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一块墓碑说起:日本是如何吞并琉球的?

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率领4艘黑色近代铁甲军舰军舰驶入日本江户湾口,带来了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国的国书。

马修·佩里

佩里赠送给日本幕府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日本居然派出相扑武士在美国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肌肉。第二年,佩里再次到访日本,这次他带来了7条军舰,一直开到江户湾内,黑黑的炮口直指横滨。由于这些船被漆成黑色,所以日本人把这些船叫作“黑船”。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

在美国 “不开国就开火”的胁迫下,日本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1854年3月31号,日美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本饱尝闭关锁国引来的列强鞭笞。但是,开国之后的种种刺激,却在日本转为另一种催化剂,由此出现了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此后,日本就开始推行侵略朝鲜和中国“大陆政策”。1876年,日本首先迫使朝鲜李氏王朝签订《江华条约》。从此,朝鲜逐渐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江华条约》签订处

在这种形势下,不甘心做奴隶的朝鲜人崔济愚,创办了东学党,以宗教的形式宣传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崔济愚

1893年朝鲜发生灾荒。次年1月,东学党领导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史称“东学党事件”。当时中国派驻朝鲜的头号人物,不断地把最新的战况报告给远在天津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这个头号人物是谁呢?他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

世人都以为他是从小站练兵起家的,其实朝鲜才是他飞黄腾达的起点。1882年,年仅23岁的袁世凯帮助朝鲜国王平定了叛乱,开始崭露头角。两年之后,他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成功逼退妄图染指朝鲜的日本人,从此受到清廷重用。1885年,年仅26岁的袁世凯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俨然成为了朝鲜的“太上皇”。

当时朝鲜仍视清廷为宗主国,因此希望清廷能派兵帮助平叛。袁世凯也就此事致信李鸿章。然而,李鸿章却不得不顾虑另一个国家——日本。

《中日天津条约》谈判现场

1885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天津条约》,规定将来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这条规定,李鸿章不得不顾忌。而且,早在20年前,大清朝就被日本咬过一口。

碑文

这座墓碑写的是:大日本琉球蕃民五十四人之墓。这座墓因何而来呢?1871年11月30日,琉球王国两艘装载贡品的船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牡丹社地区,其中“八重山”号船获救,而另一艘“太平山”号船在台湾南部触礁,船员泅水上岸后与当地高山族部落发生冲突,结果54名船员被杀害,生存下来的12名船员得到了清朝官员的保护,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碑文

琉球本是中国的藩属国,但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却刻意在墓碑上加上了“大日本”三个字。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三年之后,也就是1874年,日本以给这54个琉球渔民报仇为借口,七拼八凑组成了一支所谓的舰队,装载着几千名日本士兵强行登陆台湾,企图占领台湾。

日军入侵台湾后与当地原住民的合影

被逮捕示众台湾民众

抵抗日军的台湾高山族同胞

日军上岸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得到消息的清廷急派沈葆祯,率领 “安澜”、“伏波”等几艘近代化兵舰前往台湾。

沈葆桢

沈葆桢出发前往台湾

迫于清军威力,日军惊慌失措地逃离了台湾。但是在美英等列强的“调停”下,日本还是向清朝勒索了50万两白银,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这就等于间接的承认了琉球人是日本属民。5年后,琉球灭亡,成为日本的“冲绳县”。

琉球群岛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清政府再麻木,也知道日本的狼子野心。更何况,此时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海军已经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全面超过了北洋海军。

一边是苦苦求援的朝鲜王室,一边是虎视眈眈的日本,李鸿章最终是如何决断的呢?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明天继续为您解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知识系列——日本帝国罪恶时代
牡丹社事件
晚清帝国的生存战略(17)
[图文]日本侵华图片历史资料(2)
刘申宁: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研究
牡丹社事件,日本从此不再惧怕中华,而且还有了侵略中国的野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