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视界 | 数字化教师的七个转变

*如何订阅我们?


-------------?-----------

文︱杨晓哲

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在走廊里听见两位老师正在聊天。一位老师说道:“昨晚有学生家长用微信拍了一道题目给我,询问我如何解答。”另一位老师回应道:“这事我也遇到过,现在和家长沟通多了,家长时不时地会问一些问题。”

原来,连我们自己也没有察觉到,我们正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天却离我们很近。有一天,或许用微信拍下一道题目给老师的将不仅仅是家长,而是每一个孩子。

有一次,我走进一所学校,看见学校的大门口贴着一张很大的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比学校的门牌还要大,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就可以关注这所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如此,这所学校的很多地方都有二维码,在走廊、教室门口、教室墙以及光荣榜上,无处不在,仿佛正在告诉我,学校的空间不仅仅是此时此地,而是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每一个二维码都是一扇不一样的门,让信息触手可及,让学校的空间不再受限。

原来,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感觉到,我们正在搭建起一种链接。这种链接不仅仅告诉我们空间无限,更触动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我们需要关注到更个性化的信息,需要关注到在不一样的空间里如何教学。有一天,当试卷上也会有更多的二维码,让不懂的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所需。有一天,当一张试卷不仅仅是一张全新的试卷,而是一张看得见以往不同学生记录与思考的试卷,我们的思考将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开始关注虚拟空间内如何积累教与学的过程,并反哺到现实空间中。这就是二维码正在提醒我们的一种思路。

有一次,我来到一所学校的办公室,宽敞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正在对着电脑屏幕进行简短的课程录制。我静静地站在旁边,直到这位老师录制结束,我才轻声走过去,老师告诉我:“现在是上课时间,每周大概只有两三节课的时间刚好是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不在,有比较安静的环境可以录课。” 我环顾四周,顿时觉得办公室可以变得更不同,或是应该有更独立小间的教室方便这位老师录课。想了一会儿,我问老师:“你为什么录课呢?”这位老师的回答如此朴实:“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回看。另外,也可以放到网上去,或许对更多的人有帮助吧。”

原来,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另一种方式。利用工具累积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课程视频,更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的及时帮助。教师需要更关注每一个学生,但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做的还是要从点滴积累开始。教师,正在用自己的分享去影响更多的人,或许他并不知道他影响了谁,但却深深地影响着其他人。有一天,完全不认识这位教师的学生收看着这位老师充满情感、精细讲解的视频。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重燃起对这个学科的热爱。

这突然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慕课(MOOC)被高高举起,其形式传遍大江南北,而近期不少反思又把慕课重重摔下,告诉每一个教育者,课堂不可缺失,面对面的交流至关重要。这一举一摔,让很多人都迷糊了。其实,我们太容易绕回原点,而忽视了正在一线开展起来的点滴变革,忽视了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下正在生成的学习转变。

教育的变革不是换台电脑那么简单,而是每一所学校身处其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状况去不断地调整变化。

知道变化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是真实。在教育里,最真实的莫过于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莫过于点燃每一个孩子内心的火焰。唯有抓住这事实,技术对于教育才有了灵魂。


教师智慧维度的加入需要从教师自身的改变开始。

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悄悄地使用新的工具,这些新技术工具的使用正在改变着教师的行为。数字化教师渐渐地成为先行者群体的称号。他们改变着自己,也和孩子们一起改变,拥抱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我们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一起见证正在发生的改变。这七个改变或深或浅,或刚刚开始,或深藏许久,又或者还有更多未知的改变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


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

纸和笔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它们绝非适合所有的时代。我们需要新的工具作为全人类的连接,孩子们就出生在数字化时代里,我们要和他们一起拥抱新的时代。


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无论何时何地,互联网开启教师不断深入学习的大门。


构建彼此信赖的渠道,而非仅限于面对面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面对面的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时。建立新的沟通空间,师生之间将会有新的多向的交流途径。


设计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传递内容

教师的角色不仅限于知识内容的传播,教师也是学习情境和学习引导的设计者。


让学生在真实和虚拟的体验中发问

文字和图片有的时候很难将真实的情境呈现。虚拟再现,激发更多好奇。


教会学生多维度地探索问题,而非重复标准答案

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知道如何思考并掌握探索的方法,比起直接说出标准答案更有意义。


鼓励学生们多样化地创造和分享

学生们会感受到,如果只是把作业提交给老师,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分享到全球,那就必须全神贯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要当教师
中小学实验教学为何与课堂教学渐行渐远
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智能手机中藏了多少教学的神器
教研员算哪门子师?
我与微课
6000字,从零开始把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讲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