间特征;二是从文化的角度,深刻理解农村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上的独特性;二是从培养目标的角度,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法;三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构建农村教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三)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要素比较

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应该既有教育的共同本质,又因受教育群体和教育资源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城乡教育发展的终极模式,交集部分是公民的核心素养,差异部分是城市和乡村各自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地域文化。国家课程体系保障城乡教育同性的实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保障城乡教育各具特色。国家治理方式的改革必然会给乡村自治力度更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空间更大。(见表1)

农村教育发展模式

农村教育发展方向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现代化有四种模式:文化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模式、产业驱动型教育现代化模式、政府主导型教育现代化模式和社会流动型教育现代化模式。(见图1)

(一)文化内生模式

文化是稳定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文化的传承、融合和创新是社会或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内生模式是以国家、区域或组织的文化发展为主要动力以促进国家、区域或组织的持续发展。在农村地区,长久共存的多样性的乡村文化,对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通过教育治愚、治弱、治贫,通过发展教育培育人才,进而通过优秀人才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纠其社会风气,这种通过乡村文化改造给当地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是文化内生模式的一种表现。文化内生模式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有诸多成功案例。四川省蒲江县为其一。蒲江有1500 多年的建县历史,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800 多年前由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魏了翁创办的鹤山书院,不仅英才辈出,也奠定了蒲江人求学受教的精神底蕴。蒲江重教兴学的观念,既成就了其在成都地区“三圈经济一圈教育”的社会声誉,又成为其积极创新教育制度、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大力提升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原动力。蒲江以现代农村建设为基,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本,在一个经济上并不十分富裕的偏远农村地区,创立了以“自然、绿色、开放、整合”为核心理念的现代田园教育,验证了农村教育回归农村、回归农业、回归农民的本质属性。蒲江农村教育的文化内生模式,再一次证明了农村教育不是城市教育的复制品,农村教育有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式,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

(二)产业驱动模式

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拉动力量。通过教育提升当地初高中毕业生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通过教育支持和促进地方产业群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教育新的职能所在。以历史文化名城广东茂名高州市为例。高州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迄今已1 400 多年。近年来,高州市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开发区、工业园、物流园、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各类园区建设,做大县域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特色小城镇建设崭露头角,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创办于1905 年的广东省高州农校,建校百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世界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农科院首任院长丁颖等一批优势人才在内的5 万多名高素质人才。学校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元”办学,“政企村”合作培训现代农民模式,促进农民提智增收。

(三)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的农村城镇化模式,是以政府行政和经济干预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以政府直接组织、参与、管理和实施的一种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变革与转型方式。本质上,政府主导模式是来自农村地区之外的一种“外生型”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实施“大城关”战略,政府在城市发展、人口发展和教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德化县以瓷土资源为优势,以陶瓷产业为动力,带动人口聚集,促进教育城镇化发展。2015 年,德化城镇化率高达73.6%,教育城镇化率高达95%。这种以城镇化带动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一种外部嵌入模式,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干预作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直接干预、动力强大和被动性强。农村、农民和农业产业则处于被动状态,而且“一夜间”的城镇化过程,难以实现人的市民化和现代化。

(四)社会流动模式

社会流动是一种源自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所带动的农村人口流动的“内生型”模式,也是农村人口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育促进和帮助农村人口向城流动。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存在应试倾向使其基本被定义为城市中学的生源基地,不能升学的毕业生则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无奈地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农村学校应试模式的产生,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但同时与农村学校的功能定位单一、发展模式单一、评估体系单一有密切的联系。

四种模式中,从第一象限到第三象限的一条虚线将四种模式划分为两个区域,使其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第一,农村教育现代化因历史和地域差异而积累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共生与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些地区是几种模式的组合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模式;第二,左上部分体现出更加正面和积极的特点,右下部分体现出更加负面和消极的特点,我们主张更加正面和积极的模式,即政府主导的以农村文化内生动力和产业发展动力推进的教育现代化,是健康发展、可持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模式。

