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气漫谈 ▏三之气谈“火”之火气之治

考《黄帝内经》诸篇论述,火气偏盛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六乙年的金运不及、六戊年的火运太过、卯酉之岁少阴君火在泉、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巳亥之岁少阳相火在泉以及金运太过,肝木受邪而火气来复。

一、火气的治疗原则

(1)六戊年火运太过

六戊年岁火太过,炎暑盛行,肺金受邪,火邪乘肺,民病“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泄泻,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甚,胸中痛,胁支满,背髀并两臂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治宜补肺金之不足,泻心火之太过;陈无择立麦门冬汤以治之。

(2)六乙年金运不及

六乙年金运不及,火气盛行,肺金受邪,火气犯肺,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肩背为云门、中府之会,肺脉所循,鼻为肺窍,肺伤则嚏。肺与大肠为表里,气不下摄则为便血注下,其病症兼肺经、本脏以及腑。此亦肺虚火盛,主方紫菀汤。陈无择所立紫菀汤,立方法度与六戊年麦门冬汤相同,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而已,紫菀汤以补肺为主,兼用桑白皮、地骨皮等清肺中之热;六戊年麦门冬汤以补肺为主,兼清心火。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常合方而用,疗效颇佳。

(3)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司天在泉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少阴在泉)……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少阳在泉)”不管少阴在泉还是少阳在泉,其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少阴在泉“佐以甘苦”,少阳在泉“佐以苦辛”,张介宾谓“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宜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又曰:“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义与上文热淫治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少阴君火,心火也,《脏气法时论》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少阳相火,肝胆之火也,《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曰:“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少阴司天)……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少阳司天)。”司天在泉的治法,本质上几乎相同,只是根据所处时间不同略有区别,张介宾云:“盖水能胜火,故平以咸冷。苦能写火之实,甘能缓火之急,故佐以苦甘,火盛而散越者,以酸收之。火郁而伏留者,以苦发之。然以发去火,未免伤气,故又当以酸复之,而火热二气同治也。”火和热,本质上都是火,只是程度上略有不同而已,所以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4)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偏胜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治法基本相同。

方药中谓:“少阴之胜”,即热气偏胜。“辛寒”,即辛散寒凉药物。“苦咸”,即苦寒、咸寒药物。“甘”,即甘寒药物。此与前文所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及“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之义基本相同。值得提出者,前述有关“热气偏胜”经文中,未提使用辛散药物,此处提出了“治以辛寒”的问题。其意安在?我们认为,这是针对前述“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及“太阳之胜,热反上行”等外寒内热的热气偏胜而言。因为这种热气偏胜是由于寒湿之邪外束所致,所以在治疗上既要用辛以散其外寒,也要用寒以清其内热。此亦《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谓“体若烯炭,汗出而散”之意。”

(5)少阳相火、少阴君火来复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治疗原则也基本相同。

复气的治疗原则与胜气也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前文“以苦发之”,此处是“辛苦发之”。为什么有用“苦”和“辛苦”之不同?方药中认为,这仍与此处是针对复气的治疗有关。因为此处的热气偏胜属于少阴之复,在治疗上应该尽快使此来复之热气迅速消除。人体在里热炽盛的情况下,用苦寒固然可以清热,即原文所提“以苦发之”,用“辛”也可以散热。辛苦合用,常可以使热邪迅速清解。此外,此处还提出“以成软之”,“咸”,即咸寒。“坚”,此处是指里热炽盛,大便干结。“软”,系针对“坚”字而言。“以咸软之”,意即在火热太盛时,不但要用苦寒的药物,而且还应同时合用咸寒攻下泻热的药物,以期里热能因此迅速得到清解。方药中还说:“'发不远热’,即前文所述的'发表不远热’。这就是说在火气偏盛时,一般情况下本来不能再用温热药物。但在因外感寒邪,寒束肌表而出现的火气偏胜现象时,则仍然需要用辛散的药物来作治疗。辛味药物一般均偏温热,此时用温热药物就是'发不远热’。'无犯温凉’,意即少阳之复时,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固然不能用温热药物,这也就是前几篇所提出的'用温远温,用热远热’,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寒凉适度。亦即在少阳之复时要用咸冷药物,也就是寒凉度较重的药物,面不宜用一般清凉药物,以免病重药轻。”


二、治火剂举隅

(1)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白芷、半夏、竹叶、钟乳、桑皮、紫菀、人参各一钱,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二枚。

【运气解】方用人参益肺之气,麦冬养肺之阴;臣以钟乳,益气补虚,止咳下气;肺为多气之脏,益之而不有以开之,臂犹不戢之师也,故佐以桑皮甘寒,紫菀微辛,开其顺郁,更藉其止血之功。再以半夏、甘草以益脾,虚则补其母也。白芷辛芬,能散肺家风热,治胁痛称神。竹叶性升,引药上达,补肺之法,无余蕴矣。此方之妙,虽火气亢盛,但未苦寒直折,盖因火气亢盛,肺金不足,若用苦寒,恐伤胃气,土不生金,肺失化源。由此观之,此方实为肺虚火盛而设,若肺气未损,不可轻用。

