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安印话(第10期):我读《金海印谭》的六点感受




这些天抽空阅读了国内著名篆刻家苏金海先生的新著《金海印谭》,今天说说我读该书后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我早在金石印坊公众号预售通告的第一天就下单订购了。过了些天收到该书,只见装帧精美,且书的扉页上还有苏金海先生的亲笔签名和印鉴,心中欣喜。但因那些天工作较忙,当时翻翻后将书置于案头。近日终于得空展卷细读,受益良多,抚卷之余,觉得好书共读,值得推荐给更多人赏读,遂有此文。



我对该书的总体印象是印刷精良、内容丰富,对苏金海先生朴实的文字、书中不时闪现的独到见解和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热心印事勇于直言,以及坦诚谦和的为人处世之道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本书,除了学习和了解专业的篆刻知识,更可以真切感受一位孜孜印艺的老艺术家的真知灼见和朴实情怀。


1    
用心优选,印刷精良  


我一直认为,和常规图书相比,印章方面的图书对图文编排和印刷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排版切忌满页文字、印作排列忌如珠算子等,须得字体大小合宜,行距得当,方能有好的阅读体验,就如刻印讲究章法,须分朱布白,疏密得当。当我打开《金海印谭》时,觉得这本书在排版上可谓用心,比如内页正文采取竖向三分之二页式的文字排列,每行字数二十二三个字左右,这是许多图书编辑推荐的单行字数,黑体字标题和1.5倍行距也可以为读者提供理想的阅读体验,页边三分之一的留白无论是放印作还是用做旁注都是不错的选择。



印刷质量是否精良对图书阅读体验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和印章相关的书。赏印是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印章呈现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阅读品赏感受:如果印刷质量粗劣,如选印不精、印色不佳、套印不准等,则印作神采大失,读者无法感受作品之精妙,品读起来自然意趣全无,甚至可能导致“误入歧途”,如对刀法运用产生误解等。


而《金海印谭》在印刷质量上同样有其用心之处:书的用纸考究,乳白色的优质胶印纸,不会过白闪眼,纸张厚度也恰到好处,这样的纸张可以让读者阅读时眼睛较为舒适。图文方面,文字清晰,印章图片的朱红色恰到好处,既不炫亮也不灰暗,是石安赏读印刷品的印作时所中意的红色,并且印作的颜色套印精准无误,既不偏色也不洇墨,很好地再现出印章原作神采(接近原拓的品赏效果),捧卷品赏书中之印,玲珑喜人。



这些细节体现了该书编者在排版和印刷上的用心和认真,为读者获得良好阅读体验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石安对购买印章类图书总的较为谨慎,尤其是图文类图书,一般宁愿选择到书店看后购买或者确认印刷质量再网购的,不过拿到此书后我下单前的担心便顿时消除了。)


稍有瑕疵的是,文中尚有极个别错排字句未编校出来,比如P28的“很”字应为“根”字,P76的“不是行草而是篆隶”应为“不是篆隶而是行草”等。暇不掩瑜,洋洋15万字的《金海印谭》不失为一本精心佳著。


2    
内容丰富,干货满满  


一本书能不能吸引人,并让读者真正受益,关键还在于内容。本书涉及的内容颇多,计45篇文章(不含序言和后记),主题涵盖了印坛见闻、印人交往、印家评传、印作评述、印著解读、治印观点、印界观察等。



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近当代印坛的不少往事,品享苏金海先生在篆刻领域的专业看法和评述,同时可以深入了解苏先生的学印心得和治印思想。


通读下来,可以看出入编该书的每篇文章都是图书策划者精心挑选的,兼顾了篆刻家各方面的内容呈现和读者关心所在,本书可以说是苏先生数十年从艺生涯迄今最完整的阶段性小结。并且我以为苏先生的文字真诚朴实,言之有物,所呈观点不妄不虚。当代印家李刚田先生评其“苏世独立,淡定自若,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为其人”,斯言诚是。


