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岐黄针发明人陈振虎谈经与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陈振虎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痛症、帕金森氏病和痴呆等疾病。公开发表 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研究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在研两 项,指导硕士研究生20多名。主编《岐黄针疗法》 (人民卫生出 版社,2020) 、Jin’sThreeNeedleTherapy(US,2018)等著作多部。申请中医针灸相关的国家专利多项,其中岐黄针—一种多功能针 灸针目前在临床被广泛使用。擅长利用岐黄针疗法治疗痛证、帕金森氏病及痴呆等多种病症,取穴少,疗程短,见效快,微痛或 无痛,安全高效,患者更易接受,显效率能达到80%以上。
经常有人发信息问,患者有什么病,该取哪些穴位治疗?也有很多医案文集,分享和记录了很多医家治疗诊治疾病的腧穴处方,其中有些甚至标为秘方,以彰显其重要性。但很少有人会提及到有关经络的方面内容,那么在针灸临床中,如何看待经络与腧穴的关系?经络与腧穴哪个更重要有关系吗?

确实非常重要,就像《灵枢·病本》篇中说的,临床证时,必须要首先分清楚标本,才能决定治疗依据的主次先后。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明确经络和腧穴哪个是本,哪个是标,进一步做剖析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的临床诊治。主要是有两种看法。提些个人方面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1. 腧穴重要

腧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陆续发现逐步积累起来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无定位、定名、定位及系统分类等阶段。”(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第五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古人在长期的针灸实践中,“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症,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腧穴,虽与上述腧穴距离很近,但却以治疗喉、胸、肺病症为主。古代医学家把作用相似的穴位归纳分类,逐步形成了经络的连线。”(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第五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种观点认为,穴在先,是最重要的,而经络“仅”是连缀穴位的一些线。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针灸临床的“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经络知识的学习和辨证,临床时仅按疾病部位反射区、敏化区或者依据一些腧穴固定处方针刺。其特点“哪痛针哪”、“哪病针哪”、亦或“插秧式针刺,从头针至脚”等等。确实也可起定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痛症类的疾病效果突出。

2. 经络重要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古人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人体分布着许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联络周身,而且某些管道内还有流动的赤色血液。《灵枢·经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利用测量及循扪切按乃至解剖学的方法观察人体。正是这些观察对认识和形成经络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灵枢·经别第十一》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润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这点来看,经络非常重要,它“内属于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正常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    喻家言认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学入门》引张子和语“不诵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气血的运行不畅和阻滞密切相关。“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怪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远早于《黄帝内经》,其中记述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行--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这与我们后面的经络走行有所出入,且其治疗方法均为灸治,故名“灸经”。与后面《黄帝内经》中经脉的记载有很多相同之处,应该是在灸经的基础上发展和补充完善成形的,并且增加了穴位约160个。从这个方面来看经络是在穴位之前,可能是后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某些脏腑的病症,会在其相对应的经脉循行路线上有相应的反应。从这一角度对临床的指导来看,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首先进行经络辨证,治疗的病种范围更广泛,但疗效方面(尤其是痛证方面)却并未比前面的“非经取穴”明显。为什么会这样?

①这与涉及的病种有关,针灸临床病种以痛症最为多见,而痛症见于人体的筋肉关节体系,即“经筋”病症。《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张介宾曰:“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经筋呈带状分布,起于四末,终于头身,并不像经脉有流注次序,也无表里配属关系。经脉是气血流通的通道,而经筋具备约束骨骼维络关节的功能,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具有疼痛、拘挛、麻木、 弛纵不收、活动障碍等表现。

《灵枢·卫气失常》曰:“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杨上善对此的解释是:“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以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即经筋是中无有空,不像经脉这种可以运行气血的有形管道结构。“筋”这个层次的病变大多停留于此,所以经筋病候的治疗是“以痛为输”的,故“在筋守筋”自然成为治疗痛症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因些对于经筋的病症,治宜“以知为用,以痛为腧”确实简洁高效。但是对于系统性的、全身性的“脏腑”病症,运用经络辨证的疗效会更适合,更恰当。如对于失眠、夜尿多、多汗等病症,这时“以痛为腧”就无从下手,而经络及脏腑辨证更为适用。

②对经络腧穴的认知有关。历代文献中对“穴”的记载,有“节”、“骨空”、“孔”、“隙”、“脉气所发”、“会”、“砭灸”、“气穴”、“门户”、“空”等等。《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并认为“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说文解字》中对“穴”的解释是“土室也”,指洞、孔、窟窿的意思。

经络是运行气血输布周身的,古人把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比喻成自然界的水流,对应十二条河流(经水),故有“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九针十二原》。因为“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常见者,皆络脉也。”而腧穴恰恰是反应观察经络气血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中可以候气、守气、推动经气的运行,“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所有这些经文提示的针刺的关键所在,就是通过针刺穴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调经脉气血,通在先而调在后,达到全身气血调和的目的。正如《灵枢·根结》篇所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最终达到“气可令和”,实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因此,我个人认为经为本为重,穴为标为轻。而之所以很多“重穴轻经”可能与学习的背景和学习难度有关,缺乏系统的针灸学基础学习过程、和(或)经络循行的记忆难,需要经常反复背诵运用。分清经与穴的标本关系后,临症时就会有的放矢,“标准化”运用指导指导临床诊疗。如局限性病症患者,可按经络辨证来进行病位诊治的,先辨经,再选穴。如髋关节疼痛患者,属于外侧的归少阳经,取居髎穴;前面痛的归阳明经,可取髀关穴,后面痛的归太阳经,可取秩边穴或承扶穴。如果是全身性或者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宜用脏腑辨证的方法,选择脏腑的俞募穴来配伍治疗,疗效更佳。

术法无定数,临证需精研,与众针友共勉!

— THE  END —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陈振虎,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学
拨针八法中拨、提、扫、摇、挑五法的运用及拨针治疗中的点、线、面、体
中医基础理论(朴微整理版)
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
临床荟萃|从治“神”与经筋理论角度探讨针灸诊治失眠
怎样理解经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