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吗?

凡是从肠黏膜表面突入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肠息肉,肠息肉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不少患者朋友在切下息肉后会紧张的问:“我的息肉时什么性质的啊,怎么样啊?”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病因

目前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生活习惯、长期腹泻、长期便秘、炎性肠病及遗传等因素相关。

分类

肠息肉按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

1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较多见,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三种,多星隆起型、扁平型、凹陷型,可有蒂、亚蒂和无蒂。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2

错构瘤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为一种或数种组织异常混合生长,表现为正常细胞过度生长和组织结构紊乱,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息肉体积较大,充血明显,多有蒂,表面糜烂,白苔附着,一般不会癌变。

3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 较小,直径大多<5 mm,全结肠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其发生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内镜下增生性息肉呈分叶状或结节状,形态不规则,有亚蒂或短粗蒂,基底部宽大,移动性差,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伴糜烂、出血。组织学表现为腺体延长,腺上皮增生向腔内突出形成细小、缺乏间质的小乳头。上皮细胞嗜酸性明显,散在杯状细胞。一般认为增生性息肉并非肿瘤性病变,但近年研究发现增生性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或继发性息肉, 这种息肉体积小,无蒂或亚蒂,表面光滑,不分叶,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质软,一般不会癌变,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嗜酸性肉芽肿等。

临床表现

结直肠息肉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症状包括便血、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直肠下段息肉出血可见粪便表面浮着血迹,高位直肠或者乙状结肠常表现为便中带血,息肉处于右半结肠若出血则不易察觉,往往可能造成慢性贫血。肠道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黏液便、黏液血便和大便次数改变,当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腹泻、里急后重、便秘等大便习惯改变,较大的有蒂息肉甚至可以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的症状。

诊断

由于50%以上的肠息肉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常常是体检时发现,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息肉的临床症状与其大小、部位有关。

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可发现低位直肠息肉。而对于高位直肠及结肠的息肉需通过辅助检查发现,目前临床上对于肠息肉诊断常用的检查手段有消化道X线造影、纤维结肠镜、三维CT仿真内镜成像。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大多数病人可完成整个大肠的检查。结肠镜下活检钳取组织有限,只能代表病变的局部病理学特征,如癌变较局限,局部取材很难做出早期癌的诊断,容易漏诊。因此,活检时应强调有经验医师且多处钳取活组织。近年来强调了全瘤活检在腺瘤癌变诊断中的重要价值,以免漏诊早期癌变。全瘤活检技术不仅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而且可以明确癌变浸润深度、有无淋巴或血管浸润,从而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为进步治疗提供指导。

治疗

根据肠息肉的部位、数目、形态,患者年龄以及有无癌变,决定治疗方案。切除方法有经内镜息肉切除、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及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

1. 经内镜息肉切除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切、套扎、激光、射频及微波治疗等,常用的是内镜下套扎术和高频电切。套扎术是内镜下用圈套器套扎进行息肉摘除,使息肉组织的血液供应中断,1~4 d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组织坏死脱落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带蒂息肉尤为适合。内镜下高频电切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息肉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及直径<2 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以及散在数目较少的多发性腺瘤和息肉。

近10余年来发展迅速的内镜下的治疗技术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并且能够对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二者原理基本相同,胃肠道黏膜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通过黏膜下注射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分离,进而切除或剥离病变黏膜。

相对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EMR的优势:

①无淋巴结转移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可局部切除,避免外科手术治疗。

②可获得大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析。

③EMR证实病灶为早期癌或不能完全切除时,可在EMR治疗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EMR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大块病灶,只能分块切除,不能整块剥离,这样容易导致切除不全或病灶残留。ESD技术是在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用末端绝缘手术刀进行病变的完整切除,使肠息肉及早期癌的适应证得以扩大。

2. 腹腔镜肠息肉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 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切除方法主要为肠壁楔形切除术。但腹腔镜手术缺乏手的触觉,肠息肉一般腔内生长,组织柔软,在肠腔外不易探及,因此腹腔镜联合纤维结肠镜应用于结直肠息肉的处理,可准确定位病变,目前应用较广。

3. 传统的开腹手术  现在临床已较少采用。目前主要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恶变倾向或已恶变或不能排除恶变的腺瘤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不能在内镜下切除或切除后有可能发生出血或肠穿孔的息肉以及息肉切除后需要补充手术者。

4.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是将内镜、腹腔镜和微创等技术综合起来的新术式。TEM适用于体积较大的息肉、良性病变及早期癌(T1期),能够治疗传统手术器械不能完成的较高部位的直肠病变(范围5~20 cm)。 


作者:辛学知 刘亦阳   来源:辛学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肠息肉」,你需要知道的 5 个问题
图解:不同类型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
发现肠息肉怎么办?日本的最新指南来了
肠癌多数都是息肉惹的祸,重在早期发现
肠健康才能常健康,协和专家带您认识肠息肉的十个知识点
治疗大肠息肉的手术方法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