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道可道,非常道 | 陈鼓应
编者按: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本次和大家分享的是其第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一〕;名可名,非常“名”〔二〕。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四〕。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五〕,同谓之玄〔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七〕。

  〔一〕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道理”。第二个“道”字,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在本章它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常”,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作“恒”。

  “常道”之“常”,为真常、永恒之意。一般将“常道”解释为永恒不变之道,然可以“永恒”释之,却不当以“不变”作解,因老子之作为宇宙实体及万物本原的“道”,是恒变恒动的。《老子》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便以道为动体;二十五章形容道的运行是“周行而不殆”,也是描述道体之生生不息。

  朱谦之说:“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若不可变、不可易,则安有所谓常者?”(《老子校释》)按朱说为是。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释《易》之《恒卦》时指出:“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也。”程氏以“随时变易”解“常道”,正合老义。

  〔二〕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作动词使用。第三个“名”字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蒋锡昌说:“《管子·心术》:‘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又《七发》注:‘名者,所以命事也。’此名乃世人用于事物之名,其所含意义,常为一般普通心理所可了解,第一‘名’字应从是解。第二‘名’字用为动词。‘常名’者,真常不易之名也,此乃老子自指其书中所用之名而言。老子书中所用之名,其含义与世人习用者多不同。老子深恐后人各以当世所习用之名来解《老子》,则将差以千里,故于开端即作此言以明之。”(《老子校诂》)

  张岱年说:“真知是否可以用名言来表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大问题。道家以为名言不足以表述真知,真知是超乎名言的。”(《中国哲学大纲》)

  〔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历来有两种句读: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严遵、王弼用“无名”“有名”作解,前人多循王弼之见。王安石则以“无”“有”为读。王安石说:“‘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故曰万物之母。”(引自容肇祖辑《王安石老子注辑本》)缪尔纾说:“此以‘无’、‘有’为读,然以‘无名’、‘有名’为读亦可。”(《老子新注》)

  按:“无”、“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创始于老子。通行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老子》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物。”)亦以“无”、“有”为读。主张“无名”“有名”为读的人,也可在《老子》本书上找到一个论据,如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两说可并存,笔者居于哲学观点,兹取“无”、“有”之说。

  〔四〕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体“无”,以观照“道”的奥妙;常体“有”,以观照“道”的边际。

  “徼”,前人有几种解释:一、归结;如王弼注:“徼,归终也。”二、作“窍”;如黄茂材本为“窍”。马叙伦说:“徼当作窍,《说文》:‘窍,空也。’”(《老子校诂》)三、作“皦”解;如敦煌本为“皦”。朱谦之说:“宜从敦煌本作‘皦’。……‘常无观其妙’,‘妙’者,微眇之谓,荀悦《申鉴》所云:‘理微谓之妙也。’‘常有观其曒’,‘曒者’,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曒也。”四、边际;陆德明说:“徼,边也。”(《老子音义》)董思靖说:“徼,边际也。”(《道德真经解》)陈景元说:“大道边有小路曰徼。”吴澄说:“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今译从四,姑译为“端倪”。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以“无”“有”为读,有以“无欲”“有欲”为读。王弼以“无欲”“有欲”作解,后人多依从,然本章讲形而上之“道”体,而在人生哲学中老子认为“有欲”妨碍认识,则“常有欲”自然不能观照“道”的边际。所以这里应承上文以“无”“有”为读。再则,《庄子·天下篇》说:“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庄子所说的“常无有”就是本章的“常无”“常有”。兹例举自宋代王安石至当代高亨各家见解于下,俾供参考:

  王安石说:“道之本出于无,故常无,所以自观其妙。道之用常归于有,故常有,得以自观其徼。”

  苏辙说:“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老子解》)

  王樵说:“旧注‘有名’、‘无名’,犹无关文义;‘无欲’、‘有欲’恐有碍宗旨。老子言‘无欲’,‘有欲’则所未闻。”(《老子解》)

  俞樾说:“司马温公、王荆公并于‘无’字‘有’字终句,当从之。下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正承‘有’‘无’二义而言,若以‘无欲’‘有欲’ 连读,既‘有欲’ 矣,岂得谓之‘玄’?”(引自《诸子平议》)

  易顺鼎说:“按《庄子·天下篇》:‘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此章‘常无’‘常有’,以‘常无’‘常有’为句,自《庄子》已然矣。”(《读老札记》)

  高亨说:“‘常无’连读。‘常有’ 连读。‘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此类句法,古书中恒有之。”(《老子正诂》)

  〔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帛书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此两者”,指上文“无”和“有”。

  王安石说:“‘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世之学者,常以‘无’为精,以‘有’为粗,不知二者皆出于道,故云‘同谓之玄’。”

  童书业说:“‘无’和‘有’或‘妙’和‘徼’,这是‘同出而异名’的。从‘同’的方面看,混沌而不分,所以称之为‘玄’。”

  〔六〕玄:幽昧深远的意思。

  苏辙说:“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老子解》)

  范应元说:“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吴澄说:“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道德真经注》)

  张岱年说:“‘玄’的观念,亦即‘道’的观念之变相。”(《中国哲学大纲》)

  〔七〕众妙之门:一切奥妙的门径,即指“道”而言。

  【今译】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引述】

  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

  “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

  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Potentiality),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Actuality)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

  本章只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理很玄虚,所谓“玄之又玄”。其实老子这句话只说明在那深远而又深远的根源之处,就是万物所从出的“道”。至于老子说“道”不可名,事实上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概念:即是道之不可言说性与概念性等。在二十五章上,老子说到这个形而上之实存体是个混然状态的东西,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这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而已。老子说到“道”体时,惯用反显法;他用了许多经验世界的名词去说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这些经验世界的名词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显出“道”的精深奥妙性。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注译及评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谈《老子》第一章“无名”“有名”断句
4-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四
小游胡诌《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
江湖散人 ‖ 老子之:道可道2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讲义(二)有无妙窍----黄元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