因而,对一个篆刻同好或篆刻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案头书。


3    
精研印域,见解独到  


在本书中,苏金海对篆刻各领域的点评和论述中不乏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和苏先生专精甲骨文金文印有关,该书有不少论及甲骨文金文印主题的文章,比如《金文印创作简论》(P14)、《秦士蔚甲骨文印章创作简论》(P31)、《甲骨文治印琐谈》(P40)、《同心浇奇葩》(P67)、《从齐白石到来楚生》(P113)、《答《书谱》杂志记者问》(P183)、《我对甲骨文篆刻艺术的再认识》(P194)等,其中许多独特观点对有志于该领域的后辈印家有点拨之益。



以《金文印创作简论》一文为例,苏先生在对金文印发展源流、社会背景及各时期典型印人印作做简明评述的同时,认为金文引入篆刻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而金文印创作的鼎盛时期在清代晚期。同时他强调了晚清黄士陵在该领域的贡献和历史价值,苏先生认为“黄士陵在金文印创作上的最大贡献,即在于他能以瘦挺的线条将商周金文的深沉和汉金文的灵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谓高度概括、一语中的。此文中苏先生对民国以来金文入印的印人所做的梳理和点评也令我对金文印近貌和现状形成清晰的脉络认知。



苏先生在篆刻方面的独到观察显然不止于甲骨文金文印领域,比如他提出姓名印对于篆刻家之重要性的观点。在书中《姓名印创作杂谈》(P4)和《<元康紫砂印>序》(P109)等文章中,苏先生强调“一方好的姓名印,其艺术价值并不亚于词句印”“我从未听说过一个杰出的篆刻家会将姓名印刻得很糟,也从未听说过一个连姓名印都刻不好的人,竟能将词句印刻得十分精妙。”他甚至提议在各类书法篆刻展应要求有一定的姓名印的选送作品,其苦心可见一斑。


此外,诸如他对印章篆法(印文)、名人治印、赏印角度、黄士陵印风(P35)、黄宾虹印坛地位(P53)等等都不乏个人直言和独特见解,不一而足,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该书了解更多,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展开。


4    
究经皓首,严谨治学  


苏金海老师在篆刻方面的专业认真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该书给我的主要印象之一。


明代篆刻大家何震有“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的观点传世,在该书多篇文章中,苏先生也强调了古文字学对篆刻的重要性,“为了学习和掌握艰深而枯燥的古文字学,我常常节衣缩食,先后购藏了《古文字学导论》《卜辞通纂》……等古文字著作……我还常到图书馆翻阅有关学术刊物,只要有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发现之后,便立即抄录以备查考……”他认为,“作为一个篆刻家,没有较好的古文字基础当然不行……”(P96),同时又与时俱进,并不囿于形式主义的篱蟠,不固守“篆文须字字有来历”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信条,而是持“在篆刻创作中,我认为应当允许造字(因为古文字的字数非常有限),但不能容忍错别字”(P26)的通达态度来适应印学的发展。



他在《罗福颐的印学观》(P6)一文中借罗福颐之口表达了自己“入印文字必须纯正和保持印面严整”的治印思想,同时,他还对甲骨文金文入印时遇无本可寻的字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从相近时代寻找最适合的文字加以解决,并在另一篇文章《也谈“造字”》(P26)中提供了更详细的处理方法。


苏先生严谨治学的痕迹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谈<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中的新增汉印异形字》(P105)一文中对其中未见著录的汉印文字异体字和在《<常熟博物馆藏印集>释文补正》(P70)中对印作误释和未释之字逐一做了简析或补正……“以便篆刻爱好者在阅读和创作时参考”,读这类文章时,苏先生在印学研究方面的认真和严谨形象跃然纸上。



金石印坊创始人江豪旭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有一段对苏先生保存资料的描述,我以为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学印以来,他订过的每一份书法篆刻杂志或报纸,买过的每一本印谱或工具书,发表过的每一件作品或文章,甚至是临摹的每一方印,他都会整理得有理有条,一丝不苟。三十年来,他的家虽然搬了很多次,这些资料却一件没丢……”



