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8)[转载]庄子思想与书法精神

 庄子思想与书法精神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发扬了老子的道家学说,是道家思想的的集大成者。他以审美的眼光关照万物,以审美的心态体悟万物,以审美的笔墨描写万物。能够“薄名利,忘贫穷,超越自我”,“梦蝴蝶、观濠鱼,移情万物;乘云气,骑日月,内游宇宙”。对于大自然具有一种“疾雷破山兮心静,飘风振海兮神守”般的审美心态。他“以虚静为体的人性自觉,将天地万物涵于生命之内”,把一般人所不能美化、艺术化的事物,也都加以美化、艺术化了。《庄子》一书,泛爱万物,充满异常丰富的自然审美意象,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艺术思想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被誉为“山水草木家言”。

庄子提倡自然本色之美,反对人为雕饰。遵循天道自然无为的规律,否定人的主观创造;采用荒诞、夸张的表现手法和离奇的寓言故事,表达形残而神全的理念。追求“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艺术精神,塑造许多超脱于天地间,虚静而卓然的个性模型。经过后世的不断继承和丰富,熏陶和造就了中国文人的为文处世风格,求善求真精神。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闻一多也认为“中国文艺出于道家”。

庄子思想对书法艺术精神层面的影响究竟在哪里,我以为粗略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法自然——书法审美精神

   “道法自然”关系是道家思想的基点,也是传统艺术思想中“自然情节”的原点。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做到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而进入了逍遥之境界。汉字从一开始就有了道的意味,传说中,仓颉在创造汉字时“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书法是通过汉字的书写来表现情感的艺术,它具有造型的意象性,线条的抽象性,以及表现的达情性等特点。从殷商时期甲骨文到隋唐,汉字文字演变基本成熟,汉字的书写被称为“书道”,可见“道”的精神始终存在于书体的演变之中。汉字的书法艺术在书家笔下,通过察于外,孕于心,成与手线条组合、节奏变化,形象的表现出书家与世间万物自然契合的内心情感,成为我国独有的一门释道的艺术。

崇尚自然的思想形成了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视觉,产生了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境。所谓意境,实质上是由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渗透构成,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本质向自然渗入,自然的本质也作用于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形成审美意识上的“道法自然”。书法艺术的过程就是释道的过程,是书家提取自然万象的神髓,经过心灵的滋润和线条的书写,墨水在宣纸表面的自然流动,达到虚象氤氲,灵气四逸,超凡脱俗审美境界的过程,在内蕴契合,外性通达中达到境界的高度。故古人认为“书为心学”,书中有境是书法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书法艺术审美的核心,在书法中,道的高下决定了书品精神的高下。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东汉书家蔡邕深谙其道,在《九势》中写道:“夫书肇自然”。王羲之同样感怀至深,他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二、虚实相生——书法心理精神

书法艺术是精神外化的表现艺术,精神的高度和心理精神甚至决定艺术的成败,因为此,唐代书论中有“六合”之说。庄子认为,发掘事物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征必须做到内心“虚静”,寻求摆脱一切主观杂念,做到“涤除玄览”,最终达到认识上的“大明”。“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的这种虚静理念,从魏晋时期就被广泛的运用到艺术的批评和鉴赏中,成为一种精神状态的尺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虚静”作为创作的关键,“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北宋大书家苏轼认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他虽是论述诗词,书法艺术心理状态同样如此。

虚实产生意境,在书法作品中,书家将自己的人文学识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墨彩的浓淡变幻、结体的正斜相倚、布局的迭宕起伏表现实,通过作品的墨韵氤氲,笔意的牵带映衬,平面的留白处理表现虚,使作品超越有限书写的形式,进入精神的境界之中。一副作品有虚实关系,一个字有虚实关系,一点一画同样有虚实关系,虚实的精神贯穿书法艺术的全过程,唐代书家孙过庭对这些特征作了精微的描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衅挫于毫芒”,“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奷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书法意境要求书家在创作时不仅要胸中有物,而且要物中有意,意中有道。

历史上的大书家都是处理虚实关系的高手,如东晋陆机的《平复帖》,虚实关系的处理使作品呈现出苍茫、忧郁、恬淡而纯真的意境;二王作品笔意虚实中,透出对生命的眷念、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山川草木的移情;唐五代杨凝式《韭花帖》以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宽阔的距离表明对现实潮流的反叛;明代董其昌用飞白淡雅,疏朗空灵的笔法表现恬淡悠远。心理精神是构筑于功力基础上的,只有精妙的“实”,才能孕育空灵的“虚”,只有准确的形,才能幻化出优美的神,使作品意象丛生,达到神远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 ——书法创作精神

书法创作最高的境界是体现与“道”冥合,达到天人合一。按照老庄的思想,在审美与人生相互关系中,把心灵作为一个宇宙,通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大自然给创作提供了澡雪灵府的天然家园,要达到感悟自然,首先必须走进自然,通过养气,入静达神,使之达明。心如鲲鹏翱翔于九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朋友宴集于山阴兰亭,在崇山峻岭、曲水流觞、惠风和畅激发了存在于胸中的无限意象,“意与灵通,笔与冥运”,使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他们感叹生命有限和人生短暂。用蚕茧纸和鼠须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兰亭序》。

一张白纸就是一个宇宙,书家要在这个小小的宇宙里,利用笔墨线条塑造字迹实象,并由此拓展画面之外的意象,即在有限的一纸之内营造出空灵虚幻的空间并使之与大道冥合。因此,书家在创作时,要“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使心理时空穿越现实时空的樊篱束缚,升华到至高无上的精神家园,使书家的心灵与广袤的宇宙融为一体。天然合一要求书家既要有深厚的书学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感受经验,在书法创作中自然的将创作元素与自然感受相融合。“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舒惨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动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成所。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的哲学思考(中))——书法是哲学表达的重要载体
神与物游—物化的自由境界
简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
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与人格魅力解读(一)
书法艺术之人文与生命美学精神初探
许宜兰丨魏晋书学中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