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惊蛰节气特点及养生提要

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

思维可快速关注




【歌诀】


惊蛰闻雷万物长,

调达肝气和阴阳,

多练静功防冷风,

温补忌怒肝脾祥,

少酸多甘温不燥,

多食野菜保安康。


惊蛰时“春需响,万物长”,养生要重视调达肝气、平衡阴阳。饮食上宜少吃酸味、多吃甘味食物以健脾,适当食温热食物以壮阳御寒,多食野菜亦有利于健康;选择慢跑、太极拳、放风筝、坐功等较柔和的运动方式;精神上注意调节情绪,切忌妄动肝火。


【节气特点】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3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惊”是惊醒、惊动之意;“蛰”是“蛰伏”之意。“惊蛰”的意思是说春需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鹏)鸣,三候鹰化为坞”,


指出此时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开始惊醒,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我国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上升至3~6℃,江南一带气温升至8℃以上,西南、华南地区气温一般可达到10~15℃。与其他节气相比,惊蛰时的气温回升是全年最快的。


【养生要点】


◎起居养生


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惊蛰时人们还不可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进入惊蛰以后,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时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困”。之所以出现“春困”,是因为人体的皮肤在冬天里受到寒冷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随着惊蛰时气温慢慢升高,人体皮肤的毛孔、汗腺和血管也逐渐舒张,所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加之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人们就会出现“春困”现象。为了避免此“春困”情况的发生,惊蛰时人们应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黄帝内经》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意思是说,春天晚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


>>适当多吃温热健脾食物


惊蛰时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天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另外,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这些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


>>多食野菜益健康


惊蛰以后,野菜陆续上市。野菜吸取天自然之精华,其营养丰富,有些本身就是药材,多食有益健康。


荞菜:


荞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其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能防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尿、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高血压患者眼底出血、牙龈出血等,对于干眼病、夜盲症、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症有特殊功效,另外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荞菜可炒食、凉拌、做馅等。


②二月兰:


二月兰又名诸葛菜,为早春常见野菜,嫩叶和茎均可食用,且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鲜二月兰中含胡萝下素3.32mg、维生素B2 0.16mg、维生素C 59mg。二月兰采后只需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即可食用。


③蒲公英:


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痢疾、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疗疮、咽炎等,可生吃、炒食、做汤、抢拌、做馅等。


◎运动养生


惊蛰过后,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关节和肌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舒展,因此此时不宜进行激烈的运动,应选择走路、慢跑、太极拳等比较和缓的运动方式。


另外,放风筝也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种运动,大家不妨一试。因为冬季里人们久居室内,趁惊蛰阳气生发之际,到旷野郊外去放放风筝,可以在享受天自然美景的同时,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加快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的特点。


惊蛰时也可练坐功以养生。具体方法是:


每天清晨,盘腿坐,两手握拳。头顶向左右缓缓转动各4次。

两肘弯曲,前臂上抬至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拳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还原,如此反复做30次。

然后上下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常练此功法可改善腰脊脾胃蓄积之邪毒、目黄口干、齿鼻出血、头风而肿、喉痹、暴哑、目暗畏光等证。


◎情志养生


惊蛰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老年人,易发怒,易发眩晕、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


因此,惊蛰时要重视情志养生,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05期。


=========联系我们=========


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发邮件至:

zhongyisiwei@foxmail.com


中医思维,品文化慧生活,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关注微信公众账号:zhongyisw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惊蛰,养生要点
春季养生05
今日惊蛰,万物生发,正是调整身体机能好时机!学点规矩不吃亏
这一粥一饭一汤最补养脾胃,还能清肝火,惊蛰养生少不了
春季养生
正是立春好时节 养生秘诀来“敲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