5    
热心印坛,直言不虚  


苏先生热心关注我国篆刻事业的普及和繁荣,他在开篇《应当在青少年中提倡篆刻学习》(P1)一文中就呼吁应重视和落实篆刻学习的普及化。在书中的《印谱出版的喜与忧》(P9)《篆刻评选刍议》(P11)中,他则对当下印谱出版和篆刻展赛评选的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言,通过这些文章可以感受到一个老艺术家对时下印坛发展的热心关注和渴望弘扬正能量的拳拳之心。


在《谈印章的释文》(P29)一文中,他就对各种印谱或书法篆刻集的印章释文混乱现象提出批评,同时呼吁印谱出版时应提供印作释文以满足书法篆刻爱好者及广大普遍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不是阳春白雪地只服务于数量极少的印学研究者和收藏家。在《画家常用印评说》(P84)中则直言国内许多画家用印低劣,并抨击画坛乱象,“若想从根本上改变现今画家用印质量低劣的状况,我以为首先应当革除社会上不尊重篆刻家和轻视篆刻艺术的不良风气……”其言其意发人深省。


又如他在《闲话为名人治印》(P20)中谈及为名人治印的得失时,就直言“作品的优劣,是由印文的内容、书体、印式、时间及作者的情绪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而不是取决于受印者是否为名人”,甚至大声疾呼“为各类名人治印时,不能忘记自尊、自重、自爱,更不能忘记维护篆刻艺术的尊严。”可谓语重心长地直击时弊。



当我们在这篇文中品赏晚清篆刻大家黄士陵为张之洞这样的当时名人和其他非名人所刻印例对比时,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今印家为名人治印的实情世相。随后苏先生感言:“我平时为名人治印,态度可说是很认真,但在思想上总免不了有点包袱和压力,因而在刻印时常会出现紧张、拘谨的现象,以致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有时为普通人治印则没有任何的思想顾虑,刻印时反而觉得轻松、自然,作品效果往往也比较满意。”当读到这段话时,相信有许多印人也会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6    
坦诚谦和,重情重义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当我们读这本书时,不难发现作者在引用事例或者观点时,其实就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发自己的心声。比如《读《韩登安印存》有感》一文中,描述了韩登安和沙孟海作为同辈印人兼好友跨度二十多年的合作篆印的往事,除了佩服他们精湛印艺,还引申出为他们相互敬重、坦诚相待和共同为发展篆刻事业竭尽全力的高尚情操而感动的感慨之言,由此亦可见苏先生的为人和心志所向。



在这本书中,如果认真读,还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了解到很多印坛秩事和印人交往的往事,比如书中提及的秦士蔚(P31)、尹石(P62)、汪锜(P164)、徐人月(P170)、查仲林(P200)、倪祖堃(P204),以及《白石印作亦精选》(P64)和他的自述文《学印琐忆》(P91)中所描述的,苏先生在这些文章中,无论谈人、评艺,还是叙事,都朴实诚恳,真实动人,由此令读者对苏先生的学艺经历、交往圈子和为人处世有个愈读愈清晰的印象。



纵观本书,所收文章来自于苏先生过去数十年的篆刻散论,每篇内容相对独立,洞见散现于各篇文中,不是那种系统性的学术文集,并且行文轻松朴实,真实不虚,没有一本正经的严肃感,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正因为如此,使得本书对于篆刻同道或普遍爱好者都具有亲近感和可读性:读者无需危襟正坐地细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轻松自如的阅读方式,不管是置于案头随手翻阅,或者是窝在床上捧书轻读,还是呆在咖啡馆里独寻一角静品漫读,或约两三好友一起交流共赏,都是阅读本书的不错方式。



作者简介石安,号印山民,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精书印,擅艺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海印谭(六):金文印创作简论
知道书画|张文基 篆刻作品选(4)
《苏金海刻心经》日前出版暨心经印选欣赏 - 中国书法家园
蓄印16年,古玺至宝十六金符斋印存,印蜕1300余方附释文
栾传益和他的《诗经印谱》
不认识这“五大印风”,不足以谈篆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