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知道隔二隔三治法是什么意思吗?
2016-03-28
中医书友会第92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蔡向红
编辑/张亚娟 ⊙ 校对/晓红、霜石
I导读:小编第一次见隔二隔三的治法是在《金匮要略》开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条下的解释,后来又在《本草从新》上看到朱丹溪有隔二隔三的治法。这篇文章算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隔二隔三之治”的含义及用法,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启发呢?
隔二隔三之治的方法
“隔二隔三之治”是根据五行乘侮亢害的规律,治疗与我脏有我克关系的脏为“隔二”,以肝为例即治脾,治疗与我脏有克我关系的脏为“隔三”,以肝为例即治肺。临床上应相互配合使用。“隔二隔三之治”首见于《医宗金鉴》,吴谦等人在注释《金匮要略》时提出。此后也有医家引用此说,但仅作为对《金匮要略》“十七句”的争鸣。如果我们能够涵纳根据五行乘侮规律确定的各种治疗方法,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一个新的治则,能否为同道接受,笔者揣摩时久,姑妄言之。
1、“隔二之治”的临床应用
隔二之治即是治我胜之脏。由于五脏病的传变有一定规律可循,在治疗时,可据此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从而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转化。然而,病气的传变也有其一定法度。因此,治疗上就要分清病脏的虚实,采取不同的方法。
本脏邪实:我胜之脏气虚,宜泻我脏,补我胜之脏。采取这种治法,主要是在我胜之脏,还未被克伐太过时,即补益之,以防疾病的传变。如肝病属肝郁化火型(肝脏邪实),往往先见急躁易怒、头昏、胁痛、胸腹闷胀。此后,面色少华、食欲不振、乏力、苔腻,脉弦或滑等相继出现。如果我们在一系列脾虚症状还未出现时,根据隔二之治的方法,健脾以防病,此病的发展将有另一番转化。在这方面,前人也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逍遥散的组方特点,正是疏肝不忘健脾,其立法全面,堪称调和肝脾的名方。我胜之脏气实,宜独泻本脏邪实,尤在泾指出“盖脏病惟虚者受之,实则不受”。因此,如果我胜之脏脏气充实则不会受到本脏邪实的侵害,故尔可只泻本脏邪实,若从整个机体的现状考虑,如有可能被本脏邪实侵害,就要在治疗时佐使补益之法。
本脏气虚:我胜之脏气虚,宜两脏双补。此时,两脏皆虚,病候多较重,如脾肾阳虚出现的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肢体浮肿,脉沉,应两脏双补,如真武汤之类。我胜之脏气实,宜补本脏泻我胜之脏。因为本脏脏气虚,会出现相克不及,而此时,我胜之脏脏气实,极易出现反侮现象,因此应在补本脏的同时酌情考虑泻我胜之脏。如陈启石在《咳血从肝辨治》中指出:“咳血为常见病症之一,其病位在肺,疗治此疾,从肺论治,其奏效者固多,失效者亦不乏其例,……通过长期临症观察,咳血病症从肝论治,常获良效。”邵长荣治咳经验中也介绍治疗慢性咳嗽时常用治咳6法,其中4法均是肝肺并治,均是佐金平木之法。此外还有培土制水等,亦属此类治法。
2、“隔三之治”的临床应用
隔三之治是治胜我之脏。这是根据五行乘侮规律来确定的。这一治法只是用来平衡本脏与胜我之脏,以防脏气的偏盛偏衰。在治疗上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因为它不存在预防疾病的传变,故尔,临床上此类治法的某一方面易被忽视。虽然如此,笔者仍强调“隔三之治”在预防性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如本脏与胜我之脏表现为明显的偏盛偏衰,它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法。
本脏邪实:胜我之脏气虚,宜泻我脏,补胜我之脏。因胜我之脏气虚,恐其相克不及出现反侮现象,临床上无论胜我之脏是否反侮于我,均应采用泻我脏,补胜我之脏的方法。如病人心火独亢,而肾水不足此时应泻心火滋肾水,即泻南补北法。胜我之脏气实,宜独泻本脏邪实。因疾病的传变向着相乘的方向发展,所以本条中因为胜我之脏气实,因此不会出现反侮现象,可以独泻本脏邪实。
本脏气虚:胜我之脏气虚,宜两脏双补。这种治法,已非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上不易忽略。胜我之脏气实,宜补本脏泻胜我之脏。此种治法,不易被临床所重视,同时它又是“隔三之治”所要重点阐述的。因为胜我之脏气实,没有出现脏气偏盛,医者很容易考虑直补本脏,忽视了本脏虚弱会引起胜我之脏对本脏的过克即“相乘”。此时应补本脏泻胜我之脏,《丹溪心法》中的痛泻要方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此方治疗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补脾土而泻肝木。如果临证时能够发挥之,在“隔三之治”立法思想的指导下,不局限于痛泻,治脾虚泄泻均酌情加味抑木之品,可能会使组方更为缜密。
3、揆度制化,融会贯通
祖国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朴素的辩证法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多样化的治疗模式。在《内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总结出一套治疗原则,并将其归纳整理成以下几方面。即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脏腑补泻(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三因制宜。而《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脏腑补泻分为:(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壮水治阳和益火消阴翳;(3)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等三方面。笔者认为其中第(1)条仅仅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实为“隔一之治”。脏腑补泻的内容还应包括根据五行乘侮亢害规律而采用的“隔二隔三之治”,只有这样,脏腑补泻治则方称完备。【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7年第38卷第10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讲点验舌分阴阳法
临症验舌法
段氏脏腑针灸
三、五脏补泻汤
田从豁教授临床常用穴方总结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 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