(2)紫菀汤

【组成】紫菀、白芷、人参、黄芪、杏仁、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运气解】廖稀雍曰:“人参、黄芪以固无形之气,统摄走泄之阴,气交之火必潜伏金中;地骨皮甘平微苦。能泻肺中伏火,凉其沸腾之血;又肺苦气上逆。泄之以杏仁之苦;肺欲收,敛之以白芍之酸。桑皮甘寒,补血益气,吐血所需;紫菀苦温,下气寒热威赖,合之甘草之补土生金,缓诸药于至高之分,而参芪得指臂之效。”

(3)正阳汤

【组成】白薇、元参、川芎、桑白皮、当归、白芍、旋覆花、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五片。上药,水煎服。

【运气解】缪问曰:少阴司天之岁,经谓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水火寒热,持于气交。民病咳血,溢血,泄,目赤,心痛等症,寒热交争之岁也。夫热为火性,寒属金体,用药之权,当辛温以和其寒,酸苦以泄其热,不致偏寒偏热,斯为得耳。当归味苦温,可升可降,止诸血之妄行,除咳定痛,以补少阴之阴; 川芎味辛气温,主一切血,治风痰饮发如神;元参味苦咸,色走肾而味及心,《本经》称其寒热积聚咸宜。三药本《内经》咸以软之,而调其上之法也。桑皮甘寒悦肺;芍药酸以益金;旋覆重以镇逆,本《内经》酸以收之,而安其下之义也。白薇和寒热,有维持上下之功,生姜、甘草一散一和,上热下清之疾胥愈矣。

【加减法】初之气,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椎痛,中外疮疡,加杏仁、升麻各半两;二之气,民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加茯苓、车前子各半两;三之气,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加杏仁、麻仁各一分;四之气,民病寒热,隘干,黄疸,航衄,饮发,加荆芥、茵陈蒿各一分;五之气,民乃康,其病温,根据正方;终之气,民病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病生皮牍,内舍于心,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加紫苏子半两。

(4)升明汤

【组成】紫檀、车前子、青皮、半夏、酸枣仁蔷薇,甘草各一钱。

【运气解】缪问曰∶是岁上为相火,下属风木,经谓风热参布,云物沸腾,正民病火淫风胜之会也。枣仁味酸平,《本经》称其治心腹寒热邪结,熟用则补肝阴,生用则清胆热,君之以泄少阳之火。佐以车前之甘寒,专泄肝家风热。上治在天之因,下疗在泉之疾,一火一风,咸赖此耳。紫檀为东南间色,寒能胜火,咸足柔肝。又上下维持之圣药也。风木主令,害及阳明,呕吐血溢,俱肝木冲胃所致。蔷薇为阳明专药,味苦性冷,除风热而散疮疡,兼清五脏客热,合之青皮、半夏、生姜,平肝和胃,散逆止呕,甘草缓肝之急,能泻诸火,理法兼备之方也。是年药例,宜咸,宜辛,宜酸,咸从水化则胜火,辛从金化则平木,风火相煽,尤赖酸以收之,即经所谓渗之,泄之,渍之,发之也。渗之是利小便,泄之是通大便,渍之是行水,发之是出汗,平平数药,无微不入矣。

【加减法】初之气,民病温,血溢,血朋,咳逆,头痛,胸满,疮疡加白薇苦咸之品,主风温灼热,以清血分之邪,元参苦寒以除气分之热;二之气,民病热郁,呕吐,胸臆不利,身热,脓疮,加丁香醒脾止吐;三之气,民病热中,干呕,衄血,聋瞑,目赤,喉痹,善暴死,加赤芍酸寒,以清血分之热,漏芦之咸寒,以清气分之邪;升麻散火邪;四之气,民病胸满,身重,加茯苓利湿泄满;五之气,用正方;终之气,,阳气不藏而咳,加五味之酸以敛之。

(5)白虎汤

【组成】知母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粳米一合,石膏四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小儿量力与之。或加人参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时及秋后并亡血虚人不宜服。

【运气解】此方首载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治阳明经证主方。张元素《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中列于“暑热”下,方用石膏知母的咸寒以治暑热,佐以炙甘草、粳米之甘,立方法度宗经旨。此方为与清暑益气汤、生脉饮皆为之中暑之良方。

(6)凉膈散

【组成】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

【运气解】此方载于张元素《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中列于“火”下;方用芒硝、大黄之咸寒,佐以甘草、黄芩之苦甘,连翘、栀子、薄荷、竹叶之苦辛,立方不离经训。

【加减法】咽喉痛涎嗽,加荆芥半两,桔梗一两;咳而呕者,加半夏半两,每服生姜三片同煎。血衄呕血,加当归、芍药各半两,生地黄一两。淋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风眩目痛,加川芎半两,石膏三两,防风半两。斑疹,加葛根一两,荆芥半两,赤芍、川芎、防风、桔梗各半两。


