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冈石窟参观记

    从灵岩寺出来沿桥北行,去往云冈石窟群。
    过桥有一条大致为东西向的道路,是原来的109国道云冈段。以前,这条道路每天有数千辆运煤车隆隆驶过,整个石窟景区煤尘飞扬。为了减少煤尘对石窟佛像的污染和腐蚀,避免载重车辆对石窟的震动性破坏,1998年国家投资两个多亿新建了运煤专线。现在,这条道路已经成为云冈大景区内的道路了。

P2 原109国道,这张照片是返回时拍的

 

P3 穿过原109国道往北直行,路上有座石门坊。

 

P4 过石门坊迎面有座石碑,应该是云冈大景区建设中新立的,没细看是谁题写的、内容是什么。

 

    从石碑转向西行,走不多远,就到了悬挂“入佛知见”牌匾的门楼,走进门楼,就到了云冈石窟群。很想在这里解释一下“入佛知见”的意思,但在网上看了半天资料,依然似懂非懂。我想,佛学的博大精深,岂是我等俗人看点资料就能理解领会的。

P5

 

P6

    进门一看到这些石窟,感觉与印象中的云冈石窟差别挺大。确实,这只是小石窟,让人感觉震撼的在后边。
    云冈石窟位于武州(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这些洞窟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石窟:第16~20窟,也称为昙曜五窟。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有国力作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
    下面这两个石窟就是1号、2号窟,一组双窟,属于中期石窟。

P7

 

    一窟旧名叫石鼓洞,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

P8

 

    二窟曾有地下泉水涌出,旧名叫“寒泉洞”。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

P9

 

P10 1、2号窟西的小窟,佛像已经风化

P11

 

    从1、2号窟西行六七十米,有一处景观叫古道车辙,在岩石地面上遗存有一条车辙,经考证是金代以前铁轱辘车的轨迹。

P12

P13

P14

 

    第三窟原名叫灵岩寺洞,是云冈最大的石窟。
    灵岩寺洞为大型塔庙窟,但在北魏时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现在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的巨制。
    在网上查看有关云冈石窟的资料,看到这样一个说法: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寺院 ……不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看灵岩寺洞,大致是这样,这样洞窟的前面,原来都建有寺院,洞窟实际上是寺院的一部分。因为战乱等原因,主要是木结构的寺院楼阁被焚毁,石窟存留了下来。云冈景区新建的灵岩寺,大该就是依据郦道元《水经注》中描述的这里的寺院仿建的。

P2 石窟东西各开一门,这是西门。

    石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佛像雕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

P3

P4

P5

P6

P7

 

P8 石窟内一角

P9 石窟东门

 

    第三窟的西面是第四窟,也是塔庙窟,一门两窗,窟内四壁风化严重,不能进窟。

P10

P11

 

P12

P13 未开凿石窟的崖壁

 

    开凿石窟的山崖并不是完全连为一体的,第四窟的西边是条山谷,叫东谷,山谷中新建了龙王庙。
    在山崖中断的地方还有一个门楼,过了门楼就到了云冈石窟的精华区。

P2

 

    在这段的山崖的起始位置,有一些小洞窟,佛像都已风化,洞窟也没有编号。

P3

    往西是5至13窟,都建有窟檐。
    5至13窟都属于中期石窟,开凿时间为和平六年至太和十八年(465——494年),此时为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平城执政期间,云冈石窟的雕造进入鼎盛阶段。此期在武周山斩出高达30米、长近600米的摩崖巨壁,连续开凿了12个大型石窟。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雕刻都超过早期石窟。窟形上出现了佛殿窟和塔庙窟,造像内容丰富多彩,汉化色彩渐趋浓厚。佛、菩萨面相丰瘦适宜,表情温和恬静,开启了云冈乃至北方石窟造像中国化的帷幕。

    这些洞窟规模宏伟,令人叹为观止。窟内禁止拍照,俺是决心做个中国好游客的,没有按一次快门。没拍照片,记忆不深。从网上找了几幅照片,略作描述。

P4 第五窟(大佛洞)、第六窟(释迦佛洞)

    5窟与6窟为一组双窟。第5窟窟内主佛释迦牟尼,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壁后为诵经道,供信徒礼佛绕行。四壁满雕佛龛造像,栱门两侧,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P5

 

    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雕两层方形塔柱,高15米,下层四面雕有佛像,上层四角各雕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其余各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像。绕塔柱四面和窟的东、南、西三壁刻有三十三幅佛传故事,内容丰富,规模宏大,雕饰瑰丽,是云冈石窟中期雕饰艺术的精华。
P6

 

    第7窟与第8窟也是一组双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第7窟的三层木构窟檐,是清代的遗存,第8窟的木构窟檐是依照7窟原样重建的。

P7 第七窟(西来第一佛洞)、第八窟(佛籁洞)

P8

    第7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
P9


    第8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P10

     

 

    第9至13窟在清代曾重施彩绘,异常华丽而得名,俗称“五华洞”。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进行了“五华洞”保护工程,包括洞窟危岩体加固、彩塑壁画修复、保护性窟檐设计与建设三项工程,2014年年底完工并重新开放。新建窟檐古朴厚实、大气凝重,再现了北魏皇家寺院风采。
P11