未来中国农村教育规模及结构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伴随着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一种有品质、有质量的农村教育指日可待。快速城镇化,促使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农村教育挑战的关键,是要对未来15 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趋势与特点做出冷静、客观、科学的战略判断。

(一)2030 年前,教育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预测①,2030 年,城镇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形成了新的城乡教育格局。城镇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将增长29.43%、小学增长46.19%、中学增长57.0%、高中增长44.80%;相反,农村学龄人口将持续下滑,其中,学前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下降54.65%、小学学龄人口下降53.81%、初中下降42.04%、高中下降29.01%。(见图2)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初中学龄人口将于2025 年出现拐点,城镇初中学龄人口第一次以2 482 万超过农村初中学龄人口(2 314 万);城镇高中学龄人口也将于2027 年超过农村高中阶段学龄人口规模。此后,农村与城镇学龄人口此消彼长,大体形成2∶8 趋势,并保持相对稳定。(见表2)

 

从数据分析,2030 年,城镇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形成了新的城乡教育格局。城镇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将增长29.43% 、小学增长46.19%、中学增长57.00%、高中增长44.80%;与此相反,农村学龄人口将持续下滑,其中,学前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下降54.65%、小学学龄人口下降53.81%、初中下降42.04%、高中下降29.01%。因此,小规模、现代化、高质量的农村基础教育是未来发展要求和趋势。          

学前和义务教育呈现出城乡均衡、各具特色的格局,乡村中小学呈现出适度集中和分散办学结合的特点,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比例将更高。研究和探索小规模学校的常规态势和办学模式,是适应未来趋势的农村教育改革着力点。未来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现出更明显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差异,正规职业教育更多呈现城乡一体化特点,由城市职业院校承担,并由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学生的资助力度,减轻农村学生外出求学的家庭经济负担;非正规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培训的针对性,立足当地、通过网络等现代化途径提供更有效的、持续的技术培训。

(二)2025年,城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期

2025 年,中国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将明显增强,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其重要标志是:农村教育布局从2020 年的基本稳定,进入整体成熟阶段。一是教育城镇化率将接近80%,农村地区的受教育人口将稳定地保持在总体受教育人口的20%~30%,这些人口的稳定性将必定保持农村教育的稳定性,为部分人口服务的农村教育将持续存在并稳定发展;二是农村教育布局整体成熟稳定,经过未来将近十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当人口的城市化率保持在稳定水平后,适应农村人口布局、产业布局,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直至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农村教育体系将更加稳定和成熟;三是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缩小,2025 年之后,我国农村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30%,这部分人口会散居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这势必造成农民集中居住地人口偏少,位于居住地内的学校规模偏小,小规模学校将成为农村学校的常态;四是农村教育将更有质量、更有特色,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为这些学校构建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课程体系成为可能,使这些学校针对性地改进教学、采用本土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当课程和教学不再以城市学校为参照,当人才培养不再仅为城市学校输送生源成为常态,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必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质量更高、特色更鲜明。

(三)2030 年,我国将出现“教育逆城镇化现象”

到2030 年,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时,农村日渐均衡且质量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回流,由此将引发教育的逆城镇化。届时,由于农村教育受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农村学校必然会因受教育者的需求而扩展其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多样化的农村教育特点也将更加突出。首先,随着高质量、有特色、目标多样的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在发挥其人本主义思想、培养具有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劳动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次,随着城乡教育均衡的推进,未来我国农村教育在办学条件、经费水平、教师能力等方面将会有持续的提高,农村教育对城市人口的吸引力增加,农村受教育人口呈现多样化特点,教育需求更加多元。为此,农村教育要提前为满足这部分人的教育需求做好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丰富多样的准备。在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新乡贤”、“新村民”的共同治理下,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功能将有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力,等. 农村社会转型指数:衡量城乡差距——基于联合国为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理念[J]. 世界教育信息,2014,(5)—(6)

(《教育研究》2017.6.73~7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除大班额的路径与逻辑
科学布局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张志勇代表:重新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建立编制“周转池”
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进城速度放缓
瞭望|生源冲击梯次到来,提速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教育适应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