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融三教之思想 弘道教之法

在建构南宗道法基本理论时,白玉蟾注意汲取儒家“五常”理论,同时也借鉴佛教的教理教义。其认为,“人人得道,个个成真”不是梦想,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文/詹石窗


白玉蟾能够在传承陈楠师祖道法基础上,实现南宗道教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白玉蟾个人融通三教的素养。他在《道法九要·序》中指出:“三教异门,源同一也。”


儒释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篇序言第一句话即指出了儒、释、道三教割不断的思想关联。在白玉蟾看来,儒、释、道三教尽管各立教门,但究其本源却是同一的,这就是说三教的文化源头是一致的。因此,弘道传教应该将三教的思想资源融会贯通。


一、白玉蟾阐释道教理论不离三教


实际上,白玉蟾在阐述道教理论时就是这样做的。例如,他在阐发陈楠先生的“五宝说”时指出:


老聃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许旌阳有八宝:曰忠、孝、廉、谨、宽、裕、忍、容。吕洞宾有四宝:曰无妄一也,不苟二也,至诚三也,守一四也。陈泥丸有五宝:一曰智,二曰信,三曰仁,四曰勇,五曰严。临事多变,使人莫测,谓之智;专心致志,守一如常,谓之信;济人利物,每事宽恕,谓之仁;处事果决,秉心刚烈,谓之勇;谨勿笑语,重厚自持,谓之严。东方蛮雷,仁者也,能为风雨,长养万物;南方蛮雷,勇者也,申明号令,赏善罚恶;西方蛮雷,严者也,肃杀元气,霹雳群动;北方蛮雷,智者也,伏藏坎位,遇时而起;中央蛮雷,信者也,四时蜚伏,令不妄发。子今行五雷之法,须得此五宝,方可以动之。吾得之于先师泥丸久矣,今以告子。此乃心传之秘,大抵是真中有神,诚外无法,子可佩而行之。[1]


这篇短文由老子《道德经》“三宝”说入手,进而追溯了晋代高道许逊的“八宝”说以及唐末吕洞宾的“四宝”说,而后引入正题,阐述陈楠的“五宝”说。考陈楠留下的著述有《紫庭经》《翠虚吟》等,并没有关于“五宝”的论述文字。


道家“五宝”汲取儒家“五常”之理论


按白玉蟾的说法,“此乃心传之秘”,看来这是属于口授秘传的道术。其思想旨趣乃是“真中有神”四字。为了暗示“五宝”的神妙,白玉蟾汲取了儒家“五常”理论的部分内容。儒家“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白玉蟾所阐述的陈楠“五宝”则有仁、智、信,再加上“勇”与“严”,形成“五宝”。


道教南宗“文笔峰”(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若推究本原,“勇”与“严”还是与儒家文化有密切关系。《论语》中有十二章论及“勇”,例如《子罕》章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其中所谓“知”通智,孔子这里所谓“知”即“智”。孔子认为:智者无所疑惑,仁者无所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这三句话不仅明确表述了什么是“勇”,而且将“勇”与“智”“仁”联通起来,说明“勇”本来就是儒家思想体系所认定的君子品格之一。


至于“严”,在儒家经典里也是一个重要的品德范畴,例如《孔子家语》有云:“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是故君子不可不严也。”意思是讲,行舟离不开水,但如果水进到舟里边,舟就要沉没;没有人民百姓,君子也就无所谓治理,但如果民心丢失,百姓开始犯上作乱,国家就要被颠覆。所以如何处理君民关系,这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应该从严把握。


《孔子家语》这段论述通过比喻,将一个“严”字的重要意义充分突显出来。白玉蟾阐发“五宝”意涵所言之“严”在适用范围上虽然与儒家有别,但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白玉蟾的“五宝”论说还引入了《周礼》“六官”规制,并且将之与春夏秋冬四季对应起来。


《周礼》“六官”,春官宗伯掌典礼;夏官司马掌军事,秋官司寇掌刑狱,冬官司空掌工程,地官司徒掌邦教,天官冢宰令百官。春夏秋冬四季之官配以仁义礼智,而天官则以信为本。由此看来,白玉蟾所阐发的“五宝”说虽然属于“雷法”道术,但在思想旨趣上却与儒家的五常精神相融通。


“道融于心,心融于道”


在建构南宗道法基本理论时,白玉蟾也注意借鉴佛教的教理教义,尤其是禅宗的思想更为其所取资。他在《谢张紫阳书》一文中指出:“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


道融于心,心融于道

“融”这个字以“虫”为声旁和形旁。在甲骨文里,“融”像三条虫由地里钻出来,本来表示冬去春来,大地回暖,虫蛇从冬眠中复苏,后来用以表示春回日暖之际冰雪化为液体,由此而有融化、消融之说;进一步引申,则“融”字表示了无痕迹地化为一体,没有分别。


白玉蟾所谓“道融于心”指的就是“道”与“心”化为一体,他阐述道心相融,实际上是要强调发挥心能、从性地上下功夫的重要意义。他的论述与慧能所言“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2]的思维方式颇为相似。实际上,白玉蟾曾经有过修禅的体验。他在《橐籥枢机说》一文中写道:“禅宗号曰‘安身立命处’,道家号曰‘金丹’,其实一也。”把禅宗的“安身立命”与道家的“金丹”看作“一”,这体现了交融“道”“禅”的思路。


禅学的文字禅、棒喝禅白玉蟾也在借鉴


此外,白玉蟾在升堂讲道时往往旁征博引,借鉴佛教禅学的文字禅、棒喝禅等,来引领信众。查《无武升堂》《常州青醮升堂》《庐士升堂》《平江鹤会升堂》,多引述佛教经典。从这些升堂活动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白玉蟾对于佛教义理的谙熟。


二、人人得道,个个成真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白玉蟾倡三教融通,并非漫无所宗。他的思想路向说到底乃是归本大道,这一点在其《道法九要·序》中表达得很清楚:


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


白玉蟾明确指出:出法是为了度人,而度人的目的就是引领广大信众“证入玄妙之门”,也就是进入大道之门。其根本目标就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在白玉蟾看来,这不是梦想,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序言的最后一句“岂不美欤”的反问充分体现了一个道教领袖所具有的崇高理想和自信,也表达了自己归本于大道的坚定立场。


注释:


[1]《白真人集》卷三《五宝说》,《道藏精华》本。


[2]释宣化:《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编辑:陶然)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作者詹石窗,选自《首届玉蟾宫南宗道教论坛暨南宗道教的历史传承与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原文题目为《南宗道教祖师白玉蟾行踪与文化贡献考论》。论坛召开时间为2015年11月2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法九要》白玉蟾 持戒篇 解析分享5
不曾拜见止止庵,原来深山有修行
論白玉蟾的科儀法術
白玉蟾部分摘录《中国道教史》
略论白玉蟾南宗金丹文化思想及其掺杂伪书之甄别 | 参赛作品
诗心仙骨,蔚为大家:海南玉蟾宫首届“白玉蟾杯”书画艺术展道教书画作品选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