P12

    第9窟又叫阿閦佛洞,第10窟又叫毗卢佛洞,第11窟又叫接引佛洞,第12窟又叫离垢地菩萨洞,第13窟又叫文殊菩萨洞。我们去的时候,第13窟没有开放。

P13 从网上找到的几幅五华洞照片

P14

P15

 

P16 游览的老外

P17

 

    开凿石窟的山崖并不是完全连为一体的,第四窟的西边是条山谷,叫东谷,山谷中新建了龙王庙。
    在山崖中断的地方还有一个门楼,过了门楼就到了云冈石窟的精华区。

    在这段的山崖的起始位置,有一些小洞窟,佛像都已风化,洞窟也没有编号。
    五华洞西有个山谷叫西谷,所以五华洞所在的山崖与西谷西的山崖不是连在一起的。走过西谷就到了著名的“昙曜五窟”区。
    这个区域有七个洞窟,14、15窟不属于“昙曜五窟”。
    第14窟开凿于公元494-525年。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已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

P2 东千佛柱

P3

 

P4 西千佛柱已经完全风化剥蚀

P5 洞内佛像

 

P6 照片右边的洞窟是15窟

    15窟又叫万佛洞,开凿于公元494-525年。方形单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

P7

P8 洞口雕刻的佛像

 

    洞外的山壁上也雕刻有小佛像,大都已经剥落。

P9

P10

P11

 

P12 15窟与16窟之间的浅洞佛像

P13

P14

P15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为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的,故称“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16、17窟是一组双窟。第16窟又叫立佛洞,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P2 第16窟立佛洞

P3

P4

P5

P6

 

    第十七窟又叫弥勒三尊洞,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P7 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

P8

 

    第18、19、20窟为一组三窟,第19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
    第18窟又叫立三佛洞,正中主佛像高15.5米,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P9

P10

P11

P12

    主佛像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

P13

P14

P15

P16

 

    第十九窟又叫宝生佛洞。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

P17

P18 窟西倚坐佛像,因为窟前壁已经崩塌,佛像全部外露。

P19

P20 窟东倚坐佛像头部

 

    第19窟的主佛像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

P21

 

P22 洞口上雕刻的佛像

P23

 

    第20窟又叫白佛爷洞,正中的释迦坐像是云冈石窟的标志。

    云冈石窟的第20窟又叫白佛爷洞,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俗称“露天大佛”。20窟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也是云冈石窟的标志。

P2

P3

    主佛为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下部佛手等风化损毁。
    大佛结跏趺坐,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是佛教坐禅法,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大佛两肩宽厚,给人以稳健之感。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悲为怀的气度。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法。

 

    大佛两侧为立佛,东立佛形态清晰可见,西立佛坍塌时间久远,没有记载。云冈石窟研究院对1992-1993年窟前出土文物进行考古整理研究,计划恢复佛身主体。

P4

 

P5 窟壁上的浮雕十分华美

P6

 

P7 从西部窟群的台阶上看大佛

P8

P9

 

P10

 

P11 露天大佛前摆放着云冈石窟唯一的香炉

 

    第20窟以西的石窟,称为西部窟群,也是云冈晚期石窟。一般是指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到孝明帝正光末年(公元525年)期间开凿的石窟。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虽然政治中心南移,但北都平城仍属佛教重地。先前的那种大规模的工程场面渐渐地沉寂下来,凿窟造像之风却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仍可利用的崖壁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共有200多个。这些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佛与多宝佛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是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
    云冈晚期石窟,主要集中在第21~45窟,也包括东部区的第4窟,中部区的第14、15窟。

P3

P4

P5

P6

P7

 

    第39窟又叫塔窑洞,是西部著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门为圆拱形,内饰忍冬纹。窟中上方开东西两个明窗。

P8

    中央置高6米的五级方塔,方塔每层四面均开五龛,龛中造像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各层均出密檐、瓦笼,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塔柱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

P9

P10

    在第5、6窟前有个寺院,叫石佛古寺,是清顺治八年总督佟养量出资修建的,现遗存有山门、天王殿、厢房、石狮及钟鼓楼。
    石佛古寺坐北朝南,在云冈大景区建设前,游览云冈石窟必须经过石佛寺。现在改为从云冈石窟东面进入,寺院少有游人进入。我们也没游览,进去是为了从门洞拍照片。

P2

P3

P4

 

    在云冈石窟西区南边,建有云冈陈列馆,陈列馆呈拱形,很有现代气息,感觉与景区内的其它建筑物不是很协调。馆内主要展示北魏王朝的辉煌历史,诠释云冈石窟造像艺术,展陈北魏时期的一些珍贵文物。

P5

P6 馆内仿雕的大佛像

P7 三维成像的佛像

P8 馆内一角

 

    云冈石窟东区与中区之间有个山谷称为东谷,谷顶有新建的龙王庙。当时过去不是为了看龙王庙,而是想看看石窟山崖的顶部。

P9

P10

P11

P12

 

    龙王庙坐东朝西,西边是个像小戏台的建筑,牌匾上写着“乾坤世界”。

P13

P14 东边是主殿龙王庙

P15

 

    龙王庙外有观景台,可以看到云冈石窟中区东部的山崖上,也开凿有很多小洞窟。

P16

P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
历史文化瑰宝----云冈石窟 (绝品收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一路游
中国四大石窟
云冈|来自北魏的回响:杀伐中崛起,微笑中隐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