三、临证医案举隅火

(1)《续名医类案》少阳温病

张意田治一人,戊寅二月间,发热胸闷不食,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身重汗少,心悸而惊。予疏散消食药,症不减,更加谵语叫喊。诊其脉弦缓,乃时行外感,值少阳司天之令,少阳证虽少,其机显然,脉弦发热者,少阳本象也。胸闷不食者,逆于少阳之枢分也。少阳三焦内合心包,不解则烦而惊,甚则阳明胃气不和而谵语;少阳循身之侧,枢机不利,则身重而不能转侧;三焦失职,则小便不利;津液不下,则大便不通。此证宜以伤寒例,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法治之,服后果愈。

【病例分析】戊寅之年,火运太过之岁,本年热气偏盛,寅年为少阳相火司天,上半年火气主事,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风气主事。运气结合,则可知火气和风气为全年气候特点。患者外感,值少阳司天之令,少阳三焦内合心包,不解则烦而惊,甚则阳明胃气不和而谵语;少阳循身之侧,枢机不利,则身重而不能转侧;三焦失职,则小便不利;津液不下,则大便不通。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消渴案

廖某,男,30岁

主诉:血糖高两年余2018713日就诊。

病史:患者自2016年始出现口干、体力明显下降、口渴多饮、食欲亢进等症状;经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治疗;经朋友介绍,来我处就诊,予麦门冬汤白虎汤化裁,服药半月,自觉诸多症状明显缓解。又自服半月,今来复诊:目前停用降糖药及胰岛素一周,空腹血糖7-8,餐后10;现自觉下肢无力,大便偏干,余无不适。舌质暗淡有瘀斑,有齿痕,舌根部苔黄腻

黄芪茯神汤合紫菀汤、静顺汤化裁:

生黄芪50g茯苓20g制远志10g炒酸枣仁10g紫菀5g白芷5g人参5g炙甘草5g地骨皮5g苦杏仁5g桑白皮5g木瓜10g附片5g川牛膝5g防风10g干姜10g黄连10g麸炒苍术10g黄柏4g生薏苡仁20g广藿香10g

30付,水煎服,一天一付。

【病例分析】患者生于1983年,火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病发于2016年,水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生年病年皆为风火之年,风火相扇炎于上,火邪克犯阳明燥金,则肺胃燥热,肺虚则母病及子,下劫肾水;胃中燥热则口干欲饮,怕热、食欲亢进,阳明燥金为火邪所犯,唯西方之神可救之,故予白虎加人参汤;风火炎于上,遇火运太过之年,乃合用运气方麦门冬汤以清火养肺;服药30剂,症状减轻,15天时患者自己停服降糖药、胰岛素后空腹血糖稍高于正常,但新添下肢无力之症状,乃思患者生年火运不及,寒乃盛行,为土所复则足不能任身,又因此症近日所添,盖因今火运太过,寒水司天,时近四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风湿交争,民病大热少气,肌肉痿,足痿,故方用火运不及之年运气方黄芪茯神汤合今岁太阳司天之静顺汤;并用紫菀汤以治肺虚为热所伤;今正处湿热之际,患者身处湿热之地,乃加苍术、黄柏、生薏苡仁、藿香以去时令之湿。

(3)反复咳嗽案

张某,男,26岁,2021320日就诊

主诉:反复咳嗽月余。

病史:患者素体质欠佳,易病发咳嗽,尤以2018年夏尤甚,咳嗽反复两月余。本次咳嗽病发半月余,服用西药(具体不详)无效。刻诊:咳嗽有痰,痰粘难咯,色白;咽痒即咳;咽干,口渴多饮;鼻塞清涕;短气乏力;自汗盗汗;舌体略胖苔薄白;脉沉细略数。

处方:麦门冬汤合紫菀汤化裁

麦冬15g 白芷5g 清半夏6g 炙甘草10g 人参10g 川芎5g 蜜紫菀10g 蜜桑皮6g 白芍6g  茯苓10g生白术10g 炙黄芪10g 杏仁9g 苏叶10g 醋五味子3g

免煎颗粒,七剂。

【病例分析】患者素体不足,此前亦曾反复咳嗽,尤其2018年戊戌年咳嗽尤甚,当为戊戌年货运太过,克犯肺金为之,至于秋季,肺金气盛而火势渐弱,咳嗽逐渐痊愈。至于今时,当水运不及之年,肾水不及,子病及母,肺金亦不足,二之气少阴君火主客,火气克犯肺金,肺气失宣而病。故当养肺之气阴为要,方用戊戌年运气方麦门冬汤化裁。正所谓“看病不是当年气,看与哪年运气同”,不必拘泥于辛丑运气方。

作者简介

陈越,字法睿,号风徽,彩云之南人。执业中医师,五运六气临床实践者,擅长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疗各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传统文化爱好者,琴棋书画诗酒花皆有涉猎,柴米油盐酱醋茶点缀生活。

落霞云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因司天方:五运时气民病证治】上
丁酉年终之气时病特点及备用成方
蒲辅周用药经验总结,让你少走弯路
苓甘五味姜辛汤
泽漆化痰方及合方     黄吉庚
泽漆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